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8101发布日期:2020-03-24 14:0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营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市场消费的升级,料理机、榨汁机等食品加工机作为厨房电器中的新兴升级消费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有的食品加工机一般包括机座和搅拌杯,机座内设置电机驱动搅拌杯内的粉碎刀转动对食材进行切削、粉碎,实现食品加工目的,另外,为了对搅拌杯内的食材进行加热,通常在搅拌杯底部设有加热管,而随着电磁加热技术的不断成熟,由于电磁加热组件寿命长,加热启动快,加热效率高等优势,将电磁加热应用到食品加工机中将提高食品加工机的加热效率,但是电机驱动搅拌杯内的粉碎刀转动时产生的振动会影响电磁加热组件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设置在机座上的搅拌杯,搅拌杯内设有粉碎刀,机座内设有电机,电机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粉碎刀旋转,所述机座上方还设有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设有避让所述传动组件的通孔,电磁加热组件通过插接结构与机座固定,所述插接结构包括插接部以及容纳所述插接部的容纳腔,所述插接部的高度为20mm-60mm。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采用电磁加热组件对搅拌杯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发挥电磁加热技术的优势,提高加热效率,使加热更加均匀,避免食材受热不均造成糊底等现象。通过电磁加热组件替代传统的发热管,为了保证电磁加热组件与搅拌杯充分接触,人们通常会将电磁加热组件固定到搅拌杯底部,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可以通过耦合器实现对电磁加热组件进行通电,从而使搅拌杯底部直接感应电磁加热组件产生的磁能而产生热量,保证电磁加热的可靠性。

然而,为了保证搅拌杯与机座之间安装稳定,搅拌杯底部通常设置杯座,电磁加热组件设置在杯座内并与搅拌杯底部固定,搅拌杯通过杯座安装在机座上,由于搅拌杯与机座之间通过杯座和耦合器双重定位,容易产生过定位现象而引起噪音,影响使用体验。

而本实用新型将电磁加热组件安装在机座上方,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无需通过耦合器实现电连接,可以直接通过导线与机座内的电源板连接,省去了耦合器,很好解决了搅拌杯与机座过定位的现象。而且,将电磁加热组件安装在机座上,搅拌杯底部无需设置加热装置,简化搅拌杯的结构,实现电水分离,解决现有技术中将加热装置固定在搅拌杯底部引起搅拌杯重量大,操作不便等问题,而且便于清洗,可以将整个搅拌杯浸入到水中进行清洗。

