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4608发布日期:2020-07-10 17:3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用于解决无人机控制站内席位座椅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使用问题。



背景技术:

在无人机控制站中,无人机操作员在某些任务中需长时间工作,席位座椅是站内操作员工作时的工作椅,为操作员提供了通用、舒适的席位座椅,对提高操作员工作效率、保障任务执行成功率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无人机系统装备发展趋势,无人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基于基地部署的大型无人机指挥控制中心、基于空基平台的机载控制系统、地面机动式任务控制站以及在此基础上简化功能的地面机动式起降控制站等几种装备形态。目前无人机控制站席位座椅过度考虑结构强度、设备可靠性等问题,大量采用焊接、铆接等工艺,席位座椅只能在特定的方舱内(地面机动式控制站)使用,不同应用场景的复用性差。同时,随着面向多用户、多任务、多业务场景的通用化概念在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推进和日益显现,无人机通用化控制装备也在不断发展。为了避免面向不同应用场景对席位座椅进行二次设计生产,产生不必要人力物力成本,在充分考虑产品在面向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装备复用能力,在未来可能的地面无人机指挥中心、地面机动式控制站等等多种场景中,使用通用化席位座椅作为无人机操作员控制座椅,提高装备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通用性,从而大幅降低应用成本及使用难度。席位座椅的结构优化、快拆快卸、舱地两用将提升无人机控制站的灵活部署及按需配置能力,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多应用场景下席位座椅无法快速部署、兼容复用等问题,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该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结构更为合理、拆装更为简单、适应性更强,促进装备多样化、体系化发展,在保证席位座椅适用多种应用场景的同时,优化人机工效设计,降低生产使用成本,强化装备对作战场景的适应能力,提升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包含底座1,底座1包含升降控制杆11、第一连接杠杆12、压片13、行走轮机构14、轮体外壳15、第二连接杠杆16和固定装置17;轮体外壳15在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左右二侧底部各有一个,每个轮体外壳15里均有前后二个行走轮机构14;轮体外壳15的顶部有二个通孔,第二连接杠杆16的二端通过通孔与轮体外壳15的二个行走轮机构14连接;第一连接杠杆12的一端与升降控制杆11连接,第一连接杠杆12的一侧上安装有二个压片13,二个压片13的一端分别抵在一个第二连接杠杆16上;固定装置17用于固定第一连接杠杆12和轮体外壳15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底座上还设置了一个滑轨结构2,滑轨结构包含导轨21、滑块22、驱动装置23和脚踩式横杆24,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通过螺钉固定到滑块22上,当脚踩式横杆24被上抬或下压时,驱动装置23驱动滑块22在导轨21上前后移动。

进一步,在导轨21的底部设有垫块,开口处设有防尘胶条。

进一步,在座椅垫下方设置了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3,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包含弹簧31、连接片32、升降撑杆33,操作员根据自身体重调节弹簧31收紧、拉伸,弹簧31通过连接片32连接升降撑杆33。

进一步,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扶手4上设有扶手调节装置,根据操作员自身习惯随意调节扶手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座椅的底座可以实现一体化抬升,方便移动,同时通过滑轨结构上的座椅与滑块之间的安装和拆卸,使座椅在导轨上具备快拆快卸能力;

(2)考虑到无人机地面站方舱内部空间有限,导轨过宽会占用空间过大,无法保证充足的操作空间;过窄则可能引起安装不稳定,因此导轨设置时借鉴普通轿车座椅导轨,合理设计其宽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无人机操作员的身高、体重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操作习惯也不尽相同,通过滑轨结构和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能够保证座椅根据每个人操作习惯合理进行位置调节,保证操作员在长时间工作时不因为座椅产生不适感。因此座椅设计时对导轨的宽窄结构和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进行合理设计,在保证人机工效的基础上,有效增强座椅的稳固性和可移动性,满足操作员在操作脚蹬或台面是对座椅高度和宽度的要求;

(3)提供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依据座椅内部弹簧反馈力为操作员提供体重应受力,提升操作员在座椅升降过程中的力反馈体验;

(4)优化座椅调整装置,在充分考虑安装稳固、承重可靠的基础上,实现扶手、椅背、升降部位的调节,可根据操作员的生理特征调节适用的座椅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滑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滑轨结构的仰视图。

