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式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189发布日期:2020-11-20 09:5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半截式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遮阳中空玻璃制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截式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半截的概念是针对整个窗户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而言的,占整个窗户的高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即为前述的半截。

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具有不言而喻的以下长处:隔热性好而得以体现建筑物的节能;隔音性能优异而得以避免外界喧嚣噪声之袭扰;防结露凝霜而得以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并且体现期望的亮丽效果;通过对百叶窗的帘片的偏转角度调节而得以获得所需的室内采光要求并且保护隐私;免受尘杂沾污百叶帘帘片(习惯简称“帘片”)而得以体现优异的免清洁效果;对建筑物具有理想的点缀性而得以提升建筑物的档次;抗冲击性强、安全性好并且使用寿命长而得以满足高层建筑的安装要求以及满足极致的长期使用免维护要求;使用简单轻便省力而得以适应不同年龄及不同体能者操作,等等。

在公开的中外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关于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技术信息,如cn2564720y(内置百叶窗帘的中空玻璃)、cn2767624y(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767625y(结构改进的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756796y(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232968y(在双层玻璃内设有横向百叶窗的整体式门窗扇)、cn2297952y(磁驱动式加层伸缩帘幕)、cn2326718y(全封闭式百叶窗)、cn100535378c(结构改良的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102444372a(一种内设遮阳中空百叶帘),cn105064896b(单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5041168b(结构简化的节能型多层中空玻璃百叶窗)、cn105041170b(非磁铁驱动式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5041172b(珠链驱动式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9538096a(百叶帘腔与外界压力平衡的双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09538097a(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用的百叶帘防下溜装置)、cn109441323a(能防止百叶窗下溜的单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和cn109488189a(能防止玻璃内吸的单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国外专利如us20021897681a、1us2004211528a、us2015159431a1、gb671685a、ep2369121a2、ep1542054a1和w003071082a等等,等等。

在上面的专利文献中提及的“单操控”即为单边操控,单边操控由一个外操控机构与一个内操控机构的配合而实现对百叶帘的帘片的翻转以及对百叶帘的升降,由于单操控相对于双操控(如cn104921469b推荐的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对使用效果并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较受业界的器重。

