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2627发布日期:2019-10-19 02:5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坐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姿矫形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垫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在办公室伏案工作,由于保持一种坐姿的时间过长,脊柱长时间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工作人员经常感到腰酸背疼,而且臀部长期受压,使臀肌向外伸展,对骨盆也会施加压力;本实用新型特设计一种坐垫装置,能够对脊柱施加最小的压力,并使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从而达到通过改善姿势减轻背痛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坐垫装置,通过设置前鞍桥部,实现引导使用者的大腿部位于第一、第二区域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坐垫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上设有前鞍桥部和前端部;其中所述前端部包括第一、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前鞍桥部的两侧且向外延伸,以支撑使用者的大腿部。

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上还设有后端部;所述后端部适于支撑使用者的骨盆,并限制使用者的臀肌伸展。

进一步,所述后端部包括:中央部分和侧面部分;其中所述中央部分包括:呈碗底状的中心区域以及分别位于该中心区域两侧的左侧区域、右侧区域。

进一步,所述侧面部分包括:第一、第二侧面区域;第一侧面区域呈向上倾斜的曲面,且局部围绕所述左侧区域;第二侧面区域呈向上倾斜的曲面,且局部围绕所述右侧区域。

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上还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侧面区域之间的尾骨杯吸区域;所述尾骨杯吸区域呈向上倾斜的曲面,且设有凹形槽。

进一步,所述前鞍桥部的底面设有抓握部件。

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上相对于设有前端部的另一面设有防滑部。

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上还设有通孔,以形成手柄部。

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上还设有若干透气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通过设置前鞍桥部引导使用者的大腿部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区域上,确保使用者以正确的坐姿坐在本坐垫装置上;另外,本实施例的坐垫装置还具有杯吸效果,能够支撑骨盆、大腿部并限制使用者的臀肌伸展,当装置本体从非承重状态过渡至承重状态的过程中,由使用者的身体重量产生的机械能迫使本坐垫装置能够使骨盆从中央部分的平衡点转动至前端部上的平衡点,从而能够提升和悬挂起使用者的坐骨结节,使得脊柱沿骨盆的方向进入中间位置,从而使椎骨相互堆叠,对脊柱施加最小的压力,并使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从而达到通过改善姿势减轻背痛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的背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的装置本体处于非承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的装置本体处于过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坐垫装置的装置本体处于承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坐垫装置1、尾骨杯吸区域2、装置本体3、第一区域4a、第二区域4b、中心区域5、左侧区域6a、右侧区域6b、第一侧面区域7a、第二侧面区域7b、前鞍桥部8a、防滑部9、手柄部10、支撑面11、透气通孔12;

脊柱s、骨盆p、臀肌m、大腿部t。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坐垫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3;所述装置本体3上设有前鞍桥部8a和前端部;所述前端部包括第一、第二区域(4a;4b);以及第一、第二区域(4a;4b)分别位于所述前鞍桥部8a的两侧且向外延伸,以支撑使用者的大腿部。

具体的,所述前鞍桥部8a靠近前端部,并位于第一、第二区域(4a;4b)之间,从而可以引导使用者坐在坐垫装置1的正确位置上,即引导使用者的大腿部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区域(4a;4b)上,确保使用者以正确的坐姿坐在本坐垫装置1上;所述前鞍桥部8a呈向外的曲线状,且所述前鞍桥部8a的高度不会入侵使用者的耻骨区域,也不高于使用者的腿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3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例如但不限于采用聚丙烯、记忆保持尼龙或其它塑料材料制成;所述装置本体3的使用面上还可以附着一衬垫层,该衬垫层例如但不限于采用泡沫、醋酸乙酸乙烯酯、EVA或其它缓冲材料;所述装置本体3大体呈碗状,以实现在本坐垫装置1位于一支撑面11上时,所述装置本体3适于在所述支撑面11上旋转。

具体的,所述前端部是所述装置本体3上最柔软的区域。

所述装置本体3上还设有后端部;所述后端部适于支撑使用者的骨盆,并限制使用者的臀肌伸展。

具体的,为了便于描述,假定使用者使用前,所述装置本体3呈非承重状态;当使用者接触所述装置本体3并将身体重量传递到装置本体3时,所述装置本体3呈过渡状态;当使用者的下骨盆区域位于所述后端部,并向前前屈使所述装置本体3旋转至其前端部贴于支撑面11上时,所述装置本体3呈承重状态。

