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床折叠锁定中心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0256发布日期:2020-07-07 14:1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床折叠锁定中心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床架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床折叠锁定中心座。



背景技术:

婴儿床为抚育婴幼儿时必备且相当方便的用品,但是因为其体积较大,目前大多婴儿床设计为可折叠式婴儿床,以便于携带和收藏。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可以收合的婴儿床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0465463c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婴儿床收合装置,包括一个斜杆和一个中心盘,斜杆还具有一延伸段,延伸段设于斜杆与立柱底端的枢接点之外,中心盘朝向婴儿床内部的一侧具有一收床拉环,每个横杆弯折机构均连接有一条用于控制横杆保持平直状态及接触保持装置的拉索,拉索的另一端具有一与斜杆之延伸段连动的滑块。

但是这样的结构中,斜杆一端铰接在中心盘上,另一端铰接在立柱上,相邻的两根立柱的底端之间并未设置有支撑定位的结构。当婴儿床受到外力碰撞的时候,容易出现斜杆相互靠近且收拢的现象,此时内部的中心盘升起,容易对位于婴儿床内的婴儿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婴儿床折叠锁定中心座,在婴儿床张开且受到外力碰撞的时候,中心座能够卡住与其连接的斜杆,使斜杆不易出现相互靠近且收拢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婴儿床折叠锁定中心座,包括上转动件、下转动件和支撑轴,支撑轴同时穿过上转动件和下转动件的中心点,所述的上转动件底面上开设有四个安装槽,安装槽所在的直线经过支撑轴,其中一个安装槽与另外两个安装槽之间的夹角分别为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互补,且第一夹角不小于第二夹角,所述的安装槽内铰接有转动筒,转动筒转动所经过的平面垂直于上转动件的底面,转动筒的长度大于转动筒的铰接点与其所在的安装槽远离支撑轴一端的距离,转动筒外侧面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厚度加上转动筒的厚度大于安装槽的深度,下转动件包括转动轴和转动片,所述的支撑轴垂直穿过转动轴,且转动轴两端与支撑轴之间的距离相等,转动片位于转动轴远离支撑轴的一侧,转动片的横截面呈扇环形,转动片的内圆弧与支撑轴连接;当转动筒转动至贴合安装槽底面的位置时,限位块位于转动筒的底面,转动片的外圆弧与限位块靠近支撑轴的侧面抵接,两个转动片相互靠近一端与支撑轴连接的线之间的夹角不小于第一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的时候,将婴儿床底面的四根斜杆插设在转动筒内,并进行固定。通过将四根转动筒转动至贴合上转动件底面的位置,并转动下转动件转动,使下转动件中转动片的外圆弧与转动筒上的限位块抵接,从而将四根支撑轴的位置限制住,此时即使婴儿床受到外力碰撞,因为限位块被下转动件抵接,使转动筒无法收拢,从而不易出现中心座整体升起的现象,很好的保护了位于婴儿床内的婴儿。在需要折叠婴儿床的时候,通过转动下转动件,使下转动件中的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对齐两个相邻的转动筒,从而能够使限位块能够转动并嵌入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进而便于进行折叠收纳。因为婴儿床的横截面大多为长方形,因此相邻的两个转动筒之间的夹角存在一大一小两个数值的夹角。两个转动片相互靠近一端与支撑轴连接的线之间的夹角设置成大于第一夹角的结构,能够便于两个之间夹角为第一夹角的转动筒嵌入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转动件的底面上开设有复位槽,复位槽的横截面呈扇环形,复位槽横截面所在圆的圆心位于支撑轴上,且复位槽位于安装槽靠近支撑轴的一侧,所述的复位槽内嵌设有复位弹簧,所述的下转动件的顶面上固定设置有复位块,所述的复位块嵌设在复位槽内;当下转动件转动至转动片抵接限位块的位置时,复位块位于复位槽的一端,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复位块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复位槽远离复位块的一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婴儿床折叠的时候,转动下转动件,并使转动筒转动至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时,复位块沿着复位槽移动,并挤压复位弹簧,复位弹簧有着推动复位块远离复位槽连接有复位弹簧的一端的趋势。而此时转动筒上的限位块嵌设在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并限制转动片使其不能移动。