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背转动结构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7690发布日期:2020-04-07 20:59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靠背转动结构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靠背转动结构及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座椅的靠背通常不能根据人体背部的倾仰而随之前后转动,用户在久坐之后易产生疲劳,舒适性、灵活性、自适应性很差;现在虽然也有一些座椅靠背具有转动功能,但是该功能的实现基本都是通过在靠背上设置扭簧结构,由于扭簧结构在靠背转动时容易出现噪声,舒适性、灵活性、自适应性依然很差,此外还存在工艺复杂、生产装配成本高、容易变形、使用寿命短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靠背转动依靠扭簧结构并不是理想的方案。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性好、舒适性佳、工艺简单、低成本、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的符合人体工学的靠背转动结构及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性好、舒适性佳、工艺简单、低成本、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的符合人体工学的靠背转动结构及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靠背转动结构,包括靠背件和置于靠背件后方的靠背支撑件,在所述靠背件和靠背支撑件之间连接有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包括与靠背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靠背支撑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衔接部;当外力作用于靠背件时,衔接部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其中一端部发生挤压形变,衔接部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另一端部发生拉伸形变,使靠背件绕着一虚拟转轴前后转动,当外力作用消失时,靠背件在衔接部的回弹作用下实现复位。

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靠背件、靠背支撑件连接,通过弹性件中间衔接部的弹性形变(衔接部一端部挤压、另一端部拉伸)、回弹作用,实现了靠背件绕着虚拟转轴进行随动转动功能和复位功能;由于衔接部处于弹性件的中部,因此靠背件在转动过程中作用力均匀、稳定性高,不会出现转动困难或太轻易转动的情况,兼具了支撑和转动的功能,舒适性更佳;这种转动结构在靠背件前后的转动过程中,能够实时地贴合人体腰部、背部,实现无级转动调节,自适应性更好,符合人体工学,舒适性更佳,并且不会产生异响,十分静音,用户体验更好,此外,相比现有扭簧结构,弹性件不会因长期形变而发生永久变形,使用寿命有效延长,同时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中所述的靠背件可以为背框、或者背网与背框一体的靠背整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衔接部采用弹性材料一体成型,其中在第一连接部内置有第一刚性件,第二连接部内置有第二刚性件。

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衔接部一体成型,增强整个弹性件的牢固性,不易发生断裂;同时,不变形的第一刚性件、第二刚性件的设置用以给整个弹性体提供结构支撑,增强弹性件本身强度的同时,也增强弹性件与靠背件、靠背支撑件的连接强度,以此同时,又不影响衔接部的弹性形变、转动、复位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刚性件包括第一连接孔,在第一连接孔内穿设有第一螺钉,且第一螺钉锁紧在靠背件上;所述第二刚性件包括第二连接孔,在第二连接孔内穿设有第二螺钉,且第二螺钉锁紧在靠背支撑件上。

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实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靠背件、靠背支撑件连接,简单牢固,整体性强,零部件少,便于装配,成本低。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刚性件包括呈弯曲状或弯折状的刚性支撑面,所述刚性支撑面的开口朝后且开口为横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刚性支撑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包括与刚性支撑面形状相匹配的柔性支撑面,当第二螺钉与靠背支撑件锁紧时,柔性支撑面、刚性支撑面包裹靠背支撑件的一部分。

刚性支撑面的开口朝后且开口为横向设置,可以有效减少衔接部向后挤压时的阻力,呈弯曲状或弯折状的柔性支撑面、刚性支撑面包裹靠背支撑件的一部分,加大了第二连接部和靠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面积和强度,在靠背件转动时,刚性支撑面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增强两者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柔性支撑面的设置,避免了两个由刚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部和靠背支撑件之间的直接连接接触、磨损、噪音,增强连接稳定性,经久耐用,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在所述靠背件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偏下的左右两侧边上均形成有向后凸起的凸起连接部,凸起连接部上开有前大后小且开口朝后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为纵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大小与燕尾槽相匹配,当第一连接部与靠背件连接时,第一连接部嵌设在燕尾槽内。

在靠背件转动时,衔接部会出现频繁的转动、形变、回弹等活动,容易使第一连接部与靠背件的连接出现位移、脱落等情况,因此,将与靠背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整体嵌设在燕尾槽内,使第一连接部与靠背件之间的紧固性更好,连接强度更高,经久耐用,延长使用寿;并且燕尾槽为纵向设置,可以有效减少衔接部向后挤压时的阻力。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开口方向为左右方向设置,第二连接孔的开口方向为前后方向设置。

