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1558发布日期:2020-07-31 21:1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便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坐便器。



背景技术:

很多公共洗手间配备的是坐式马桶,即座便器。即便清洁人员及时对公共洗手间进行打扫确保座便器的清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会担心清洁不到位以及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的存在,人们对在公共场所使用座便器仍存有顾忌。虽然有部分公共洗手间会提供一次性纸制厕所马桶圈垫或消毒液,以方便使用者如厕。但这类场所目前还未普及,大多数公共洗手间仍无法提供一次性马桶圈垫或消毒液或无法及时补给。而且,大量的纸制马桶圈垫的使用也不利于环保。而消毒液的使用通常也是需要伴随着使用卫生纸作为载体,同样不利于环保。而且一次性纸质马桶圈垫在使用时由于材料较软,当预设的开口与马桶开口尺寸不匹配时,使用非常不方便,甚至无法达到有效覆盖在马桶圈上的目的。

为了避免发生尺寸不适配使用不便的情况,确保使用时能够稳妥地安置在马桶圈上,现有的用于座便器的坐便器均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例如:塑料、记忆塑料等。但这类坐便器更适合在固定的场所定点使用,无法方便地携带出门。出于方便携带的目的,也有部分产品是通过连接结构将其分割或折叠成几个较小的部分以便缩小整体体积。但整体仍不方便携带。如果换成更轻更柔软的材料,则坐便器的硬度不够,当坐便器的形状不能完全适配座便器的便圈时,铺放在便圈上的坐便器很容易发生软塌,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便携式坐便器,结构简单、体积轻便,且可以适配于不同尺寸规格的座便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便携式坐便器,用于在坐便时覆盖在座便器的便圈上使用,包括:坐便器主体、分隔组件、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

所述坐便器主体是由柔性材料一体成型的环形薄平板状构件,所述坐便器主体的中部为与座便器的便圈开口对应的开口,所述坐便器主体的边缘设有锁扣构件。

所述分隔组件是由依次覆盖在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面上的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第三片材和第四片材组成。每相邻两片片材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对称地覆盖在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面的前半部分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第三片材和第四片材对称地覆盖在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面的后半部分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并且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和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片材和第四片材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并且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和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前端加强件的形状与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前端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前端加强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轴可绕所述第一轴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一片材/第二片材上,所述第二片材/第一片材上设有前端加强固定扣,所述前端加强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扣孔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前端加强固定扣上。当第一轴设置在第一片材上时,前端加强固定扣则设置在第二片材上,这样一来,当前端加强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和前端加强固定扣连接时,整个前端加强件跨过并覆盖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之间的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上,实现对坐便器主体的前端的加强。反之,当第一轴是设置在第二片材上时,前端加强固定扣则设置在第一片材上。当所述前端加强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片片材上时所述前端加强件的两侧边缘均位于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部范围内。

所述后端加强件的形状与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后端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三片材和第四片材上设有后端加强固定扣,所述后端加强件的两端通过第二扣孔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后端加强固定扣上。所述第三片材或第四片材上设有一定位槽,所述后端加强件的一端的侧边卡扣在所述定位槽内。当所述后端加强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片片材上时所述后端加强件的两侧边缘均位于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部范围内。当座便器的便圈开口尺寸与所述便携式坐便器的开口尺寸并不完全匹配时,所述便携式坐便器的前端或后端会有部分悬空,这时候通过前端加强件或后端加强件实现对便携式坐便器的前端或后端的硬度进行加强,当部分悬空时也能保持形状,顺利使用。

使用完毕需要收起时,将所述前端加强件的第一扣孔与前端加强固定扣分离,然后绕所述第一轴向第一轴所在片材处旋转至完全位于该片材范围内,将所述后端加强件从所述第三片材和第四片材上卸下并翻折后将一端侧边卡扣在所述定位槽内,使得后端加强件完全被覆盖在定位槽所在片材上,则纵向折叠辅助线暴露,将所述便携式坐便器沿折叠辅助线两次相对折叠,并通过锁扣构件扣紧,完成折叠且不会散开,方便收纳。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便携式坐便器,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坐便器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方便折叠且重量轻便,经折叠后可以收纳在包内携带;分隔组件覆盖在座便器本体的底部强化了坐便器本体的刚度,又不会影响折叠便利性;分隔组件的各片材之间的间隙自然形成折叠辅助线有利于折叠成型;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分别对便携式座便器的前端和后端进行进一步强化可以使同一个便携式坐便器适用于不同尺寸规格的座便器便圈;对于同一尺寸的座便器便圈,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可以对便携式座便器的前端和后端刚度进行强化,通过与便圈构成小面积的错位放置,可以对便圈开口的大小作出微调整至更适合幼儿坐便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的中心轴线垂直于设置所述第一轴的片材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和所述定位槽各自设置在不相邻的两片片材上,这样在第一次折叠时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不重叠。

其中,所述锁扣构件由相互匹配的第一锁构件和第二锁构件两部分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构件和第二锁构件以纵向折叠辅助线所在直线为中心轴,对称地设置在靠近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和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处;或所述第一锁构件和第二锁构件以横向折叠辅助线为中心轴,对称地设置在靠近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和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处。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组件上还设有加强筋,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第一片材上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二片材上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三片材上设有加强筋;或所述第四片材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将强所述便携式坐便器的整体强度,更有利于稳固使用。而且加强筋独立地设计在分隔组件上,不会影响便携式坐便器的折叠。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加强件上还可以设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加强件上还可以设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前端加强件的表面上设有防滑件。当便携式坐便器的前端与座便器的便圈相接触时,设置在前端加强件的表面上的防滑件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摩擦,避免发生滑动。

