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79815发布日期:2022-06-29 11:3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一种烹饪器具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采用电热涂层或者电热膜加热技术具有换热效率高、可靠性高、可制造性好的特点。但目前采用的电热涂层或者电热膜等方式加热,都是对不同形态的食材执行统一的加热模式。以至于烹饪器具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5.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6.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7.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至少两个加热件,锅体用于盛放食材,加热件能够加热锅体,且不同加热件加热锅体上的不同区域,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或获取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并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
8.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中,限定了一种用于控制烹饪器具工作的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加热件,锅体用于盛放需要烹饪的食材,加热件设置在锅体上,用于产生热量以加热锅体。其中加热件为多个,多个加热件设置在锅体上的不同区域,且多个加热件中的任一加热件可独立控制。烹饪器具预设有多种预定工作模式,在不同的预定工作模式下,多个加热件的工作状态不同。工作过程中,烹饪器具可直接采集其内部烹调的食物的物质形态信息,并根据采集到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出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或者获取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其后通过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出与之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最终根据预定工作模式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协同工作。
9.通过预设多个预定工作模式,并将多个预定工作模式与多个加热件相关联,使烹饪器具可以通过具体控制多个加热件的工作状态切换具体烹饪方式。通过将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器具的工作时长信息与多个预定工作模式相关联,使烹饪器具可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或当前烹饪阶段的烹饪需求对应控制烹饪器具上的多个加热件工作。从而避免烹饪器具在烹饪不同种类的食物时控制多个加热件以单一的工作模式加热锅体,以及避免烹饪器具在烹调食物的不同阶段控制多个加热件以单一的工作模式加热锅体,以使烹饪器具具备针对不同形态的食材以及食材的不同烹饪阶段控制烹饪器具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的功能,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
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10.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并根据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
12.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时。先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具体地,在同一个烹饪流程下,随烹饪阶段进行和烹饪时长的增加,烹饪器具内部的食材的物质形态也随之改变。对此,本技术预先将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与物质形态信息相关联,在控制过程中根据实时的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直接调用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以根据当前所要烹调的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出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确保多个加热件的协同工作模式可以满足对应物质形态食材的烹调需求,进而实现提升烹饪器具智能化程度,提升烹调效率,增强食物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预定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一部分加热件工作,另一部分加热件不工作;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第三工作模式,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多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
14.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多种预定工作模式做出了限定。预定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一部分加热件工作,在该工作模式下,因至少两个加热件中部分加热件工作,部分加热件部工作,从而在锅体上形成至少一个与不工作的加热件连接区域对应的低温区域,和至少一个与工作的加热件连接区域对应的高温区域,该低温区域可以促使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这一低温区域流动,以形成对流,进而使液体在锅体内翻滚并产生大量气泡,强化烹饪器具对液体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15.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通过控制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可以将多个加热功率不同的加热件在预定时间段内所生成的实际热量值控制在同一个水平,从而实现锅体的均匀加热,避免锅体的各个区域之间出现温差,从而提升加热固体食材时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16.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多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当多个加热件功率相同时,控制多个加热件持续工作可以保证锅体均匀加热其盛放的固体食材,提升固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当多个加热件之间的功率存在差异时,控制多个加热件持续工作可以在锅体上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从而在锅体内形成液体对流,进而提升液体食物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包括: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
18.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物质形态信息做出了限定。在工作过程中所能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信息包括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通过引入上述三种物质形态信息并通过这三种物质形态信息控制多个加热件以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工作,使烹饪器具可以针对不同物质形态的食物执行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使烹饪器具可以针对性地满足各种物质形态的食物的烹饪需求,一方面提升所烹调的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减烹饪时间,进而
实现优化烹饪器具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烹饪需求为单独加热液体食材,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基于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烹饪需求为单独加热固体食材,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基于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烹饪需求为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
