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71937发布日期:2021-02-05 17:4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蒸烤箱在加热控湿过程中,只能在某一固定位置输入蒸汽,达到逐步加湿的效果,当蒸烤箱的内腔容积较大时,为了达到设定所需的湿度,往往需要工作较长时间,导致加湿速度较慢。此外,当用户使用蒸烤箱进行多层不同食物的烹饪时,考虑到目前蒸烤箱的蒸汽输入多为单孔输出且通常固定在单层位置,因此无法满足对不同的烹饪层食物配置不同湿度的需求,无法提升食物口感,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其可以解决现有蒸烤箱其蒸汽加湿速度较慢及无法为不同烹饪层提供不同湿度的问题。
[0004]
上述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
一种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其中所述蒸烤设备具有腔体和控制器,在所述腔体内形成至少2个烹饪层,在所述蒸烤设备上设置有至少2个蒸汽加湿装置,每个所述蒸汽加湿装置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烹饪层相连通,在每个所述烹饪层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蒸汽加湿装置、所述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
[000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每个所述烹饪层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蒸汽输入口,在所述蒸汽输入口处设置有连接管,每个所述蒸汽加湿装置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所述连接管相连接。
[00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加湿装置具有进水口和蒸汽输出口,所述蒸汽输出口与其相对应的所述连接管相连接。
[00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输入口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相对设置于所述烹饪层的内壁上。
[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输入口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相对设于同一水平位置。
[00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烹饪层内设置有食物蒸盘,在每个所述烹饪层内、所述蒸汽输入口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的位置高于所述食物蒸盘。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加湿装置设置于所述腔体的顶部上。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3]
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其可以解决现有蒸烤箱其蒸汽加湿速度较慢及无法为不同烹饪层提供不同湿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烤设备的1个立体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烤设备的另1个立体示意图;
[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烤设备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0018]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其中蒸烤设备具有腔体1和控制器,在腔体1内形成至少2个烹饪层100,在蒸烤设备上设置有至少2个蒸汽加湿装置2,具体的,蒸汽加湿装置2设置于腔体1的顶部上,每个蒸汽加湿装置2分别与其相对应的烹饪层100相连通,在每个烹饪层10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湿度传感器3,控制器分别与蒸汽加湿装置2、湿度传感器3电性连接。
[0019]
本实施例的具有蒸汽加湿装置的蒸烤设备,其可以解决现有蒸烤箱其蒸汽加湿速度较慢及无法为不同烹饪层提供不同湿度的问题。
[0020]
具体的,在蒸烤设备上设置不少于2个的蒸汽加湿装置2,具体的说,蒸汽加湿装置数量2与食物烹饪层100数量相同,且每个蒸汽加湿装置2对应1个食物烹饪层100以提供蒸汽加湿加热;其中每个烹饪层100对应设置不少于1个蒸汽加湿装置2的蒸汽输入口101,且控制器能够对多个蒸汽加湿装置2进行统一控制,使多个蒸汽加湿装置2实现工作联动,改变了现有蒸汽发生装置仅能在腔体1的某一固定位置输入蒸汽实现加湿的情况,从而解决了现有蒸烤设备存在的蒸汽加湿速度较慢的问题。
[0021]