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的安装方式多样,最常使用的安装方式为通过螺钉或者卡扣等固定结构,采用这类安装结构,虽然可以将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固定,但是当搅拌杯内的粉碎刀转动时产生的振动,容易引起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发生振动,由于螺钉与卡扣等固定结构,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容易存在缝隙,两者之间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引起噪音,而且此类结构的固定位置通常在同一平面上,而电磁加热组件具有一定高度,电磁加热组件特别是上端部分,相对于机座存在晃动,进而引起噪音。而本实用新型采用插接结构将电磁加热组件安装在机座上方,通过在电磁加热组件上设置插接部,在机座顶部设置供插接部伸入的容纳腔,或者在机座顶部设置插接部,在电磁加热组件设置供插接部伸入的容纳腔,通过插接部与容纳腔的插接结构实现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的固定,不仅增大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面积,而且在纵向上增大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区域的高度,使两者之间可靠固定,减少因搅拌杯振动带来的噪音,实现降噪的目的,并且控制插接部的高度为20mm-60mm之间,不仅保证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具有足够的固定面积,提高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固定结构的可靠性,而且防止电磁加热组件高度过高,使结构更加紧凑。当插接部的高度小于20mm时,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的固定面积有限,且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区域的高度有限,减少电磁加热组件的振动幅度有限,当插接部的高度大于60mm时,虽然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可靠固定,但是插接部的高度过高,需要容纳腔的空间相应较大,使整体结构不够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设在所述机座顶部,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设有供插接部伸入的所述容纳腔,或者所述插接部设在所述电磁加热组件的底部,所述机座顶部设有供插接部伸入的所述容纳腔。将插接部设在机座顶部,在电磁加热组件设置供插接部伸入的容纳腔,将插接部伸入电磁加热组件内的容纳腔内,保证在电磁加热组件的大部分高度上均通过插接部进行限位,更好的防止电磁加热组件顶部相对与机座发生振动。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为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或所述插接部为环形凸起。插接部采用间隔设置的环形凸起,使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受力更加均匀;插接部采用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便于插接部与容纳腔紧密贴合,防止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发生振动引起噪音,而且,多个间隔设置的插接部,能够很好的调节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的位置偏差,避免插接部无法插入容纳腔等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机座顶部设有第一凸台,所述插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凸台上,第一凸台增大机座顶部的强度,避免因机座顶部受力过大发生形变,降低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因机座顶部发生形变引起的噪音。由于电磁加热组件通过插接结构安装在机座顶端,使用时,搅拌杯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上方,搅拌杯及电磁加热组件的重量均由机座顶部承受,机座顶部容易因压力过大而发生变形,进而影响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的安装,直接或间接影响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的安装,从而引起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的振动,通过在机座顶部设置第一凸台,增强机座顶部的强度从而起到降噪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插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凸台进一步增加机座顶部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组件以及设在线圈组件外侧的罩壳,罩壳内形成所述容纳腔,罩壳不仅起到容纳线圈组件的目的,还能容纳设置在机座顶部的插接部,使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搅拌杯的底部可以设置供罩壳伸入的容纳空间,罩壳便于搅拌杯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上,便于电磁加热组件对搅拌杯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容纳腔之间为柔性插接,具体可以在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设置减振结构避免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因振动引起噪音的情况,当电机驱动粉碎刀旋转时,搅拌杯产生的振动传递给电磁加热组件后,由于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为柔性插接,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通过减振结构隔开,插接部与容纳腔上的振动通过减振结构转化为弹性势能,起到降噪的效果。

优选在插接部外侧套设减振套,插接部通过减振套与容纳腔紧密配合从而实现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之间的柔性连接,采用减振套的方式,同时起到插接部与罩壳和线圈组件之间的柔性连接,不仅减振效果好,而且无需在插接部与罩壳以及插接部与线圈组件之间分别设置减振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减振套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的侧面设有纵向延伸的凸棱,所述减振套设有与凸棱配合的凹槽,增大减振套与插接部之间的阻力,纵向延伸的凸棱避免插接部与减振套之间发生横向位移,使插接结构更加可靠,减少振动引起的噪音。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组件与罩壳的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组件与机座的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组件与机座的另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机座顶部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机座顶部的又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组件与机座的又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机座顶部的又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减振套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罩壳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减振套的又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减振套的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减振套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罩壳的又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线圈组件与机座的又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线圈组件与机座的另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罩壳的又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罩壳与机座的的又一种具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线圈组件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线圈支架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底盖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1和搅拌杯2,搅拌杯2内设有粉碎刀,粉碎刀设有刀轴,搅拌杯2的底部设有与刀轴连接的上连接头21,机座1内设有电机,电机设有电机轴,机座1的上端设有与电机轴连接的下连接头11,电机通过上、下连接头的配合以驱动粉碎刀旋转,从而对搅拌杯2内的食材进行加工。另外,机座1和搅拌杯2之间还设有电磁加热组件3对搅拌杯2内的食材进行加热,通过电磁加热组件3替代传统的发热管、发热盘等加热方式,不仅提高了加热效率,而且使加热更加均匀,避免食材受热不均造成糊底等现象。

电磁加热组件3固定设置在机座1顶端,使用时,将搅拌杯2底部置于电磁加热组件3上,电磁加热组件3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对搅拌杯2底部进行加热,搅拌杯2底部直接感应电磁加热组件3产生的磁能而产生热量,直接对搅拌杯2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不仅实现了加热装置与搅拌杯2的分离,而且搅拌杯2底部直接感应磁能产生热量,热损失小,加热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将电磁加热组件3固定设置在机座1顶端,搅拌杯2底部无需设置加热装置,简化搅拌杯2的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将加热装置固定在搅拌杯2底部引起搅拌杯2重量大,操作不便等问题。

