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装置及其上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3845发布日期:2020-03-27 13:0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烹饪装置及其上盖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装置及其上盖组件。



背景技术:

在电饭煲煮饭的过程中,由于水的沸腾会产生较多的蒸汽,这些蒸汽未经冷却即从排气口排出电饭煲,容易造成使用者烫伤。目前,通常将蒸汽导入冷水箱,通过冷水箱对蒸汽进行冷却后排出,冷水箱的设置不仅使得电饭煲的体积较大,而且由于冷水量的限制,冷水箱对蒸汽的冷却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及其上盖组件,以解决蒸汽冷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烹饪装置的烹饪锅的主表面,所述盖体内设置有容置腔,且所述盖体的主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吸热件,所述吸热件与所述盖体连接,且所述吸热件封盖住所述开口,以使所述吸热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烹饪锅的腔体空间接触;以及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吸热件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可选地,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热管,所述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吸热件连接,所述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件连接,以使所述吸热件与所述散热件通过所述热管实现热传导。

可选地,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吸热件接触以实现热传导,所述冷凝段与所述散热件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可选地,所述蒸发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吸热件直接接触,所述冷凝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热管直接接触;或者所述蒸发段的至少部分嵌入在所述吸热件内,所述冷凝段的至少部分嵌入在所述散热件内。

可选地,所述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热管段、第二热管段和第三热管段,其中,所述第二热管段设置在所述吸热件内,而所述第一热管段与所述第三热管段平行间隔设置,并与所述散热件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可选地,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层叠方向与所述第一热管段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所述散热片与所述第一热管段和所述第三热管段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一热管段和所述第三热管段穿设在所述避让孔中,并与所述散热片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可选地,每一所述散热片的厚度为0.3mm-1mm,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距为2mm-10mm。

可选地,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对应设置在所述散热件的一侧,用于为所述散热件散热。

可选地,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散热片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3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锅体和如前文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与所述锅体连接,所述锅体内设置有烹饪锅,所述盖体的主表面盖设在所述烹饪锅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及其上盖组件通过在盖体上设置与烹饪锅的腔体空间接触的吸热件,并在盖体内设置与吸热件接触的散热件,当烹饪锅的腔体中的蒸汽接触到吸热件时,吸热件吸收蒸汽的热量而使蒸汽冷凝回流至烹饪锅中,吸热件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件,由散热件为吸热件散热,从而可以提升吸热件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蒸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吸热件、散热件以及热管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吸热件、散热件以及热管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吸热件、散热件以及热管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散热件、吸热件以及热管的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烹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装置100可以为电饭煲、蒸箱、具有加热功能的豆浆机和料理机等。该烹饪装置100具体可以包括锅体10和上盖组件20,上盖组件20与锅体10连接,锅体10内设置有烹饪锅12,上盖组件20盖设在烹饪锅12上。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0放置烹饪锅12的一侧与上盖组件20的一端旋转连接,以便于上盖组件20相对烹饪锅12打开或者关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上盖组件20与锅体10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上盖组件20包括盖体21、吸热件22以及散热件23。盖体21具有相对于烹饪装置100的烹饪锅12的主表面212,盖体21内设置有容置腔214,且盖体21的主表面212上形成有与容置腔214连通的开口216。吸热件22与盖体21连接,且吸热件22封盖住开口216,以使吸热件22的至少部分与烹饪锅12的腔体空间接触。散热件23容置于容置腔214内,且与吸热件22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100及其上盖组件20通过在盖体21上设置与烹饪锅12的腔体空间接触的吸热件22,并在盖体21内设置与吸热件22接触的散热件23,当烹饪锅12的腔体中的蒸汽接触到吸热件22时,吸热件22吸收蒸汽的热量而使蒸汽冷凝回流至烹饪锅12中,吸热件22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件23,由散热件23为吸热件22散热,从而可以提升吸热件22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蒸汽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盖体21的主表面212为盖体21遮盖烹饪锅12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1上的容置腔214和开口216设置在盖体21与锅体10连接的一侧,以减小打开盖体21的作用力。吸热件22封盖盖体21上的开口216,以避免蒸汽进入容置腔214内部而损坏烹饪装置100。

其中,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可以选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铝、铜等材料,以加快热传导效率,提升冷却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的材料进行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上盖组件20还包括热管24,热管24的一端与吸热件22连接,热管24的另一端与散热件23连接,以使吸热件22与散热件23通过热管24实现热传导。热管24内灌注有换热工质,换热工质可以沿热管24内壁流动,以实现换热作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热管24,并使得吸热件22与散热件23通过热管24实现热传导,可以提升热传导效率。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灌注在热管24内的换热工质为超导材料。通过在热管24内灌注超导材料,可以使得热管24具有启动温度低,传递速度快,效率高且不用维修等优点。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吸热件、散热件以及热管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热管24为直条形,直条形热管24的一端与吸热件22接触以实现热传导,直条形热管24的另一端与散热件23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在本实施例中,热管24是通过直接与吸热件22接触而实现热传导的,且也是通过直接接触散热件23而实现热传导的。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利用导热胶将热管24的两端分别与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热管24的至少部分与吸热件22直接接触,散热件23的至少部分与热管24直接接触,可以降低安装复杂度,使得安装更加便捷。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吸热件、散热件以及热管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热管24的结构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热管24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的热管24的一端嵌入在吸热件22内,热管24的另一端嵌入在散热件23内,以实现热管24的两端分别与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热传导。

