一种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5844发布日期:2019-08-07 01:1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椅子或桌子高度的气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座椅或桌面的高度可调是目前家具或类似行业所具备的基本功能,调节高度通常采用套管方式进行,比如将座椅或桌面固定在上层套管中,上层套管套入下层套管内部,通过一定方式实现伸缩功能,从而达到调节高度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中国专利200620045898.5《可调桌架》公开了一种可调桌架,如图1所示,包括台面安装托板,底板、下端的中空的固定柱和两个调节立柱,此外,还包括上下两个气弹簧,上下两个气弹簧均由活动杆和充气管体组成,两个气弹簧分别安置在固定柱和调节立柱内,其中下气弹簧活动杆的下端部固定在底板上,上气弹簧活动杆的下端部固定在托板上,两者反向排列固定;同时该专利采用紧固限位机构固定调节立柱的位置,从而控制座椅或桌面的高度。

如图2所示,中国专利201620611982.2《一种船用可调式桌架》公开了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案,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立柱外管,穿插在所述立柱外管内的中管,穿插在所述中管内的内管,中管内部固定有方向相反的第一气弹簧和第二气弹簧,第一气弹簧的活动杆端部与内管顶部固定,第二气弹簧的活动杆端部与底座固定,中管与立柱外管之间设有第一滑动套筒,使得中管沿立柱外管内部上下滑动,通过第一锁紧机构紧固,内管与中管之间设有第二滑动套筒,使得内管沿着中管内壁上下滑动,通过第二锁紧机构紧固,该技术方案与中国专利200620045898.5一致。

上述技术解决了桌椅面调解高度限制的问题,但上述专利技术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操作过程中,要用力压住再去松开锁紧装置,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鉴于气弹簧是相反并排安装,因此下气弹簧的活动杆与底板连接,由于活动杆的直径小于充气管体,使得底部支撑不平稳,所产生的气体弹力也会不平稳,甚至使用时间长后产生漏气等问题;相反方向并排紧固的气弹簧也存在固定不稳固的问题,使得调节立柱上升时产生晃动;同时,该技术方案不能够通过一种控制机构调整气弹簧,使得气弹簧停留的位置不可控,一旦锁紧装置手柄松开,只能通过调节立柱外部的紧固部件加以固定,内管、中管就会自动升起,很危险;操作也很是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包含同向气动装置且可控制的调节机构,具体如下:

一种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所述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包括位于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顶部的安装板,安装板下方连接内管,内管下端嵌套入中管内且可在中管内伸缩,中管下端嵌套入外管内且可在外管内伸缩,所述外管下端与底座连接,所述内管顶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气缸支架,所述内管底端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气缸支架,所述中管底端内部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气缸支架,所述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可控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可控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缸体、第一气缸活塞杆、第一气缸开关,所述第一气缸开关设置在第一气缸活塞杆的顶端,所述第一可控调节装置穿过中管内部和内管内部,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的上部固定在第一固定气缸支架上,所述第一气缸缸体的底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气缸支架上,所述第一气缸缸体与第二固定气缸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可控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可控调节装置包括第二气缸缸体、第二气缸活塞杆、第二气缸开关,所述第二气缸开关设置在第二气缸活塞杆的顶端,所述第二可控调节装置穿过外管内部和中管内部并延伸至内管内部,所述第二气缸缸体的底端固定,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的上部固定在第二固定气缸支架上,所述第二气缸缸体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气缸支架;所述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包括一个气缸激活手柄、第一气缸激活拉线和第二气缸激活拉线,所述第一气缸激活拉线的一端和第二气缸激活拉线的一端分别与气缸激活手柄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激活拉线与第一气缸开关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激活拉线与第二气缸开关连接,所述气缸激活手柄通过第一气缸激活拉线和第二气缸激活拉线分别控制第一气缸开关和第二气缸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中管上端口设有上衬套,所述内管穿过上衬套进入中管,从而使得内管能够稳定的在中管内伸缩,不至于晃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外管上端口设有下衬套,所述中管穿过下衬套进入外管,同样保证了中管在外管内稳定伸缩,不至于晃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固定气缸支架具有一端开口的大圆弧和封闭的小圆孔,所述大圆弧的开口端具有相对的两个延伸面、一个螺丝和一个螺母,所述两个延伸面上开有两个螺孔,所述螺丝穿过两个螺孔与所述螺母相连,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的上部固定在小圆孔内,所述第一气缸缸体的上部穿过大圆弧,所述的螺丝与螺母用于锁紧圆弧从而固定第一气缸缸体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三固定气缸支架设置有一中心孔,所述中心孔内侧具有螺纹,所述第一气缸缸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气缸固定轴,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轴外侧具有螺纹,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轴以螺纹连接方式插入中心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三固定气缸支架以所述中心孔为圆心延伸分布有至少两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中管底部内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管、中管和外管为方形或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底座为喇叭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安装板与桌子底面或椅子底面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方案是在上述几种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中管上端口设有上衬套,所述内管穿过上衬套进入中管,在所述外管上端口设有下衬套,所述中管穿过下衬套进入外管,所述第二固定气缸支架具有一端开口的大圆弧和封闭的小圆孔,所述大圆弧的开口端具有相对的两个延伸面、一个螺丝和一个螺母,所述两个延伸面上开有两个螺孔,所述螺丝穿过两个螺孔与所述螺母相连,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的上部固定在小圆孔内,所述第一气缸缸体的上部穿过大圆弧,所述的螺丝与螺母用于锁紧圆弧从而固定第一气缸缸体的上部,所述第三固定气缸支架设置有一中心孔,所述中心孔内侧具有螺纹,所述第一气缸缸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气缸固定轴,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轴外侧具有螺纹,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轴以螺纹连接方式插入中心孔,所述第三固定气缸支架以所述中心孔为圆心延伸分布有三个支撑脚,所述三个支撑脚与中管底部内侧固定,所述的所述内管、中管和外管为方形或圆柱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同向气动调节,且使用了特殊的内部结构实现同向固定的稳定,极大地提高了上升和下降调节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提高了气动调节装置的可控制性,使得用户只需抬起手柄即可轻松实现座椅或桌架的上下调节,且可以使用手柄调节座椅或桌架在行程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国专利200620045898.5技术方案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国专利201620611982.2技术方案示意图;

