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91431发布日期:2021-03-09 15:1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折叠凳。


背景技术:

2.排队往往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例如排队看病挂号、排队购物、排队买票等,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消耗,对人的体力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老年人。此外,当人们外出游玩的时候,也时常想坐下来休息一下,由于公共资源有限,人们很难及时找到休息的地方,席地而坐或者垫份报纸此时成了人们的首选。
3.传统的折叠凳由于尺寸较大,携带不方便,因此人们出行很少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折叠凳尺寸较大,携带不方便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结构轻巧的折叠凳。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包括:
6.板凳支撑架,具有凳面支撑杆和凳腿,所述凳腿铰接连于所述凳面支撑杆的底面上,所述凳腿具有与所述凳面支撑杆成角度的支撑状态和与所述凳面支撑杆贴紧的收纳状态;所述凳面支撑杆具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可相对移动;
7.板凳盒,具有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铰接连于所述下盒体上;所述上盒体与所述下盒体可相对扣合形成适于容纳所述板凳支撑架的容纳腔,所述上盒体与所述下盒体可相对展开并适于盖设于所述凳面支撑杆的顶面上。
8.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
9.连接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适于对所述凳面支撑杆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变换调节。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11.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转动端和第一滑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连接;
12.第二连杆,具有第二转动端和第二滑动端,所述第二转动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轴为阻尼式转轴。
14.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
15.第一滑槽,贯穿地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滑动端上的第二滑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
16.第二滑槽,贯穿地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滑动端上的第一滑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并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
17.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
18.第一凸台,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轴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所述第一凸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
19.第二凸台,设于所述第二滑动轴的背离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所述第二凸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
20.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
21.定位槽,设于所述板凳盒的内壁上;
22.定位凸起,设于所述凳面支撑杆的顶面,所述定位凸起适于伸入所述定位槽。
2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凳面支撑杆底面上设有阻挡台,所述阻挡台适于与所述凳腿的侧面阻挡接触。
2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凳腿通过阻尼式转轴与所述凳面支撑杆的底面铰接。
2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凳面支撑杆能够相对移动,凳腿能够收纳到凳面支撑杆的底面处,这样便于板凳支撑架进行折叠且减小占用的收纳空间;板凳盒扣合时形成容纳腔,所述凳面支撑杆折叠后可放入容纳腔,这样便于折叠凳携带;另外,板凳盒展开后能够盖设于凳面支撑杆顶面,充当折叠凳坐垫,使用更加舒适。
27.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中心处采用阻尼式转轴转动连接,能够避免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间出现连接晃动,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能够稳定地保持折叠的收纳状态和展开的使用状态。
28.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滑动轴与第二滑槽、第二滑动轴与第一滑槽出现脱离现象。
29.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当折叠凳为使用状态时,定位槽与定位凸起配合使用,防止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间发生相对移动。
3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当折叠凳为使用状态时,凳面支撑杆底面上设置的阻挡台,能够阻挡凳腿只能打开一定角度,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3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凳腿通过阻尼式转轴与所述凳面支撑杆的底面铰接,利于凳腿在收纳状态时一直保持折叠状态,当处于打开状态时,也不会因为折叠凳的翻转而晃动,保证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折叠凳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折叠凳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折叠凳的爆炸示意图。
