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水分离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5220发布日期:2020-05-08 13:23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水分离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水分离杯。



背景技术:

茶水分离杯,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创最简易的一种泡茶茶具,该茶杯无论从使用方便上,还是从外观美感上都能让人实实在在的喜欢。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9102028466公开一种茶水分离器,其第一本体的下部套装在第二本体内,第二本体可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第一本体内壁的中部安装有阀座,阀座的上方设有过滤结构,阀座内设有弹力叶片和阀芯,在弹力叶片的下压作用下阀芯封住阀座的出水口;阀座下方设有顶推构件、盘形构件,顶推构件的顶杆穿过出水口与球状阀芯相接触,顶推构件的下端凹设有弧形滑槽,弧形滑槽的槽深度沿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逐渐增大;盘形构件上设置有拨块,拨块的上端部嵌入弧形滑槽内,拨块与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推动顶推构件和顶杆上下移动进而打开或封闭出水口。

上述茶水分离器使用时,因第一本体内的水温与第二本体内的水温不同引起的压力不同,导致第一本体内的茶水与第二本体内的纯净水不易流通,另外,该茶水分离器泡茶时还存在诸多不便,例如,每次泡茶或加水时,均需要打开第二本体加水,加水后在倒置第一本体和第一本体,很不方便。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茶水分离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茶水分离杯,包括泡茶杯和与泡茶杯同轴设置的饮茶杯;

所述泡茶杯的上下两端均为外螺纹开口,所述饮茶杯的上端为外螺纹开口,所述泡茶杯的下端与所述饮茶杯的上端通过两端具有内螺纹的茶水分离组件连接,所述茶水分离组件用于实现泡茶杯与饮茶杯连通或隔离;所述泡茶杯的上端外壁螺接有具有通气通道的杯盖,所述杯盖上安装有控制通气通道开合的按压开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水分离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杯盖和按压开关,通过按压开关平衡泡茶杯杯内外压力,使得泡茶杯内的茶水快速流入饮茶杯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泡茶杯与饮茶杯内的茶水无法快速流通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一种茶水分离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杯盖包括盖壳,以及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在盖壳内的盖片和盖体,所述盖体的下端具有与泡茶杯上端配合连接的内螺纹,所述盖体的顶壁具有柱形沉孔,所述盖片开设有与柱形沉孔同轴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孔径介于柱形沉孔的大孔孔径与小孔孔径之间;

所述按压开关包括密封柱和压缩弹簧,所述密封柱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且直径渐缩的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所述第二柱体与配合孔滑动配合,所述第三柱体与柱形沉孔的小孔滑动配合,所述第三柱体下端部的外壁水平向外扩展形成限位柱,所述压缩弹簧外套于第三柱体且该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触在第二柱体的下端面和柱形沉孔大孔与小孔的接合面上;

按压密封柱的上端面,使密封柱下滑至第一柱体的下端面抵压在盖体的上端面时,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柱形沉孔大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柱体与柱形沉孔小孔之间的间隙进入泡茶杯内;松开密封柱时,压缩弹簧复位带动限位柱上移并密封于柱形沉孔的小孔内,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柱体与盖片之间的间隙及第二柱体与配合孔之间的间隙进入柱形沉孔的大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杯盖还包括固设于盖片的上端面且位于盖壳内的装饰片,所述装饰片具有与配合孔同轴且孔径一致的约束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茶水分离组件包括过滤网、上阀体、上阀片、下阀体及下阀片;

所述上阀体的上端内壁具有与泡茶杯下端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上阀体的下端与下阀体的上端可转动连接,所述下阀体的下端内壁具有与饮茶杯上端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上阀片和下阀片均具有过水孔,所述上阀片固设于上阀体内,所述下阀片固设于下阀体内,所述上阀片与下阀片上下叠加且与随上阀体与下阀体相对转动实现上阀片的过水孔与下阀片的过水孔错位、部分重合、全部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上阀体包括第一管体、固设于第一管体内壁的环状隔板a以及设于环状隔板a的下表面且伸出第一管体的第一外环体,所述第一外环体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旋转扣体;

所述下阀体包括第二管体、固设于第二管体内壁的环状隔板b以及设于环状隔板b上环面且伸出第二管体的多个旋转卡体,每个旋转卡体均开设有与旋转扣体配合的沟槽,所述上阀体与下阀体通过旋转扣体在沟槽内旋转实现可转动连接,进而实现上阀片的过水孔与下阀片的过水孔错位、部分重合、全部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茶水分离组件还包括防水垫圈a,所述过滤网包括半球形的漏网和固设于漏网边缘的连接片,所述防水垫圈a内环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连接片夹设于环形槽内实现过滤网与防水垫圈a连接,所述防水垫圈a固设于环状隔板a的上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还包括第一内环体、第二内环体、上阀片防水套和下阀片防水套;

