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7706发布日期:2020-09-08 14:0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梯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



背景技术:

城市的通信电缆大量铺设在地下窨井内,工程维修人员利用梯子出入地下的井道,目前的梯子普遍采用铝合金、铁制品或者竹木制品,梯子的脚踏部分采用板状或者杆状,采用这样结构的梯子,工程维修人员在踩踏梯子进出井道时,膝盖容易与脚踏部分的端部碰撞而受伤,需要及时改善梯子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膝盖与脚踏部分接触不易受伤的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包括支撑杆和脚踏件,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布置;脚踏件的数量多个且沿着所述支撑杆的杆身间隔布置,所述多个脚踏件均包括踩踏板、连接杆、滑动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和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块,所述踩踏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支撑杆之间,所述踩踏板的踩踏面具有靠近所述踩踏板的磕碰端的直槽口,所述弹性块具有容纳所述踩踏板的磕碰端的容纳槽,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踩踏板的直槽口内,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块的容纳槽顶面,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踩踏板的两侧面上,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杆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穿过所述两个连接杆的滑动孔与所述弹性块相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杆和所述弹性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工程维修人员在触碰踩踏板的端部时,由于其端部设置了弹性块,因此工程维修人员会直接接触弹性块,弹性块由于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会避免工程维修人员受到伤害,再者为了加强弹性块的缓冲效果和防止弹性块因碰撞次数多而使其损坏,设置了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其中第一缓冲弹簧的设计能够使工程维修人员的膝盖碰撞弹性块的顶部位置时,将该碰撞力传递至第一缓冲弹簧,同样的第二缓冲弹簧的设计能够使工程维修人员的膝盖碰撞弹性块的前端时,将该碰撞力传递至第二缓冲弹簧,由于该碰撞过程中弹性块会出现向后移动的现象,因此将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踩踏板的直槽口内,这样在弹性块后移时,第一缓冲弹簧也会跟着后移,不会阻碍第二缓冲弹簧的移动,同时直槽口也可以是限制第一缓冲弹簧的移动方向,解决了工程维修人员膝盖容易与脚踏部分的端部碰撞而受伤。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多个子支撑杆,所述多个子支撑杆之间相互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携带和移动。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子支撑杆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两个子支撑杆中一个子支撑杆的杆端具有连接凹槽,而另一个子支撑杆的杆端具有与所述连接凹槽相配合的连接凸体,完成两个子支撑杆之间的基本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连接板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相邻所述两个子支撑杆中一个子支撑杆的杆身,所述第二连接轴穿过相邻所述两个子支撑杆中另一个子支撑杆的杆身,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安装有所述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另一端均通过所述连接板相连接,该链接机构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和连接板的相互作用,使得相邻两个子支撑杆能够连接的更加牢固,通过限位件限制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从子支撑杆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两个限位板以及连接所述两个限位板的螺栓,所述限位件的两端具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在与所述限位件相连接的一端均具有与所述限位孔相配合的限位凹槽,使得所述限位件位置限制在所述限位凹槽处,采用一个限位件限制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孔为圆形。

综上所述,使用本实用新型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解决了工程维修人员膝盖容易与脚踏部分的端部碰撞而受伤,同时采用可拆卸地安装方式也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脚踏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连接轴的正视图;

图4是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支撑杆;101、子支撑杆;1011、连接凹槽;1012、连接凸体;20、脚踏件;201、踩踏板;2011、直槽口;202、连接杆;203、滑动杆;2031、滑动孔;204、第一缓冲弹簧;205、第二缓冲弹簧;206、弹性块;2061、容纳槽;30、连接机构;301、第一连接轴;302、第二连接轴;303、连接板;304、限位件;3041、限位板;3042、螺栓;3043、限位孔;40、限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通信施工窨井专用梯,包括支撑杆10和脚踏件20,其中支撑杆10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布置,传统的就是两个支撑杆10相互平行排列。

