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59824发布日期:2021-03-16 22:1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床。



背景技术:

折叠床由于具有能够折叠的特性,方便用户使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折叠床上相对收折的部件之间采用转动连接,并通过设置锁定部件来实现各部件之间的相对锁定而使得折叠床被锁定在打开状态,这样则造成折叠床的部件较多,外形不够美观,而且在收折后锁定部件可能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比较占用收纳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床,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通过上横杆连接,所述上横杆的上方固接有围栏,所述上横杆铰接有上床体,所述上床体位于所述围栏的后方,所述上床体的后端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卡口;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还通过转轴连接有下床体,所述下床体分布于所述上床体的下方,所述下床体的后端两侧也各设有一个卡口;所述第一立柱的后方通过连接件轴接有第一侧架,所述第一侧架位于所述下床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立柱的后方通过连接件轴接有第二侧架,所述第二侧架位于所述下床体的另一相对侧,所述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的内侧均设有两个垂直间隔布置的插片,分布在所述第一侧架上部的所述插片插入所述上床体左侧的所述卡口内,分布在所述第二侧架上部的所述插片插入所述上床体右侧的所述卡口内,从而将铰接的所述上床体固定,分布在所述第一侧架下部的所述插片插入所述下床体左侧的所述卡口内,分布在所述第二侧架下部的所述插片插入所述下床体右侧的所述卡口内,从而将轴接的所述下床体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还固设有下横杆,所述下横杆位于所述上横杆的下方,所述下床体通过合页铰接在所述下横杆的上方,所述下床体可向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形成平面折叠。

进一步地,所述上床体通过转轴轴接在所述上横杆的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固接;所述上横杆的下方与脚踏件的一端固接,所述脚踏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侧壁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有两对,其中一对垂直且间隔固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后侧壁上,此对中的一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上床体的上方,并且该连接件的顶面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另一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下床体的上方;另一对垂直且间隔固接在所述第二立柱的后侧壁上,此对中的一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上床体的上方,并且该连接件的顶面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另一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下床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包括上床杆、下床杆和支撑柱,所述上床杆和所述下床杆均垂直固接在所述支撑柱上,并且所述上床杆分布在所述下床杆上方并与所述下床杆平行,所述上床杆与位于第一立柱上部的连接件轴接,并且所述上床杆与所述支撑柱之间还固接有斜杆,所述下床杆与位于第一立柱下部的连接件轴接,并且所述下床杆与所述支撑柱之间也还固接有斜杆;所述第二侧架的结构和形状与所述第一侧架一致,其中所述第二侧架中的上床杆与所述第二立柱上部的连接件轴接,而所述下床杆则与所述第二立柱下部的连接件轴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和所述第二侧架均可向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形成平面折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插片全部插入上床体和下床体后端的卡口内后,插片作为锁定活动的床体的部件被全部容置在卡口内,完美的隐藏了定位部件,减少部件暴露在外,外形更简洁美观。收折时,将轴接的下床体转动容置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以及上横杆形成的床框内,铰接的上床体因自重向下床体翻折靠拢,轴接的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翻折90°并相互靠近,然后平面收折在上床体的后方,此状态下,垂直的插片与上床体和下床体侧壁相贴,插片是薄片,折叠后锁定部件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减少空间的占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折叠床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中上床体和下床体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有部件全部折叠后的后视图。

图5是图4中未安装上床体和下床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100-第一立柱、110-上横杆、111-围栏、120-脚踏件、130-下横杆、200-第二立柱、300-上床体、310-卡口、400-下床体、500-第一侧架、510-上床杆、520-下床杆、530-支撑柱、531-插片、540-斜杆、600-第二侧架、700-连接件、800-合页、90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床,包括第一立柱100、第二立柱200、第一侧架500和第二侧架600,所述第一立柱100与所述第二立柱200之间通过上横杆110连接,所述上横杆110的上方固接有围栏111,所述上横杆110通过合页800铰接有上床体300,所述上床体300位于所述围栏111的后方,所述上床体300的后端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卡口310。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之间还通过转轴900连接有下床体400,所述下床体400分布于所述上床体300的下方,所述下床体400的后端两侧也各设有一个卡口310。所述第一立柱100的后方通过连接件700轴接有第一侧架500,所述第一侧架500位于所述下床体400的一侧,所述第二立柱200的后方通过连接件700轴接有第二侧架600,所述第二侧架600位于所述下床体400的另一相对侧。所述第一侧架500和第二侧架600的内侧均设有两个垂直间隔布置的插片531,分布在所述第一侧架500上部的所述插片531插入所述上床体300左侧的所述卡口310内,分布在所述第二侧架600上部的所述插片531插入所述上床体300右侧的所述卡口310内,从而将铰接的所述上床体300固定。分布在所述第一侧架500下部的所述插片531插入所述下床体400左侧的所述卡口310内,分布在所述第二侧架600下部的所述插片531插入所述下床体400右侧的所述卡口310内,从而将轴接的所述下床体400固定。