并非限于上面提及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设计观念束缚而存在与实际使用状况并不切合的盲目性,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将整扇内置百叶帘向上升至极限的几率是极低的,甚至并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需要采光时,使用者通常将内置百叶帘的上升起至与窗体上部保持有足够距离的程度,例如仅向上升起高度方向的二分之开更少。具体地讲,如果一个窗户的内置百叶帘的高度为1.5m,通常在使其上升时仅上升0.75m左右甚至更少。尤其是:当使内置百叶帘由下向上升起一定距离时,上面的半截程度的内置百叶帘并未起到作用,下面的半截内置百叶帘因向上升起而致使室外容易观察到室内的情况,对合理保护隐私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个问题是:为了使内置百叶帘可靠地保持在升起的位置,需要使受控于内操控器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不发生非正常位移,而要体现该效果务必使内、外操控器彼此隔着前玻璃(即使用状态下朝向室内的“内玻璃”)可靠地磁性吸合。目前防止内置百叶帘非正常下溜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内外操控机构的结构体系的磁铁块的数量和/或彼此的吸合面积;二是使用磁性吸力极强的稀土永磁铁。但是前述两种办法不仅会增加中空内置百叶窗的总体成本,而且前述盲目性问题并未得到消除,况且还存在不利于节约资源以及不利于体现操作省力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与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对室内采光要求趋于吻合而得以避免盲目性、有利于在使内置百叶帘向上升起的状态下仍能起到保护隐私的良好作用、有益于防止损及内置百叶帘的整体性和有便于降低对内外操控机构的磁铁块的严苛要求而得以节约资源以及体现经济性的半截式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半截式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包括窗体,该窗体由上横框管、下横框管、左纵框管和右纵框管连接构成;内框体,该内框体设置在所述窗体内;前玻璃和后玻璃,前玻璃对应于所述窗体的前侧设置,而后玻璃对应于窗体的后侧设置,该前玻璃与后玻璃的相向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由密封胶条连同窗体粘结固定并且该前玻璃与后玻璃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百叶帘腔;内置百叶帘,该内置百叶帘设置在所述百叶帘腔内;内操控机构、外操控机构和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内操控机构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框体上,外操控机构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玻璃朝向内的一侧并且隔着前玻璃与内操控机构磁吸配合,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设置在所述内框体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内置百叶帘以及所述的内操控机构连接,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百叶帘腔分隔部件,该百叶帘腔分隔部件在对应于所述百叶帘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以横向状态与所述的内框体连接,由该百叶帘腔分隔部件将所述百叶帘腔分隔成位于上部的第一帘腔ⅰ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帘腔ⅱ;所述的内置百叶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帘腔ⅰ内的第一帘ⅰ和设置在第二帘腔ⅱ内的第二帘ⅱ;所述的内操控机构包括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和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所述的外操控机构包括隔着所述前玻璃与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磁吸配合的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以及与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磁吸配合的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所述的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与所述第一帘ⅰ、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以及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连接;所述第二帘ⅱ以处于下降的静止状态设置在所述第二帘腔ⅱ内,并且该第二帘ⅱ的上端与所述百叶帘腔分隔部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框管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框管的上端之间、上横框管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框管的上端之间、下横框管的左端与左纵框管的下端之间以及下横框管的右端与右纵框管的下端之间各通过框管端部转角连接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框体包括上横框条、左纵框条和右纵框条,上横框条位于所述第一帘腔ⅰ的上部并且连接在左纵框条的上端与右纵框条的上端之间,在该上横框条朝向所述前玻璃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横框条腔,左纵框条与所述左纵框管朝向所述右纵框管的一侧的高度方向连接并且在该左纵框条朝向前玻璃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左纵框条腔,右纵框条与所述右纵框管朝向左纵框管的一侧的高度方向连接并且在该右纵框条朝向前玻璃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右纵框条腔,所述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左纵框条腔内,所述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右纵框条腔内;所述的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横框条腔内,所述百叶帘腔分隔部件在对应于所述百叶帘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以横向状态连接在所述左纵框条与右纵框条之间;所述第二帘ⅱ的下部具有一第二帘底条,该第二帘底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纵框条以及右纵框条的下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玻璃背对所述后玻璃的一侧的左边缘部位固定有一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而在右边缘部位固定有一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与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彼此左右对应;所述的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与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的右侧滑动配合,而所述的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与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的左侧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百叶帘腔分隔部件为构成有中空腔的管状体构造,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中空腔的左腔口以及右腔口的位置各插嵌固定有一分隔部件连接座,对应于中空腔的左腔口的分隔部件连接座还与所述左纵框条插嵌连接,而对应于中空腔的右腔口的分隔部件连接座还与所述右纵框条插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百叶帘腔分隔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和下部各结合有一分隔部件护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护板的横截面形状呈半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为用于使所述第一帘ⅰ的帘片翻转的帘片翻转内操控器,所述的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为用于使所述第一帘ⅰ升降的百叶帘升降内操控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开创性地在对应于百叶帘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以横向状态设置了将百叶帘腔的高度方向分隔为第一帘腔ⅰ和第二帘腔ⅱ的百叶帘腔分隔部件,从而使内置百叶帘构成为分别设置于百叶帘腔分隔部件的上方的第一帘腔ⅰ内的可依需升降并依需使其帘片翻转的第一帘ⅰ和位于百叶帘腔分隔部件下方的第二帘腔ⅱ内的始终处于下降而不可动的静止状态的第二帘ⅱ,因而在第一帘ⅰ向上升起时仍由第二帘ⅱ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之二,由于在使用时仅由第一帘ⅰ的升降或使其帘片的翻转便能满足室内的采光要求,因而有利于避免与实际使用并不适应的盲目性;之三,由于将第二帘ⅱ以始终处于下降状态位于第二帘腔ⅱ内,因而在视觉上并不会轻易察觉第二帘ⅱ为不可动的呆帘,能防止损及内置百叶帘的整体性和观瞻效果;之四,由于仅可对第一帘ⅰ升降,因而第一帘ⅰ产生的反力作用于内操控机构的力相对较小,一方面可以减少内、外操控机构的磁铁块的彼此的磁吸合面和/或各自的数量而得以节约资源并且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体现操作轻巧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设置于百叶帘腔分隔部件的两端的分别与左纵框条和右纵框条连接的分隔部件连接座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见图1,示出了窗体1,该窗体1由上横框管11、下横框管12、左纵框管13和右纵框管14连接构成;示出了内框体2,该内框体2设置在前述窗体1内;示出了前玻璃3(也可称“内玻璃”)和后玻璃4(也可称“外玻璃”),前玻璃3对应于前述窗体1的前侧设置,而后玻璃4对应于窗体1的后侧设置,该前玻璃3与后玻璃4的相向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由密封胶条连同窗体1粘结固定并且该前玻璃3与后玻璃4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百叶帘腔10;示出了内置百叶帘5,该内置百叶帘5设置在前述百叶帘腔10内;示出了内操控机构6、外操控机构7和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内操控机构6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内框体2上,外操控机构7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玻璃3朝向内的一侧并且隔着前玻璃3与内操控机构6磁吸配合,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设置在前述内框体2的上部并且与前述内置百叶帘5以及前述的内操控机构6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半截式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该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在对应于前述百叶帘腔1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以横向状态与前述的内框体2连接,由该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将前述百叶帘腔10分隔成位于上部的第一帘腔ⅰ101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帘腔ⅱ102;由于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的设置,使前述的内置百叶帘5包括分别设置在前述第一帘腔ⅰ101内的第一帘ⅰ51和设置在第二帘腔ⅱ102内的第二帘ⅱ52;前述的内操控机构6包括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和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前述的外操控机构7包括隔着前述前玻璃3与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磁吸配合的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71以及与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磁吸配合的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72;前述的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与前述第一帘ⅰ51、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以及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连接;前述第二帘ⅱ52以处于下降的静止状态设置在前述第二帘腔ⅱ102内,并且该第二帘ⅱ52的上端与前述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连接。