所述第一内环体固设于环状隔板a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一外环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内环体的端面上对称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上阀片防水套对应第一缺口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上阀片具有卡入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上卡位凸起;

所述第二内环体固设于环状隔板b的上表面且位于旋转卡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内环体的端面上对称开设有第三缺口,所述下阀片防水套对应第三缺口开设有第四缺口,所述下阀片具有卡入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的下卡位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茶水分离组件还包括防水垫圈b,所述防水垫圈b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二卡位通孔,所述环状隔板b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卡位通孔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位凸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茶水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内环体环面的外侧壁,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缺口呈30°-60°的夹角,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一内环体的外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外壁均固设有旋转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茶水分离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茶水分离杯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杯盖和按压开关爆炸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一种茶水分离杯中茶水分离组件的正视图;

图6为图5中b-b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茶水分离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图7中上阀体与下阀体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上阀体与下阀体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上阀体、防水垫圈a、防水垫圈c及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上阀体、上阀片防水套、上阀片、下阀片、下阀片防水套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下阀片与防水垫圈b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

1、泡茶杯;

2、饮茶杯;

3、茶水分离组件;

31、过滤网;31a、漏网;31b、连接片;

32、上阀体;321、第一管体;322、环状隔板a;322a、第一卡位凸柱;323、第一外环体;324、旋转扣体;325、第一内环体;325a、第一缺口;326、第一限位凸起;

331、上阀片;331a、上卡位凸起;332、下阀片;332a、下卡位凸起;333、过水孔;

34、下阀体;341、第二管体;342、环状隔板b;343、旋转卡体;343a、沟槽;344、第二内环体;344a、第三缺口;345、第二限位凸起;346、第二卡位凸柱;

351、防水垫圈a;351a、环形槽;352、上阀片防水套;352a、第二缺口;353、下阀片防水套;353a、第四缺口;354、防水垫圈b;354a、第二卡位通孔;355、防水垫圈c;355a、第一卡位通孔;356、防水垫圈d;

36、旋转套;

4、杯盖;41、盖壳;42、盖体;421、柱形沉孔;422、扩展孔;43、盖片;431、配合孔;44、装饰片;441、约束孔;45、密封胶垫;

5、按压开关;51、密封柱;511、第一柱体;512、第二柱体;513、第三柱体;514、限位柱;52、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茶水分离杯,包括同轴设置的泡茶杯1和饮茶杯2;

所述泡茶杯1的上下两端均为外螺纹开口,所述饮茶杯2的上端为外螺纹开口,所述泡茶杯1的下端与饮茶杯2的上端通过两端具有内螺纹的茶水分离组件3连接,所述茶水分离组件3用于实现泡茶杯1与饮茶杯2连通或隔离;所述泡茶杯1的上端外壁螺接有具有通气通道的杯盖4,所述杯盖4上安装有控制通气通道开合的按压开关5。

在本实施例中,泡茶杯1和饮茶杯2均为保温杯体,或择一为保温杯体,或均为普通杯体。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杯盖4包括盖壳41,以及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在盖壳41内的盖片43和盖体42,所述盖体42的下端内壁具有与泡茶杯1上端配合连接的内螺纹,所述盖体42的顶壁具有柱形沉孔421,所述盖片43开设有与柱形沉孔421同轴的配合孔431,所述配合孔431的孔径介于柱形沉孔421的大孔孔径与小孔孔径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盖体42和盖片43可通过卡接、粘贴等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方式固定在盖壳41内,所述盖体42内装设有密封胶垫45,设置密封胶垫45有助于提高盖体42与泡茶杯1连接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形沉孔421优选横截面为圆形的沉孔,所述配合孔431优选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通孔。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按压开关5包括密封柱51和压缩弹簧52,所述密封柱5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且直径渐缩的第一柱体511、第二柱体512和第三柱体513,所述第二柱体512与配合孔431滑动配合,所述第三柱体513与柱形沉孔421的小孔滑动配合,所述第三柱体513下端部的外壁水平向外扩展形成限位柱514,所述压缩弹簧52外套于第三柱体513且该压缩弹簧52的两端分别抵触在第二柱体512的下端面和柱形沉孔421大孔与小孔的接合面上;按压密封柱51的上端面,使密封柱51下滑至第一柱体511的下端面抵压在盖体42的上端面时,压缩弹簧52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柱形沉孔421大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柱体512与柱形沉孔421小孔之间的间隙进入泡茶杯1内;松开密封柱51时,压缩弹簧52复位带动限位柱514上移并密封于柱形沉孔421的小孔内,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柱体511与盖片43之间的间隙及第二柱体512与配合孔431之间的间隙进入柱形沉孔421的大孔内。

