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粘弹力布和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7668发布日期:2020-04-07 20:59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麻粘弹力布和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麻粘弹力布和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



背景技术:

椅子是一种常见的家具,当使用者坐在椅子上并向后倚靠的时候,若人的背部直接倚靠在靠背板上会觉得太硬不舒服,所以往往会在靠背板与背部之间加上软垫子,但是软垫子的透气性差,在夏季的时候会让人的背部感觉到闷气。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指出的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麻粘弹力布和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麻粘弹力布,包括:

表层布,所述表层布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纱采用30s的亚麻线,所述第一纬纱包括一根40d的氨纶纤维和一根120d的粘胶纤维,所述第一纬纱中的氨纶纤维和粘胶纤维并排设置;

抗菌层,所述抗菌层通过胶水粘接在所述表层布的内侧;

底层布,所述底层布通过胶水粘接在所述抗菌层的内侧;

所述底层布向远离所述抗菌层的一侧弯曲凹陷形成多个互相平行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沿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弧形;

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抗菌层之间形成柱状容腔,所述柱状容腔中设置有柱状海绵,且所述柱状海绵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柱状容腔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匹配;

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凹陷部之间还设有一根抗菌布条,所述抗菌布条缝合固定于所述底层布的内侧,所述抗菌布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凹陷部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抗菌布条上开设有第一透气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透气通孔沿所述抗菌布条的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所述底层布的对应所述第一透气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透气通孔,所述抗菌层的对应所述第二透气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透气通孔,所述表层布的对应所述第三透气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四透气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抗菌层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第二经纱采用150d的竹炭纤维,所述第二纬纱采用一根150d的竹炭纤维和一根40d的氨纶纤维,所述第二纬纱中的竹炭纤维和氨纶纤维并排设置;

所述第一纬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纬纱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凹陷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纬纱的长度方向垂直。

作为优选,所述底层布采用锦纶面料,所述抗菌布条采用竹炭纤维面料。

作为优选,所述表层布的经密为70根/英寸,纬密为98根/英寸。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透气通孔、第二透气通孔、第三透气通孔和第四透气通孔都为圆形孔,且所述第一透气通孔、第二透气通孔、第三透气通孔和第四透气通孔同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包括:

供人倚靠的靠背板,所述靠背板上密布有第五透气通孔,所述第五透气通孔自所述靠背板的前侧表面贯穿至所述靠背板的后侧表面;

所述靠背板的后侧表面向后伸出有多根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端部向下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固定柱靠近所述靠背板的上边沿设置;

靠背布,所述靠背布采用如上所说的麻粘弹力布制成,所述靠背布的边缘设置有包边布条;所述包边布条的外侧边缘朝向所述靠背布弯折形成外翻边,所述外翻边与所述表层布缝合固定;所述包边布条的内侧边缘朝向所述靠背布弯折形成内翻边,所述内翻边与所述底层布缝合固定;

所述靠背布覆盖于所述靠背板的前侧表面,且所述靠背布的具有所述底层布的一面朝向所述靠背板;

所述靠背布的上侧边缘开设有多个穿线圆孔,所述穿线圆孔贯穿所述外翻边、表层布、抗菌层、底层布和所述内翻边;

每个所述穿线圆孔中穿设有一根连接线且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穿线圆孔的两端伸出;所述连接线的外端固定有圆形挡片,所述圆形挡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穿线圆孔的直径,所述连接线的内端固定有绳圈;

每个绳圈对应一个所述固定柱,所述绳圈套设在与其对应的固定柱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供人乘坐的凳面和用于支撑所述凳面的椅架;

所述椅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支架,所述侧支架包括前支脚和后支脚,所述前支脚和所述后支脚竖直设置,所述前支脚和所述后支脚支脚之间还设有水平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支脚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后支脚的上端固定;

两个所述侧支架的前支脚的上端之间通过水平的第二连杆连接,两个所述侧支架的后支脚的上端之间通过水平的第三连杆连接;

所述凳面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固定连接,

所述后支脚向上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靠背板的后侧表面与所述延伸段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使用者坐在椅子的凳面上并且背部向后靠的时候,人的背部接触到靠背布,靠背布上的柱状海绵能够提供弹力托住人的背部,令人感觉舒适。同时,这种靠背布上的透气通孔靠背板上的透气通孔便于透气,使得人在倚靠的时候背部不会因为闷热而出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麻粘弹力布的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表层布,101、第四透气通孔,2、抗菌层,201、第三透气通孔,3、底层布,301、第二透气通孔,302、凹陷部,303、柱状海绵,4、抗菌布条,401、第一透气通孔,5、靠背板,501、第五透气通孔,502、固定柱,503、弯折部,6、靠背布,601、包边布条,602、外翻边,603、内翻边,604、穿线圆孔,605、连接线,606、圆形挡片,607、绳圈,7、凳面,801、前支脚,802、后支脚,901、第一连杆,902、第二连杆,903、第三连杆,904、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麻粘弹力布,包括:

表层布1,表层布1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交织而成,第一经纱采用30s的亚麻线,第一纬纱包括一根40d的氨纶纤维和一根120d的粘胶纤维,第一纬纱中的氨纶纤维和粘胶纤维并排设置。表层布1的经密为70根/英寸,纬密为98根/英寸。表层布1采用了30s的细亚麻线,增加了布面的光泽度和滑爽的手感,提高了这种表层布1的质感。表层布1里的黏胶纤维起到吸湿排汗的功效,氨纶纤维使得表层布1在纬向上具有弹力。

