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5205发布日期:2019-11-08 23:20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汤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饮食用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汤锅。



背景技术:

为了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各种微量元素溶入汤中,有利于人体的吸收,一般把汤料放入汤锅中,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持续约20分钟,再加调料,待水再沸后用文火保持沸腾状态约2~4小时,使汤料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较充分地溶解到汤水中。

常见的汤锅一般没有相配套的隔渣配件,导致煲汤时汤和作为汤料的食材不能分开,固体食物与锅体直接接触,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性出现食物粘底煮甚至煮焦的情况,烧焦的食物容易致癌,而且盛用时很不方便。若要将食材与汤水分隔开,常用的手段是使用隔渣袋,但使用时也不够方便。为了克服该问题,利用油和水的密度不同,油脂一般都会漂浮在上方,汤水和汤渣位于下方,现有技术中的汤锅做了改进,图1所示,该汤锅包括锅体100,在锅体100一旁设置有便于倒出汤汁的锅嘴104,锅体100内腔相应旁侧还设置有隔板101,以形成用于滤油滤渣的汤汁通道105和煲汤内腔102,隔板101底侧设置有汤汁通孔103,如果将汤汁通孔103设置在隔板101的底侧,倾倒时位于锅底的汤渣也会随着汤水一起被倒出来,这样就会影响汤水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汤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将汤锅分隔为汤汁通道和煲汤内腔的隔板上的汤汁通孔位于隔板的底侧,导致倾倒汤水时连同汤渣一起被倾倒出去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汤锅,包括汤锅本体,其中:所述汤锅本体具有开口向上的煲汤内腔,且所述汤锅本体一侧设置锅嘴,所述锅嘴与所述汤锅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锅嘴从所述汤锅本体的上部延伸至中下部,所述锅嘴的内壁与所述汤锅本体的外壁一起形成汤汁通道;

所述汤锅本体与所述锅嘴共有侧壁的底端设置汤汁通孔,置于所述煲汤内腔的汤汁经过所述汤汁通孔流入所述汤汁通道。

优选地,与所述汤锅本体上部连接的所述锅嘴的口径大于与所述汤锅本体中下部连接的所述锅嘴的口径,所述锅嘴的口径从下到上呈渐变式增大。

优选地,所述锅嘴外轮廓呈半圆台状,半圆台状的所述锅嘴的侧壁和底部的末端与所述汤锅本体焊接。

优选地,所述锅嘴的开口向上,置于所述汤汁通道的汤汁从所述锅嘴的开口处向外倾倒。

优选地,所述锅嘴的开口处设置防尘盖,所述防尘盖盖合所述锅嘴的开口,且所述防尘盖的形状与所述锅嘴的开口的形状相同。

优选地,所述防尘盖与所述锅嘴旋转连接,所述防尘盖朝着所述锅嘴的开口和远离所述锅嘴的开口方向转动。

优选地,所述防尘盖上设置转轴,所述转轴横向安装在所述防尘盖的长径端,且两个端部向外延伸,所述转轴的延伸端部穿过所述锅嘴的相对侧壁。

优选地,所述防尘盖由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汤汁通孔上设置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尺寸大于所述汤汁通孔的尺寸,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固定安装在所述汤锅本体的侧壁上。

优选地,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盖合在所述汤锅本体的开口端,靠近所述汤锅本体的开口端的相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手持端,所述手持端与所述汤锅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汤锅,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种汤锅通过在侧端设置一个倒汤的嘴,该倒汤的嘴即为锅嘴,同现有技术中锅嘴从汤锅的侧壁的上部延伸至底部相比,本实施例的锅嘴是从汤锅的侧壁的上部延伸至中下部,具有延伸至底部的锅嘴的汤锅在倾倒含有油脂的汤水时,虽然汤水中不含有油脂,但是汤水中容易混入汤渣,因为汤渣一般位于汤锅的底部,通过锅嘴倾倒汤水时容易连同位于底部的汤渣一起倾倒出去,而本实施例的汤锅中的锅嘴是位于汤锅本体侧壁的中下部,从锅嘴倾倒时避免了位于汤锅本体底部的汤渣一起被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汤锅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汤锅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汤锅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汤锅的主视图。

图中:

100、锅体;101、隔板;102、煲汤内腔;103、汤汁通孔;104、锅嘴;105、汤汁通道;200、汤锅本体;201、防尘盖;202、过滤网;203、锅盖;204、手持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是现有技术中汤锅的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汤锅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汤锅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汤锅的主视图。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煲汤内腔是指盛汤的内腔,该内腔开口向上。