此时若需要铺设婴儿床时,通过将转动筒从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推出,此时在复位弹簧的推动下,很容易就使下转动件转动,从而使转动片抵接在限位块上,并将转动筒的位置固定住。并且可以在转动片抵接限位块的同时,使整个婴儿车不易因为碰撞或振动,使下转动件转动,进一步降低了中心座整体升起现象出现的概率,很好的保护了位于婴儿床内的婴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复位槽两端分别与支撑轴连接的线的夹角等于两个转动片中相互靠近的一边之间的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下转动件所能够转动的角度为复位槽两端分别与支撑轴连接的线的夹角大小,即两个转动片中相互靠近的一边之间的夹角。减少了复位弹簧的长度,使复位弹簧推动复位块的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下转动件上固定设置有遮挡片,遮挡片的顶面与下转动件的顶面平齐,所述的复位块固定设置在遮挡片上,遮挡片包括第一分隔片和第二分隔片,第一分隔片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圆心位于支撑轴上,第一分隔片的直径不小于复位槽的外径且不大于转动轴的长度,第二分隔片位于转动片和第一分隔片之间,且第二分隔片分别与转动片和第一分隔片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片一方面起到遮挡住复位槽开口的效果,使嵌设在复位槽内的复位弹簧不易从复位槽内弹出。另一方面可以在转动筒转动至两个转动片之间的空隙时,使限位块架设在遮挡片上,便于进行收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下转动件与支撑轴固定连接,支撑轴位于下转动件上侧的一端上安装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该支撑件通常安装在婴儿床的底部,且上转动件的位置处于固定状态。在折叠或者打开婴儿床的时候,转动下转动件时十分不方便。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从该中心座上侧转动把手来方便的调节下转动件的位置,从而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转动件顶面上开设有嵌设槽,所述的支撑轴的顶面与上转动件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嵌设槽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在嵌设槽内安装有把手,把手的厚度不大于嵌设槽的深度,把手与位于嵌设槽内的支撑轴铰接,且其铰接轴垂直于支撑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把手在不使用的时候完全嵌设在嵌设槽内,使整个上转动件的顶面保持平齐。不易出现因为上转动件表面不平整,导致婴儿受伤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把手上安装有扭簧,扭簧的一边与嵌设槽的底面抵接,另一边与把手固定连接,扭簧的转动轴与把手的铰接轴位于同一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人们通过把手转动下转动件后,把手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的转动至嵌设入嵌设槽内的位置,不易出现在转动把手后,忘记将把手放平,导致婴儿受伤的事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转动件的底面上开设有空心槽,所述的空心槽在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各设置有一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心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保持整个中心座结构稳固的情况下开设。可以有效减少生产该空心槽所需要消耗的材料,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在婴儿床张开且受到外力碰撞的时候,该中心座能够卡住与其连接的斜杆,从而不易出现中心座整体升起的现象,很好的保护了位于婴儿床内的婴儿;

2、安装有该中心座的婴儿床在铺设时,更为省力,便于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仰视时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俯视时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转动件;11、安装槽;12、转动筒;13、斜杆孔;14、限位块;15、空心槽;2、下转动件;21、转动轴;22、转动片;23、加强件;3、复位槽;31、复位弹簧;32、复位块;4、遮挡片;41、第一分隔片;42、第二分隔片;5、嵌设槽;51、把手;52、扭簧;6、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婴儿床折叠锁定中心座,包括圆形的上转动件1、下转动件2和支撑轴6,支撑轴6同时穿过上转动件1和下转动件2的中心点,上转动件1围绕着支撑轴6转动,下支撑件与支撑轴6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转动件1的底面上开设有四个安装槽11,安装槽11所在的直线垂直穿过支撑轴6,其中一个安装槽11与其相邻的两个安装槽11之间的夹角为分别称为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互补,且第一夹角的大小大于第二夹角的大小。