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装置及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1273发布日期:2020-08-21 15:1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装置及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及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扫地机器人通过吸入气流吸收地面上的灰尘,在吸尘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气体噪声,为了降低噪声,需要在扫地机器人中采用降噪措施。相关的扫地机器人通过在出风装置壁面设置吸声材料,以降低吸尘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但吸声材料的设置增大了出风装置中的风阻从而影响吸力,并且多孔材料容易老化从而不能有效降噪。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及清洁装置,以解决如何有效降低噪音且不增加风阻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出风装置包括:壳体,用于容纳风机并设置有出风口;第一导流件,与所述壳体连接,从所述壳体向所述风机延伸;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风机的外侧并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外表面形成导流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第一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外表面设置为流线型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件呈u型。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位于所述风机外侧并位于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件的两端均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所述第二导流件开设若干第一消音孔。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第三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用于至少环绕风机的部分,所述第三导流件与所述风机之间形成第一风道;其中,所述第二导流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导流件的外侧,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三导流件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三导流件的外侧,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第三导流件之间形成第三风道,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四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第四风道依次连通形成螺旋形风道,所述第四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的,用于形成第三风道的所述第一导流件的部分开设若干第二消音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导流件包括:风机罩,设置在所述风机的外侧,至少环绕所述风机的部分,所述风机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件固定连接,另一端悬空;导流板,具有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第一端和相对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导流板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风机罩固定连接并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机罩的外侧,所述第二导流件的表面设置为流线型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所述风机罩、所述第二导流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三腔,所述导流板和/或形成所述第三腔的所述风机罩的部分开设若干第三消音孔。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包括若干小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上述的出风装置,其中,所述清洁装置开设有与所述出风装置的入风口连通的吸气口和与所述壳体的出风口连通的排风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导流件,该第一导流件与壳体连接,第一导流件设置在风机的外侧并靠近出风口的一端,第一导流件的外表面形成导流面。通过上述设置,出风装置内的气流经过第一导流件的表面流动至出风口,由于第一导流件的突出向风机延伸的形状并与壳体连接,相对于沿壳体壁面流动至出风口,延长了气流由风机的排风口流至出风口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噪声且未增加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装置与风机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装置中第一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出风装置中第一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出风装置中第一出风罩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出风装置中第一出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底盘,3-地刷,4-分离装置,5-过滤网,6-出风装置,7-风机,11-吸口,12-排风口,13-吸尘通道,60-壳体,61-第一出风罩,62-第二出风罩,6110-第一壳体,6111-出风口,6120-第一导流件,6121-第一部件,6122-第二部件,6123-第三部件,6141-第一腔,6142-第二腔,6143-第三腔,6150-第二导流件,6161-第一消音孔,6162-第二消音孔,6163-第三消音孔,6170-第三导流件,6171-风机罩,6172-导流板,6181-第一风道,6182-第二风道,6183-第三风道,6184-第四风道,6210-第二壳体,6211-入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其可被用于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等具有风机的清洁装置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应用场景不对出风装置本身的结构造成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内外的定义与本领域常规的内外的定义相同,各部件的内部即为各部件所包围的部分或者属于各部件的组成部分,各部件的外部即未被各部件所包围的部分或者不属于各部件的组成部分。靠近和远离为相对位置,对于一个参照物,每一个部件都具有靠近该参照物的一端和远离该参照物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上下、前后方向均为清洁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前后方向。

以下结合图1将该出风装置应用于扫地机器人为例,对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所示,扫地机器人包括:外壳1、底盘2、地刷3、分离装置4、过滤网5和出风装置6。外壳1为箱体,底盘2位于外壳1的内部,地刷3、分离装置4、过滤网5和出风装置6均安装于底盘2上,外壳1在地刷3的下方开设有连通外界与外壳1内部的吸口11,在外壳1的后端还设置有连通外壳1内部和外界的排风口12,出风装置6内部形成的空腔用于安装抽取真空的风机7。