所述汤汁通道是位于锅嘴内部的通道,汤汁能够锅嘴内部的一侧流向另一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汤锅,如图2~4所示,包括汤锅本体200,其具有开口向上的煲汤内腔102,煲汤内腔102中放置煲汤的食材和水,给汤锅本体200底部的外侧加热,达到煲汤内腔102中煲汤的效果,汤锅本体200的外侧壁上安装锅嘴104,锅嘴104与汤锅本体200固定连接,锅嘴104从汤锅本体200的上部直至延伸至汤锅本体200的中下部,离底部还具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正好对应煲汤内腔102中食材经加工后剩余汤渣的位置;

锅嘴104外轮廓呈半圆台状,半圆台状的锅嘴104的侧壁和底部的末端与汤锅本体200焊接,即空心半圆台状的锅嘴104扣设在汤锅本体200的外侧壁上,锅嘴104的内壁和汤锅本体200的外侧壁一起形成汤汁通道105;

锅嘴104的开口向上,与汤锅本体200的开口方向相同,置于汤汁通道105的汤汁从锅嘴104的开口处向外倾倒;

汤锅本体200与锅嘴104共有的侧壁的底端布置汤汁通孔103,汤汁通孔103连通煲汤内腔102和汤汁通道105,汤汁通孔103呈圆孔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方形和菱形等,只要能够使汤汁从煲汤内腔102中流入锅嘴104的汤汁通道105,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其中汤汁通孔103的最大直径一般在1cm到5cm之间。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文火加热汤锅本体200,使置于汤锅本体200中的食材和水煮沸;

(2)汤锅本体200中的食材和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汤汁和汤渣;

(3)由于置于汤锅本体200中的汤汁和油脂的密度不同,油脂的密度小于汤汁的密度,油脂漂浮在汤汁的上方,倾倒时,位于下方的汤汁通过汤汁通孔103流入锅嘴104的汤汁通道105,再从锅嘴104上方的开口倒入盛装汤汁的器皿中;

(4)而汤渣则正好沉积在锅嘴104离底部具有一定的距离所对应的煲汤内腔102中,倾倒汤汁时避免了汤渣一起被倾倒到器皿中。

同现有技术中锅嘴104从汤锅的侧壁的上部延伸至底部相比,本实施例的锅嘴104是从汤锅的侧壁的上部延伸至中下部,具有延伸至底部的锅嘴104的汤锅在倾倒含有油脂的汤水时,虽然汤水中不含有油脂,但是汤水中容易混入汤渣,因为汤渣一般位于汤锅的底部,通过锅嘴104倾倒汤水时容易连同位于底部的汤渣一起倾倒出去,而本实施例的汤锅中的锅嘴104是位于汤锅本体200侧壁的中下部,从锅嘴104倾倒时避免了位于汤锅本体200底部的汤渣一起被倒出。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为了方便汤汁从汤汁通道105中转移到器皿中,与汤锅本体200上部连接的锅嘴104的口径大于与汤锅本体200中下部连接的锅嘴104的口径,锅嘴104的口径从下到上呈渐变式增大,即汤汁通道105的半径从下到上呈渐变式增大的状态,方便倾倒。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防止灰尘落入汤汁通道105,同时为了汤汁煮开的时候保温,且防止煮开的汤汁蒸汽烫伤使用者,以及使汤汁沸腾的时候便于排气,就像开水壶一样,水开了,蒸汽从壶嘴处排出来一样,在锅嘴104的开口处设置防尘盖201,防尘盖201盖合锅嘴104的开口,且防尘盖201的形状与锅嘴104的开口的形状相同,防尘盖201与锅嘴104旋转连接,防尘盖201朝着锅嘴104的开口和远离锅嘴104的开口方向转动。

具体地,防尘盖201上设置转轴,转轴横向安装在防尘盖201的长径端,且两个端部向外延伸,转轴的延伸端部穿过锅嘴104的相对侧壁,防尘盖201由金属材料制成。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防止汤渣进入汤汁通道105,汤汁通孔103上设置过滤网202,过滤网202的尺寸大于汤汁通孔103的尺寸,过滤网202的边缘固定安装在汤锅本体200的侧壁上。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还包括锅盖203,锅盖203盖合在汤锅本体200的开口端,靠近汤锅本体200的开口端的相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手持端204,手持端204与汤锅本体200的侧壁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