如图3所示,柱形沉孔421小孔的下部径向延伸形成扩展孔422,所述限位柱514至少局部可密封于扩展孔422内,这样可增加限位柱514与扩展孔422的密封面积,避免泡茶杯1内的茶水流出。

如图3所示,所述杯盖4还包括固设于盖片43的上端面且位于盖壳41内的装饰片44,所述装饰片44具有与配合孔431同轴且孔径一致的约束孔4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饰片44的外壁抵触在盖壳41上端的内壁上,这样可使杯盖4整体结构美观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手指按压密封柱51,密封柱51受力下滑直至第一柱体511的下端面抵压在盖体42的上端面时,所述柱形沉孔421大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柱体512与柱形沉孔421小孔之间的间隙进入泡茶杯1内,这样泡茶杯1内外气压平衡,泡茶杯1内的水可快速进入饮茶杯2内;当松开密封柱51时,密封柱51在压缩弹簧52的作用下上移,此时限位柱514密封于扩展孔422内,泡茶杯1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柱体511与盖片43之间的间隙及第二柱体512与配合孔431之间的间隙进入柱形沉孔421的大孔内,实现柱形沉孔421内外压力平衡。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还可在限位柱514的上端面设置弹性密封圈(图中未示出),这样可杜绝泡茶杯1内的茶水意外渗出。

在本实施例中,茶水分离组件3选择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组件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气通道是指约束孔441、配合孔431、柱形沉孔421形成的进出气通道。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水分离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杯盖4和按压开关5,通过按压开关5平衡泡茶杯1杯内外压力,使得泡茶杯1内的茶水快速流入饮茶杯2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泡茶杯1与饮茶杯2内的茶水无法快速流通的问题,其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

实施例2:

参照图5至图1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做进一步优化,其优化之处在于:对茶水分离组件3进行了改进。

如图5和图6所示,具体地,茶水分离组件3包括过滤网31、上阀体32、上阀片331、下阀体34及下阀片332;

如图6所示,上阀体32的上端内壁具有与泡茶杯1下端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上阀体32的下端与下阀体34的上端可转动连接,所述下阀体34的下端内壁具有与饮茶杯2上端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上阀片331和下阀片332均具有过水孔333,所述上阀片331固设于上阀体32内,所述下阀片332固设于下阀体34内,所述上阀片331与下阀片332上下叠加且与随上阀体32与下阀体34相对转动实现上阀片331的过水孔333与下阀片332的过水孔333错位、部分重合、全部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茶水分离组件3分别与泡茶杯1、饮茶杯2通过螺纹分离与结合,这样方便单独清洗茶水分离组件3、泡茶杯1及饮茶杯2,保证茶水分离杯的清洁卫生。

如图7至图9所示,上阀体32包括第一管体321、固设于第一管体321内壁的环状隔板a322以及设于环状隔板a322的下表面且伸出第一管体321的第一外环体323,所述第一外环体323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旋转扣体324;所述下阀体34包括第二管体341、固设于第二管体341内壁的环状隔板b342以及设于环状隔板b342上环面且伸出第二管体341的多个旋转卡体343,每个旋转卡体343均开设有与旋转扣体324配合的沟槽343a,所述上阀体32与下阀体34通过旋转扣体324在沟槽343a内旋转实现可转动连接,进而实现上阀片331的过水孔333与下阀片332的过水孔333错位、部分重合、全部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锁定上阀体32,转动下阀体34,或锁定下阀体34,转动上阀体32,使得上阀体32与下阀体34发生相对转动,进而实现上阀片331的过水孔333与下阀片332的过水孔333错位、部分重合、全部重合。

在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扣体324为四个,相对应的旋转卡体343也为四个且与旋转扣体324一一对应设置,相邻两个旋转卡体343之间形成空缺,所述旋转扣体324可通过空缺进入沟槽343a内。