燕尾槽为纵向设置,第一连接孔的开口方向为左右方向设置,刚性支撑面的开口朝后且开口为横向设置,第二连接孔的开口方向为前后方向设置,靠背件在转动时,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衔接部向后挤压时的阻力,另一方面该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两处连接处的作用力方向分散,增强了弹性件与靠背件、靠背支撑件之间整体连接的牢固性。

作为优选,所述靠背件后方的左右两个凸起连接部上分别连接有一个弹性件,且左右两个的弹性件之间对称设置。

左右两端的弹性件实现了靠背件左右两侧均匀的转动幅度,增加了靠背件在转动时的整体稳定性,舒适性佳,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并且,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件在翻转之后即可与另一个弹性件的形态相同,可见,本实用新型弹性件的生产只需一个模具即可,生产便利,成本低,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衔接部采用硬度为68~80邵氏a的硫化橡胶一体成型。

这种硫化橡胶弹性形变能力、复位能力好,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

一种座椅,包括座部,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靠背转动结构,所述靠背支撑件包括呈拱形状的上支撑杆、分别连接在上支撑杆两端的用以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两根横向支撑杆、以及分别连接在上支撑杆两端的用以与座部连接的两根下支撑杆,当横向支撑杆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时,第二连接部包裹横向支撑杆的一部分。

拱形状的上支撑杆、两根下支撑杆的设置增强了整个靠背支撑件的支撑强度;横向支撑杆与弹性件连接、下支撑杆的下端与座部连接,当人体坐于座部且对靠背件产生作用力时,弹性件衔接部发生弹性形变,实现了靠背件的自适应转动,贴合人体腰部、背部,舒适性更佳,符合人体工学;当横向支撑杆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时,第二连接部包裹横向支撑杆的一部分,加大了第二连接部和横向支撑杆之间的连接面积、强度,增强连接稳定性,经久耐用,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靠背支撑件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其中上支撑杆、横向支撑杆采用刚性材料一体成型,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之间通过焊接、螺丝或一体成型的任意一种方式连接;所述上支撑杆斜向外向上设置,所述下支撑杆斜向外向下设置,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00°~135°。

靠背支撑件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上支撑杆、横向支撑杆采用刚性材料一体成型,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之间通过焊接、螺丝或一体成型的任意一种方式连接,下支撑杆斜向外向下设置,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00°~135°,有效保证了支撑强度;上支撑杆斜向外向上设置,下支撑杆斜向外向下设置,为靠背件向后转动提供空间,保证靠背件的转动角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适应性好、舒适性佳、工艺简单、低成本、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的符合人体工学的靠背转动结构及座椅。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靠背件、靠背支撑件连接,通过弹性件中间衔接部的弹性形变(衔接部一端部挤压、另一端部拉伸)、回弹作用,实现了靠背件绕着虚拟转轴进行随动转动功能和复位功能;由于衔接部处于弹性件的中部,因此靠背件在转动过程中作用力均匀、稳定性高,不会出现转动困难或太轻易转动的情况,兼具了支撑和转动的功能,舒适性更佳;这种转动结构在靠背件前后的转动过程中,能够实时地贴合人体腰部、背部,实现无级转动调节,自适应性更好,符合人体工学,舒适性更佳,并且不会产生异响,十分静音,用户体验更好,此外,相比现有扭簧结构,弹性件不会因长期形变而发生永久变形,使用寿命有效延长,同时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中所述的靠背件可以为背框、或者背网与背框一体的靠背整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座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座椅的靠背件未受作用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座椅的靠背件受到作用力f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弹性件内第一刚性件、第二刚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弹性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弹性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a的剖视图;

图10为弹性件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b的剖视图;

图12为靠背件与弹性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靠背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靠背件100、凸起连接部101、燕尾槽110、靠背支撑件200、上支撑杆210、下支撑杆220、横向支撑杆230、弹性件300、第一连接部310、第一刚性件311、第一连接孔312、第一螺钉313、第二连接部320、第二刚性件321、第二连接孔322、第二螺钉323、刚性支撑面324、柔性支撑面325、衔接部330、座部400、背网500、扶手600、底盘700、气杆800、椅脚900、夹角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各部件的参考方位,比如后方、前后、左、右等,是以用户坐在座椅上的视角描述的。

实施例:

一种靠背转动结构,如图1~15所示,包括靠背件100和置于靠背件100后方的靠背支撑件200,在所述靠背件100和靠背支撑件200之间连接有一弹性件300,具体地,所述靠背件100后方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连接有一个弹性件300,且左右两端的弹性件300之间对称设置;其中所述弹性件300包括与靠背件10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0、与靠背支撑件20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0、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之间的衔接部330;当外力作用于靠背件100时,衔接部330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其中一端部发生挤压形变,衔接部330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另一端部发生拉伸形变,使靠背件100绕着一虚拟转轴前后转动,当外力作用消失时,靠背件100在衔接部330的回弹作用下实现复位。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20、衔接部330采用硬度为68~80邵氏a的硫化橡胶一体成型;其中在第一连接部310内置有第一刚性件311,第二连接部320内置有第二刚性件321,这里“内置”是指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20、衔接部330、第一刚性件311、第二刚性件321一体注塑成型,第一刚性件311、第二刚性件321分别预埋在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20,整体性强,提高连接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刚性件311包括开口方向为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孔312,在第一连接孔312内穿设有第一螺钉313,且第一螺钉313锁紧在靠背件100上;所述第二刚性件321包括开口方向为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孔322,在第二连接孔322内穿设有第二螺钉323,且第二螺钉323锁紧在靠背支撑件200上。此外,为了保证第一螺钉313、第二螺钉323不显露于外部,分别在第一连接孔322外周、第二连接孔322外周设有沉降孔。

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二连接部320与靠背支撑件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所述第二刚性件321包括呈弯曲状的刚性支撑面324,所述刚性支撑面324的开口朝后且开口为横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孔322设置在刚性支撑面324上(包括一体成型或者焊接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320的外表面包括与刚性支撑面324形状相匹配的柔性支撑面325,当第二螺钉323与靠背支撑件200锁紧时,柔性支撑面325、刚性支撑面324包裹靠背支撑件200的一部分,即呈半包裹状态。

进一步地,在所述靠背件100中间位置偏下的左右两侧边上均形成有向后凸起的凸起连接部101,凸起连接部101的内侧上开有前大后小且开口朝后的燕尾槽110,所述燕尾槽110为纵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10的形状大小与燕尾槽110相匹配,当第一连接部310与靠背件100连接时,第一连接部310嵌设在燕尾槽110内。

更详细地说,为了简化结构、使弹性件300便于安装在靠背件后方的左右两侧上、以及提高靠背件转动时的灵活性,所述弹性件300的尺寸较小,其中第一连接部310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区间为1.5~2.5cm(优选为1.9cm)(如图10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区间为1.5~2.5cm(优选为2cm)(如图10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的最高部分的高度区间为2.5~4cm(优选为3.5cm)、最低部分的高度区间为1.5~2.5cm(优选为1.9cm)(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部320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区间为4~6cm(优选为4.6cm)(如图10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区间为1.2~2.5cm(优选为1.6cm)(如图10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区间为2~4cm(优选为3.2cm)(如图8所示)。

其中,第一连接部310在上下方向上的最高点、第二连接部320在上下方向上的最高点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一连接部310最低点与第二连接部320最低点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这样使得弹性件300结构分布均匀,承受的作用力均匀,稳定性更佳。

此外,为了弹性件300衔接部330在前后转动的顺畅性、便利性,减少阻力,在前后方向的垂直切面上,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部32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夹角1000(如图8所示的夹角1000),夹角1000的角度为45~75°,优选为69°。

一种座椅,包括座部400,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靠背转动结构,还包括覆盖在靠背件100上的背网500、连接在座部400两侧的扶手600,以及依次连接在座部400下方的底盘700、气杆800和椅脚900;所述靠背支撑件200的上端与弹性件300的第二连接部320连接,靠背支撑件200的下端与座部400连接;具体地说,所述靠背支撑件200包括呈拱形状的上支撑杆210、分别连接在上支撑杆210两端的用以与第二连接部320连接的两根横向支撑杆230、以及分别连接在上支撑杆210两端的用以与座部400连接的两根下支撑杆220,所述两根下支撑杆220之间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变窄,当横向支撑杆230与第二连接部320连接时,第二连接部320包裹横向支撑杆230的一部分。

更具体点说,所述靠背支撑件200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具体为金属材料制成,其中上支撑杆210、横向支撑杆230采用刚性材料一体成型,上支撑杆210与下支撑杆220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支撑杆210斜向外向上设置,所述下支撑杆220斜向外向下设置,上支撑杆210和下支撑杆220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29°,所述靠背件100的上部、下部呈向后弯曲的弧形状,由此保证了靠背件100前后转动的角度,应用范围更广。

当用户倚靠靠背件100时(产生作用力f,如图4所示),靠背件100挤压第一刚性件311、第二刚性件321之间的富有弹性的衔接部330,使衔接部330发生形变(一端部挤压、另一端部拉伸)进而实现靠背件100的前后随动转动,当用户的作用力f消失时(作用力f消失时,如图3所示),靠背件100在衔接部330的回弹作用下实现复位;实现了对用户腰部、背部的实时贴合,自适应性更好,符合人体工学。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