图5为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底座1包含升降控制杆11、第一连接杠杆12、压片13、行走轮机构14、轮体外壳15、第二连接杠杆16和固定装置17。轮体外壳15在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左右二侧底部各有一个,每个轮体外壳15里均有前后二个行走轮机构14。轮体外壳15的顶部有二个通孔,第二连接杠杆16的二端通过通孔与轮体外壳15的二个行走轮机构14连接。第一连接杠杆12的一端与升降控制杆11连接,第一连接杠杆12的一侧上安装有二个压片13,二个压片13的一端分别抵在一个第二连接杠杆16上。固定装置17用于固定第一连接杠杆12和轮体外壳15的相对位置。当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需要在室内自由滑动时,将升降控制杆11抬起,升降控制杆11带动第一连接杠杆12转动,使第一连接杠杆12上的压片13将第二连接杠杆16往下压,由于固定装置17固定住了杠杆12和轮体外壳15的相对位置,所以行走轮机构14可以伸出轮体外壳15,实现自由滑动。完成滑动后,将升降控制杆11还原,行走轮机构14缩回轮体外壳15内,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将无法再进行滑动。

进一步,考虑到每个人的操作习惯也不尽相同,本实施例在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底座还设置了一个滑轨结构2,通过滑轨结构可以调整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与操作台之间的距离。参见图1、图3、图4所示,滑轨结构借鉴了普通轿车的座椅导轨,包含导轨21、滑块22、驱动装置23和脚踩式横杆24,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通过螺钉固定到滑块22上,操作人员在脚踩式横杆24上进行上抬或下压,使驱动装置23驱动滑块22在导轨21上前后移动,保证无人机控制站无人机操作员对座椅的使用需求。在导轨2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垫块,开口处设有防尘胶条。

进一步,为了满足操作人员对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高度需求,在座椅垫下方设置了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3,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采用弹簧馈力反馈机理包含弹簧31、连接片32、升降撑杆33和调节旋杆34,操作员可根据自身体重调节弹簧31收紧、拉伸,弹簧31通过连接片32连接升降撑杆33(如图5所示),由于受到弹簧馈力的影响,不会出现按下调节旋杆34时座椅向下或向上调节时突然迅速落下或弹起,给操作员更好的力反馈体验,提升座椅人机功效水平。

进一步,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的扶手4设有扶手调节装置,扶手调节装置设计了10个可调等级,根据操作员自身习惯可随意调节扶手位置,在充分考虑座椅使用的承重效果后,对座椅的椅背和座椅使用的旋转方式均调整,达到座椅简单便捷和操作迅速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有以下4个主要的技术要点。

(1)座椅底部的行走轮机构14采用万向行走轮,并且底部仿照叉车设计为可升降平面,可通过升降控制杆和第一连接杠杆控制底部抬起或放下;底部抬起时,行走轮接触地面,座椅可像普通办公室座椅滑动,从而根据操作员需要调整位置;通过升降控制杆放下操作,可将底部放下,行走轮不能滑动,满足操作员操作时的固定需求。底部升降操作通过升降控制杆一键完成,快速便捷,从而实现固定式控制站操作员对座椅的使用需求。

(2)座椅底部设计了滑轨结构,将座椅推上滑轨后,只需使用四个手拧螺丝,可实现将座椅安装于舱内预装好的滑轨结构中的滑块上,使操作员在正常坐在座椅下使用脚部操作,实现座椅在滑轨上的前后移动,保证机动式控制站无人机操作员对座椅的使用需求。

(3)座椅内设置了重量自适应调节装置,可根据操作员体重调节馈力弹簧适应操作员体重,在座椅升降时,给操作员更好的力反馈体验,提升座椅人机功效水平。

座椅扶手调节,椅背调节,升降调节,旋转调节等功能的调节装置,均简单便捷,操作迅速。

本实施例所示的舱地两用多功能席位座椅在不同应用场景(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机动式控制站)下的兼容复用,灵活部署等使用需求,通过对席位座椅以及相关设备进行虚拟建模与装配仿真,综合结构设计、外形外观设计、一体化抬升机构设计,安装方式优化等多方面考虑,结合人机工效、环境适应性等gjb、hb相关要求,在满足结构强度、设备承重、无干涉影响等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相关功能结构,优化设备安装方式,实现席位座椅的快速拆卸、灵活部署以及多场景兼容复用的能力。该座椅大幅度提高了席位座椅拆卸、安装和部署效率,增强了席位座椅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能力及复用能力,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席位座椅的优化设计需求,提升无人机指控装备的通用化水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