如图10所示,所述茶水分离组件3还包括防水垫圈a351,所述过滤网31包括半球形的漏网31a和固设于漏网31a边缘的连接片31b,所述防水垫圈a351内环面开设有环形槽351a,所述连接片31b夹设于环形槽351a内以实现过滤网31与防水垫圈a351连接,所述防水垫圈a351固设于环状隔板a322的上环面。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茶水分离组件3还包括呈凸台状结构的防水垫圈c355,所述环状隔板a322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卡位凸起322a,所述防水垫圈c355上开设有与第一卡位凸柱322a一一对应的第一卡位通孔355a,所述防水垫圈a351粘贴于防水垫圈c355的上环面,所述防水垫圈c355通过第一卡位凸柱322a卡入第一卡位通孔355a内实现固定于环状隔板a322,进而使得过滤网31与上阀体32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位凸柱322a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环状隔板a322的上表面。

如图8、图9及图11所示,所述茶水分离组件3还包括第一内环体325、第二内环体344、上阀片防水套352和下阀片防水套353;

所述第一内环体325固设于环状隔板a322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一外环体323的内侧,所述第一内环体325的端面上对称开设有第一缺口325a,所述上阀片防水套352对应第一缺口325a开设有第二缺口352a,所述上阀片331具有卡入第一缺口325a和第二缺口352a的上卡位凸起331a;

所述第二内环体344固设于环状隔板b342的上表面且位于旋转卡体343的内侧,所述第二内环体344的端面上对称开设有第三缺口344a,所述下阀片防水套353对应第三缺口344a开设有第四缺口353a,所述下阀片332具有卡入第三缺口344a和第四缺口353a的下卡位凸起332a。

在本实施例中,上阀片331通过上阀片防水套352与上阀体32固定连接,实现上阀片331与上阀体32同步转动;下阀片331通过下阀片防水套353与下阀体34固定连接,实现下阀片331与下阀体34同步转动。

如图7和图12所示,所述茶水分离组件3还包括防水垫圈b354,所述防水垫圈b354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二卡位通孔354a,所述环状隔板b34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卡位通孔354a一一对应卡接的第二卡位凸柱346。

如图7所示,所述防水垫圈b354粘粘有防水垫圈d356,所述防水垫圈b354采用金属垫圈,防水垫圈d356采用橡胶垫圈。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茶水分离组件3还包括第一限位凸起326和第二限位凸起345,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26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内环体344环面的外侧壁,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26与所述第二缺口352a呈30°-60°的夹角,所述第二限位凸起345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一内环体325的外环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凸起326与第二限位凸起345相互限制,使得上阀座32相对于下阀座34转动30°-60°时实现上阀片331的过水孔333与下阀片332的过水孔333错位、全部重合。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管体321和第二管体341外壁均固设有旋转套36,两个旋转套36分别卡接于第一管体321和第二管体341,所述旋转套36外壁设置有多条助力条纹,助力条纹可辅助用户快速旋转第一管体321或第二管体3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水孔333呈水滴状,水滴状的过水孔333有助于泡茶杯1和饮茶杯2的茶与水快速流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茶水分离杯的使用方法如下所述:

第一种:首先,将杯盖4与泡茶杯1分离,将茶水分离组件3与饮茶杯2分离,向泡茶杯1内装入茶叶,向饮茶杯2内注入开水;然后,将杯盖4与泡茶杯1结合,将茶水分离组件3与饮茶杯2结合;最后,旋转上阀体32(或下阀体34)使上阀片331的过水孔333与下阀片332的过水孔333重合,即茶水分离组件3开启,此时将茶水分离杯倒置,待泡茶杯1内充入适量的水后,旋转上阀体32(或下阀体34)使上阀片331的过水孔333与下阀片332的过水孔333错位,即茶水分离组件3关闭,此时再将茶水分离杯正立。需要饮茶时,开启茶水分离组件3,使泡茶杯1内的浓茶流入饮茶杯2内稀释即可。

第二种:首先,将杯盖4与泡茶杯1分离,将茶水分离组件3开启,向泡茶杯1内注入开水,泡茶杯1内的开水流入饮茶杯2内,当饮茶杯2内储存适量的开水时,关闭茶水分离组件3;之后向泡茶杯1填入茶叶和倒入开水并盖上杯盖4即可,需要饮茶时,开启茶水分离组件3,使泡茶杯1内的浓茶流入饮茶杯2内稀释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茶水分离组件与现有技术中的茶水分离组件相比,饮茶杯2内的茶水浓度可控制,这样可配制浓度适宜的茶水,方便绝大多数饮茶用户使用;另外该茶水分离杯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利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