在扫地机器人的工作过程中,其被驱动在待清洁的地面上移动,与其同时,风机7进行抽真空的工作,使得外壳1内的气压远小于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从地面到扫地机器人内部的气流,地面上的灰尘和垃圾被地刷3卷起,混入气流,通过吸口11被吸入外壳1内部,带有灰尘的气流经过与吸口11连通的吸尘通道13,然后进入分离装置4,分离装置4对带有灰尘的气流进行分离除尘,灰尘等垃圾被分离装置4收集,而分离灰尘后干净的气流则通过过滤网5进入出风装置6中,干净的气流流入风机7,对风机进行吹风降温,然后流出风机7,经过出风装置6,最后通过排风口12排出到外界。通过风机7抽真空产生气流并配合地刷3清扫灰尘,带有灰尘的气流被吸入扫地机器人,然后通过分离装置4的分离除尘,最终干净的气流被排出到空气中,通过扫地机器人的移动,完成扫地机器人对整个待清洁表面的清洁除尘工作。

下面结合图2和图3对出风装置6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出风装置6包括:壳体60和第一导流件6120。风机7容纳于壳体60的内部,第一导流件6120与壳体60连接,从壳体60向风机7延伸。第一导流件6120位于风机7的外侧并靠近出风口6111的一端。第一导流件6120的外表面形成导流面。由于第一导流件6120与壳体60连接且第一导流件6120的外表面形成导流面,由风机排出的气流沿壳体60的内壁流经第一导流件6120,并沿第一导流件6120的外表面流向出风口6111,由出风口6111流出出风装置6。相对于沿壳体60壁面直接流动至出风口6111,沿第一导流件6120的流路延长了气流由风机7的排风口流至出风口6111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装置6包括第一出风罩61和第二出风罩62,第一出风罩61包括第一壳体6110,第二出风罩62包括第二壳体6210,第一壳体6110为单面开口的箱体,第二壳体6210与第一壳体6110扣合以封闭第一壳体6110的开口。出风口6111设置于第一壳体6110上,风机7设置于第一壳体6110中,第一导流件6120与第一壳体6110连接。第二出风罩62包括第二壳体6210,入风口6211设置于第二壳体6210上。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出风装置6的内部结构,下面通过对第一出风罩61的结构对出风装置6的内部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即,对拆卸掉第二出风罩62的出风装置6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设置于第一出风罩61内部的任何结构或部件同样可以设置于第二出风罩62内部。

如图4所示,第一导流件6120与壳体60合围形成第一腔6141,具体的,第一导流件6120与第一壳体6110连接形成单面开口的腔体,第二壳体6210与第一壳体6110扣合封闭该腔体的开口,形成第一腔6141。第一导流件6120为内部具有第一腔6141,能够延长气流由风机7的排风口流至出风口6111的距离,从而降低噪声的同时,减轻出风装置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6120为弹性薄壁,且在第一腔6141内设置有阻尼材料,第一导流件6120在气流的激励下发生振动并挤压第一腔6141内部的阻尼材料,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第一导流件6120的动能,并通过阻尼材料之间的相互摩擦将第一导流件6120的动能转化为阻尼材料的内能,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具体的,第一导流件6120的外表面设置为流线型曲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6120包括第一部件6121、第二部件6122和第三部件6123,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之间形成第一腔6141的开口,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均与壳体60固定连接以封闭第一腔41的开口,第三部件6123连接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第一导流件6120。第一部件6121、第二部件6122和第三部件6123均设置为流线型曲面,第三部件6123在与第一部件6121的连接处与第一部件6121相切,第三部件6123在与第二部件6122的连接处与第一部件6121相切。通过将第一部件6121、第二部件6122和第三部件6123均设置为流线型曲面,并使第三部件6123在与第一部件6121的连接处与第一部件6121相切,第三部件6123在与第二部件6122的连接处与第一部件6121相切,能够防止气流与第一部件6121的表面、第二部件6122的表面或第三部件6123的表面分离,进而防止在出风装置中产生由于气流回流导致的风阻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流件6120呈u型的外形,具体的,第一部件6121、第三部件6123和第二部件6122依次连接形成u型的第一导流件612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件6120呈u型并非限定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的表面为平面,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的表面还可以为曲面,也并非限定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的延伸方向之间可以存在夹角,第一部件6121和第二部件6122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