而且,加热装置需要通电,将加热装置安装在搅拌杯2底部,通常需要在搅拌杯2底部设置与加热装置相连的上耦合器,在机座1上设置与上耦合器耦合连接的下耦合器,从而通过机座1内的电源板实现对加热装置进行供电,不仅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搅拌杯2底部,还不利于搅拌杯2的清洗,在清洗过程中容易进水存在短路等风险。而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杯2底部不设置加热装置,可以将整个搅拌杯2浸入到水中进行清洗,不仅便于清洗,而且安全可靠。另外,电磁加热组件3固定设置在机座1顶端,可以直接通过在机座1上设置过线孔的方式将电磁加热装置3与机座1内的电源板相连,从而对加热装置进行供电,无需设置电源耦合器,结构简单可靠。

其中,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固定设置在机座顶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机座顶端设有罩壳,线圈组件安装在罩壳与机座顶壁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具体的,如图2所示,机座1内设有电机16,罩壳4为顶部开口的环形结构,线圈组件30的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35,翻边35与罩壳4顶部固定。罩壳4顶部设有开口,线圈组件30中心设有避让上、下连接头的通孔314,搅拌杯安装在线圈组件30上方时,搅拌杯底部可以穿过罩壳4开口与线圈组件30接触,从而实现电磁加热,而且,线圈组件30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35,通过翻边35与罩壳4顶部固定,罩壳4与线圈组件30之间不会发生位移,当搅拌杯内的粉碎刀旋转时,减少罩壳4与线圈组件30之间的振动,使线圈组件30与罩壳4之间的固定结构更加稳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翻边35的外边缘与罩壳4的外壁平齐,线圈组件30通过翻边35架在罩壳4的顶部,并且罩壳4的顶部设有环形凸筋41,翻边35的底部设有与环形凸筋41配合的环形凹槽351,线圈组件30与罩壳4之间通过环形凸筋41和环形凹槽351固定,进一步提高翻边35与罩壳4之间的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可选的,罩壳的顶部也可以设置环形凹槽,翻边的底部设有与环形凹槽配合的环形凸筋,通过环形凹槽和环形凸筋卡装,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而且固定结构可靠。

当然,线圈组件与罩壳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固定,如图3所示,罩壳4的顶部设有支撑线圈组件30的台阶部42,线圈组件30通过台阶部42与罩壳4固定,台阶部42不仅在纵向上支撑线圈组件30,而且在横向上对线圈组件30起到限位作用,使线圈组件30的安装结构更加稳定,避免线圈组件30发生纵向或横向上的位移引起噪音。可以理解的,台阶部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沿罩壳的周壁间隔设置,罩壳的顶部与线圈组件的顶部可以平齐,台阶部与罩壳之间也可以通过凸筋和凹槽,或者卡扣等其他结构进一步固定。

罩壳的顶部也可以设置上翻边与线圈组件固定,例如,罩壳顶部设置向内延伸的上翻边,线圈组件架在上翻边上或者线圈组件设有供上翻边伸入的凹槽,从而将线圈组件与罩壳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罩壳与机座之间可以为一体结构,如图4所示,罩壳4直接由机座1顶壁向上延伸形成,线圈组件30设置在机座1顶壁与罩壳4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罩壳4与机座1采用一体结构,避免罩壳4与机座1之间因振动碰撞引起噪音的现象。如图2所示,罩壳4与机座1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罩壳4与机座1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结构,例如,机座顶壁设凸起与罩壳下边缘过盈配合,或者机座顶壁与罩壳下边缘通过卡扣固定,或者罩壳下边缘设螺钉柱或螺钉孔,通过螺钉与机座顶壁固定,采用可拆卸结构,便于线圈组件的拆卸与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通过插接结构固定,插接结构包括插接部以及容纳插接部的容纳腔,通过插接部与容纳腔的插接结构实现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的固定,不仅增大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面积,而且在纵向上增大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区域的高度,使两者之间可靠固定,减少因搅拌杯振动带来的噪音,实现降噪的目的。

例如,如图5所示,机座1内设有电机16,电磁加热组件中心设有避让上、下连接头的通孔314,在机座1顶部设有插接部12,在电磁加热组件设置供插接部伸入的容纳腔,将插接部12伸入容纳腔内,保证在电磁加热组件的大部分高度上均通过插接部12进行限位,更好的防止电磁加热组件顶部相对与机座1发生振动。

