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4107发布日期:2021-01-05 17:5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办公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大班椅属于办公家具众多系列中的一种,大班椅通常用于写字楼办公人员办公。随着发展集中化,现阶段办公楼周边都会配套有相应餐饮机构等,办公人员通常会选择在办公楼附近就餐,就餐完毕后在办公室内进行休息。由于办公的集中化,每个人的办公区域并不大,办公人员午休只能采取趴在办公桌上的方式进行休息。为了保证办公人员长期办公的舒适性,大班椅往往是有一个向上的弧度,保证办公时臀部接触处的面料最多,通常为椅子中心,使得大班椅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增强舒适感。但是在实际休息时,由于人员需要趴着,人体与大班椅之间具有一个斜度,导致身体大部分中心后移,身体大腿处位于中心处,而椅子中心上翘会压迫大腿处的血管,导致办公人员难以入睡,并且醒来后会感觉腿部麻痹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用以解决睡觉时现有大班椅会压迫大腿部血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包括坐垫板,所述坐垫板中心处贴合设有升降式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底部还设有底座,底座一端嵌设有椅背,所述坐垫板靠近椅背一端设有伸缩调节机构,底座上还设有调节承载板高度的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内设有环状通道,环状通道内滑动设有一对推杆,两推杆一端均连有推动球,两推动球相抵设置,所述伸缩调节机构位于两推动球上方;推杆另一端均连有推板,两推板相对设置,所述环状通道上开有第一缺口,承载板底端还设有调节承载板高度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伸入调节盘内且两端分别抵接在两推板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通过在靠近椅背位置处设置伸缩调节机构,在人员休息时,人体臀部后移并压迫伸缩调节机构,伸缩调节机构下压调节盘内的两推动球,使得与两推动球相连的推板挤压承载板上的升降机构,使得承载板高度降低,进而带动坐垫板中心略微向下移动,使得坐垫板中心凸起变得平滑,不再压迫人体大腿处血管,改善人员的休息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大班椅底盘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盘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承载板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调节柱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坐垫板;2、承载板;3、底座;4、椅背;5、调节盘;6、推杆;7、推动球;8、推板;9、凹槽;10、滑块;11、第一伸缩弹簧;12、第二伸缩弹簧;13、调节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大班椅底盘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坐垫板1,所述坐垫板1中心处贴合设有升降式承载板2,所述承载板2底部还设有底座3,底座3一端嵌设有椅背4,所述坐垫板1靠近椅背4一端设有伸缩调节机构,底座3上还设有调节承载板2高度的调节盘5,所述调节盘5内设有环状通道,环状通道内滑动设有一对推杆6,两推杆6一端均连有推动球7,两推动球7相抵设置,所述伸缩调节机构位于两推动球7上方;推杆6另一端均连有推板8,两推板8相对设置,所述环状通道上开有第一缺口,承载板2底端还设有调节承载板2高度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伸入调节盘5内且两端分别抵接在两推板8上;伸缩调节机构下压两推动球7带动两推板8压迫升降机构调节承载板2高度。此处坐垫板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具备一定弹性,在承载板2下降时候能够随之向下移动。传统大班椅往往结构固定,虽然坐垫板1具有较好弹性,但是在休息时坐垫板1中心凸起仍然会存在压迫大腿血管的问题,不利于办公人员的休息。