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6133发布日期:2020-04-24 21:23阅读:1988来源:国知局
油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卫用品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油壶。



背景技术:

目前存放食用油、酱油、醋等的油壶大多数都需要人们用一只手握住壶体,另一只手掰开或拧开油壶的盖子,这样会给烹饪食品带来不便,直接用手触摸盖子也会弄脏手。不带盖子的油壶则是由于出油嘴裸露在外面,不防尘不干净。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倾倒时能自开盖的油壶,但由于结构复杂、零部件多,不但组装麻烦,而且容易藏污纳垢,清理起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壶,在倾倒壶内的液体时能自动开盖,而且结构简单,容易组装,清理起来也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油壶,包括壶体和壶盖,所述的壶盖上设置有出油嘴和自开盖机构,所述的自开盖机构包括翻盖和配重,所述的翻盖一端覆盖在所述出油嘴的上方,另一端设有配重件,所述的配重件用于固定所述的配重,所述翻盖的中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的壶盖活动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的翻盖绕所述的连接件旋转打开出油嘴。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油壶中,所述的翻盖以与所述壶盖连接的连接件为支撑点,所述出油嘴上方的翻盖与所述配重件固定的配重分别位于支撑点的两侧,适用杠杆平衡原理;当所述的壶体向出油嘴一侧倾斜时,壶体带动壶盖倾斜,配重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使翻盖绕所述的连接件旋转,翻盖与壶盖发生相对运动,所述出油嘴上方的翻盖向上翘起,出油嘴打开;当所述的壶体回正时,壶体带动壶盖回正,翻盖与壶盖又发生相对运动,所述出油嘴向上运动被上方的翻盖所覆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油壶不仅能实现自开盖的功能,而且零部件少,结构简单,容易组装,拆卸清理也方便。

作为改进,所述的壶盖上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两个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一对限位孔,所述的出油嘴设置在所述的开口槽内,所述的连接件限位在所述的限位孔内。采用此种结构,所述连接件将所述翻盖的左右两侧分别限位在所述的一对限位孔内,限定翻盖只在所述的开口槽内旋转。

作为改进,所述的壶盖在靠近所述出油嘴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壶盖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壶体连通的回油孔。采用此种结构,在倾倒液体后,所述出油嘴上残留的液体会顺着所述的导流板流向壶盖的底部,并通过所述的回油孔流入壶体内。

作为改进,所述壶盖的底面是一个连续倾斜的斜面,所述回油孔在所述壶盖底面的最低点。采用此种结构,保证壶盖底部的液体都能通过所述的回油孔流入壶体内。

作为改进,所述壶盖设置为与所述壶体连接的下盖、与所述下盖连接的上盖,所述的出油嘴、导流板、回油孔设置在所述的下盖上,所述的开口槽设置在所述的上盖上,所述的出油嘴从所述的开口槽中露出。采用此种结构,上盖和下盖的结构都相对简单,降低了制作壶盖的模具的复杂度,减少成本。

作为改进,所述的下盖与所述的壶体连接处设有环形的密封圈。采用此种结构,保证在倾倒液体时,壶内的液体不会通过下盖与壶体的连接处渗漏出。

作为改进,所述的下盖在远离所述出油嘴的一侧设置有手柄。采用此种结构,方便把握油壶。

作为改进,所述的配重件分布在所述翻盖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左右两侧配重件夹持固定所述的配重。

作为改进,所述的配重件上设有通孔,所述的配重被套接固定在所述的通孔中。

作为改进,所述的配重件上设有槽孔,所述的配重镶嵌固定在所述的槽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壶盖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翻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壶体,2、下盖,201、出油嘴,202、导流板,203、定位圆槽,204、卡块,205、回油孔,3、上盖,301、限位面,302、限位孔,303、定位柱,304、卡口,4、翻盖,401、斜杆,402、连接件,403、配重件,5、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所述的油壶,包括壶体1、下盖2、上盖3、翻盖4,其中下盖2连接在壶体1的开口上,上盖3连接在下盖2上,翻盖4设置在上盖3上,下盖2上还设置有手柄5。

如图2所示,下盖2设有内螺纹,下盖2与壶体1是螺纹连接,下盖2的底面上设有与壶体1连通的出油孔和回油孔205。

如图3所示,下盖2上设有出油嘴201、导流板202、四个定位圆槽203、两个卡块204、回油孔205,导流板202位于下盖2的内侧壁上,出油嘴201与导流板202相接,手柄5位于下盖2的外侧壁上且与出油嘴201遥遥相对,回油孔205位于下盖2的底面上且远离出油嘴201,四个定位圆槽203等分为两组且都与下盖2的内侧壁相接,其中一组定位圆槽203排布在出油嘴201的两侧,另外一组定位圆槽203排布在对应手柄5位置处的两侧,两个卡块204也设在下盖2的内侧壁上且分立在两组定位圆槽203的中间。

如图4所示,上盖3上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的两个侧壁设为限位面301,两个限位面301上对应设置有一对限位孔302,上盖3的内底面上设有四根定位柱303,四根定位柱303等分为两组且分别位于开口槽前后方,每组定位柱303都分立在开口槽的两侧,上盖3的侧面上设有一对卡口304,两个卡口304都对应在开口槽的中部且分别在开口槽的两侧。

四根定位柱303分别与四个定位圆槽203对应配合,两个卡块204也分别与两个卡口304对应配合,使上盖3与下盖2形成卡口连接,出油嘴201从所述的开口槽中露出。

如图5所示,翻盖4的前端设有回钩板,用于覆盖住开口槽的开口和出油嘴,在翻盖4的后端位置处,设置有两根平行的斜杆401,两根斜杆401均与翻盖4的下底面相接形成钝角,两根斜杆401的背向面上各对应设置有一个凸台状的连接件402,两个连接件402均靠近斜杆401与翻盖4的相接处,两根斜杆401的末端各对应设置有一个圆环形的配重件403。

两个凸台状的连接件402分别与两个限位孔302对应配合,将翻盖4限位在开口槽的两个限位面301上,且两个连接件402可以同时在对应的限位孔302中无障碍地转动,使翻盖4可以绕两个连接件402所形成的轴线旋转,翻盖4与配重件403分别位于该轴线的两侧。位于前述轴线一侧的翻盖4覆盖在所述出油嘴的上方,位于前述轴线另一侧的两个圆环形的配重件403可以夹持住尺寸比配重件403大的球形的配重。若配重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尺寸比配重件403小的凸台,则两个圆环形的配重件403也可以套接固定住此种类型的配重。

本实用新型的油壶工作原理如下:翻盖4以两个连接件402为支撑且可以绕两个连接件402所形成的轴线旋转,出油嘴201上方的翻盖4与配重件403固定的配重分别位于该轴线的两侧,当倾倒液体时,将壶体1向出油嘴201一侧倾斜,并带动下盖2和上盖3一起倾斜,配重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使翻盖4绕所述的轴线旋转,上盖3与翻盖4发生相对运动,出油嘴上方的翻盖4向上翘起,出油嘴打开;当不再倾倒液体时,将壶体1回正并竖直放置,下盖2和上盖3一起回正,上盖3与翻盖4又发生相对运动,出油嘴201向上运动直至又被上方的翻盖4所覆盖。

配重只要连接在配重件403上就能使本实用新型的油壶正常工作,故配重与配重件403的连接或固定方式还可以是悬挂、贴合、镶嵌等。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