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课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1870发布日期:2020-07-17 15:4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课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课桌。



背景技术:

午睡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现有条件所限,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午睡设施,离家不是太远的学生在午休时间可以回家午睡,但是来回路途耽误了不少时间,其中对于5~12周岁的学生而言,5~12周岁的学生的活动能力不强,为确保路途安全,必须由家长来回接送,每天来回学校数次,家长的负担也加重,更为困难的是,离家较远的学生只能趴在课桌上睡觉,虽能得到一点休息,但长此下去,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课桌,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课桌不能为学生提供午睡条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课桌,其包括:

课桌本体,所述课桌本体可拆卸安装有第一护栏杆;

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于所述课桌本体的顶端,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可拆卸安装有第二护栏杆;

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所述第四支撑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另一侧;

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转动连接于所述课桌本体,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滑动连接于所述课桌本体的上部;

其中,当所述课桌用于午睡时,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齐,所述第三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齐,所述第四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平齐,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抵接,所述第二固定装置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抵接;当所述课桌用于学习时,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贴合,所述第四支撑板转动至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顶端贴合,所述第三支撑板转动至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且处于悬挂状态,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分离,所述第二固定装置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分离。

可选的,所述课桌本体包括桌板和四个设置于所述桌板底端的桌腿,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桌腿,所述桌板设有滑动槽,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杆和两个固定架,两个所述固定架分别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各与其对应的桌腿,所述第一固定杆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靠近所述第四支撑板的所述固定架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为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底端抵接。

可选的,所述课桌本体的顶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护栏杆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护栏杆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

可选的,所述课桌本体的顶端设有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卡块对应的卡孔。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课桌还包括坐姿调节装置,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包括下巴托、胸托、支撑杆和限位环,所述下巴托设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所述胸托设于所述支撑杆的侧部,所述限位环套设于所述支撑杆,所述限位环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与所述支撑杆的直径相等;

所述支撑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铃铛,所述铃铛设于所述桌腿。

可选的,相邻的所述桌腿之间设有中空的横梁,所述横梁设有开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课桌,当课桌用于午睡时,第二支撑板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平齐,第三支撑板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平齐,第四支撑板转动至与第二支撑板平齐,第一固定装置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抵接,第二固定装置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板抵接,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学生可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上午睡;当课桌用于学习时,第二支撑板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贴合,第四支撑板转动至与第三支撑板的顶端贴合,第三支撑板转动至位于第一支撑板的下方且处于悬挂状态,第一固定装置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分离,第二固定装置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分离,从而学生可在第二支撑板放置书本和文具;由上可得,本实用新型的课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功能,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午睡的功能,从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课桌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课桌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张课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张课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课桌本体;11、桌板;12、桌腿;2、第一护栏杆;3、第一支撑部;31、第一支撑板;32、第二支撑板;4、第二支撑部;41、第三支撑板;42、第四支撑板;5、第一固定装置;51、第一固定杆;52、固定架;6、第二固定装置;7、卡块;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铃铛;101、横梁;102、滑槽;103、卡孔;104、第二护栏杆;105、坐姿调节装置;1051、下巴托;1052、胸托;1053、支撑杆;1054、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课桌,其包括:

课桌本体1,课桌本体1可拆卸安装有第一护栏杆2;

第一支撑部3,包括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1固定于课桌本体1的顶端,第二支撑板32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板31的一侧,第二支撑板32可拆卸安装有第二护栏杆104;

第二支撑部4,包括第三支撑板41和第四支撑板42,第三支撑板41的一侧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板31的另一侧,第四支撑板42转动连接于第三支撑板41的另一侧;

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5和第二固定装置6,第一固定装置5转动连接于课桌本体1,第二固定装置6滑动连接于课桌本体1的上部;

其中,当课桌用于午睡时,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平齐,第三支撑板41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平齐,第四支撑板42转动至与第二支撑板32平齐,第一固定装置5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32和第四支撑板42抵接,第二固定装置6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板41抵接;当课桌用于学习时,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的顶端贴合,第四支撑板42转动至与第三支撑板41的顶端贴合,第三支撑板41转动至位于第一支撑板31的下方且处于悬挂状态,第一固定装置5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32和第四支撑板42分离,第二固定装置6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板41分离。