20.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时,先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出当前的烹饪需求,该烹饪需求对应所要烹调的食材的物质形态。具体地:当判断出当前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需求为单独加热液体食材,则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对应的需求为单独加热固体食材,则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需求为同时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则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从而实现烹饪阶段信息、烹饪时长信息与物质形态信息的关联,便于烹饪器具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
21.例如,烹饪器具需要烹调酱牛肉,准备阶段需要将牛肉和水一同添加至烹饪器具内,第一烹饪阶段需要快速加热水和牛肉,形成汤汁和牛肉的混合态,阶段时长在0分钟至60分钟,需求为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第二烹饪阶段需要将汤汁收干,完成第二烹饪阶段后得到吸收了汤汁的固态牛肉,阶段时长在61分钟至80分钟,需求为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第三烹饪阶段需要进一步加热牛肉一端时间,以得到口感优质的酱牛肉,阶段时长在81分钟至85分钟,需求为单独加热固体食材。在该烹饪过程中,当获取到的烹饪阶段信息为第二烹饪阶段时,确定与之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当获取到的烹饪时长信息为83分钟时,确定与之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进而根据确定出的物质形态信息控制多个加热件协同工作以满足加热需求。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均相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加热件以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工作;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控制加热件以第三工作模式工作。
23.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上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均相同,在控制该烹饪器具工作的过程中,先获取锅体内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当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时,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部分加热件工作,部分加热件停止工作,或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不同的开关周期间歇工作,从而在锅体上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以使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形成对流。在对流作用下,液体翻腾并产生大量气泡,从而提升加热液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与加热速率。对应的,在加热固液混合的食材时,翻腾的液体可以加快液体食材向固体食材传递热量的速率,进而提升固液混合的食材的加热效率。
24.当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时,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因多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均相同,多个均持续加热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的温度一致,从而一方面实现固体食材的均匀加热,另一方面实现固体食材的快速加热。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加热区域相邻的任两个加热件交替工作。
26.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时,具体控制加热件和与其相邻的加热件交替工作,以在相邻的两个加热件区域中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迫使液体在相邻的两个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间流动。当至少两个加热件在锅体上规则分布时,控制相邻的加热件交替工作可以在烹饪器具上形与加热件布置形状相匹配的对流,例如至少两个加热件在烹饪器具上呈环形分布时,对应形成的对流整体呈环状,从而优化烹饪器具对液态食物和固液混合食物的加热效率。
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加热区域相间隔的任两个加热件交替工作。
28.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时,具体控制加热件和与其相间隔的加热件交替工作,以在相间隔的两个加热件区域中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迫使液体在相间隔的两个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间流动,从而迫使液体在对流作用下跨过相邻的加热件流动至相间隔的加热件区域,从而提升烹饪器具内液体翻滚的剧烈程度,强化液态食材和固液混合食材的加热效率。
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加热件以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三工作模式工作;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
30.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上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能力存在差异,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在控制该烹饪器具工作的过程中,先获取锅体内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若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一个加热件不工作,或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通过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一个加热件不工作,在锅体上形成了低温区域,低温区域即为不工作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从而使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形成对流并产生气泡。因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通过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同样可在锅体上形成高温区域(加热功率较高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和低温区域(加热功率较低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以形成对流并产生气泡,进而提升液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31.若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则控制加热中的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因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的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可以将功率不同的加热件在工作时长内各自所产生的热量总值持平,从而实现锅体的均匀加热,保证固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3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任一加热件以预定占空比工作;其中,预定占空比与对应的加热件的加热功率负相关。
33.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当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时,如何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控制加热件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先根据加热件的加热功率确定与该加热件对应的控制信号,其后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任一加热件以预定占空比工作,其中该预定占空