由风机7排出的气流沿壳体60的内壁依次流经第一部件6121的表面、第三部件6123的表面和第二部件6122的表面,然后流向出风口6111,相对于沿壳体壁面流动至出风口,延长了气流由风机的排风口流至出风口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部件6121的表面的曲率和第三部件6123的表面的曲率相同,进一步防止气流与第一部件6121的表面或第三部件6123的表面分离,进而防止在出风装置中产生由于气流回流导致的风阻和噪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件6121的表面和第三部件6123的表面均是指与气流接触的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出风装置6还包括第二导流件6150,第二导流件6150位于第一壳体6110内并与第一壳体6110固定连接,第二导流件6150设置在风机7外侧并位于远离出风口6111的一端。即:相当于第一导流件6120,第二导流件6150位于风机7的另一侧。由风机7流出的气流沿壳体60的内壁依次流经第二导流件6150的外表面和第一导流件6120的外表面,然后流向出风口6111,相对于沿壳体壁面直接流动至出风口,延长了气流由风机的排风口流至出风口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导流件6150的两端均与壳体60固定连接,第二导流件6150与壳体60之间形成第二腔6142,第二导流件6150开设若干第一消音孔6161。第一消音孔6161是指孔径小于预设阈值的通孔,该阈值远小于声波的波长,该阈值例如可以是1毫米。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在声波的激励下产生的弹性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将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视为一个质量块;第二腔6142中的气体的体积远大于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的体积,可以将第二腔6142中的气体视为空气弹簧;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和第二腔6142中的气体形成一个振子系统。当由风机7排出的气流流经第二导流件6150表面时,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在气流中的声波的激励下产生振动,气流中的声波的动能被转化为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的动能,同时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在振动时不断与第一消音孔6161的内壁面发生摩擦,将第一消音孔6161的气体的动能转化为第二导流件6150的内能,从而实现了降低气流中的噪声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消音孔6161的孔径相同,以便于第二导流件6150的加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消音孔6161的孔径各不相同,以使各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为了便于说明,将与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的固有频率相同的频率称为第一消音孔6161的共振频率。当声波的频率等于共振频率时,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与声波发生共振现象,此时,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声波的动能转化为第二导流件6150的内能,即,第一消音孔6161对频率等于共振频率的噪声具有最强的降噪能力。通过使各第一消音孔6161的孔径各不相同,使各第一消音孔6161中的气体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进而使噪声的声波的平率等于至少一个第一消音孔6161的共振频率,保证第一消音孔6161对不同频率的噪声均具有较强的降噪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导流件6150设置为流线型曲面,第二导流件6150在与第一壳体6110连接处与第一壳体6110相切,以防止气流流经第二导流件6150的外表面时与第二导流件6150的外表面分离,进而防止在出风装置中产生由于气流回流导致的风阻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件615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611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流件6120连接,以使第一腔6141和第二腔6142连通,第一导流件6120和第二导流件6150可以一体化制造,简化了出风装置6的制造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出风装置6还包括第三导流件6170。第三导流件6170设置在第一壳体6110内与第一壳体6110固定连接,用于至少环绕风机7的部分,第三导流件6170与风机7之间形成第一风道6181。第三导流件6170环绕风机7的部分是指,第三导流件6170沿风机7的周向延伸,并包围风机7周向上的部分空间或全部空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流件6170以非封闭的形状环绕风机7的全部,例如,将第三导流件6170设置为螺旋型导流件,第三导流件6170包围风机7外部周向的全部的空间。那么,从风机7的出风口流出的气体首先经过第一风道。

第二导流件6150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导流件6170的外侧,即:第二导流件6150和第三导流件6170至少有部分区域位于同一个径向,并且在相同的径向方向,第二导流件6150与风机7的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三导流件6170与风机7的中心的间距。第二导流件6150与第三导流件6170之间形成第二风道6182。第一导流件6120位于第三导流件6170的外侧,即风机7的同一径向方向中,第一导流件6120与风机7的中心的间距大于第三导流件6170与风机7的中心的间距。第一导流件6120与第三导流件6170之间形成第三风道6183,第一导流件6120与壳体60之间形成第四风道6184。具体的,第一部件6121与第三导流件6170之间形成第三风道6183,第二部件6122与壳体60之间形成第四风道。

