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尘盒及包括该尘盒的移动机器人及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83395发布日期:2020-08-25 19:2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尘盒及包括该尘盒的移动机器人及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由于现在人们对生活便利性要求不断的提高,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受世界用户所喜爱,各种类型的,各种功能型的智能机器人都层出不穷,如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洒水喷药机器人。

并且人们不满足于扫地机器人仅具有清扫拖地功能,所以市面上又出现了可以自动回收垃圾的扫地机人,但是现有带收集自主移动吸尘单元中所蓄积灰尘的站单元的清洁机器人存在以下缺点:

1)有站单元从自主移动吸尘单元的吸出口把蓄积灰尘吸出并收集:主机灰尘盒里的灰尘蓄积灰尘通过滚刷处的吸出口被充电座倒吸到集尘盒里收集,因为吸出口存在容易吸入不容易吸出的结构,导致排尘效果不佳;且有滚刷存在容易毛发缠绕,吸出不顺畅。

2)有站单元在自主移动吸尘单元集尘盒上另设置一个蓄积灰尘吸出口,且带控制吸出口开闭的吸出口盖,采用电机驱动吸出口盖的开闭,则需要增加电机以及对应的驱动模块,在结构重量、空间的利用以及成本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

3)有站单元在自主移动吸尘单元集尘盒上另设置一个蓄积灰尘吸出口,且带控制吸出口开闭的吸出口盖,用机械结构来控制吸出口盖的开闭。这种结构需要在基站上设置杆,用于在移动机器人返回基站的途中勾挂于上述吸出口盖。此技术方案存在吸出口盖在移动机器人正常行走清扫工作中被物体勾挂误打开的风险,导致蓄积灰尘意外洒落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尘盒,包括凹陷部、吸出口、吸出口盖、活动部、第一弹性部件、壳体,吸出口用于将尘盒内的垃圾的排出,吸出口盖可活动地安装在吸出口上,第一弹性部件连接吸出口和吸出口盖,用于将吸出口盖保持在关闭状态,活动部的一部分位于凹陷部内,还有一部分位于吸出口盖处。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当有物体进入凹陷部时,活动部可以将吸出口盖推开,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活动部包括:触发部、跟随部和支点,其中支点可旋转的固定在壳体上,触发部设置在凹陷部内,跟随部用于推动吸出口盖。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当有物体进入凹陷部时,活动部可以将吸出口盖推开,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活动部包括:触发部、跟随部、连杆,壳体上有柱状孔,连杆穿过柱状孔,触发部设置在凹陷部内,跟随部用于推动吸出口盖。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连杆在柱状孔内摇晃,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连杆上安装有第二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为了吸出口盖可转动的安装在吸出口上,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尘盒还包括转轴,吸出口盖的一端设置有盖轴孔,吸出口上设置有安装孔,转轴穿过盖轴孔和安装孔,其中转轴与盖轴孔和安装孔两者中任意一个的配合方式是过盈配合,另一个是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为了在不受到外力的时候吸出口盖保持在关闭状态,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第一弹性部件是扭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和上述的尘盒,机器人主体包括清洁装置、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上述的移动机器人和基站,基站包括凸起部和对接口,凸起部可以与所述凹陷部对接,用于推动活动部,对接口的位置和吸出口是对应的。

进一步地,为了使尘盒里的垃圾被基站收集的更充分,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基站还包括真空源、回收部、通道、出风口,通道起始于对接口,途经回收部和真空源,终止于出风口。

进一步地,为了使移动机器人在排空尘盒垃圾的同时还可以充电,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方案中,移动机器人还包括充电电极,基站还包括放电电极,并且充电电极和放电电极的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盒可以用于具有自动倒垃圾功能的移动机器人,这种结构不容易出现在清扫过程中被其他物体触发使得吸出口盖被打开而造成垃圾洒落的情况,并且纯机械式的触发不会增加额外的电消耗,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第一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机器人的第一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机器人的第二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器人的拆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尘盒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站的第一透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尘盒的第一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尘盒的第二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尘盒的第一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尘盒的第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说明中使用了左、右、内、外等方位词,但这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清洁系统,包括基站1和移动机器人2,基站1可以用于给移动机器人2充电,还可以回收移动机器人2工作所收集到的垃圾。

如图2、3、4所示,移动机器人2具有机器人主体22和尘盒21,机器人主体22包括清洁装置222、驱动装置223、充电电极224,清洁装置222可以包括滚刷和边刷,或者仅包括两者之一,驱动装置223驱动移动机器人2在工作区域行进,清洁装置222将毛发、灰尘等垃圾扫入吸口处,被移动机器人2内部的吸风机吸入尘盒21。

尘盒21可拆卸地安装在移动机器人2的后端,尘盒21具有壳体218,壳体218有一个面的轮廓是配合移动机器人2的,如图2、3、4所示,由于移动机器人2大体上是圆形,尘盒21位于最外侧的面便设置成了弧面,使安装了尘盒21的移动机器人2整体轮廓是完整的圆形,为了方便叙述,将这个弧面称作尘盒外侧弧面,尘盒21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容置腔215、位于外侧弧面且向内凹陷形成的凹陷部211、位于底部的吸出口212、可转动地安装在吸出口212的吸出口盖213、以及一部分位于容置腔215内部的活动部214。