由上述说明并且结合图1的示意可知:由于开拓性地增设了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由该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将百叶帘腔10分隔成了上下两个,从而印证了申请人在本申请的名称中定义的“半截”的概念,所谓的半截毫无疑问是依据整个窗体1的高度的二分之一而言的,也就是依据百叶帘腔10的高度的二分之一而言的。

前述上横框管11的左端与前述左纵框管13的上端之间、上横框管11的右端与前述右纵框管14的上端之间、下横框管12的左端与左纵框管13的下端之间以及下横框管12的右端与右纵框管14的下端之间各通过框管端部转角连接件15连接。

前述的内框体2包括上横框条21、左纵框条22和右纵框条23,上横框条21位于前述第一帘腔ⅰ101的上部并且连接在左纵框条22的上端与右纵框条23的上端之间,在该上横框条21朝向前述前玻璃3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横框条腔211,左纵框条22与前述左纵框管13朝向前述右纵框管14的一侧的高度方向连接并且在该左纵框条22朝向前玻璃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左纵框条腔221,右纵框条23与前述右纵框管14朝向左纵框管1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连接并且在该右纵框条23朝向前玻璃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右纵框条腔231,前述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左纵框条腔221内,前述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右纵框条腔231内;前述的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设置在前述上横框条腔211内,前述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在对应于前述百叶帘腔1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的位置以横向状态即以水平状态连接在前述左纵框条22与右纵框条23之间。前述第二帘ⅱ52的下部具有一第二帘底条,该第二帘底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纵框条22以及右纵框条23的下部连接。