所述后端部包括:中央部分和侧面部分;其中所述中央部分包括:呈碗底状的中心区域5以及分别位于该中心区域5两侧的左侧区域6a、右侧区域6b。

具体的,所述装置本体3适于以所述中心区域5的中心为平衡点进行旋转;当所述装置本体3呈承重状态时,使用者左侧连接下骨盆和尾骨之间的臀肌位于所述左侧区域6a,使用者右侧连接下骨盆和尾骨之间的臀肌位于所述右侧区域6b,由于所述中心区域5呈碗底状,能够对使用者的下骨盆区域施加向上和向所述中心区域5内的压缩力,实现倾斜和向内的杯吸功能,即将使用者的臀肌限制住,进而确保使用者的臀肌不会向外伸展。

所述侧面部分包括:第一、第二侧面区域(7a;7b);第一侧面区域7a呈向上倾斜的曲面,且局部围绕所述左侧区域6a;第二侧面区域7b呈向上倾斜的曲面,且局部围绕所述右侧区域6b。

具体的,第一、第二侧面区域(7a;7b)为所述装置本体3上柔韧性较低的张力区域,在使用者的身体重量下,第一、第二侧面区域(7a;7b)会向上并朝向所述中央部分运动,进一步实现倾斜和向内的杯吸功能,将使用者支撑在承重状态。

所述装置本体3上还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侧面区域(7a;7b)之间的尾骨杯吸区域2;所述尾骨杯吸区域2呈向上倾斜的曲面,且设有凹形槽。

具体的,所述尾骨杯吸区域2是所述装置本体3上最厚且最不柔软的区域,当使用者坐在本坐垫装置上时,通过所述凹形槽,能够确保使用者的下骶骨关节和尾骨不直接接触所述装置本体3的表面,从而减少了所述装置本体3对使用者的下骶骨关节和尾骨的压迫;所述尾骨杯吸区域2呈向上倾斜的曲面可以使所述尾骨杯吸区域2靠近中央部分的一侧起到轮状结构的作用,即使所述装置本体3在使用者的身体重量下,从非承重状态向前旋转到承重状态。

所述前鞍桥部8a的底面设有抓握部件8b。

具体的,通过所述抓握部件8b便于使用者调整本坐垫装置1相对于支撑面11的位置和方向。

所述装置本体3上相对于设有前端部的另一面设有防滑部9。

具体的,所述防滑部9适于附着在所述装置本体3上,且例如但不限于采用由热塑性橡胶(TPR)或其它橡胶或其它防滑材料制成的防滑材料;当所述装置本体3呈非承重状态时,所述装置本体3的防滑部9与所述支撑面11相接触,通过所述防滑部9可以防止本坐垫装置1在支撑面11上滑动;所述防滑部9可以使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具有圆形边缘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圆角矩形、椭圆形等。

所述装置本体3上还设有通孔,以形成手柄部10。

具体的,所述手柄部10例如但不限于设置在所述后端部,通过所述手柄部10便于使用者移动本坐垫装置1,也便于使用者调整本坐垫装置1在支撑面11上的位置和方向,并且通过手柄部10还能够采用悬挂的方式收纳本坐垫装置1。

所述装置本体3上还设有若干透气通孔12。

具体的,通过各透气通孔12,提高本坐垫装置1的透气性,另外,通过各透气通孔12还能够传导热量和散发使用者皮肤的水分(如汗液等)。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坐垫装置通过设置前鞍桥部8a引导使用者的大腿部t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区域(4a;4b)上,确保使用者以正确的坐姿坐在本坐垫装置1上;另外,本实施例的坐垫装置还具有杯吸效果,能够支撑骨盆p、大腿部t并限制使用者的臀肌m伸展,当装置本体3从非承重状态过渡至承重状态的过程中,由使用者的身体重量产生的机械能迫使本坐垫装置能够使骨盆p从中央部分的平衡点转动至前端部上的平衡点,从而能够提升和悬挂起使用者的坐骨结节,使得脊柱s沿骨盆p的方向进入中间位置,从而使椎骨相互堆叠,对脊柱s施加最小的压力,并使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从而达到通过改善姿势减轻背痛的效果。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