具体地,如图3所示,热管24包括连接的蒸发段241和冷凝段243。其中,蒸发段241嵌入在吸热件22内,与吸热件22接触以实现热传导;冷凝段243嵌入在散热件23内,与散热件23接触以实现热传导。蒸发段241内的换热工质被吸热件22加热挥发成蒸汽,蒸汽上升至冷凝段243被散热件23冷却,冷却后的液体沿热管24内壁回流到蒸发段241内,反复循环,实现换热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热管24还包括传输段242,传输段242设置在蒸发段241和冷凝段243之间,并分别与蒸发段241和冷凝段243连通,以用于将蒸发段241内的蒸汽传输至冷凝段243内冷却,并将冷凝段243内冷凝后的液体传输至蒸发段241内。如图3所示,传输端242为夹设在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之间的部分。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吸热件、散热件以及热管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热管24包括弯折连接的蒸发段241、传输段242和冷凝段243。其中,蒸发段241嵌入在吸热件22内,冷凝段243嵌入在散热件23内。传输段242设置在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的同一侧,并分别与蒸发段241和冷凝段243连通,以用于将蒸发段241内的蒸汽传输至冷凝段243内冷却,并将冷凝段243内冷凝后的液体传输至蒸发段241内。蒸发段241内的换热工质被吸热件22加热挥发成蒸汽,蒸汽自传输段242上升至冷凝段243后被散热件23冷却,冷却后的液体沿传输段242回流到蒸发段241内,反复循环,实现换热作用。在本实施例通过将热管24弯折成三段,可以增大热管24与吸热件22以及散热件2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热传导效率。

本实施例通过将热管24埋设在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内,可以使得热管24与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的接触面积更大,且连接更加紧密,从而导热性能更好,散热效率更高。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热管24与吸热件22或散热件23直接接触或者嵌入在内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热管24与吸热件22和散热件23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

例如,可以将热管24的一端与吸热件22直接接触,将热管24的另一端穿设在散热件23上。或者将热管24的一端嵌入在吸热件22内,将热管24的另一端与散热件23直接接触。

请参阅图5,图5是图1中的散热件、吸热件以及热管的配合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热管2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热管段244、第二热管段245和第三热管段246,其中,第二热管段245设置在吸热件22内,而第一热管段244与第三热管段246平行间隔设置并与散热件23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热管24为u型热管24,第二热管段245为蒸发段,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为冷凝段。第二热管段245内的换热工质被吸热件22加热挥发成蒸汽,蒸汽上升至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后被散热件23冷却,冷却后的液体沿热管24内壁回流到第二热管段245内,反复循环,实现换热作用。本实施例中的u型热管24可以增大与散热件23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散热,提升蒸汽的冷却效果。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散热件23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散热片232,散热片232的层叠方向与第一热管段244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散热片232与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避让孔234,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穿设在避让孔234中,并与散热片232接触以实现热传导。

具体地,多个散热片232沿图5中所示的x方向层叠设置。在每一散热片232上形成有避让孔234,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穿设在避让孔234中,并与散热片232连接。其中,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24与散热片232所在平面垂直。通过将多个散热片232穿设在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上,不仅使得散热片232与热管24的接触面积更大,导热效果更好,而且第一热管段244和第三热管段246还可以对散热片232进行固定,使得安装更加便捷。

可选地,每一散热片232的厚度为0.3mm-1mm,相邻散热片232之间的间距为2mm-10mm。例如,散热片232的厚度可以为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1mm等。相邻散热片23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9mm或10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以上实施例中,是通过热管24实现散热件23与吸热件22的热传导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散热件23与吸热件22直接接触以实现热传导,也可以通过导热胶将散热件23和吸热件22粘接而实现热传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上盖组件20还包括风扇25,风扇25对应设置在散热件23的一侧,用于为散热件23散热。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风扇25与散热件23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以降低盖体21的高度,从而减小烹饪装置100的体积,且将风扇25的进风方向设置在水平面内,也可以便于风扇25的进气。

可选地,可以设置风扇25的出风方向与散热片232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3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设置风扇25的出风方向与散热片232所在平面平行,以加快气流在相邻散热片232之间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散热。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风扇25的出风方向与散热片232所在平面的夹角为10°、15°、20°、25°或30°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盖体21上还开设有与容置腔214连通的进气孔211和出气孔213,以加快容置腔214内的空气流通,加快散热。

其中,进气孔211可以设置在盖体21的靠近风扇25的表面上。如图6所示,图6是图1中的烹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进气孔211设置在盖体21的与锅体10连接的侧表面上,而将出气孔213设置在盖体21的与设置进气孔211的侧表面相邻的侧表面上,以使得温度较高的气流自盖体21的侧表面排出,避免气流自盖体21的顶部排出而发生烫伤。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100及其上盖组件20通过在盖体21上设置与烹饪锅12的腔体空间接触的吸热件22,并在盖体21内设置与吸热件22接触的散热件23,当烹饪锅12的腔体中的蒸汽接触到吸热件22时,吸热件22吸收蒸汽的热量而使蒸汽冷凝回流至烹饪锅12中,吸热件22上的热量传递至散热件23,由散热件23为吸热件22散热,从而可以提升吸热件22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蒸汽的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