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存放茶叶的双头保温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9012发布日期:2019-08-16 21:49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可存放茶叶的双头保温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存放茶叶的双头保温杯。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种保温器皿在近年来迅速增长,人们对品茶仍然抱有浓厚的爱好,全世界就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目前在办公场所、出差及旅游时一般都使用保温杯,但现有的保温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其一,现有的保温杯功能比较单一,比如不能在保温杯上储藏茶叶等物品;其二,现有带提手的保温杯其提手均采用与杯盖材质相同的硬性塑料同步注塑成型,而硬性塑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摔断,导致保温杯不能使用;三是保温杯表面比较光滑,防滑效果差。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了开发和研究,但至今尚未有较合理的办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保温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使用方便、手感及防滑性能好、储存茶叶方便、使用寿命长的可存放茶叶的双头保温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双头保温杯体、杯盖,所述的双头保温杯体上设有真空保温层,双头保温杯体内设有真空隔层,真空隔层把双头保温杯体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杯盖通过螺纹配合密封固定连接在上腔体的开口处,下腔体的开口处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有茶叶盒盖,茶叶盒盖上设有茶叶储存室,茶叶储存室上设有放入茶叶的开口,茶叶储存室的开口处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有罩盖。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茶叶盒盖上设有茶叶出口,在茶叶出口处两侧的茶叶盒盖上设有滑槽,两侧的滑槽上设有可打开或关闭茶叶出口的滑动推片,滑动推片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杯盖上通过注塑成型工艺设有熔为一体的柔性提手,柔性提手可采用塑性橡胶TPR/TPE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杯盖上铰接有可转动的翻盖和饮水口,翻盖上设有可打开或密封饮水口的密封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双头保温杯体的表面设有多边形防滑面,多边形防滑面可以是莲花形等形状。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和效果:一是由于杯盖与通过螺纹配合密封固定连接在上腔体的开口处,形成可较长时间存放热水或热茶等饮品的容腔。二是由于茶叶盒盖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在下腔体的开口处,解决了现有保温杯携带时需另带茶叶包的不便,茶叶盒盖人性化设计,茶叶放入或取出简单,使用清洗方便。三是由于柔性提手采用TPR/TPE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与杯盖融合为一体,不仅解决了容易摔坏的弊病,而且手感好,便于携带。四是由于双头保温杯体的表面可以设为莲花形多边形防滑面,不仅可以起到防滑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美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翻盖,2柔性提手,3杯盖,4双头保温杯体,5多边形防滑面,6真空隔层,7滑动推片,8茶叶盒盖,9密封塞,10饮水口,11密封圈,12真空保温层,13上腔体,14下腔体,15罩盖,16茶叶储存室,17茶叶出口,18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存放茶叶的双头保温杯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双头保温杯体4、杯盖3,所述的双头保温杯体4上设有真空保温层12,双头保温杯体4内设有真空隔层6,真空隔层6把双头保温杯体4分隔成上腔体13和下腔体14,杯盖3通过密封圈11以及螺纹配合密封固定连接在上腔体13的开口处,形成可较长时间存放热水或热茶等饮品的容腔,下腔体14的开口处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有茶叶盒盖8,茶叶盒盖8上设有茶叶储存室16,茶叶储存室16上设有放入茶叶的开口,茶叶储存室16的开口处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有罩盖15,从下腔体14拆下茶叶盒盖8,打开罩盖15即可放入茶叶。

为了方便取出茶叶,所述的茶叶盒盖8上设有茶叶出口17,在茶叶出口17处两侧的茶叶盒盖8上设有滑槽18,两侧的滑槽18上设有可打开或关闭茶叶出口17的滑动推片7,滑动推片7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可以直接从茶叶出口17察看茶叶储存室16内的茶叶。

为了防止杯盖提手摔坏,所述的杯盖3上采用TPR/TPE材料并通过注塑成型有柔性提手2,柔性提手2与杯盖3融合为一体。

为了方便使用,所述的杯盖3上铰接有可转动的翻盖1和饮水口10,翻盖1上设有可打开或密封饮水口10的密封塞9,密封塞9可以采用塑性橡胶包胶密封材料制成。

为了防止打滑,所述双头保温杯体4的表面设有多边形防滑面5,多边形防滑面5可以采用莲花形,也可以采用其它可防止打滑的形状。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