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枕内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2775发布日期:2020-06-16 23:2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枕内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颈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颈枕内芯。



背景技术:

颈枕是枕在脖子下的一种枕头,其主要作用就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其中汽车颈枕是颈枕的一种,一个舒适的颈枕可有效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它可以降低驾驶员的颈静脉的压迫,减缓疲劳,有利于安全驾驶。

中国专利cn209063951u公开了一种汽车颈枕,其包括后颈枕部、设置于后颈枕部一侧的第一侧颈枕部、设置于后颈枕部另一侧的第二侧颈枕部,第一侧颈枕部以及第二侧颈枕部的上端均向上延伸有支撑部,支撑部的上端面呈圆弧状设置且中部高于四周。

上述颈枕在使用时,利用支撑部供头部以及颈部依靠,以用于降低颈部的酸痛感。但是支撑部的中部位置经常会压迫耳廓,从而影响颈枕使用时的舒适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颈枕内芯,具有高使用舒适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颈枕内芯,包括内芯主体,所述内芯主体包括后颈枕部、设置于所述后颈枕部一侧的第一侧颈枕部、设置于所述后颈枕部另一侧的第二侧颈枕部,所述第二侧颈枕部的上端均向上延伸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中部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上述颈枕内芯时,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凹槽,为耳朵的下方位置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使得耳廓不会接触到支撑部,从而避免耳廓被压迫,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颈枕部的下端向下延伸设置有圆弧状的依靠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向后靠时,利用依靠部对颈部与背部的相交位置进行支撑,避免颈部与背部的相交位置出现悬空现象,从而降低了颈部的酸痛感,达到了高使用舒适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颈枕部与所述第一侧颈枕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颈枕部的下端连接位置处均设置有卡槽,一对所述卡槽分布于所述依靠部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上述颈枕内芯时,通过设置卡槽供使用者的肩膀位置嵌入,使得整个颈枕内芯更加贴合肩膀位置的特征,避免肩膀位置出现压迫感,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颈枕部的上端呈圆弧状设置,且中部低于四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向后仰头时,通过设置圆弧状的后颈枕部贴合颈部,使得后颈枕部更加贴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应用,使得使用者使用时更加舒适,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侧颈枕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侧颈枕部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需要较大的使用面积供头部以及颈部抵触时,可将头部偏向第一侧颈枕部方向。当驾驶员不需要较大的使用面积供头部以及颈部抵触时,可将头部偏向第二侧颈枕部方向。因此使得该颈枕内芯可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高了颈枕内芯的舒适度以及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颈枕部背离所述后颈枕部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内壁覆盖于所述第一侧颈枕部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延伸部压紧第一侧颈枕部外壁,使得整个颈枕内芯环绕使用者的颈部,避免颈枕内芯使用时出现松动或掉落现象,提高了颈枕内芯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芯主体的材质均为高回弹海绵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高回弹海绵材质具有超强的回弹性与透气性,并具有较低的邂后损失和较高的压缩负荷比值,并且其自动塑型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固定头颅,同时减少落枕的可能,提高了整个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凹槽,为耳朵的下方位置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使得耳廓不会接触到支撑部,从而避免耳廓被压迫,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2.通过设置依靠部对颈部与背部的相交位置进行支撑,避免颈部与背部的相交位置出现悬空现象,降低了颈部的酸痛感,达到了高舒适度的效果;

3.通过设置卡槽供使用者的肩膀位置嵌入,避免肩膀位置出现压迫感,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4.通过设置厚度不尽相同的第一侧颈枕部和第二侧颈枕部,使得颈枕内芯可适配于驾驶员的不同姿势,提高了颈枕的舒适度以及实用性;

5.通过在第二侧颈枕部上设置延伸部,使颈枕内芯环绕使用者的颈部,避免颈枕内芯使用时出现松动或掉落现象,提高了颈枕内芯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依靠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内芯主体;11、后颈枕部;12、第一侧颈枕部;13、第二侧颈枕部;2、延伸部;3、支撑部;4、凹槽;5、依靠部;6、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颈枕内芯,包括高回弹海绵材质的内芯主体1,内芯主体1包括后颈枕部11、设置于后颈枕部11一侧的第一侧颈枕部12、设置于后颈枕部11另一侧的第二侧颈枕部13。

如图1所示,第二侧颈枕部13背离后颈枕部11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延伸部2,延伸部2的内壁覆盖于第一侧颈枕部12外壁。

当使用上述颈枕内芯时,将后颈枕部11放置于使用者的肩膀上,然后使第一侧颈枕部12和第二侧颈枕部13环绕颈部的两侧,并使延伸部2覆盖第一侧颈枕部12外壁。此时即可使得内芯主体1环绕并固定使用者的颈部,并对头部进行支撑,从而缓解使用者颈部的疲劳。

如图1所示,第二侧颈枕部13的上端均向上延伸有支撑部3,支撑部3的上端设置有凹槽4,凹槽4呈扩口状设置,且位于支撑部3的中部位置。

当使用者需要睡眠休息,使用者的头部朝向支撑部3方向偏转,并且偏转很小的角度后,即可通过支撑部3供头部以及颈部进行支撑,实现颈部位置的放松,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颈部的酸痛感,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并且通过在支撑部3上增设凹槽4,利用凹槽4为耳朵的下方位置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使得耳廓不会接触到支撑部3,从而避免耳廓被压迫,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如图1、图2所示,后颈枕部11的上端呈圆弧状设置,且中部低于四周,并且第一侧颈枕部12的厚度大于第二侧颈枕部13的厚度。

当使用者向后仰头时,通过设置圆弧状的后颈枕部11贴合颈部,使得后颈枕部11更加贴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应用,提高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由于第一侧颈枕部12的厚度大于第二侧颈枕部13的厚度,因此当使用者需要较大的使用面积供头部以及颈部抵触时,可将头部偏向第一侧颈枕部12方向。

当驾驶员不需要较大的使用面积供头部以及颈部抵触时,可将头部偏向第二侧颈枕部13方向。

因此使得该颈枕内芯可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高了颈枕内芯的舒适度以及实用性。

如图1、图2所示,后颈枕部11的下端向下延伸设置有圆弧状的依靠部5,后颈枕部11与第一侧颈枕部12以及第二侧颈枕部13的下端连接位置处均设置有卡槽6,并且一对卡槽6分布于依靠部5的两侧。

当使用上述颈枕内芯时,后颈枕部11横放在使用者的肩部位置,此时通过设置卡槽6供使用者的肩膀位置嵌入,使得整个颈枕内芯更加贴合肩膀位置的特征,避免肩膀位置出现压迫感,有效的提高了颈枕内芯的使用舒适度。

并且当使用者向后靠时,利用依靠部5对颈部与背部的相交位置进行支撑,避免颈部与背部的相交位置出现悬空现象,从而降低了颈部的酸痛感,达到了高使用舒适度的效果。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