具体的,如图5所示,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组件30以及设在线圈组件30外侧的罩壳4,罩壳4内形成供插接部12伸入的容纳腔,机座1顶部设置多个凸起形成插接部12。如图6所示,机座1顶部设有四个插接部12,四个插接部12沿周向均匀设置,即两两相对设置,使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1之间受力均匀,多个间隔设置的插接部12,能够很好的调节插接部12与容纳腔之间的位置偏差,避免插接部12无法插入容纳腔等情况。当然,插接部也可以为设在机座顶部的环形凸起,凸起的数量及具体形状多样,只要能通过电磁加热组件内的容纳腔将电磁加热组件通过插接结构安装在机座上方即可。

插接部的高度可以为20mm-60mm之间,具体可以为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60mm等,保证插接部的高度在20mm-60mm之间即可,不仅保证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具有足够的固定面积,提高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固定结构的可靠性,而且防止电磁加热组件高度过高,使结构更加紧凑。当插接部的高度小于20mm时,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的固定面积有限,且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区域的高度有限,减少电磁加热组件的振动幅度有限,当插接部的高度大于60mm时,虽然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可靠固定,但是插接部的高度过高,需要容纳腔的空间相应较大,使整体结构不够紧凑。

如图6所示,插接部12的外边缘为弧形结构,插接部12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呈类似半椭圆形。本实施例将插接部12的外边缘设为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的弧形结构,不仅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接部12插入容纳腔内,而且便于插接部12插入到位。插接部12的外边缘采用弧形结构,相较于采用斜边或直边结构,弧形结构便于调整插接部12与容纳腔之间的间距,使插接部12与容纳腔之间插接更加紧密,减少振动,进而减少振动引起的噪音。

如图5所示,罩壳4为顶部开口的环形结构,线圈组件30的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35,翻边与罩壳4顶部固定,线圈组件30的侧壁与罩壳之间形成环形容纳腔,线圈组件30的侧壁与罩壳4之间的横向间距由上自下逐渐变大,插接部12的厚度由上自下逐渐变大,插接部12的厚度随容纳腔的横向间距的变化而变化,便于插接部12内外侧与罩壳4和线圈组件30紧密贴合,减少振动,进而减少振动引起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机座1顶部设有第一凸台13,插接部12设在第一凸台13上。本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通过插接结构安装在机座顶端,使用时,搅拌杯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上方,搅拌杯及电磁加热组件的重量均由机座1顶部承受,机座1顶部容易因压力过大而发生变形,进而影响插接部12与容纳腔之间的安装,直接或间接影响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1的安装,从而引起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1之间的振动,通过在机座1顶部设置第一凸台13,增强机座1顶部的强度,避免因机座1顶部受力过大发生形变,降低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1之间因机座顶部发生形变引起的噪音。

进一步的,第一凸台的外侧壁可以设有纵向延伸的凸筋,凸筋的设置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机座顶部的强度,而且,当位于第一凸台上的插接部插入到罩壳与线圈组件之间的容纳腔内时,第一凸台外侧壁上的凸筋能够对罩壳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提高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的固定结构的可靠性。

如图7所示,第一凸台13与插接部12之间也可以设置第二凸台14,由于第一凸台13位于插接部12下方的局部位置受到的压力相较于其他位置受到的压力明显增大,通过在插接部12下方的第一凸台13位置设置第二凸台14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机座1底部的强度。具体的,第一凸台13的横截面可以为圆角矩形,第二凸台14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便于电磁加热组件通过插接结构安装在机座1上方,并且,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可以对电磁加热组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可以理解的,插接部可以设在电磁加热组件的底部,机座顶部设置供插接部伸入的容纳腔,将电磁加热组件通过插接结构安装在机座上方,插接部的具体结构及形状可以与上述的插接部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柔性连接。例如,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组件以及设在线圈组件外侧的罩壳,线圈组件与罩壳固定,罩壳与机座之间设有减振垫,罩壳与机座之间通过减振垫实现柔性连接,当电机驱动粉碎刀旋转时,搅拌杯产生的振动传递给电磁加热组件,容易引起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的振动,通过在罩壳与机座之间设置减震垫的方式,避免罩壳与机座之间发生振动引起噪音,起到降噪的目的。