抗菌层2,抗菌层2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交织而成,第二经纱采用150d的竹炭纤维,第二纬纱采用一根150d的竹炭纤维和一根40d的氨纶纤维,第二纬纱中的竹炭纤维和氨纶纤维并排设置。其中,第一纬纱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纬纱的长度方向平行。抗菌层2通过热熔胶粘接在表层布1的内侧。抗菌层2中的竹炭纤维具有抗菌抑菌的效果,同时抗菌层2中的氨纶纤维使得抗菌层2在纬向上具有弹力。

底层布3,底层布3采用锦纶面料。底层布3通过热熔胶粘接在抗菌层2的内侧。底层布3向远离抗菌层2的一侧弯曲凹陷形成多个互相平行的凹陷部302,凹陷部302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凹陷部30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纬纱的长度方向垂直。凹陷部302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弧形。凹陷部302与抗菌层2之间形成柱状容腔,柱状容腔中设置有柱状海绵303,且柱状海绵303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柱状容腔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匹配。

当这种麻粘弹力布铺设在物体上且具有底层布3的一面朝向该物体的时候,凹陷部302与该物体接触,而凹陷部302中设置有柱状海绵303,柱状海绵303具有弹性,此时用手按压这种麻粘弹力布,手感富有弹性。同时,当这种麻粘弹力布被按压的时候,凹陷部302会产生形变,使得凹陷部302的口部扩张,而抗菌层2和表层布1都具有经向的弹力且凹陷部30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纬纱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凹陷部302的口部扩张的时候,抗菌层2和表层布1也随之产生弹性形变,不会损坏布料。

每两个相邻的凹陷部302之间还设有一根抗菌布条4,抗菌布条4采用竹炭纤维面料。抗菌布条4缝合固定于底层布3的内侧,抗菌布条4的长度方向与凹陷部302的长度方向平行。竹炭纤维面料具有强的抗菌能力,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麻粘弹力布的抗菌效果。

抗菌布条4上开设有第一透气通孔401,多个第一透气通孔401沿抗菌布条4的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底层布3的对应第一透气通孔40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透气通孔301,抗菌层2的对应第二透气通孔301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透气通孔201,表层布1的对应第三透气通孔201的位置开设有第四透气通孔101。其中,第一透气通孔401、第二透气通孔301、第三透气通孔201和第四透气通孔101都为圆形孔,且第一透气通孔401、第二透气通孔301、第三透气通孔201和第四透气通孔101同轴。

这种麻粘弹力布上的第一透气通孔401、第二透气通孔301、第三透气通孔201和第四透气通孔101是贯通的,使得这种麻粘弹力布透气性好。

如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包括:

供人倚靠的靠背板5、供人乘坐的凳面7和用于支撑凳面7的椅架。

椅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支架,侧支架包括前支脚801和后支脚802,前支脚801和后支脚802竖直设置,前支脚801和后支脚802支脚之间还设有水平的第一连杆901,第一连杆901的前端与前支脚801的上端固定,第一连杆901的后端与后支脚802的上端固定。

两个侧支架的前支脚801的上端之间通过水平的第二连杆902连接,两个侧支架的后支脚802的上端之间通过水平的第三连杆903连接。

凳面7的底面与第一连杆901和第二连杆902固定连接。后支脚802向上延伸形成延伸段904,靠背板5的后侧表面与延伸段904固定连接。

靠背板5上密布有第五透气通孔501,第五透气通孔501自靠背板5的前侧表面贯穿至靠背板5的后侧表面。

靠背板5的后侧表面向后伸出有多根固定柱502,固定柱502的端部向下弯折形成弯折部503,固定柱502靠近靠背板5的上边沿设置。

这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还包括靠背布6,靠背布6采用如上所说的麻粘弹力布制成。靠背布6的边缘设置有包边布条601。包边布条601的外侧边缘朝向靠背布6弯折形成外翻边602,外翻边602与表层布1缝合固定;包边布条601的内侧边缘朝向靠背布6弯折形成内翻边603,内翻边603与底层布3缝合固定。由于这种麻粘弹力布由多层布料复合而成,所以边缘设置有包边布条601避免其边缘卷边,包边布条601优选帆布面料,具有耐磨的效果。

靠背布6覆盖于靠背板5的前侧表面,且靠背布6的具有底层布3的一面朝向靠背板5。其中,靠背布6与靠背板5的连接方式具体为:

靠背布6的上侧边缘开设有多个穿线圆孔604,穿线圆孔604贯穿外翻边602、表层布1、抗菌层2、底层布3和内翻边603。

每个穿线圆孔604中穿设有一根连接线605且连接线605的两端分别从穿线圆孔604的两端伸出。连接线605的外端固定有圆形挡片606,圆形挡片606的直径大于穿线圆孔604的直径,连接线605的内端固定有绳圈607。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线605自所述外翻边602的一侧伸出穿线圆孔604的一端为连接线605的外端,连接线605自所述内翻边603的一侧伸出穿线圆孔604的一端为连接线605的内端。每个绳圈607对应一个固定柱502,绳圈607套设在与其对应的固定柱502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靠背布6挂设在靠背板5上。

这种利于背部透气的椅子的有益效果如下:当使用者坐在椅子的凳面7上并且背部向后靠的时候,人的背部接触到靠背布6,靠背布6上的柱状海绵303能够提供弹力托住人的背部,令人感觉舒适。同时,这种靠背布6上的透气通孔靠背板5上的透气通孔便于透气,使得人在倚靠的时候背部不会因为闷热而出汗。此外,由于在人背部向后靠的时候,将凹陷部302挤压在靠背板5上,凹陷部302会产生形变,使得凹陷部302的口部扩张,而抗菌层2和表层布1都具有经向的弹力且凹陷部30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纬纱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凹陷部302的口部扩张的时候,抗菌层2和表层布1也随之产生弹性形变,不会损坏布料。

另外,这种靠背布6中的竹炭纤维材质还具有抗菌抑菌的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