在前述前玻璃3背对前述后玻璃4的一侧的左边缘部位优选采用胶粘剂以粘固方式固定有一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31,而在右边缘部位同样优选采用胶粘剂固定有一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32,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31与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32彼此左右对应;前述的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71与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31的右侧滑动配合,而前述的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72与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32的左侧滑动配合。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为构成有中空腔的管状体构造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中空腔的左腔口以及右腔口的位置各插嵌固定有一分隔部件连接座91,对应于中空腔的左腔口的分隔部件连接座91还与预设在前述的左纵框条22的左纵框条插孔插嵌连接,而对应于中空腔的右腔口的分隔部件连接座91还与预设在前述右纵框条23上的右纵框条插孔插嵌连接。图2中示出的是与左纵框条22插嵌连接的前述分隔部件连接座91,以该图2为例,由于其是与左纵框条22相对应的,因而该分隔部件连接座91的右端插嵌至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的前述中空腔的左腔口内,而分隔部件连接座91的左端则插入前述预设在左纵框条22上的左纵框条插孔内。分隔部件连接座91的左端和右端之间构成有一凸圈911,该凸圈911的左侧面与左纵框条22贴触,右侧面与前述左腔口的端面贴触。由于位于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的中空腔的右端口部位的分隔部件连接座91与前述相同,因而不再重复说明。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对应于前述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和下部各结合有一分隔部件护板92,也就是说分隔部件护板92与百叶帘腔分隔部件9构成一体结构,加工时优选由铝挤材通过铝挤模挤制成型。

优选地,前述分隔部件护板92的横截面形状呈半圆形,即呈c字形,以便与第二帘ⅱ52的帘片的横截面形状相吻合而增进观瞻效果。

从图1的示意并且从本领域的技术角度考量可知,由于实用新型对第一帘ⅰ51的操控方式为双操控方式,因而前述的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为用于使前述第一帘ⅰ51的帘片翻转的帘片翻转内操控器,而前述的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为用于使前述第一帘ⅰ51升降的百叶帘升降内操控器。

由于前述的窗体1、内框体2、前玻璃3、外操控器第一导滑条ⅰ31、外操控器第二导滑条ⅱ32、后玻璃4、内置百叶帘5的第一帘ⅰ51等的功用可通过对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得到充分理解,因而申请人不再展开说明。同样的道理,前述内操控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以及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与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连接以及与第一帘ⅰ51的连接及相应的工作原理可通过对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得到充分理解,因而申请人也不再详细说明。

当要使第一帘ⅰ51向上升起时,由使用者将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72向下拨移,由于该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72隔着前玻璃3与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磁性吸合在一起,因而由第二磁吸式外操控器ⅱ72带动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相应地循着前述的右纵框条腔231向下滑移,在连接于第二磁吸式内操控器ⅱ62上的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结构体系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的作用下使第一帘ⅰ51向上升起(百叶帘升降牵引绳还与第一帘ⅰ51的第一帘底条固定连接),反之亦然。如果需要使处于下降状态(下降的程度由使用者根据需要确定)的第一帘ⅰ51的帘片向前或向后即向内或向外翻转一定角度时,那么由使用者向上或向下略微拨移外操控机构7的结构体系的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71,由该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71带动内操控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由第一磁吸式内操控器ⅰ61带动内置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结构体系的帘片翻转牵引绳,由帘片翻转牵引绳带动帘片翻转绳轴,由帘片翻转绳轴带动固定在帘片翻转绳轴上的并且对应于第一帘ⅰ51的上部而设置在上横框条腔211内的翻转鼓,由于第一帘ⅰ51的第一帘梯绳的上端与翻转鼓固定,而第一帘ⅰ51的帘片间隔设置在第一帘梯绳上,因而由翻转鼓带动第一帘ⅰ51的第一帘梯绳,使第一帘ⅰ51的帘片依需向前或向后翻转所需角度,向前或向后翻转取决于第一磁吸式外操控器ⅰ71向上或向下移动的方式。由于图1中的第二帘ⅱ52是不能升降的以及不能使其帘片翻转的,因而不再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