当然,也可以将柔性连接与插接结构相结合实现柔性插接,可以在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设置减振套的方式避免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因振动引起噪音的情况,如图8所示,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组件30以及设在线圈组件30外侧的罩壳4,机座1顶部设有插接部12,罩壳4与线圈组件30之间设有容纳插接部12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供插接部12伸入的减振套5,插接部12通过减振套5与容纳腔紧密配合从而实现机座1与电磁加热组件之间的柔性连接,当电机16驱动粉碎刀旋转时,搅拌杯产生的振动传递给电磁加热组件后,由于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1之间为柔性插接,插接部12与容纳腔之间通过减振套5隔开,避免插接部12与容纳腔之间的振动引起噪音,起到降噪的效果。具体的,插接部12与罩壳4和线圈组件30之间均通过减振套5隔开,实现插接部12与罩壳4和线圈组件30之间的柔性连接。本实施例通过罩壳4与线圈组件30之间的空间形成容纳腔,无需多余的部件隔成容纳腔,使结构更加紧凑精简,在容纳腔内设置供插接部12伸入的减振套5,同时起到插接部12与罩壳4和线圈组件30之间的柔性连接,不仅减振效果好,而且无需在插接部12与罩壳4以及插接部12与线圈组件30之间分别设置减振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减振套5的安装。

如图8所示,罩壳4侧壁间隔设置多个减振套5,减振套5开口朝下,机座1顶部设有多个与减振套5一一对应的插接部12,减振套5的外轮廓为类似半椭圆形,插接部12与减振套5的形状相对应,插接部12的大小略大于减振套5的内腔,使减振套5紧套在插接部12外,本实施例将插接部12的外边缘设为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大的弧形结构,不仅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接部12插入减振套5内,而且便于插接部12插入到位,插接部12的外边缘采用弧形结构,相较于采用斜边或直边结构,弧形结构便于减振套5紧套在插接部12外侧,使插接部12通过减振套5与容纳腔之间插接更加紧密,减少振动,进而减少振动引起的噪音。

如图9、图10所示,插接部12的侧面设有纵向延伸的凸棱121,减振套5设有与凸棱121配合的凹槽51。具体的,插接部12的外侧面为平面结构,凸棱121设在插接部的内侧面上,减振套5的内侧面设有与凸棱121对应的凹槽51,增大减振套5与插接部12之间的阻力,纵向延伸的凸棱121避免插接部12与减振套5之间发生横向位移,使插接结构更加可靠,减少振动引起的噪音。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机座1顶部设有第一凸台13,插接部12与第一凸台13之间设有第二凸台14,第一凸台13与第二凸台14的设置不仅增大机座1顶部的强度,避免机座1顶部变形引起噪音,而且,第二凸台14起到支撑减振套5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减振套5安装的可靠性,避免振动过程中减振套5发生位移,保证减振效果。

控制减振套的厚度为1mm-10mm之间,具体可以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使减振套的厚度在1mm-10mm之间即可,控制减振套具有足够的厚度,不仅起到很好的减振效果,而且能够很好的调节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的位置偏差,避免插接部无法插入容纳腔或者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留有较大间隙,使插接部通过减振套与容纳腔紧密贴合,避免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之间因振动产生噪音。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罩壳4侧壁设有固定减振套的安装孔43,减振套紧套在安装孔43内,当安装电磁加热组件时,直接将机座顶部的插接部对准减振套,下压罩壳4实现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的安装,安装结构简单可靠。本实施例的减振套固定在罩壳4侧壁的安装孔43内,不仅便于减振套与插接部的插接安装,而且对插接部起到了限位作用,避免因振动引起插接部与容纳腔之间发生周向移动从而引起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的振动,使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的固定方式更加可靠,提高降噪效果。

