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热源式空气能加热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3967发布日期:2020-12-15 08:3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双热源式空气能加热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商用洗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热源式空气能加热洗碗机。



背景技术:

洗碗机是自动清洗碗、筷、盘、碟、刀、叉等餐具的设备。在市面上的全自动洗碗机可以分为家用和商用两类。

商用洗碗机按结构可分为柜式、罩式、篮传式、带传式、超声波5大类,为餐厅、宾馆、机关单位食堂的炊事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增进清洁卫生。传统的工业洗碗机在洗碗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热水循环,而目前热水的来源主要采用电加热的方式,需要大功率的加热器,导致电费高,某些电负荷过低的地方不能安装,局限了洗碗机的适用范围,而且,工作过程中发出的热量以及洗涤水排出时所带走的热量都无法被有利用,造成能源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耗更低,使用环境更广,并且最大限度回收热量的双热源式空气能加热洗碗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双热源式空气能加热洗碗机,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上布设有传送机构,所述机架上罩设有机罩,所述机罩内设置有空气能节能系统,以及被分隔出的多个相互联通的工作腔,所述的空气能节能系统包括空气能集热组件、空气能主机、空气能加热组件,所述的空气能主机以及至少布置有两组的所述空气能加热组件均位于所述机架下方的空间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工作腔包括清洗腔、漂洗腔、烘干腔以及集气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能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空气能加热组件和第二空气能加热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空气能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清洗腔下方的所述机架内,包括位于清洗水箱内的清洗空气能加热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空气能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下方的所述机架内,包括位于热水箱内的漂洗空气能加热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气腔包括第一集汽腔、第二集汽腔以及第三集汽腔,所述的第一集汽腔位于所述清洗腔的前端,所述的第二集汽腔设置于所述的烘干腔的后端,所述的第三集汽腔设于所述清洗腔、所述漂洗腔以及所述烘干腔的顶部,并通过进气道使所述的第一集汽腔、所述第二集汽腔与所述的第三集汽腔联通,所述的进气道前端设置有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道包括前进气道和后进气道,所述前进气道为三通结构,同时联通外界环境、所述的第一集汽腔以及所述的第三集汽腔,所述的后进气道联通在所述的第二集汽腔和所述第三集汽腔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空气能集热组件包括空气能第一集热组件以及空气能第二集热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能第一集热组件包括风机、空气能集热器,所述风机以及所述的空气能集热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三集汽腔的顶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能第二集热组件包括废水端换热箱、以及位于所述废水端换热箱内的空气能集热板,所述废水端换热箱以及所述的空气能集热板设置于所述清洗腔下方的所述机架内,并且所述的废水端换热箱与清洗排水口联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套空气能压缩系统,两套空气能加热组件模式组成的工作闭环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漂洗腔的热量供应,同时也能对清洗腔进行热量供应,两套组件也可以独立工作,相互之间不产生逻辑性影响,且耗电量仅为普通电热管加热能耗的四分之一,采用两套空气能集热组件模式,最大限度的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节能降耗,更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双热源式空气能加热洗碗机,包括机架1,在机架1上布设有传送机构,机架1上罩设有机罩11,机罩11内设置有空气能节能系统,以及被分隔出的多个相互联通的工作腔,空气能节能系统包括空气能集热组件、空气能主机33、空气能加热组件,空气能主机33以及至少布置有两组的空气能加热组件均位于机架1下方的空间内。

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导轨21、输送架、碗碟固定架22以及传送动力机构23,输送架架设于机架1的上表面并穿设于工作腔内,传送导轨21设于输送架上,碗碟固定架22设置于传送导轨21上。

工作腔包括清洗腔12、漂洗腔13、烘干腔14以及集气腔,空气能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空气能加热组件和第二空气能加热组件,第一空气能加热组件设置于清洗腔12下方的机架1内,包括位于清洗水箱121内的清洗空气能加热管341,第二空气能加热组件设置于烘干腔14下方的机架1内,包括位于热水箱131内的漂洗空气能加热管344。

集气腔包括第一集汽腔151、第二集汽腔152以及第三集汽腔153,第一集汽腔151位于清洗腔12的前端,第二集汽腔152设置于烘干腔14的后端,第三集汽腔153设于清洗腔12、漂洗腔13以及烘干腔14的顶部,并通过进气道使第一集汽腔、第二集汽腔与第三集汽腔联通,进气道前端设置有与外界联通的进气口,进气道包括前进气道41和后进气道42,前进气道41为三通结构,同时联通外界环境、第一集汽腔151以及第三集汽腔153,后进气道42联通在第二集汽腔152和第三集汽腔153之间。

