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5205发布日期:2020-05-08 13:2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



背景技术:

泡茶是茶文化发展的拐点,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泡茶讲究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心境,甚至着装(礼服)等等,在泡茶之前,人们只会把茶叶放在嘴里咀嚼,在泡茶之后,茶饮才真正实现了普及,成为世界各地茶人的至爱。

现有紫砂滤杯主要在杯底部或杯壁的中下部做有漏水孔,使用过程是装有茶叶的滤杯置于茶杯中,泡茶后想倒茶时需把滤杯从茶杯中拿走,不然无法倒茶或至漏水,造成了茶水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解决了倒茶时需把滤杯从茶杯中拿走,不然无法倒茶或至漏水,造成了茶水的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包括:

大杯和小杯,所述大杯的外表面设置为第一卡位部,所述大杯的外表面的顶部设置为第二卡位部;

滤杯,所述滤杯设置于所述大杯的内部,所述滤杯的内表面的顶部设置为第三卡位部;

外檐,所述外檐设置于所述滤杯的外表面的顶部,所述外檐的一侧设置有缺口;

滤孔,所述滤孔设置于所述滤杯的正面,且位于所述缺口的正下方;

杯盖,所述杯盖设置于所述滤杯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位部与所述小杯的内表面的顶部相适配,所述第二卡位部与所述外檐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第三卡位部与所述杯盖的外表面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滤杯的底部设置为凹部,所述杯盖的顶部设置有拿捏部,所述凹部与所述拿捏部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滤杯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圆状滤孔。

优选的,所述滤杯的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防烫结构,所述防烫结构包括杯环,所述杯环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套。

优选的,所述隔热套的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置有隔热块。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通过第二卡位部的设置,有效的防止茶水大量从滤杯外檐缺口之外的地方流出,并且通过滤杯的外檐的设置,可以起到阻隔茶水和导流的作用,外檐缺口可作为倒茶时茶水流出的主要出口,再通过滤杯杯侧设置有滤孔,当倒茶时让在滤杯内的茶水快速流出到茶杯内,不会导致茶水分流从滤杯顶口和外檐缺口同时流出,以及通过第三卡位部的设置,可以对杯盖进行卡位,进一步阻止茶水从顶口流出,而且通过滤杯底部设置为凹部,立体造型加快茶水迅速流出,茶叶也不容易堵塞滤水口,杯盖上设置有拿捏部,可作为拿捏杯盖时的使用部分,同时当滤杯放在杯盖上时,与滤杯底部的凹部形成配对定位,滤杯杯盖也可作为滤杯的底托,当滤杯从茶杯取出后可放置在杯盖上,操作简单,使用起来方便,并且在倒茶时,不需要事先将滤杯拿走,很好的避免茶水四处滴落,造成茶水的浪费,而且操作时,可以将滤杯在杯盖上进行存放,保证了滤杯的干净度,而且通过拿捏部与凹部之间的相适配,保证了滤杯放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滤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滤杯的结构俯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滤杯的正面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防烫结构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标号:1、小杯,2、大杯,3、第一卡位部,4、第二卡位部,5、滤杯,6、第三卡位部,7、外檐,8、缺口,9、滤孔,10、杯盖,11、凹部,12、拿捏部,13、圆状滤孔,14、防烫结构,141、杯环,142、隔热套,143、支撑杆,144、隔热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滤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滤杯的结构俯视图;图5为图3所示的滤杯的正面截面图。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包括:

大杯2和小杯1,所述大杯2的外表面设置为第一卡位部3,所述大杯2的外表面的顶部设置为第二卡位部4,第二卡位部4的设置,主要是防止茶水大量从滤杯5外檐7缺口8之外的地方流出;

滤杯5,所述滤杯5设置于所述大杯2的内部,所述滤杯5的内表面的顶部设置为第三卡位部6,在这里提高滤杯5杯口的高度,可作为拿捏时的使用空间,同时正常使用情况下防止茶水从顶口流出;

外檐7,所述外檐7设置于所述滤杯5的外表面的顶部,所述外檐7的一侧设置有缺口8,滤杯5的外檐7起到阻隔茶水和导流的作用,外檐7缺口8可作为倒茶时茶水流出的主要出口;