可以理解的,减振套可以不固定在罩壳侧壁上,减振套可以直接套在插接部外侧,或者直接与机座固定,只要能通过减振套实现机座与电磁加热组件柔性插接即可。

如图12所示,减振套5的边缘设有固定槽52,如图11所示,安装孔43的边缘设有与固定槽52对应的突出部431,突出部431的厚度小于罩壳4侧壁的厚度,当减振套5安装到安装孔43时,突出部431伸入固定槽52内。安装孔43边缘也可以不设置突出部431,安装孔43的边缘直接伸入固定槽52内将减振套5固定在安装孔43上,设置厚度小于罩壳4侧壁的突出部431,便于减振套5的安装,且突出部431厚度较小,固定槽52的宽度相应较小,便于在减振套5的边缘加工形成上述固定槽52,使固定槽52两侧边具有一定的厚度,增大对突出部431的夹持力,使减振套5固定结构更加牢靠。另外,突出部431的外侧面可以相对于罩壳4的侧壁向内凹陷,当安装好减振套5后,减振套5的外侧面可以与罩壳4外侧面基本平齐,便于搅拌杯的杯座插接在罩壳4外,减少罩壳4与杯座之间的振动,而且,减振套5的外侧面与杯座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减振作用,减少搅拌杯与电磁加热组件之间的振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所示,罩壳4外侧套有减振圈6,减振套5穿过安装孔与减振圈6相连,线圈组件30的中心设有通孔314,搅拌杯底部设有杯座,杯座内设有容纳罩壳4的空间,搅拌杯杯底设在杯座内,当搅拌杯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上方时,罩壳4伸入杯座内,搅拌杯底部的上连接头穿过通孔314与机座上的下连接头连接,罩壳4外侧的减振圈6位于杯座下方,实现杯座与罩壳4之间的减振,当电机驱动粉碎刀转动时,搅拌杯产生的振动容易传递到罩壳4上,在罩壳4外侧套有减振圈6,通过减振圈6实现罩壳4与搅拌杯之间的柔性连接,减少搅拌杯与罩壳4之间的振动,减振圈6与减振套5为一体结构,减振套5穿过罩壳4侧壁的安装孔与减振圈6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减振垫结构,即多个减振套5通过减振圈6相连。安装时,将整个减振垫套在罩壳4外侧,将减振套5与罩壳4侧壁的安装孔一一对准,然后将减振套5穿过安装孔伸入到罩壳4内,并且将减振套5外边缘紧套在安装孔内。本实施例采用一体结构的减振垫,减振垫将振动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消耗振动的能量,达到降噪的目的,既实现了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之间的减振效果,同时实现了搅拌杯与电磁加热组件之间的减振效果,将多个减振结构简化为一个减振垫,大大的简化了减振结构的加工与安装。

如图14所示,一体结构的减振垫上具有四个减振套5,每个减振套5的外侧面的底部与减振圈6相连,每个减振套5的外边缘设有夹持安装孔的固定槽52,使减振套5能够紧套在在安装孔上。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罩壳4的底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下翻边44,减震圈6设在下翻边44上,通过下翻边44的设置能够更好地支撑搅拌杯,使搅拌杯的安装结构更加稳定,而且,减震圈6设在下翻边44上,实现下翻边44与搅拌杯之间柔性连接,将搅拌杯与罩壳4之间的振动转化为弹性势能,起到降噪的效果。进一步的,罩壳4与下翻边44之间可以设置环形凸台45,减振圈6设在环形凸台45上,环形凸台45将搅拌杯与下翻边44间隔开,减少搅拌杯传递到下翻边44上的振动,且环形凸台45增强下翻边44的强度,从而降低下翻边44的振动,起到降噪的目的。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线圈组件除了与罩壳固定后,通过罩壳与机座顶部固定外,线圈组件也可以通过插接结构与机座固定,或者,线圈组件直接与机座顶壁固定,例如,线圈组件底部设有与机座顶部连接的连接部。

如图4所示,线圈组件30的顶部与罩壳4的顶部固定,线圈组件30的底部通过螺钉柱36与机座1固定,具体的,线圈组件30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螺钉柱36,螺钉柱36与机座1顶壁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可以理解的,机座顶部也可以设有向上延伸的螺钉柱,螺顶柱与线圈支架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线圈组件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与机座顶壁固定,例如,如图16所示,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支架31以及绕在线圈支架31外侧的线圈32,线圈支架31设有向下延伸的环形结构37,机座1顶部设有与环形结构37配合的凸起17,环形结构37与凸起17之间通过过盈配合或卡扣结构固定。