此外,通过将各个食物烹饪层100的实测湿度与用户设定的湿度分别进行比较,实现对各个食物烹饪层100的蒸汽加湿功能的启动或关闭,只有在各个食物烹饪层100所处位置的实测湿度小于设定湿度时,才会启动对应的蒸汽加湿装置2的加湿功能,从而提高对应食物烹饪层100的湿度,进而将腔体1对应烹饪层100的湿度提高至设定湿度,实现均衡加湿,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2]
进一步的,在每个烹饪层10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蒸汽输入口101,在蒸汽输入口101处设置有连接管4,每个蒸汽加湿装置2分别与其相对应的连接管4相连接,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巧妙,可方便实现蒸汽加湿装置2和对应的食物烹饪层100之间的连通。
[0023]
更进一步的,蒸汽加湿装置2具有进水口201和蒸汽输出口202,蒸汽输出口202与其相对应的连接管4相连接,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巧妙,可方便实现蒸汽加湿装置2和对应的食物烹饪层100之间的连通。
[0024]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输入口101和湿度传感器3相对设置于烹饪层100的内壁上。具体的,每个食物烹饪层100设置一个湿度传感器3,用于检测当前烹饪层100的湿度变化,并根据湿度变化调节蒸汽输入量,从而实现为不同烹饪层100提供不同湿度的效果。其中湿度传感器3优选设置于蒸汽输入口101对侧,以此通过延长蒸汽输入口101与湿度传感器3之间的距离,避免从蒸汽输入口101喷射的大量蒸汽对湿度传感器3区域的水分子运动进行干扰,从而影响湿度传感器3在水分子平缓的区域进行湿度检测,且湿度传感器3与蒸汽输入口101相对设于同一水平位置,能确保蒸汽输入口101喷射的蒸汽经直流经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更易使湿度传感器3来检测到烹饪食物的实时湿度,便于对食物的烹饪湿度进行控制,
使食物充分吸收适量的蒸汽水分及提升口感的效果。
[0025]
优选的,在烹饪层100内设置有食物蒸盘5,在每个烹饪层100内、蒸汽输入口101和湿度传感器3的位置高于所述食物蒸盘5。具体的,每个蒸汽加湿装置2对应一个食物烹饪层100及蒸汽输入口101,用于对此食物烹饪层100实现蒸汽输入,且蒸汽输入口101设置于腔体1的侧部,具体的说是单个蒸汽输入口101设置于相邻食物烹饪层100的食物蒸盘5之间位置内,其中蒸汽输入口101设置高度高于下部盛放食物的食物蒸盘5,以便蒸汽对放置蒸盘的食物进行加热及提供一定水分的湿度输入。
[0026]
在本实施例中,蒸烤设备包括2个蒸汽加湿装置2、2个连接管4、2个食物蒸盘5及2个湿度传感器3。其中2个蒸汽加湿装置2设置于腔体1的顶部,其中1个蒸汽加湿装置2的蒸汽输出口202与其中1个连接管4连接,并通过相对应的蒸汽输入口101将蒸汽注入到腔体1内相对应的食物烹饪层100里面,另1个蒸汽加湿装置2的蒸汽输出口202与另1个连接管4连接,并通过相对应的蒸汽输入口101将蒸汽注入到腔体1内相对应的食物烹饪层100里面,以此类推。
[0027]
本实施例的蒸烤设备,蒸汽通过蒸汽加湿装置2流进内腔并从蒸汽输入口101注入,并在风机作用下往上逃逸,并最终由排气口排出,并结合内腔湿度大小与内腔烹饪层高度相关,即一般情况下,上层食物烹饪层100的湿度大于下层食物烹饪层100,基于蒸汽排放形态与不同烹饪层100的湿度差异,通过将各个食物烹饪层100的用户设定的湿度分别进行比较及利用不同烹饪层的湿度差异,实现对各个食物烹饪层的蒸汽加湿功联运控制,实现不同烹饪层的不同湿度控制需求,特别是能够实现上层食物烹饪层100的湿度低于下层食物烹饪层100或是上层食物烹饪层100的湿度等于下层食物烹饪层100的烹饪条件,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
[0028]
如图3所示,下面就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蒸烤设备其控制方法作如下说明:
[0029]
s101:通过各个食物烹饪层100的湿度传感器3,获取至少两个蒸汽输入口101所处烹饪层100的实测湿度;
[0030]
s102:比较至少两个蒸汽输入口101所处烹饪层100的实测湿度与设定湿度,若“湿度设定要求1#、2#烹饪层相等”,则转入s103;若“湿度设定要求1#烹饪层>2#烹饪层”,则转入s104;若“湿度设定要求1#烹饪层<2#烹饪层”,则转入s105,其中1#烹饪层指上层烹饪层100,2#烹饪层指下层烹饪层100;
[0031]
s103:维持两个蒸汽加湿装置2最大功率工作,直至1#、2#烹饪层实测湿度与设定湿度相等;
[0032]
s104:停止2#蒸汽加湿装置2及最大功率启动1#蒸汽加湿装置2工作1
[0033]
min,若1#与2#烹饪层实测湿度仍未能达到其分别设定的湿度值,则同时以最大功率启动1#、2#蒸汽加湿装置2工作;
[0034]
s105:停止1#蒸汽加湿装置2及最大功率启动2#蒸汽加湿装置2工作1min,若1#与2#烹饪层实测湿度仍未能达到其分别设定的湿度值,则同时以最大功率启动1#、2#蒸汽加湿装置2工作。
[0035]
其中1#蒸汽加湿装置对应1#食物烹饪层及1#蒸汽输入口,用于对1#食物烹饪层实现蒸汽输入,且1#蒸汽输入口设置于内腔侧部;同理,2#蒸汽加湿装置对应2#食物烹饪层及2#蒸汽输入口,用于对2#食物烹饪层实现蒸汽输入,且2#蒸汽输入口设置于内腔侧部;其中
1#蒸汽输入口设置高度高于下部盛放食物的1#食物蒸盘,2#蒸汽输入口设置于1#食物烹饪层与2#食物烹饪层的蒸盘间位置内,且2#蒸汽输入口设置高度高于下部盛放食物的2#食物蒸盘。
[0036]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