比与加热件的加热功率负相关,以使使加热功率较大的加热件的接通时间小于加热功率较小的加热件的接通时间,从而使得多个功率不同的加热件各自在第二工作模式内的发热总量相同,实现锅体的均匀加热,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固体加热效果,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的技术效果。
3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的步骤前,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输入操作,根据输入操作确定物质形态信息。
35.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如何获取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工作过程中,先接收输入操作,其后响应于输入操作以根据输入操作确定物质形态信息。输入操作可以由用户在控制面板上触控输入,也可以通过用户的移动终端经由无线传输至烹饪器具。通过根据输入操作确定物质形态信息,并根据物质形态信息控制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使烹饪器具可以根据用户所要烹调的食材的形态做出针对性烹饪,从而在提升各个形态食材的加热效率的同时提升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以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
36.具体地,还可以借助设置在烹饪器具上的传感器确定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工作过程中,根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传感信号确定锅体中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其后根据该物质形态信息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
3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的步骤前,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锅体中的液面高度信息;基于液面高度信息为零,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基于液面高度信息大于零,根据液面高度信息确定对应的液态重量,并检测锅体内的食材重量;基于食材重量等于液态重量,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基于食材重量不等于液态重量,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
38.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另一种获取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的方法。对应该方法,烹饪器具内部设置有液面检测装置和称重装置,液面检测装置可以检测烹饪器具中锅体内的液面高度,称重装置可以测量锅体内部食材的重量。
39.在此基础上,烹饪器具实时检测锅体中的液面高度信息,当液面高度信息为零时,说明锅体内不存在液体,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当液面高度信息大于零时,说明锅体内存在液体,随即根据液面高度信息确认出对应的液态重量,并进一步获取锅体内食材的重量,液态重量指的是对应该液面高度,若内锅中仅存在液体,此部分液体的重量。其后将测量到的食材重量与液体重量相比对,若二者重量值相同,则说明锅体内仅存在液体,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对应的若二者重量值不同,则说明食材中还含有固态物质,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通过限定上述控制过程,可以使烹饪器具实时监控其内部烹调食材的物质形态,以便于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最优的工作模式加热食材,进而实现提升烹调效率,提升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40.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41.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上设置有存储器和处理器。工作过程中,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上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控制烹饪器具执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控制方法。具体可控制烹饪器具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针对性的控制锅体上的至少两个加热件以对应物质形态信息的工作模式工作。当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
液混合时,为了增加液体在锅体内的流动性,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在锅体上形成多个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之间形成液体对流,使液体在锅体内流动的同时产生大量气泡,相对于锅内液态较为稳定的均匀加热方式,该控制方法可以提升液体的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相应的,当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时,固态食材需要在锅体上的各个区域的温度相同时才能保证固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该控制方法控制锅体上的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各个加热件在工作模式下所产生的总热量相同,以实现固体食材的均匀加热。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4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本体;锅体,设置于本体上;至少两个加热件,设置于锅体的外表面上。
43.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加热部。锅体用于承载食物,食物在锅体中被加热以完成烹饪。加热部用于加热锅体,工作过程中,加热部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锅体上,使锅体升温,以通过高温锅体加热食物。加热部具体为多个,多个加热部分布在锅体外表面的不同区域上。本体为烹饪器具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烹饪器具上的其他结构。装配过程中,完成加热部和锅体的装配后,将锅体装配至本体上,以完成锅体的定位安装。
44.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45.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6.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7.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48.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49.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50.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框图;
51.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52.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仰视图。
53.其中,图4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4.600烹饪器具,602存储器,604处理器,606锅体,608加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
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7.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58.实施例一:
5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具体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用于盛放食材,锅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加热件,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60.步骤102,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或根据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
61.步骤104,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
62.本发明实施例中,限定了一种用于控制烹饪器具工作的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加热件,锅体用于盛放需要烹饪的食材,加热件设置在锅体上,用于产生热量以加热锅体。其中加热件为多个,多个加热件设置在锅体上的不同区域,且多个加热件中的任一加热件可独立控制。烹饪器具预设有多种预定工作模式,在不同的预定工作模式下,多个加热件的工作状态不同。
63.工作过程中,烹饪器具可直接采集其内部烹调的食物的物质形态信息,并根据采集到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出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或者获取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其后通过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出与之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最终根据预定工作模式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协同工作。
64.通过预设多个预定工作模式,并将多个预定工作模式与多个加热件相关联,使烹饪器具可以通过具体控制多个加热件的工作状态切换具体烹饪方式。通过将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器具的工作时长信息与多个预定工作模式相关联,使烹饪器具可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或当前烹饪阶段的烹饪需求对应控制烹饪器具上的多个加热件工作。从而避免烹饪器具在烹饪不同种类的食物时控制多个加热件以单一的工作模式加热锅体,以及避免烹饪器具在烹调食物的不同阶段控制多个加热件以单一的工作模式加热锅体,以使烹饪器具具备针对不同形态的食材以及食材的不同烹饪阶段控制烹饪器具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的功能,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65.实施例二:
66.根据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并根据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
67.在该实施例中,在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时。先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具体地,在同一个烹饪流程下,随烹饪阶段进行和烹饪时长的增加,烹饪器具内部的食材的物质形态也随之改变。对此,本技术预先将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与物质形态信息相关联,在控制过程中根据实时的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直接调用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以根据当前所要烹调的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出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确保多个加热件的协同工作模式可以满足对应物质形态食材的烹调需求,进而实现提升烹饪器具
智能化程度,提升烹调效率,增强食物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68.实施例三:
69.预定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一部分加热件工作,另一部分加热件不工作;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第三工作模式,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多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
70.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包括: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
71.在该实施例中,对各个预定工作模式做出了具体限定。
72.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两个加热件中的一部分加热件工作,在该工作模式下,因两个加热件中的一部分加热件工作,从而在锅体上形成至少一个与不工作的加热件连接区域对应的低温区域,和至少一个与工作的加热件连接区域对应的高温区域,该低温区域可以促使锅体内的液体由其他位置的高温区域向这一低温区域流动,以形成对流,进而使液体在锅体内翻滚并产生大量气泡,强化烹饪器具对液体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73.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通过控制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可以将多个加热功率不同的加热件在预定时间段内所生成的实际热量值控制在同一个水平,从而实现锅体的均匀加热,避免锅体的各个区域之间出现温差,从而提升加热固体食材时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74.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多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当多个加热件功率相同时,控制多个加热件持续工作可以保证锅体均匀加热其盛放的固体食材,提升固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当多个加热件之间的功率存在差异时,控制多个加热件持续工作可以在锅体上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从而在锅体内形成液体对流,进而提升液体食物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75.该实施例还对物质形态信息做出了限定。在工作过程中所能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信息包括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通过引入上述三种物质形态信息并通过这三种物质形态信息控制多个加热件以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工作,使烹饪器具可以针对不同物质形态的食物执行对应的工作模式,从而使烹饪器具可以针对性地满足各种物质形态的食物的烹饪需求,一方面提升所烹调的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减烹饪时间,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76.实施例四:
77.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烹饪需求为单独加热液体食材,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基于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烹饪需求为单独加热固体食材,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基于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烹饪需求为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
78.在该实施例中,在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时,先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确定出当前的烹饪需求,该烹饪需求对应所要烹调的食材的物质形态。具体地:当判断出当前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所对应的需求为单独加热液体食材,则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对应的需求为单独加热固体食材,则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需求为同时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则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从而实现烹饪阶段信息、烹饪时长信息与物质形态信息的关联,便
于烹饪器具根据烹饪阶段信息和/或烹饪时长信息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