采用以上结构,当插片531全部插入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后端的卡口310内后,插片531作为锁定活动的床体的部件被全部容置在卡口310内,完美的隐藏了定位部件,减少部件暴露在外,外形更简洁美观。收折时,将轴接的下床体400转动容置在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以及上横杆110形成的床框内,铰接的上床体300因自重向下床体400翻折靠拢,轴接的第一侧架500和第二侧架600翻折90°并相互靠近,然后平面收折在上床体300的后方,此状态下,垂直的插片531与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侧壁相贴,插片531是薄片,折叠后锁定部件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减少空间的占用。

展开时,将第一侧架500和第二侧架600展开至与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垂直,并位于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的侧边,然后利用插片531插入卡口310来锁定活动的两个床体,收折及展开都非常简单便捷。

所述卡口310的开口朝下,所述插片531的插入端朝向床内。锁定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位置时,此结构的插片531和卡口310才能相匹配,从而起到美观简洁的作用。

如图6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之间还固设有下横杆130分布于所述上横杆110的下方,所述下床体400通过合页800铰接在所述下横杆130的上方,所述下床体400可向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形成平面折叠。此实施例中,铰接的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在展开时,可以将上床体300上抬后铰接端边缘放置在上横杆110上,再利用插片531锁定位置;而下床体400上抬后铰接端边缘放置在下横杆130上,再利用插片531锁定位置,这样展开后上横杆110和下横杆130不但增加了整个折叠床的稳定性,而且加强了承重能力。

如图7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床体300通过转轴900轴接在所述上横杆110的后方,此实施例中,上横杆110与上床体300的轴接端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便于轴接端折叠时翻转。

如图8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床体300通过转轴900轴接在所述上横杆110的后方,上床体300的轴接端与上横杆110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便于轴接端折叠时翻转。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之间还固设有下横杆130分布于所述上横杆110的下方,所述下床体400与所述下横杆130通过合页800铰接,铰接后所述下床体400可向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形成平面折叠。此实施例中,折叠时,铰接的下床体400向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形成平面折叠,轴接的上床体300未锁定时,因自身自重向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靠近并平面收折。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上横杆110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固接,固接的上横杆110与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形成一个结构稳定、而且部件不会晃动的类似“h”型的床框架,这样的折叠床在使用时不但稳定性有提升,而且折叠床部件少晃动,可减少噪音发出。上横杆110上固接的围栏111,起到对上床体300上的使用者进行保护的作用。所述上横杆110的下方与脚踏件120的一端固接,所述脚踏件1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200的侧壁固接,自带脚踏件120可以辅助使用者上到上床体300上去,而且脚踏件120另外可以作为收折时的限位部件使用,阻止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折叠时从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以及上横杆110形成的床框架内翻出,便于运输和折叠收纳。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件700有两对,其中一对垂直且间隔固接在所述第一立柱100的后侧壁上,此对中的一个所述连接件700分布在所述上床体300的上方,并且该连接件700的顶面与所述第一立柱100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另一个所述连接件700分布在所述下床体400的上方。另一对垂直且间隔固接在所述第二立柱200的后侧壁上,此对中的一个所述连接件700分布在所述上床体300的上方,并且该连接件700的顶面与所述第一立柱100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另一个所述连接件700分布在所述下床体400的上方。所述第一侧架500包括上床杆510、下床杆520和支撑柱530,上床杆510和下床杆520均是“l”型钢杆,所述上床杆510和所述下床杆520均垂直固接在所述支撑柱530上,并且所述上床杆510分布在所述下床杆520上方并与所述下床杆520平行。所述上床杆510与位于第一立柱100上部的连接件700轴接,并且所述上床杆510与所述支撑柱530之间还固接有斜杆540。所述下床杆520与位于第一立柱100下部的连接件700轴接,并且所述下床杆520与所述支撑柱530之间也还固接有斜杆540。所述第二侧架600的结构和形状与所述第一侧架500一致,其中所述第二侧架600中的上床杆510与所述第二立柱200上部的连接件700轴接,而所述下床杆520则与所述第二立柱200下部的连接件700轴接。所述第一侧架500和所述第二侧架600均可向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形成平面折叠。第一侧架500和第二侧架600翻折90°时,两个侧架均与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平行分布,第一立柱100和第一侧架500之间的夹角为90°,而第二立柱200与第二侧架600之间的夹角为90°时,折叠床处于展开使用状态,展开后上床杆510高于上床体300,而下床杆520高于下床体400,并且通过支撑柱530上的两根斜杆540,两个侧架在上床体300和下床体400的两个短边床侧形成了保护围挡。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