第一风道6181、第二风道6182、第三风道6183和第四风道6184依次连通形成螺旋形风道,其中,第四风道6184连通出风口6111。通过在出风装置6中设置包括第一风道6181、第二风道6182、第三风道6183和第四风道6184的螺旋形风道,由风机7排出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一风道6181、第二风道6182、第三风道6183和第四风道6184,然后由出风口6111流出出风装置6,相对于气流从风机沿壳体60壁面直接流动至出风口6111,延长了气流由风机7的排风口流至出风口6111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噪声且未增加气体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用于形成第三风道6183的第一导流件6120的部分开设若干第二消音孔6162。即,在形成第一腔6141的第一部件6121上开设第二消音孔6162。第二消音孔6162为孔径小于预设阈值的通孔,该阈值远小于声波的波长,该阈值例如可以是1毫米。通过消音孔的设置,与第一腔形成振子系统,实现了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三导流件6170包括风机罩6171和导流板6172。风机罩6171设置在风机7的外侧,至少环绕风机7的部分。即:风机罩6171沿周向设置并至少包围风机7的部分。风机罩6171的一端与第二导流件6150固定连接,另一端悬空。需要说明的是,风机罩6171的另一端悬空是指风机罩6171的另一端不与其他部件连接。导流板6172具有与第一壳体6110固定连接的第一端和相对第一端的第二端,导流板6172在第二端与风机罩6171固定连接并相切。其中,风机罩6171和导流板6172的表面均为流线型曲面。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的增加了从风机到出风口的流路距离,配合消音孔的设置,提升了降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风机罩6171和导流板6172的表面均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风机罩6171的外表面为与风机7的中心距离较远的面,内表面为与风机7的中心距离较近的面,将内外表面均设置为流线型曲面,以保证气流流经内外表面时不发生分离,进而防止在出风装置6中产生由于气流回流导致的风阻和噪声。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罩617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曲率相同,导流板6172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曲率相同,以便于风机罩6171和导流板6172的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流件6150至少部分位于风机罩6171的外侧。即,第二导流件6150至少存在一部分与风机罩6171位于风机7的同一径向方向上,且该部分与风机7的中心的间距大于风机罩6171与风机7的中心的间距。第二导流件6150与风机罩6171形成第二风道6182。第二导流件6150的表面设置为流线型曲面,第二导流件6150的表面的曲率与风机罩的表面的曲率相同,以保证由风机7排出的气流不会在第二风道6182中由于截面面积的突变而在第二风道中产生风阻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导流板6172、风机罩6171、第二导流件6150和壳体60之间形成第三腔6143。在导流板6172和/或形成第三腔的风机罩6171的部分开设若干第三消音孔6163。第三消音孔6163是指孔径小于预设阈值的通孔,该阈值远小于声波的波长,该阈值例如可以是1毫米。第三消音孔6163中的气体和第三腔6143中的气体形成一个振子系统实现了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出风口6111包括若干小孔。由风机排出的气流从多个小孔形式的出风口6111流出出风装置6时,通过气流与出风口611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将气流中的声波的动能转化为壳体60的内能,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相较于整体设置的出风口,在壳体60设置多个出风口6111能够在保证出风装置6的出风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气流与出风口6111的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出风口6111具有更强的降噪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装置。清洁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出风装置6,其中,该清洁装置开设有与出风装置的入风口连通的吸口和与壳体的出风口连通的排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例如可以是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通过出风装置6将地面上的灰尘或垃圾吸入扫地机器人内部,从而达到清洁地面的目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例如还可以为空气净化器,通过出风装置6将带有灰尘等污染物的空气吸入,并在空气净化器中将空气进行过滤和清洁后将干净的空气由排风口排出,从而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