由于线圈组件与搅拌杯底部通过接触加热,当搅拌杯发生振动时,振动将直接传导到线圈组件上,如果仅通过线圈组件与罩壳固定,罩壳与机座固定,线圈组件的振动传导到罩壳上,而且搅拌杯的振动也会直接引起罩壳的振动,罩壳的振动较大,从而传导到机座上的振动相应较大,若将线圈组件进一步与机座固定,降低了线圈组件与罩壳的晃动,使固定结构更加可靠,从而达到进一步降噪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17所示,机座1顶部可以设置第一凸台13,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支架31和绕在线圈支架31外侧的线圈32,线圈支架31固定到第一凸台13上,具体的,线圈支架31通过螺钉柱36与机座1上的第一凸台13固定。在机座1顶部设置第一凸台13,增加机座1顶部的强度,避免因机座1顶部受力变形引起噪音,而且,线圈支架31与机座1之间通过螺顶柱36固定,增加了电磁加热组件与机座1之间的受力点,分散压力,使机座1顶壁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降低机座1顶壁发生形变的可能。当然,线圈支架也可以通过上述的环形结构与机座上的第一凸台固定。

罩壳底部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直接通过螺钉、卡扣、过盈配合等方式与机座固定外,罩壳的底部还可以设置向外延伸的下翻边,通过下翻边与机座顶部固定,具体的,如图18所示,下翻边44底部设有第一螺钉柱441,机座顶部设有与第一螺钉柱对应的第一螺钉孔,第一螺钉柱441与机座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其中,第一螺钉柱441具有足够长度,使下翻边44与机座顶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处设有控制板,具体的,下翻边44底部可以设置固定控制板的第二螺钉柱442,控制板通过第二螺钉柱442固定在下翻边44底部,机座顶壁设有过线孔,供控制板与机座内的电源板连接。

如图19所示,下翻边44与机座1顶壁之间设环形分隔板7,用来遮挡下翻边44与机座1顶壁之间的间隙及间隙内的控制板。下翻边44与机座1顶壁之间通过第一螺钉柱441连接,环形分隔板7夹装在下翻边44与机座1顶壁之间。具体的,下翻边44底部周围设有环形定位环443,机座1顶壁周围设有定位台阶15,环形分隔板7的上下两端套在定位环443和定位台阶15外侧。另外,环形分隔板与机座顶壁也可以为一体结构,下翻边通过第一螺钉柱与机座顶壁固定,从而将下翻边抵在环形分隔板上边缘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支架31、绕在线圈支架31上的线圈32以及设在线圈支架31下方的底盖33,线圈32位于线圈支架31与底盖33之间,通过底盖33和线圈支架31将线圈32设在两者之间,能够很好的将线圈32保护起来,避免线圈32受到破环影响电磁加热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线圈组件30外侧设有罩壳4,罩壳4与线圈组件30之间具有环形容纳腔,机座1顶部设有插接部12,插接部12插入环形容纳腔内,若插接部12直接与线圈接触,当电机工作时,插接部12与线圈之间30的振动将引起插接部12与线圈之间的摩擦,如图8所示,即使在线圈组件30与插接部12之间设置减振套5,插接部12也很可能通过减振套5与线圈之间发生摩擦,影响线圈的工作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通过底盖33将插接部与线圈32隔开,不仅避免插接部挤压线圈32,导致线圈32变形,而且避免插接部12与线圈32之间发生摩擦,保证线圈32稳定工作及提高线圈32的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21、图22所示,线圈支架31包括支架底壁311和支架侧壁312,底盖33包括底盖底壁331和底盖侧壁332,线圈绕在支架侧壁312上,支架底壁311相对支架侧壁312凹陷,使支架底壁311和支架侧壁312围成容纳搅拌杯底部的容纳空间,搅拌杯底部插入此容纳空间内,通过绕在支架侧壁312上的线圈产生的磁能作用搅拌杯底部,使搅拌杯底部实现侧加热,相对于底加热,减少糊底的可能,由于线圈绕在支架侧壁312外,将底盖侧壁332安装在线圈外侧从而起到保护线圈的作用。