空气能集热组件包括空气能第一集热组件以及空气能第二集热组件,空气能第一集热组件包括风机311、空气能集热器312,风机311以及空气能集热器312均设置于第三集汽腔153的顶部,空气能第二集热组件包括废水端换热箱313、以及位于废水端换热箱313内的空气能集热板314,废水端换热箱313以及空气能集热板314设置于清洗腔12下方的机架1内,并且废水端换热箱313与清洗水箱121联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洗碗机实现方式如下:

水箱和进水系统工作:水源通过两个装于进水管处的进水电磁阀分别控制向热水箱131、清洗水箱121注水,水位由分别位于热水箱131内的热水箱液位传感器以及清洗水箱121内的清洗箱液位传感器控制。

空气能加热系统工作: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空气能主机33,供洗碗机第一空气能加热组件和第二空气能加热组件使用,两者也可以独立工作,相互之间不产生逻辑性影响;空气能的热源也有两个,分别是空气端的第一集热组件以及和废水端的空气能第二集热组件,分别吸收来自于空气以及废水中的热量。

碗碟传输系统:碗碟放置于传送导轨21上,传送导轨21可采用传送带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可根据使用环境自由选择,传送动力机构23带动,将碗碟由左侧进口输送进洗碗机进行清洗。

碗碟清洗系统:位于清洗水箱121一侧的清洗循环泵122抽取清洗水箱121中的水经清洗喷水口以大流量大压力的方式不断冲洗经过清洗腔12的碗碟,将碗碟上的污渍清洗干净,由于需要一定的温度来辅助清洗,所以需要清洗空气能加热管341加热清洗水箱121的水,若加热温度不够,可有位于清洗水箱121一侧的清洗水辅热加热管123协助加热。而清洗腔12中散发的蒸汽,由第一集汽腔151集中后再被空气能集热器312吸收,循环利用,形成热量闭环。

碗碟漂洗系统:洗碗机的漂洗和消毒是一体完成的,因此漂洗水的温度需要达到81摄氏度以上。由热水箱131内的漂洗空气能加热管344将水加热至70-80℃之间,再由位于漂洗腔13下方的漂洗水泵132从热水箱131的漂洗供水口输送到漂洗保温辅热箱133中,辅热箱中的加热管1331,将水温加热到82℃以上并保温后由漂洗腔13内的漂洗喷淋口喷出漂洗并消毒碗碟,漂洗后的热水从漂洗腔13流入清洗腔12,再从清洗腔12的清洗排水口排放到废水端换热箱313换热后排出。

碗碟烘干系统:经漂洗后的碗碟经烘干腔14后输送处洗碗机外,完成整个洗碗过程。

其中,在整个过程中空气能集热组件均在工作,其原理为:风机311将洗碗机室第一集汽腔151、第二集汽腔152的热空气和逸散蒸汽通过进气道吸入,湿热空气在通过空气能集热器312中,热量通过集热翅片被空气能集热器312管路中的低温冷媒吸收,输送至空气能主机33,经过压缩作用产变为高温冷媒。

从清洗水箱121流出的高温废水,温度约在55℃左右,流经废水端换热箱313中,热量被位于所述废水端换热箱313内的空气能集热板314中的低温冷媒所吸收,通过管路同样流进空气能主机33,再经过空气能主机33的压缩作用变为高温冷媒;废水被吸收完热量后通过排水口排出。

高温冷媒由系统内设置的电磁阀控制,通过铜管输送至清洗空气能加热管341加热清洗水箱121中的清洗水。清洗水箱121内的加热温度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并可调节相关温度的设置,换热后高温冷媒温度降低,循环至空气能集热器312以及空气能集热板314。

高温冷媒由系统内设置的第二电磁阀控制,通过铜管输送至漂洗空气能加热管344加热热水箱131中的水。热水箱131内加热温度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并可调节相关温度的设置,换热后高温冷媒温度降低,循环至空气能集热器312。

两套热源系统,两套加热系统的工作闭环完成。

空气能加热系统的能耗仅为普通电热管加热能耗的四分之一,因此可以节约四分之三的加热用电,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吸收工作过程中散发的热量,节能降耗,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