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35302发布日期:2020-08-21 15:0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结构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支架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座椅即具有靠背的坐具。随着社会对座椅的舒适度要求升高,座椅还增设了头枕用于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如此一来,可调节靠背及头枕角度的座椅便随之出现。

如在公开号为cn273208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位置可调节的办公椅头枕机构,包括头枕本体、固定在椅背上的支撑板和连动杆,连动杆的下部安插于支撑板内的导槽中,还包括转动调节装置,该转动调节装置上端与头枕本体转动连接形成第一旋转中心,下端与所述连动杆为可转动调节连接形成第二旋转中心。双旋转中心的设计如同机械手臂的关节。

上述办公椅结构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的角度调节方式。但其头枕调节的驱动点与其他现有技术类似,该驱动点均保持在与头枕的旋转中心相对较近的位置。由于头枕围绕旋转中心转动,连动杆对头枕的传动被放大。即较短的连动杆动作行程导致较大的头枕旋转角度,使得头枕角度调节的精确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具有头枕角度调节精确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包括靠背支架、转动连接在靠背支架上的头枕支架以及驱动头枕支架转动的拉杆,所述拉杆一端与头枕支架转动连接,还包括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具有一转动中心a,所述拉杆与传动板转动连接于传动点b。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传动板的弧形转动转化为拉杆的线性往复运动。且传动板上各处的运动轨迹长度从转动中心a处开始逐渐增加,以此有效实现在拉杆移动的同等距离下,驱动传动板的运动轨迹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显然传动板运动轨迹越长,头枕角度的调节就越精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的底部转动连接在靠背支架上,所述活塞机构的活塞杆与传动板转动连接于驱动点c。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活塞机构驱动传动板,实现头枕角度的自动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点c的转动半径大于传动点b的转动半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活塞机构对转动半径更大的驱动点c施加作用力,进一步提高在拉杆同等行程情况下活塞机构的行程,增加头枕角度调节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靠背支架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传动板与固定板转动连接于转动中心a。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板灵活设置传动板的转动点,使本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头枕支架的端部通过转动中心d连接在靠背支架,所述头枕支架的端部还设置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圆心为转动中心d,所述拉杆的一端勾设于圆弧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弧槽为拉杆提供足够的行程补充间隙,避免拉杆在被推动过程中出现卡死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头枕支架与靠背支架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圆弧槽分别位于转动中心d的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在头枕复位时对其施加弹性回复力,保证头枕的稳定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头枕支架的端部还设置有凸起,所述靠背支架端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凸起运动轨迹的两极限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头枕在调节过程中过度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靠背支架远离头枕支架的一端上设置有分支杆,所述活塞机构转动连接在所述分支杆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拉杆的线性往复运动转化为传动板的弧形摆动,通过长行程的传动板控制短行程拉杆,实现对头枕的精确调节。

2.利用固定板的转接,实现传动板的灵活安装,使得本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靠背支架与头枕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传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传动板动作初始状态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传动板动作过程状态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1、靠背支架;11、固定板;12、第一限位部;13、第二限位部;2、头枕支架;21、凸起;22、转动中心d;23、圆弧槽;3、拉杆;4、传动板;41、转动中心a;42、传动点b;43、驱动点c;5、活塞机构;51、电机;52、电机推杆;6、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主要应用于具有靠背、头枕的座椅。参见附图1、2,本装置包括呈长杆状的靠背支架1,在靠背支架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头枕支架2。头枕支架2与靠背支架1的连接点为转动中心d22。拉杆3用于驱动头枕支架2沿转动中心d22转动。具体地,头枕支架2上设置有圆弧槽23,圆弧槽23以转动中心d22为圆心设置。拉杆3的两端均呈钩状设置,其一端勾在圆弧槽23中。为了节省拉杆3与头枕支架2连接部位占用的空间,故将圆弧槽23设置在尽量靠近转动中心d22的位置,使拉杆3靠近头枕的一端动作行程尽量小。

参见附图2、3,在靠背支架1的中部安装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与靠背支架1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1上转动连接有传动板4。传动板4与固定板11于转动中心a41处转动连接。拉杆3远离头枕支架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传动点b42。通过传动点b42处的圆弧形转动带动拉杆3动作。

在传动板11上还设置有驱动点c43。活塞机构6的活塞杆转动连接于驱动点c43。活塞机构5优选为电机51以及电机推杆52。电机推杆52转动连接在驱动点c43,电机5的底部则转动连接在靠背支架1上。具体的,在靠背支架1远离头枕支架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分支杆14。分支杆14呈“l”型设置。电机51就转动连接在该分支杆14上。

参见附图4、5,在传动板动4作时,驱动点c43、传动点b42均以转动心中a41为圆心做圆弧运动。驱动点c43的转动半径大于传动点b42的转动半径。传动板4整体大致呈“v”型结构设置。

在靠背支架1朝向头枕支架2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3。在头枕支架2上则设置有凸起21。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13部分别位于凸起21的两侧。当头枕支架2由拉杆3驱动至其转动的两侧极限位置时,凸起21分别与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13部抵触以限制头枕支架2过度转动。

在头枕支架2与靠背支架1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6。该弹性件6设置为弹簧。弹簧与拉杆3分别位于头枕支架2的两侧。

本座椅支架位置调节装置的具体动作原理如下:

在初始状态,头枕支架2与靠背支架1基本保持在同一直线状态。此时弹簧处于收紧状态,电机推杆52则处于伸出状态。

首先启动电机51,电机推杆52收缩拉动传动板4。传动板4带动拉杆3向远离头枕支架2方向转动,继而拉杆3拉动头枕支架2绕转动中心d22转动实现头枕支架2角度调节,当头枕支架22转动至凸起21与第二限位部13抵触时,头枕支架2到达调节的极限位置。即头枕到达最大调节行程。此时弹簧被拉伸,通过弹簧对头枕支架2施加与其转动方向相反的拉力。此过程中弹簧起到头枕支架2的转动阻尼作用。在上述运动原理中可知,电动推杆52的收缩距离等于驱动点c43的移动距离。而电动点c43的移动距离则显著大于圆弧槽23被拉杆3拉动的距离。通过电机推杆52长距离动作控制拉杆3以及圆弧槽23的短距离动作,以实现更为精确的控制头枕支杆2的转动角度。

再控制电机51反向转动,则电机推杆52伸出。由于弹簧弹性收缩保持拉杆3与圆弧槽23抵触,且头枕支架2被弹簧拉回直至凸起21与第一限位部12抵触。此时头枕支架2回复至初始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