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型文物储藏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6207发布日期:2020-10-23 12:4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防震型文物储藏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藏柜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震型文物储藏柜。



背景技术: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进入板块活跃期,地震活动愈发频繁,我国是受到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来临时,地面传递的地震动能量与博物馆吸收的地震动能量不同,而博物馆各个展台由于其布局、尺寸、展品的不同,其动力特性和频谱效应也是千差万别。复杂的地震波里含有从0.2-50hz不同的振动频率成分,传递到展台下时,与其相近的自振频率部分会受到放大效应,而不同的则会消失。这种大范围的影响因素,往往放大了地震波的效用,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国之重器,灾防先行。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受到地震威胁地区珍贵文物的防震安全,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地震保护揩施。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私人藏馆文物等的抗震性能,对其储藏设备采取有效的减震隔震的措施与保护提高灾防安全系数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文物存放于各文博单位的库房,其文物储藏装置基本处于零防震保护的状态。传统的防震保护方法包括刚性加固,用钢构件将柜架锚固到地面,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倾覆效果,但是地震来临时候柜架内的文物将经历与地面相同、甚至放大的位移或者加速度,仍然容易引起文物的损坏;一些柔性做法包括安装橡胶垫、弹簧支座等,其原理为延长周期、摩擦耗能及刚性限位,但往往对于削弱横向地震波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近现代地震中,采用该类传统抗震保护方法的设备仍会有较大的振动,尤其是大型地震作用下,仍然受到较大加速度及振动,最终可能倾覆损坏。该类措施还存在材料老化失效、安装连接不便利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震型文物储藏柜,其具有超强稳定性、全平面位移能力、抗扭转能力和自复位功能,安装施工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防震型文物储藏柜,包括有隔震方盘以及主柜体;该隔震方盘包括有下盘、上盘、下滑轨、上滑轨和中央连接滑块;该上盘叠合在下盘的上方并彼此相对可滑动地设置;该下滑轨固定在下盘上,该上滑轨固定在上盘上,上滑轨位于下滑轨的上方,且上滑轨和下滑轨位于下盘和上盘之间;该中央连接滑块与下滑轨和上滑块滑动配合安装连接,且中央连接滑块与下盘之间连接有促使中央连接滑块复位的第一非线性弹簧,中央连接滑块与上盘之间连接有促使中央连接滑块复位的第二非线性弹簧;该主柜体叠合固定在上盘上。

优选的,所述下滑轨和上滑轨均为低摩擦滑轨。

优选的,所述下盘的表面下凹形成一凹位,该下滑轨位于凹位中,下滑轨的两端连接凹位的两个对角,该第一非线性弹簧为两个,两第一非线性弹簧的一端均连接中央连接滑块,两第一非线性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凹位的另外两个对角。

优选的,所述上盘的底面下凹形成一凹位,该上滑轨位于凹位中,上滑轨的两端连接凹位的两个对角,该第二非线性弹簧为两个,两第二非线性弹簧的一端均连接中央连接滑块,两第二非线性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凹位的另外两个对角。

优选的,所述下滑轨和上滑轨交叉设置。

优选的,所述隔震方盘的四周设置有覆板,覆板的上边缘与上盘铰接,覆板的下边缘与下盘搭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设置隔震方盘,应用绝缘隔震原理,滑轨滑块的移动功能,与弹簧阻尼的归位功能,消耗地震对破保护对象的影响,同时延长被保护对象的寿命,相比现有技术,能够更大幅度减小地震对被保护对象造成的位移及加速度反应,提高了其在大型地震作用下的隔震能力。隔震方盘采用下盘和上盘双层叠合式结构,同时,滑块与导轨的形式,使本产品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增加了其抵抗倾覆的功能,对于垂直方向地震具有更强的抵抗作用。本产品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使用形成大面积隔震效果。隔震方盘具有超强稳定性、全平面位移能力、抗扭转能力和自复位功能,安装施工便捷。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处于日常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处于日常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处于隔震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处于隔震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隔震方盘的组装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隔震方盘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处于日常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处于隔震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隔震方盘11、下盘

12、上盘13、下滑轨

14、上滑轨15、中央连接滑块

16、第一非线性弹簧17、第二非线性弹簧

101、凹位102、凹位

20、主柜体30、覆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隔震方盘10以及主柜体20。

该隔震方盘10包括有下盘11、上盘12、下滑轨13、上滑轨14和中央连接滑块15;该上盘12叠合在下盘11的上方并彼此相对可滑动地设置;该下滑轨13固定在下盘11上,该上滑轨14固定在上盘12上,上滑轨14位于下滑轨13的上方,且上滑轨14和下滑轨13位于下盘11和上盘12之间;该中央连接滑块15与下滑轨13和上滑块14滑动配合安装连接,且中央连接滑块15与下盘11之间连接有促使中央连接滑块15复位的第一非线性弹簧16,中央连接滑块15与上盘12之间连接有促使中央连接滑块15复位的第二非线性弹簧1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盘11的表面下凹形成一凹位101,该下滑轨13位于凹位101中,下滑轨13的两端连接凹位101的两个对角,该第一非线性弹簧16为两个,两第一非线性弹簧16的一端均连接中央连接滑块15,两第一非线性弹簧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凹位101的另外两个对角。所述上盘12的底面下凹形成一凹位102,该上滑轨14位于凹位102中,上滑轨14的两端连接凹位102的两个对角,该第二非线性弹簧17为两个,两第二非线性弹簧17的一端均连接中央连接滑块15,两第二非线性弹簧1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凹位102的另外两个对角。

以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滑轨13和上滑轨14均为低摩擦滑轨,所述下滑轨13和上滑轨14交叉设置。

该主柜体20叠合固定在上盘12上,在本实施例中,该隔震方盘10并阵列排布的多个,主柜体20的底部叠合固定在各个隔震方盘10的上盘12上。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日常状态下,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上盘12与下盘11彼此上下正对叠合在一起;当地震发生时,为隔震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上盘12与下盘11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而形成错位,隔震效率达到85%以上,当地震结束后,在第一非线性弹簧16和第二非线性弹簧17作用下,中央连接滑块15沿下滑轨13和上滑轨14滑动而复位,使得上盘12与下盘11再次上下正对叠合在一起,形成日常状态,解决了市场上多数防震产品地震过后需要人工干预归位的技术难题。

请参照图7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震方盘10的四周设置有覆板30,覆板30的上边缘与上盘12铰接,覆板30的下边缘与下盘11搭接。该覆板30用于遮挡住隔震方盘10,一旦地震来临隔震方盘10发生位移时,覆板30将自动向外翻倒,留出隔震空间,避免阻碍隔震方盘10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设置隔震方盘,应用绝缘隔震原理,滑轨滑块的移动功能,与弹簧阻尼的归位功能,消耗地震对破保护对象的影响,同时延长被保护对象的寿命,相比现有技术,能够更大幅度减小地震对被保护对象造成的位移及加速度反应,提高了其在大型地震作用下的隔震能力。隔震方盘采用下盘和上盘双层叠合式结构,同时,滑块与导轨的形式,使本产品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增加了其抵抗倾覆的功能,对于垂直方向地震具有更强的抵抗作用。本产品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使用形成大面积隔震效果。隔震方盘具有超强稳定性、全平面位移能力、抗扭转能力和自复位功能,安装施工便捷。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