如图5所示,尘盒21还包括转轴217,吸出口盖213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吸出口212上,吸出口盖213的一端设置有盖轴孔2131,吸出口212上设置有安装孔2121,通过转轴217同时穿过盖轴孔2131和安装孔2121的方式将吸出口盖213连接在吸出口212上,转轴217与盖轴孔2131和安装孔2121两者中任意一个的配合方式是过盈配合,另一个是间隙配合。在转轴217上还安装有扭簧216,在扭簧216弹力的作用下,吸出口盖213通常是处于闭合状态的。

如图8、9所示,活动部21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包括触发部2141,跟随部2142,支点2143,其中支点2143可旋转地固定在壳体218上,整个活动部214可绕着支点2143的中心旋转,其中,触发部2141位于在凹陷部211内,跟随部2142用于推动在吸出口盖213,跟随部2142可以直接与吸出口盖213连接,也可以抵接,或者在吸出口盖213闭合的时候两者之间有一定间隙,当活动部214运动的时候可以抵接到吸出口盖213即可。

如图8、9所示,凹陷部211是向内凹陷的孔,由于触发部2141是位于在凹陷部211内的,所以当有物体伸入凹陷部211时,只要长度足够便可以接触到触发部2141,并且由于活动部214是一体的结构,这时整个活动部214便会绕着支点2143旋转,于是跟随部2142就会朝向吸出口盖213运动,进而克服扭簧216的弹力做功,使吸出口盖213受推力被打开,即从图8的状态向图9的转变。

如图6所示,基站1包括对接口11、真空源12、回收部13、凸起部14、放电电极15、杯座16、通道17、出风口18,当充电电极224与放电电极15接触时,基站1可以给移动机器人2充电。

如图6所示,通道17起始于对接口11,途径回收部13和真空源12,终止于出风口18。如图6中箭头方向所示,当真空源12启动时,空气从对接口11进入,经过回收部13,最后从出风口18排出,在回收部13的出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用于将尘屑留存在回收部13内,而不会随通道17进入真空源12,造成故障。

如图7所示,在移动机器人2回到基站1的过程中,凸起部14会对接到凹陷部211内,直到移动机器人2完全进入基站2。当移动机器人2完全进入基站2时,对接口11和吸出口12的位置是对准的,并且凸起部14会推动触发部2141,从而推动活动部214绕转轴217旋转,跟随部213克服扭簧216的弹力做功,使吸出口盖213被打开,扭簧216蓄积弹性势能,使吸出口212和对接口11对接形成通道,随后真空源12启动,通过通道17将尘盒容置腔215内的垃圾吸入回收部13,实现将移动机器人2内的垃圾转移到基站1的功能。

待移动机器人2离开基站1时,凸起部14与凹陷部211分离,凸起部14不再作用于活动部214,扭簧216释放弹性势能,使吸出口盖213归位,进而向上推动活动部214,吸出口212回到被关闭的状态。

为了使移动机器人2的体积不至于过大,因为过大会使移动机器人2不能进入较为狭小的空间,使清扫的范围受限,并且体积过大也会增加不必要的耗能,因此尘盒21的容量也受到了限制,基本清扫几次就需要倒一次尘盒21里面的垃圾,使用过程较为繁琐。而基站1是固定不动的,不需要进入狭小的空间,所以基站1的体积增大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基站1可以将移动机器人2内的垃圾转移到回收部13,回收部13的容量较尘盒21有大幅增加,可以大大降低用户清理垃圾的频率。

吸出口盖213的开闭由是否有物体伸入凹陷部211来控制,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误操作,当凹陷部211设置的较为狭小和细长时,则很难有物体正好可以进入,并且即使进入了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长度才可以接触到活动部214,更重要的是,凹陷部211是设置在尘盒外侧弧面上的,即移动机器人2的后方,而移动机器人在清扫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朝前运动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有效避免在清扫的过程中吸出口盖213被打开,造成垃圾洒落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回收部13的形状类似于杯子,并且在侧面设置了手柄131,上部设置了杯盖132,基站1还包括杯座16,回收部13可拆卸的安装在杯座16上,设置手柄131是为了方便取放,需要清理回收部的时候仅需握住手柄131使回收部13与杯座16分离,打开杯盖132,便可以清理回收部13内的垃圾。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214的运动方式还可以是滑动等其他运动方式,形状也是不受限制的。如图10、11所示,活动部214包括:触发部2141、跟随部2142和连杆2144,连杆2144可上下活动地固定在壳体218形成的柱状孔2181内,并且为了避免摇晃,还在柱状孔2181与连杆2144的空隙处增加了第二弹性部件,这里采用的弹簧219,触发部2141位于凹陷部211内,跟随部2142用于推动吸出口盖213,跟随部2142可以直接与吸出口盖213连接,也可以抵接,或者在吸出口盖213闭合的时候两者之间有一定间隙,当活动部214运动的时候可以抵接到吸出口盖213即可。

当移动机器人2回到基站1时,凸起部14进入凹陷部211,推动触发部2141,使活动部214整体向下运动,压缩弹簧219,跟随部2142推开吸出口盖213,吸出口212和对接口11完成对接;当移动机器人2离开基站1时,凸起部14离开凹陷部211,作用于触发部2141的力消失,弹簧219和扭簧216释放弹性势能,使活动部214和吸出口盖213归位。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弹簧219是为了稳定活动部214和当作用于其上的外力消失后可以更快的归位,但是仅在吸出口盖213与吸出口212的安装处设置扭簧216也是可以实现基本功能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盒可以用于具有自动倒垃圾功能的移动机器人,这种结构不容易出现在清扫过程中被其他物体触发使得吸出口盖被打开而造成垃圾洒落的情况,并且纯机械式的触发不会增加额外的电消耗,提高用户体验。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