优选地,所述后端加强件的表面上设有防滑件。当便携式坐便器的后端与座便器的便圈相接触时,设置在后端加强件的表面上的防滑件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摩擦,避免发生滑动。

所述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第三片材和第四片材覆盖在坐便器主体的底面时,各相邻片材之间的间隙自然可以形成折叠辅助线。日常使用时,不需要拆卸分隔组件即可将所述便携式坐便器折叠收起。优选地,各片材是可分离的覆盖在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面上。当需要时(例如:当便携式坐便器的配件发生破损需要进行替换时,又或者是对便携式坐便器进行清洗时),可以将各片材从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面上拆卸下来,清洗会更加方便高效。可分离的覆盖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成熟技术,例如通过卡扣或卡槽的形式、通过魔术贴或其他可实现重复拆卸固定的方式,等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和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为已成型的凹痕线,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帮助收起时的折叠。而且,由于这些已成型的凹痕线的存在,当分隔组件从所述坐便器主体的底面上拆卸下来后,单独的坐便器主体也可以方便地被折叠起来。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的描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和特征,该实施例以实例的形式给出,但并不限于此,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坐便器的一个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已处于两片片材之间,处于可使用状态。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只示出了坐便器主体和分隔组件,卸除了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已处于被收起状态,以便将便携式坐便器折叠起来。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折叠步骤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从上面看时的示意图,此时在图中视角上只能看到坐便器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便携式坐便器包括:坐便器主体、分隔组件、前端加强件和后端加强件。如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坐便器的一个较优实施例,坐便器主体1是由柔性材料一体成型的环形薄平板状构件,中部为与座便器的便圈开口对应的开口10,坐便器主体1的边缘设有固定圈51和插舌52,参见图5。坐便器主体1的底部中纵线上和中横线上分别以凹痕线的形式成型有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61、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62、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71和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72。

结合图2所示,分隔组件是由依次覆盖在坐便器主体1的底面上的第一片材21、第二片材22、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组成。第一片材21和第二片材22上均设有加强筋20。每相邻两片片材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第一片材21和第二片材22对称地覆盖在坐便器主体1的底面的前半部分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61;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对称地覆盖在坐便器主体1的底面的后半部分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62。第一片材21和第四片材24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71,第二片材22和第三片材23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72。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前端加强件3的一端通过第一轴31固定在第一片材21上且可绕第一轴31的中心轴旋转,另一端上设有第一扣孔32。在第二片材22上设有前端加强固定扣33,第一轴31的中心轴线是垂直于第一片材21表面的。当前端加强件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31和前端加强固定扣33连接时,整个前端加强件3跨过并覆盖在第一片材21和第二片材22之间的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61上。前端加强件3的形状与坐便器主体1的前端的形状相适配,当前端加强件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片片材上时,前端加强件3的两侧边缘均位于坐便器主体1的底部范围内,不会暴露在外部。

继续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上均设有后端加强固定扣43。后端加强件4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扣孔42和后端加强固定扣43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上。在第三片材23上还设有定位槽41,后端加强件的一端的侧边卡扣在定位槽41中。这时候整个后端加强件4跨过并覆盖在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之间的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62上。后端加强件4的形状与坐便器主体1的后端的形状相适配,当后端加强件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片片材上时,后端加强件4的两侧边缘均位于坐便器主体1的底部范围内,不会暴露在外部。

优选地,前端加强件3和后端加强件4上都设有防滑条8。

折叠收纳过程如图4所示,当需要将便携式坐便器折叠收起时,将前端加强件3的第一扣孔32与前端加强固定扣33分离,然后绕第一轴31向第一片材21处旋转至完全位于第一片材21范围内;将后端加强件4从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上卸下并翻折后将一端侧边卡扣在定位槽41内,使得后端加强件4整体覆盖在第三片材23上,此时的结构如图3所示。将便携式坐便器沿折叠辅助线两次相对折叠,然后将插舌52插入固定圈51中,打个活结防止插舌52滑出即可。本实施例中是将插舌52的端部设计成具有一个凸部520,即可以防止插舌52滑出。

需要使用时,稍稍施力即可将凸部520抽出,解开折叠的便携式坐便器,与上述操作相反:将前端加强件3绕第一轴31向第二片材22处旋转,然后将第一扣孔32扣接在前端加强固定扣33上;将后端加强件4翻折并通过第二扣孔42和后端加强固定扣43固定在第三片材23和第四片材24上,其中一端侧边卡扣在定位槽41中以避免发生脱落。将完全展开的便携式坐便器覆盖到座便器的便圈上,即可使用。

本实施例中,固定圈51和插舌52以纵向折叠辅助线所在直线为中心轴,对称地设置在靠近第一横向折叠辅助线71和第二横向折叠辅助线72处。如果将固定圈51和插舌52以横向折叠辅助线所在直线为中心轴,对称地设置在靠近第一纵向折叠辅助线61和第二纵向折叠辅助线62处也是可以的,只是相应地在折叠时对折叠的先后顺序稍作变化即可。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依据较佳实施例在上文中加以说明,但这并不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只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只要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上述的说明后可很容易地发展出的等效替代结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围下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