图3是不带衬套的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的横截面图;

图4是带衬套的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的横截面图;

图5是第二固定气缸支架立体图;

图6是第三固定气缸支架立体图;

图7是气缸激活开关和气缸激活拉线示意图;

图8是带衬套的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9是带衬套的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主视图;

图10是带衬套的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板

201-第一气缸开关

202-第二气缸开关

3-气缸激活开关手柄

4-内管

501-第一气缸激活拉线

502-第二气缸激活拉线

601-第一固定气缸支架

602-第二固定气缸支架

603-第三固定气缸支架

7-上衬套

8-中管

901-第一气缸缸体

902-第一气缸活塞杆

903-第二气缸缸体

904-第二气缸活塞杆

10-下衬套

11-外管

12-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

如图3所示,一种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包括位于可控同向气动调节机构顶部的安装板1,安装板下方连接内管4,内管下端嵌套入中管8内且可在中管8内伸缩,中管8下端嵌套入外管11内且可在外管11内伸缩,外管11下端与底座12连接;内管4顶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气缸支架601,内管4底端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气缸支架602,中管底端内部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气缸支架603。

该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可控调节装置,第一可控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缸体901、第一气缸活塞杆902、第一气缸开关201,第一气缸开关201设置在第一气缸活塞杆的顶端,第一可控调节装置穿过中管8内部和内管4内部,第一气缸活塞杆902的上部固定在第一固定气缸支架601上,第一气缸缸体901的底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气缸支架603上,第一气缸缸体901与第二固定气缸支架602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可控调节装置,第二可控调节装置包括第二气缸缸体903、第二气缸活塞杆904、第二气缸开关202,第二气缸开关202设置在第二气缸活塞杆904的顶端,第二可控调节装置穿过外管11内部和中管8内部并延伸至内管4内部,第二气缸缸体903的底端固定,第二气缸活塞杆904的上部固定在第二固定气缸支架602上,第二气缸缸体903穿过第三固定气缸支架603。

如图3和图7所示,该实施例还包括一个气缸激活手柄3、第一气缸激活拉线501和第二气缸激活拉线502,第一气缸激活拉线501的一端和第二气缸激活拉线502的一端分别与气缸激活手柄3连接,第一气缸激活拉线501与第一气缸开关201连接,第二气缸激活拉线502与第二气缸开关202连接,气缸激活手柄3通过第一气缸激活拉线501和第二气缸激活拉线502分别控制第一气缸开关201和第二气缸开关202。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在中管8上端口设有上衬套7,内管4穿过上衬套7进入中管8,在外管11上端口设有下衬套10,中管8穿过下衬套10进入外管11。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气缸支架602具有一端开口的大圆弧和封闭的小圆孔,大圆弧的开口端具有相对的两个延伸面、一个螺丝和一个螺母,两个延伸面上开有两个螺孔,螺丝穿过两个螺孔与螺母相连,第二气缸活塞杆904的上部固定在小圆孔内,第一气缸缸体901的上部穿过大圆弧,螺丝与螺母用于锁紧圆弧从而固定第一气缸缸体901的上部。

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气缸支架603设置有一中心孔,中心孔内侧具有螺纹,第一气缸缸体901的底端设置有固定轴,固定轴外侧具有螺纹,固定轴以螺纹连接方式插入中心孔,第三固定气缸支架603以中心孔为圆心延伸分布有三个支撑脚,三个支撑脚与中管8底部内侧固定,进一步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抽芯铆钉,或螺丝,或C型销。内管4、中管8和外管11为圆柱形。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变换,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