基于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课桌,当课桌用于午睡时,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平齐,第三支撑板41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平齐,第四支撑板42转动至与第二支撑板32平齐,第一固定装置5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32和第四支撑板42抵接,第二固定装置6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板41抵接,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41和第四支撑板42处于展开状态,学生可在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41和第四支撑板42上午睡;当课桌用于学习时,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的顶端贴合,第四支撑板42转动至与第三支撑板41的顶端贴合,第三支撑板41转动至位于第一支撑板31的下方且处于悬挂状态,第一固定装置5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和所述第四支撑板42分离,第二固定装置6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41分离,从而学生可在第二支撑板32放置书本和文具;由上可得,本实用新型的课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功能,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午睡的功能,从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课桌本体1包括桌板11和四个设置于桌板11底端的桌腿12,第一固定装置5转动连接于两个桌腿12,桌板11设有滑动槽,第二固定装置6滑动连接于滑动槽,其中,当需要对第二支撑板32和第四支撑板42进行支撑时,使用者将第一固定装置5相对于桌腿12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固定装置5能对第二支撑板32和第四支撑板42进行固定;当需要对第三支撑板41进行支撑时,使用者将第二固定装置6从滑动槽中拔出,从而使得第二固定装置6能对第三支撑板41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固定杆51和两个固定架52,两个固定架52分别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各与其对应的桌腿12,第一固定杆51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靠近第四支撑板42的固定架52的顶部,其中,固定架52为框架结构,当第二支撑板32处于展开状态后,使用者将两个固定架52通过铰链展开,从而两个固定架52能对第二支撑板32进行支撑;当第四支撑板42处于展开状态后,使用者将第一固定杆51通过铰链展开,从而第一固定杆51能对第四支撑板42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固定装置6为第二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的一端设有凹槽,第二固定杆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板41的底端抵接,其中,凹槽能便于使用者将第二固定杆从滑槽102中拔出,当将第二固定杆从滑槽102拔出后,第二固定杆能较好地对第三支撑板41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为了防止使用者在睡眠时从课桌上摔落至地上,课桌本体1的顶端设有第一通孔8,第一护栏杆2可拆卸安装于第一通孔8;

第二支撑板32设有第二通孔9,第二护栏杆104可拆卸安装于第二通孔9。具体的,第一护栏杆2和第二护栏杆104相对设置,从而能对使用者的两侧进行限位;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课桌包括抽屉,第二护栏杆104的长度比第一护栏杆2的长度长,第一护栏杆2穿过第一通孔8,并且第一护栏杆2的底端与抽屉的底端抵接,从而将第一护栏杆2固定;第二护栏杆104穿过第二通孔9,并且第二护栏杆104的底端与大地抵接,从而将第二护栏杆104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课桌本体1的顶端设有两个卡块7,两个卡块7相对于通孔对称设置,第二支撑板32设有两个分别与卡块7对应的卡孔103,其中,当课桌用于学习时,即只使用一个课桌,第二支撑板32位于第一支撑板31的上部,且两个第二支撑板32的卡孔103卡设于对应的卡块7上,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32不容易发生偏移;当需要将两张课桌拼接在一起时,第二支撑板32处于展开状态,其中一个课桌的第二支撑板32的卡孔103卡设于另外一个课桌的课桌本体1的卡块7中,从而能将两张课桌稳定的拼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能更好的对学生的坐姿进行矫正,本实用新型的课桌还包括坐姿调节装置105,坐姿调节装置105包括下巴托1051、胸托1052、支撑杆1053和限位环1054,下巴托1051设于支撑杆1053的顶部,胸托1052设于支撑杆1053的侧部,限位环1054套设于支撑杆1053,限位环1054设有限位孔,限位孔的直径与支撑杆1053的直径相等;

支撑杆1053依次穿过第二通孔9和第一通孔8与第二支撑板32和第一支撑板3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当课桌处于学习状态时,第二支撑板32设置于第一支撑板31的顶部,且支撑杆1053由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二通孔9和第一通孔8,由于限位环1054设置于第二支撑板32的上部,限位环1054对支撑杆1053的移动具有限位作用,从而使得支撑杆1053能稳固地插设于第二支撑板32和第一支撑板31上;

进一步的是,当使用者需要调节支撑杆1053插入抽屉的长度时,只需要调节限位环1054相对于支撑杆1053的位置即可,从而使得整个调节过程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课桌还包括铃铛10,铃铛10设于桌腿12,当发生地震时,使用者可蹲在课桌本体1的下方,并且通过铃铛10放出求救声。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相邻的桌腿12之间设有中空的横梁101,横梁101设有开口,其中,在横梁101内部可以放置食品和水等救生物品。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1与第三支撑板41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板41与第四支撑板42之间通过铰链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使用者的身高较高时,可使用两张课桌拼接在一起,其中,一张课桌的第二支撑部4处于悬挂状态,另一张课桌的第二支撑部4处于伸展状态,从而便于学生将脚部放置于第二支撑部4处于张开状态的课桌上;

为了进一步有效的利用室内空间,其中,设使用者的睡眠方向为纵向方向,沿纵向方向设置两张课桌,沿横向方向设置若干张课桌,其中,沿横向方向的处于最外侧的两张课桌分别插设有若干第一护栏杆2和若干第二护栏杆104。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课桌,当课桌用于午睡时,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平齐,第三支撑板41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平齐,第四支撑板42转动至与第二支撑板32平齐,第一固定装置5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32和第四支撑板42抵接,第二固定装置6的顶端与第三支撑板41抵接,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41和第四支撑板42处于展开状态,学生可在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支撑板41和第四支撑板42上午睡;当课桌用于学习时,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31的顶端贴合,第四支撑板42转动至与第三支撑板41的顶端贴合,第三支撑板41转动至位于第一支撑板31的下方且处于悬挂状态,第一固定装置5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和所述第四支撑板42分离,第二固定装置6的顶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41分离,从而学生可在第二支撑板32放置书本和文具;由上可得,本实用新型的课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功能,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午睡的功能,从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