在安装槽11内铰接有转动筒12,转动筒12转动所经过的平面垂直于上转动件1的底面,且转动筒1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上开设有斜杆孔13。转动筒12的长度大于转动筒12的铰接点与其所在的安装槽11远离支撑轴6一端的距离。在转动筒12的外侧面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4,当转动筒12围绕着铰接点转动至贴合安装槽11底面的位置时,限位块14位于转动筒12的底面。限位块14加上转动筒12的厚度大于安装槽11的深度,且限位块14靠近支撑轴6的侧面投影在上转动件1底面上的投影与上转动件1的侧边重合。下转动件2紧贴着上转动件1的底面,下转动件2包括一根转动轴21和两个一体成型在转动轴21上的扇环形的转动片22。支撑轴6垂直穿过转动轴21,且转动轴21的两端与支撑轴6之间的距离相等。转动片22在转动轴2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且转动片22中的内圆环与支撑轴6固定连接在一起。下转动件2中沿着转动轴21直线的长度等于上传动件的直径。两个转动片22相互靠近一端与支撑轴6连接的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夹角。在转动片22和转动轴21之间一体成型有加强件23,加强件23与转动片22的内圆环连接,且与转动轴21连接。加强件23可以增加转动片22恶化转动轴21之间连接的稳固程度,使整个下转动件2结构更为稳固。在上转动件1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四个空心槽15,空心槽15在相邻的两个安装槽11之间各设置有一个,且空心槽15与安装槽11之间的间距均相等。通过将四根转动筒12转动至贴合上转动件1底面的位置,并转动下转动件2转动,使下转动件2中转动片22的外圆弧与转动筒12上的限位块14抵接,从而将四根支撑轴6的位置限制住。此时即使婴儿床受到外力碰撞,转动筒12也无法进行收拢,不易出现中心座整体升起的现象,很好的保护了位于婴儿床内的婴儿。在需要折叠婴儿床的时候,通过转动下转动件2,使下转动件2中的两个转动片22之间的空隙对齐两个相邻的转动筒12,从而能够使限位块14能够转动并嵌入两个之间夹角为第一夹角的转动片22之间的空隙,进而便于将整个婴儿床进行折叠收纳。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转动件1的底面上开设有复位槽3,复位槽3的横截面呈扇环形,且复位槽3横截面所在圆的圆心被支撑轴6穿过。复位槽3两端分别与支撑轴6连接的线的夹角大小等于第一夹角的大小。且复位槽3内嵌设有复位弹簧31。在下转动件2上一体成型有遮挡片4,遮挡片4的顶面和下转动件2的顶面平齐。遮挡片4包括第一分隔片41和第二分隔片42,第一分隔片41呈圆形,且支撑轴6穿过第一分隔片41的圆心。第一分隔片41的直径大于复位槽3横截面的外径且小于转动轴21的直径。在第一分隔片41贴合上转动件1的侧面上一体成型有复位块32,复位块32嵌设在复位槽3内。当下转动件2转动至转动片22抵接限位块14的位置时,复位块32位于复位槽3的一端,且复位弹簧31位于复位块32和复位槽3的另一端之间。第二分隔片42在两个转动片22和第一分隔片41之间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分隔片42分别与转动片22和第一分隔片41连接。可以在需要铺设婴儿床时,通过将转动筒12从两个转动片22之间的空隙推出,此时在复位弹簧31的推动下,很容易就使下转动件2转动,从而使转动片22抵接在限位块14上,并将转动筒12的位置固定住。并且在转动片22抵接限位块14的同时,使整个婴儿车不易因为碰撞或振动,使下转动件2转动,进一步降低了中心座整体升起现象出现的概率,很好的保护了位于婴儿床内的婴儿。遮挡片4一方面起到遮挡住复位槽3开口的效果,使嵌设在复位槽3内的复位弹簧31不易从复位槽3内弹出。另一方面可以在转动筒12转动至两个转动片22之间的空隙时,使限位块14架设在遮挡片4上,便于进行收纳。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转动件1的顶面上开设有圆形的嵌设槽5,支撑轴6的顶面与上传动件的顶面平齐,在支撑轴6位于嵌设槽5内的部分上铰接有把手51。把手51的转动轴21垂直于支撑轴6,且把手51嵌设在嵌设槽5内时,把手51的厚度与嵌设槽5的深度相等。在把手51上固定安装有扭簧52,扭簧52的一边与把手51固定连接,另一边与嵌设槽5的底面抵接。且扭簧52的转动轴21与转动把手51的铰接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因为该支撑件通常安装在婴儿床的底部,可以从该中心座上侧转动把手51来方便的调节下转动件2的位置,把手51在不使用的时候完全嵌设在嵌设槽5内,使整个上转动件1的顶面保持平齐。在人们通过把手51转动下转动件2后,把手51在扭簧52的作用下自动的转动至嵌设入嵌设槽5内的位置,很好的保护了婴儿。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