79.例如,烹饪器具需要烹调酱牛肉,准备阶段需要将牛肉和水一同添加至烹饪器具内,第一烹饪阶段需要快速加热水和牛肉,形成汤汁和牛肉的混合态,阶段时长在0分钟至60分钟,需求为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第二烹饪阶段需要将汤汁收干,完成第二烹饪阶段后得到吸收了汤汁的固态牛肉,阶段时长在61分钟至80分钟,需求为加热液体食材和固体食材。第三烹饪阶段需要进一步加热牛肉一端时间,以得到口感优质的酱牛肉,阶段时长在81分钟至85分钟,需求为单独加热固体食材。在该烹饪过程中,当获取到的烹饪阶段信息为第二烹饪阶段时,确定与之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当获取到的烹饪时长信息为83分钟时,确定与之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进而根据确定出的物质形态信息控制多个加热件协同工作以满足加热需求。
80.实施例五:
81.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均相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82.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加热件以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工作;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控制加热件以第三工作模式工作。
83.在该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均相同的烹饪器具。
84.在控制该烹饪器具工作的过程中,先获取锅体内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当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时,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部分加热件工作,部分加热件停止工作,或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不同的开关周期间歇工作,从而在锅体上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以使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形成对流。在对流作用下,液体翻腾并产生大量气泡,从而提升加热液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与加热速率。对应的,在加热固液混合的食材时,翻腾的液体可以加快液体食材向固体食材传递热量的速率,进而提升固液混合的食材的加热效率。
85.当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时,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因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均相同,多个均持续加热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的温度一致,从而一方面实现固体食材的均匀加热,另一方面实现固体食材的快速加热。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86.实施例六:
87.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加热区域相邻的任两个加热件交替工作,或
88.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加热区域相间隔的任两个加热件交替工作。
89.在该实施例中,当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时,具体控制加热件和与其相邻的加热件交替工作,以在相邻的两个加热件区域中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迫使液体在相邻的两个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间流动。当至少两个加热件在锅体上规则分布时,控制相邻的加热件交替工作可以在烹饪器具上形与加热件布置形状相匹配的对流,例如至少两个加热件在烹饪器具上呈环形分布时,对应形成的对流整体呈环状,从而优化烹饪器具对液态食物和固液混合食物的加热效率。
90.具体还可以控制加热件和与其相间隔的加热件交替工作,以在相间隔的两个加热件区域中形成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迫使液体在相间隔的两个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间流动,从而迫使液体在对流作用下跨过相邻的加热件流动至相间隔的加热件区域,从而提升烹饪器具内液体翻滚的剧烈程度,强化液态食材和固液混合食材的加热效率。
91.实施例七:
92.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93.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加热件以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三工作模式工作;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控制加热件以第二工作模式工作。
94.在该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能力存在差异的烹饪器具。
95.在控制该烹饪器具工作的过程中,先获取锅体内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若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一个加热件不工作,或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通过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一个加热件不工作,在锅体上形成了低温区域,低温区域即为不工作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从而使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形成对流并产生气泡。因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通过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均持续工作同样可在锅体上形成高温区域(加热功率较高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和低温区域(加热功率较低的加热件所对应的区域),锅体内的液体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以形成对流并产生气泡,进而提升液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与可靠性。
96.若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则控制加热中的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因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的至少一个加热件间歇式工作可以将功率不同的加热件在工作时长内各自所产生的热量总值持平,从而实现锅体的均匀加热,保证固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97.实施例八:
98.至少两个加热件中的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99.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控制加热件以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三工作模式工作;基于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控制任一加热件以预定占空比工作。
100.其中,预定占空比与对应的加热件的加热功率负相关。
101.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当至少两个加热件的加热功率不同时,如何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控制加热件工作。
102.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先根据加热件的加热功率确定与该加热件对应的控制信号,其后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任一加热件以预定占空比工作,其中该预定占空比与加热件的加热功率负相关,以使使加热功率较大的加热件的接通时间小于加热功率较小的加热件的接通时间,从而使得多个功率不同的加热件各自在第二工作模式内的发热总量相同,实现锅体的均匀加热,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固体加热效果,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的技术效果。
103.实施例九:
104.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具体地,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05.步骤202,响应于输入操作,根据输入操作确定物质形态信息;
106.步骤204,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或根据烹饪器具的烹饪阶段信息和烹饪时长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
107.步骤206,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预定工作模式工作。
108.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如何获取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
109.工作过程中,先接收输入操作,其后响应于输入操作以根据输入操作确定物质形态信息。输入操作可以由用户在控制面板上触控输入,也可以通过用户的移动终端经由无线传输至烹饪器具。通过根据输入操作确定物质形态信息,并根据物质形态信息控制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使烹饪器具可以根据用户所要烹调的食材的形态做出针对性烹饪,从而在提升各个形态食材的加热效率的同时提升食材的加热均匀性,以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
110.具体地,还可以借助设置在烹饪器具上的传感器确定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工作过程中,根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传感信号确定锅体中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其后根据该物质形态信息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工作。
111.实施例十:
112.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三,具体地,在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确定对应的预定工作模式的步骤前,控制方法还包括:
113.步骤302,检测锅体中的液面高度信息;
114.步骤304,基于液面高度信息为零,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
115.步骤306,基于液面高度信息大于零,根据液面高度信息确定对应的液态重量,并检测锅体内的食材重量;
116.步骤308,基于食材重量等于液态重量,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基于食材重量不等于液态重量,确定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
117.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另一种获取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的方法。对应该方法,烹饪器具内部设置有液面检测装置和称重装置,液面检测装置可以检测烹饪器具中锅体内的液面高度,称重装置可以测量锅体内部食材的重量。
118.在此基础上,烹饪器具实时检测锅体中的液面高度信息,当液面高度信息为零时,说明锅体内不存在液体,对应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当液面高度信息大于零时,说明锅体内存在液体,随即根据液面高度信息确认出对应的液态重量,并进一步获取锅体内食材的重量,液态重量指的是对应该液面高度,若内锅中仅存在液体,此部分液体的重量。其后将测量到的食材重量与液体重量相比对,若二者重量值相同,则说明锅体内仅存在液体,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对应的若二者重量值不同,则说明食材中还含有固态物质,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液混合。通过限定上述控制过程,可以使烹饪器具实时监控其内部烹调食材的物质形态,以便于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以最优的工作模式加热食材,进而实现提升烹调效率,提升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119.实施例十一:
120.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600的结构框图,烹饪器具600包括:存储
器602和处理器604,存储器602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604被配置为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121.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一种烹饪器具600,烹饪器具600上设置有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4。工作过程中,处理器604调用存储器602上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控制烹饪器具600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具体可控制烹饪器具600根据食材的物质形态信息针对性的控制锅体上的多个加热件以对应物质形态信息的工作模式工作。当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信息为液态或固液混合时,为了增加液体在锅体内的流动性,控制多个加热件在锅体上形成多个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之间形成液体对流,使液体在锅体内流动的同时产生大量气泡,相对于锅内液态较为稳定的均匀加热方式,该控制方法可以提升液体的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相应的,当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信息为固态时,固态食材需要在锅体上的各个区域的温度相同时才能保证固体食材的加热均匀性,该控制方法控制锅体上的多个加热件中的各个加热件在工作模式下所产生的总热量相同,以实现固体食材的均匀加热。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提升烹饪器具600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122.实施例十二:
123.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600的结构示意图,烹饪器具600还包括:本体;锅体606,设置于本体上;至少两个加热件608,设置于锅体606的外表面上。
124.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热件608在锅体606上的分布示意图,加热件608为多个,多个加热组件在锅体606上均匀分布。
125.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600包括锅体606和加热部。锅体606用于承载食物,食物在锅体606中被加热以完成烹饪。加热部用于加热锅体606,工作过程中,加热部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锅体606上,使锅体606升温,以通过高温锅体606加热食物。加热部具体为多个,多个加热部分布在锅体606外表面的不同区域上。本体为烹饪器具600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烹饪器具600上的其他结构。装配过程中,完成加热部和锅体606的装配后,将锅体606装配至本体上,以完成锅体606的定位安装。
126.该实施例还对加热件608的分布方式做出了限定,加热件608为多个,并具体限定了至少两个加热件608在锅体606的外表面上均匀分布。其中,至少两个加热件608可独立工作,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加热件608,一方面可以扩大总加热面积,提升加热速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至少两个加热件608的工作状态,在锅体606上形成具有温度差的多个区域,以使锅体606内的液体在温差下产生对流并生成大量气泡,从而提升液体食物的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并且在加热固液混合的食物时,对流作用下翻滚的液体可以充分搅动食物,以促进食物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增加食物的美味程度。通过将至少两个加热件608均匀分布在锅体606的外表面上,可以强化加热的均匀性与可靠性。进而实现优化烹饪器具600加热速率,提升烹饪所得食物的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127.实施例十三:
12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同时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29.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