此处通过在坐垫板1椅靠近背处设置伸缩调节机构,在办公人员休息时,人体中心后移并压迫伸缩调节机构,伸缩调节机构压迫调节盘5内的两个推动球7,再利用两个推动球7带动两推板8朝向升降机构运动,使得升降机构调节承载板2下降,坐垫板1中心向下移动一端距离,整体坐垫板1从上凸弧形面变为一个平整面甚至略微下凹的曲面,不再压迫大腿处血管,便于办公人员进行休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优选的,所述承载板2底部开设有凹槽9,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滑块10,两滑块10之间连有多组第一伸缩弹簧11,两滑块10背离端分别与两推板8相抵,所述两滑块10相互背离端均开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均位于两滑块10顶部,所述两第二缺口与承载板2上凹槽9的槽口处相抵。在利用升降机构控制承载板2下移时,通过两滑块10两侧的两个推板8,两个推板8相向挤压,第一伸缩弹簧11压缩,两滑块10之间间距变小,两第二缺口不再抵接在承载板2凹槽9的槽口上,两滑块10滑入凹槽9内,承载板2向下移动一段距离,两滑块10抵接在凹槽9底部,承载板2下移后与之相抵的坐垫板1中心也向下凹陷,坐垫板1从略微凸起变为平整或略微凹陷的结构,坐垫板1不再压迫大腿处血管,便于办公人员休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伸缩调节机构包括第二伸缩弹簧12与调节柱13,所述第二伸缩弹簧12上端与坐垫板1相连,第二伸缩弹簧12下端抵接在调节盘5上,所述调节柱13套设在第二伸缩弹簧12内,调节柱13上端悬空,调节柱13下端与两推动球7相抵。在坐垫板1靠近椅背4处设置第二伸缩弹簧12与调节柱13的形式,并且使得调节柱13上端悬空,使得调节柱13与坐垫板1具有一定间隙,是为了避免办公人员办公时,办公人员身体后倾,调节柱13直接压迫两推动球7,使得承载板2下降,影响办公人员效率。办公人员在趴着休息时,坐垫板1首先压迫第二伸缩弹簧12,第二伸缩弹簧12压缩,第二伸缩弹簧12压缩到一定距离后,坐垫板1再压迫调节柱13下移使得承载板2下降。此处第二伸缩弹簧12套设在调节柱13外面是为了避免调节柱13下压过程中晃动或者倾斜,导致调节柱13无法压迫两个推动球7分开并推动两个推板8相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调节柱13与两推动球7相接处设有斜面。为了避免调节柱13在卡入两个推动球7之间时出现调节柱13直接卡在两个推动球7的上面,将调节柱13与两推动球7相接处设置成斜面,调节柱13下移时,两斜面压迫两推动球7做相离运动,便于调节柱13卡入调节盘5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滑块10上设有斜边,斜边一端与第二缺口一端相接,斜边另一端位于滑块10侧壁上。在凹槽9的槽口处与第二缺口脱离时,为了避免承载板2陡然下降,将滑块10上设置斜边,使得凹槽9的槽口与第二缺口脱离后能够沿着斜边下滑,降低承载板2的下降速率。同时为了避免凹槽9与两滑块10侧壁卡死,使得承载板2只能下降而无法恢复原位,将滑块10侧壁上设置斜边,在坐垫板1失去重力压迫后,两滑块10在第一伸缩弹簧11作用力下有发生相离运动的趋势,两滑块10推动两推板8相离运动,与推板8相连的推动球7则压迫调节柱13,由于调节柱13两侧为斜面,两个推动球7将调节柱13向上挤出;两滑块10相离运动的趋势带动承载板2沿着滑块10上的斜边向上升起并再度复原为凹槽9槽口与第二缺口相抵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在办公人员需要休息时,办公人员身体前倾,身体重心后移,坐垫板1压迫第二伸缩弹簧12下压,坐垫板1下移一段距离后压迫调节柱13下移,调节柱13下端卡入两推动球7之间,两推动球7通过与之相连的推杆6推动推板8相向运动,两推板8压迫两个滑块10相对运动,第一伸缩弹簧11压缩,滑块10上端的第二缺口与凹槽9的槽口分离,滑块10沿着斜边滑入凹槽9内,承载板2下移,坐垫板1中心下陷;办公人员休息完毕后,人员起身,坐垫板1不再受到重力压迫,第二伸缩弹簧12恢复到原始状态,两滑块10在第一伸缩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有相离运动的趋势,两滑块10向外展开,两滑块10的斜边向相离方向运动,与斜边相抵的凹槽9随着两斜边向外扩张向上运动,承载板2被顶起,两滑块10上的第二缺口卡接在凹槽9的槽口处;两滑块10相离运动带动与之相抵的两推板8做相离运动,与推板8相连的推杆6带动两个推动球7相向运动,两推动球7挤压调节柱13并将调节柱13向上挤出,整个大班椅回复到正常办公使用状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