为了提高线圈组件的导磁性能,可以在线圈与底盖之间设置磁铁,在线圈支架底部设置底盖,不仅能够避免插接部破坏线圈,而且还便于安装磁铁,简化磁铁的安装结构。如图20-图22所示,磁铁34设在底盖侧壁332与线圈32之间,底盖侧壁332上设有多个容纳磁铁34的安装槽334,磁铁34通过安装槽334夹装在线圈32外侧,避免磁铁34发生位移,安装槽334沿底盖侧壁332周向间隔设置使磁铁34均匀分布在线圈32外侧,保证线圈32导磁的均匀性。

当线圈组件通电对搅拌杯进行加热时,线圈组件自身不会产生大量热量,因而线圈组件上通常不会设置散热结构,而搅拌杯底部直接感应磁能产生热量,搅拌杯底部产生的部分热量传导到线圈组件上,导致线圈组件及磁铁温度升高,为了提高线圈组件的工作可靠性,安装槽上可以设置第一散热孔,底盖侧壁上设置第二散热孔进行散热。如图22所示,安装槽334为长条状,安装槽334上设有沿纵向排列的第一散热孔335,第一散热孔335为矩形结构,在磁铁34固定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第一散热孔335的面积。相邻安装槽334之间分别设有第二散热孔336,第二散热孔336为较大面积的矩形结构,保证底盖侧壁332上具有足够面积的第二散热孔336,提高线圈组件的散热效果。其中,安装槽334为向外凸的结构,安装槽334的外侧面与线圈32之间具有足够间距,从而保证在底盖侧壁332开设较大面积的第二散热孔336时,插接部也无法与线圈接触。为了进一步保护线圈组件,可以将相邻安装槽334的间距设置为小于插接部的最大宽度,即使插接部设在相邻安装槽334之间,也无法与线圈接触破坏线圈,保证线圈组件能够可靠工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底盖底壁与支架底壁固定,如图22所示,底盖底壁331为环形结构,底盖底壁331设有向下延伸的凸筋333,具体的,凸筋333可以由底盖底壁331的内周向下延伸形成。如图21所示,支架底壁311设有若干卡扣313,卡扣313通过底盖底壁331的内周与底盖底壁331的凸筋333扣合,从而将底盖33与线圈支架31固定,采用卡扣313和凸筋33扣合的方式将底盖固定到线圈支架下方,结构简单,固定方式可靠。

可以理解的,底盖与线圈支架的固定结构也可以设在底盖和线圈支架的顶部,将线圈支架与底盖的固定结构设在底部,不仅可以避免底盖底壁因顶部固定发生形变,特别是将底盖底壁设计成环形结构,提高底盖的强度,保证磁铁安装可靠,而且,线圈组件底部具有较大空间,线圈支架与底盖在底部固定,固定结构灵活,能够简化固定结构,便于底盖与线圈支架固定。

如图21所示,支架底壁311中心设有通孔314,当搅拌杯安装在线圈组件上方时,搅拌杯底部的上连接头穿过通孔与机座顶部的下连接头连接,从而通过电机驱动搅拌杯内的粉碎刀旋转,通孔314的直径d为30mm。将通孔314的直接d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特别是25mm≤d≤45mm时,不仅防止上连接头与线圈组件发生干涉影响使用,而且在保证上连接头不与线圈支架发生碰撞的前提下,控制通孔314的直径足够小,防止电机的碳粉从通孔314飞出,提高电机工作的可靠性。通孔314过大,电机的碳粉会从通孔飞出,影响使用,通孔过小,电机运行时,上连接头容易与线圈组件发生干涉。

可以理解的,搅拌杯底部可以设置向上凸出的凹槽,上连接头设置在凹槽内,机座顶部的上连接头穿过通孔与上连接头连接,从而通过电机驱动搅拌杯内的粉碎到旋转,此时,控制通孔的直径d在25mm-45mm之间,不仅防止下连接头与线圈组件发生干涉,而且防止电机的碳粉从通孔飞出,提高电机工作的可靠性及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