36.图4为板凳支撑架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板凳支撑架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板凳支撑架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为第二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为第二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板凳支撑架;2、板凳盒;3、上盒体;4、下盒体;5、定位槽;6、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定位凸起;9、凳腿;10、阻挡台;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转轴;14、第一销轴;15、第一滑动轴;16、第一凸台;17、第二销轴;18、第二滑动轴;19、第二凸台;20、第一凹槽;21、第一滑槽;22、第一贯通孔;23、第二凹槽;24、第二滑槽;25、第二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50.本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折叠凳,包括:板凳支撑架1以及板凳盒2。
51.如图1所示,板凳盒2包括上盒体3和下盒体4,所述上盒体3与所述下盒体4铰接连接,所述上盒体3和下盒体4的内壁上分别设两个定位槽5;所述上盒体3和下盒体4都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所述上盒体3和下盒体4扣合起来形成封闭的容纳腔,所述板凳支撑架1折叠后能够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进行收纳,结构轻巧,方便用户外出携带。如图2、图3所示,折叠凳在使用时,所述上盒体3和下盒体4展开成水平状态,盖设于所述板凳支撑架1的顶面上,使用简单。
52.如图4、图5所示,板凳支撑架1包括:凳面支撑杆和凳腿9;所述凳面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以及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杆6与第二支撑杆7水平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6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之间,适于对所述凳面支撑杆在使用
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变换调节;所述凳面支撑杆的顶面上设有四个定位凸起8,其中两个定位凸起8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6的左右两端,另外两个定位凸起8相对地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7的左右两端;当折叠凳为使用状态时,所述定位凸起8一一伸入所述板凳盒2内壁上的所述定位槽5内,所述定位凸起8与所述定位槽5的设置,避免所述第一支撑杆6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间发生相对移动以至于结构不稳定。所述凳腿9具有四个,通过阻尼式转轴对称铰接连于所述第一支撑杆6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的底面上;如图9、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杆6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的底面处分别对称地伸出两个阻挡台10,所述阻挡台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铰接板,所述凳腿9与所述铰接板铰接连接;当所述凳腿9为支撑状态时,所述凳腿9的侧面与所述阻挡台10的侧面阻挡接触,所述阻挡台10能够阻挡凳腿9只能打开一定角度,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如图6所示,两个所述阻挡台10间能够形成一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里能够容纳凳腿9;所述凳腿9的下端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使相对的两个凳腿9能够同时收纳到所述容纳槽内。
53.如图7所示,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所述第一连杆 11与所述第二连杆12的中心处均设有穿心孔;转轴13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杆11 和第二连杆12穿心孔处,使所述第一连杆11与第二连杆12中心处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3为阻尼式转轴13,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间出现连接晃动。所述第一连杆11的一端垂直固连有第一销轴14,另一端垂直固连有第一滑动轴15,所述第一滑动轴15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凸台16;所述第二连杆12的一端垂直固连有第二销轴17,另一端垂直固连有第二滑动轴18,所述第二滑动轴18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凸台19。
54.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滑动轴15与所述第一凸台16为一体结构,可采用螺栓,螺杆上的光轴部分作为所述第一滑动轴15,螺帽部分为所述第一凸台16。所述第二滑动轴18与所述第二凸台19为一体结构,可采用螺栓,螺杆上的光轴部分作为所述第二滑动轴18,螺帽部分为所述第二凸台19。
55.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第一支撑杆6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凹槽20,所述第一凹槽20的一端贯穿地设有第一滑槽21,所述第一凹槽20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贯通孔22;第二支撑杆7的顶面上设有第二凹槽23,所述第二凹槽23 的一端贯穿地设有第二滑槽24,所述第二凹槽2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贯通孔25。所述第一连杆11的第一销轴14与所述第一支撑杆6上的第一贯通孔2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的第一滑动轴15伸入所述第二支撑杆7的第二滑槽24 内,可沿所述第二滑槽24的轨迹滑动;所述第二滑槽24位于所述第一滑动轴 15上的第一凸台16与所述第一连杆11之间,所述第一凸台16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滑槽24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杆12的第二销轴17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 上的第二贯通孔2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的第二滑动轴18伸入所述第一支撑杆6的第一滑槽21内,可沿所述第一滑槽21的轨迹滑动;所述第一滑槽21位于所述第二滑动轴18上的第二凸台19与所述第二连杆12之间,所述第二凸台19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滑槽21的宽度。所述第一凸台16与所述第二凸台19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滑动轴15与第二滑槽24、第二滑动轴18与第一滑槽21出现脱离现象。
5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