滤孔9,所述滤孔9设置于所述滤杯5的正面,且位于所述缺口8的正下方,滤杯5杯侧设置滤孔9,当倒茶时让在滤杯5内的茶水快速流出到茶杯内,不会导致茶水分流从滤杯5顶口和外檐7缺口8同时流出;

杯盖10,所述杯盖10设置于所述滤杯5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还可以包括小杯1,所述大杯2设置于所述小杯1的内部。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也可以不包括小杯1。

所述第一卡位部3与所述小杯1的内表面的顶部相适配,所述第二卡位部4与所述外檐7相适配。

所述第三卡位部6与所述杯盖10的外表面相适配,滤杯5内部的第三卡位部6是对杯盖10进行卡位,进一步阻止茶水从顶口流出。

所述滤杯5的底部设置为凹部11,所述杯盖10的顶部设置有拿捏部12,所述凹部11与所述拿捏部12相适配,滤杯5底部设置为凹部11,(从内部看为突起),立体造型加快茶水迅速流出,茶叶也不容易堵塞滤水口,杯盖10上设置有拿捏部,可作为拿捏杯盖10时的使用部分,同时当滤杯5放在杯盖10上时,与滤杯5底部的凹部11形成配对定位,滤杯5杯盖10也可作为滤杯5的底托,当滤杯5从茶杯取出后可放置在杯盖10上。

所述滤杯5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圆状滤孔1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第二卡位部4的设置,有效的防止茶水大量从滤杯5外檐7缺口8之外的地方流出,并且通过滤杯5的外檐7的设置,可以起到阻隔茶水和导流的作用,外檐7缺口8可作为倒茶时茶水流出的主要出口,再通过滤杯5杯侧设置有滤孔9,当倒茶时让在滤杯5内的茶水快速流出到茶杯内,不会导致茶水分流从滤杯5顶口和外檐7缺口8同时流出,以及通过第三卡位部6的设置,可以对杯盖10进行卡位,进一步阻止茶水从顶口流出,而且通过滤杯5底部设置为凹部11,立体造型加快茶水迅速流出,茶叶也不容易堵塞滤水口,杯盖10上设置有拿捏部,可作为拿捏杯盖10时的使用部分,同时当滤杯5放在杯盖10上时,与滤杯5底部的凹部11形成配对定位,滤杯5杯盖10也可作为滤杯5的底托,当滤杯5从茶杯取出后可放置在杯盖10上。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第二卡位部4的设置,有效的防止茶水大量从滤杯5外檐7缺口8之外的地方流出,并且通过滤杯5的外檐7的设置,可以起到阻隔茶水和导流的作用,外檐7缺口8可作为倒茶时茶水流出的主要出口,再通过滤杯5杯侧设置有滤孔9,当倒茶时让在滤杯5内的茶水快速流出到茶杯内,不会导致茶水分流从滤杯5顶口和外檐7缺口8同时流出,以及通过第三卡位部6的设置,可以对杯盖10进行卡位,进一步阻止茶水从顶口流出,而且通过滤杯5底部设置为凹部11,立体造型加快茶水迅速流出,茶叶也不容易堵塞滤水口,杯盖10上设置有拿捏部,可作为拿捏杯盖10时的使用部分,同时当滤杯5放在杯盖10上时,与滤杯5底部的凹部11形成配对定位,滤杯5杯盖10也可作为滤杯5的底托,当滤杯5从茶杯取出后可放置在杯盖10上,操作简单,使用起来方便,并且在倒茶时,不需要事先将滤杯5拿走,很好的避免茶水四处滴落,造成茶水的浪费,而且操作时,可以将滤杯5在杯盖10上进行存放,保证了滤杯5的干净度,而且通过拿捏部12与凹部11之间的相适配,保证了滤杯5放置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基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用紫砂茶叶滤杯结构,所述滤杯5的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防烫结构14,所述防烫结构14包括杯环141,所述杯环141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套142,隔热套142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将滤杯5的热量进行隔绝,避免操作人员取滤杯5时,造成烫手。

所述隔热套142的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杆143,所述支撑杆143的顶部设置有隔热块144,隔热块144的设置,不仅起到隔热效果,防止烫手,而且便于操作人员将滤杯5从大杯2的内部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