如图1和2所示,脚踏件20的数量多个且沿着支撑杆10的杆身间隔布置,间隔距离的设置符合工程维修人员的脚攀爬跨度,多个脚踏件20均包括踩踏板201、连接杆202、滑动杆203、第一缓冲弹簧204、第二缓冲弹簧205和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的弹性块206,踩踏板201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杆10之间,踩踏板201的踩踏面具有靠近踩踏板201的磕碰端的直槽口2011,该踩踏面为踩踏板201的顶面,该磕碰端即为前端,直槽口2011的设置由距离踩踏板201的前端5cm处向后端方向延伸,延伸的距离优选维持在20—30cm,弹性块206具有容纳踩踏板201的磕碰端的容纳槽2061,该容纳槽2061由弹性块206的后端面向前端面凹陷形成,第一缓冲弹簧204的一端抵在踩踏板201的直槽口2011内,第一缓冲弹簧20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块206的容纳槽2061顶面,连接杆20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垂直固定在踩踏板201的两侧面上,连接杆202上设有滑动孔2031,滑动杆20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穿过两个连接杆202的滑动孔2031与弹性块206相连接,滑动孔2031用于限制滑动杆203的移动方向,滑动杆203起到连接、支撑弹性块206的作用。第二缓冲弹簧205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连接杆202和弹性块20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工程维修人员在触碰踩踏板201的端部时,由于其端部设置了弹性块206,因此工程维修人员会直接接触弹性块206,弹性块206由于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会避免工程维修人员受到伤害,再者为了加强弹性块206的缓冲效果和防止弹性块206因碰撞次数多而使其损坏,设置了第一缓冲弹簧204和第二缓冲弹簧205,其中第一缓冲弹簧204的设计能够使工程维修人员的膝盖碰撞弹性块206的顶部位置时,将该碰撞力传递至第一缓冲弹簧204,第一缓冲弹簧204压缩,同样的第二缓冲弹簧205的设计能够使工程维修人员的膝盖碰撞弹性块206的前端时,将该碰撞力传递至第二缓冲弹簧205,第二缓冲弹簧205压缩,滑动杆203往第二缓冲弹簧205压缩方向移动,由于该碰撞过程中弹性块206会出现向后移动的现象,因此将第一缓冲弹簧204的一端抵在踩踏板201的直槽口2011内,这样在弹性块206后移时,第一缓冲弹簧204也会跟着后移,不会阻碍第二缓冲弹簧205的移动,同时直槽口2011也可以是限制第一缓冲弹簧204的移动方向,解决了工程维修人员膝盖容易与脚踏部分的端部碰撞而受伤。需要说明的是,脚踏件20在为遭到碰撞时,踩踏板201的前端未抵触在弹性块206的容纳槽2061侧面,两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弹性块206在遭到碰撞时可以有移动空间。在脚踏件20遭受碰撞消失后,即工程维修人员的膝盖离开弹性块206时,脚踏件20中的弹性块206恢复至原来位置。

支撑杆10包括多个子支撑杆101,多个子支撑杆101之间相互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携带和移动。

相邻两个子支撑杆101通过连接机构30相连接。

相邻两个子支撑杆101中一个子支撑杆101的上杆端具有连接凹槽1011,而另一个子支撑杆101的下杆端具有与连接凹槽1011相配合的连接凸体1012,完成两个子支撑杆101之间的基本固定。

连接机构30包括第一连接轴301、第二连接轴302、连接板303和限位件304,第一连接轴301穿过相邻两个子支撑杆101中一个子支撑杆101的杆身,第二连接轴302穿过相邻两个子支撑杆101中另一个子支撑杆101的杆身,第一连接轴301和第二连接轴302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安装有限位件304,第一连接轴301与第二连接轴302的另一端均通过连接板303相连接,该链接机构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连接轴301、第二连接轴302和连接板303的相互作用,使得相邻两个子支撑杆101能够连接的更加牢固,通过限位件304限制第一连接轴301和第二连接轴302从子支撑杆101上脱落。

限位件304位于两个支撑杆10之间。

如图3和4所示,限位件304包括两个限位板3041以及连接两个限位板3041的螺栓3042,该限位件304采用螺栓3042可以达到自身可拆卸的目的,限位件304的两端具有限位孔3043,第一连接轴301和第二连接轴302在与限位件304相连接的右端均具有与限位孔3043相配合的限位凹槽40,该第一连接轴301和第二连接轴302在限位凹槽40处的径向尺寸会小于其右侧和左侧位置的径向尺寸,使得限位件304位置限制在限位凹槽40处,采用一个限位件304限制第一连接轴301和第二连接轴302的位置,限位孔3043为圆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