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式暖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82903发布日期:2021-01-30 01:0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喷淋式暖奶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母婴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喷淋式暖奶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现有的暖奶器一是采用的是奶瓶浸泡在水中进行暖奶,水只浸泡到奶瓶的五分之二左右,因为水在容器里不流动,上下的水温有温差,而且暖奶的速度慢,二是采用蒸汽暖奶,暖奶速度快但因为温度高容易导致奶粉的营养流失。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淋式暖奶器,利用水泵将水腔底部的水抽上来喷淋到奶瓶表面,增加奶瓶的受热面积,加快暖奶的速度。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
喷淋式暖奶器,包括底座、喷淋组件以及加热组件,所述底座内设有水腔以及安装腔,所述水腔的顶端具有开口,所述加热组件安装于安装腔内,并用于对水腔的底端加热;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水泵以及第一水管,所述水腔的底端设有出口,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与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喷淋组件连通;所述喷淋组件设于水腔的顶端;喷淋组件用于引导水由水腔的顶端喷淋至水腔内。
[0006]
进一步地,所述水腔的顶端设有喷淋通道,所述喷淋通道围设于开口的外周围;喷淋组件包括喷淋盖以及多个喷淋头,所述喷淋盖封盖于喷淋通道的顶端并与喷淋通道的底端间隔形成喷淋水道;所述多个喷淋头设于喷淋盖上并与所述喷淋水道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水道通过第二水管连通。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通道的底壁上设有进口,第二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多个喷淋头绕所述水腔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安装腔的侧部;所述第二水管位于加热管的一侧。
[0009]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还设有顶盖,所述顶盖用于封盖于所述喷淋通道的顶端并压接在所述喷淋盖顶端。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通道靠近开口的侧壁设有多个卡口,多个卡口与所述开口贯通;所述多个喷淋头一一对应卡接于所述多个卡口内。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安装于安装腔内并贴设于水腔的下方,所述加热板与水腔的底端外壁夹持有密封圈。
[0012]
进一步地,所述水腔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水腔内的水温并发送温度信号。
[0013]
进一步地,所述水腔内以可拆卸的方式设有奶瓶架,所述奶瓶架用于收纳奶瓶。
[0014]
进一步地,该喷淋式暖奶器还包括盖子,盖子以可拆卸的方式盖合于所述底座上,
并用于封盖所述开口。
[0015]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在使用时,可在水腔内储水,通过加热组件对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将奶瓶放置在水腔内,水腔内的热水便可进行暖奶作业;同时利用水泵将水腔底部的水抽上来,通过水腔顶端的喷淋组件喷淋到奶瓶上,增加奶瓶的受热面积,同时通过抽动底部的水达到上下水温的恒温,减少上下水温的温差,从而达到快速暖奶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0、底座;11、水腔;12、安装腔;13、喷淋水道;14、顶盖;15、喷淋通道;151、卡口;16、出口;17、进口;30、水泵;31、第一水管;32、第二水管;40、加热组件;41、密封圈;51、喷淋盖;52、喷淋头;60、奶瓶架;70、盖子;80、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22]
如图1-4所示的喷淋式暖奶器,包括底座10、喷淋组件以及加热组件40,在底座10内设有水腔11以及安装腔12,上述水腔11的顶端具有开口,将加热组件40安装于安装腔12内,加热组件40位于水腔11的下方,以对水腔11的底端加热。
[0023]
具体在安装腔12内还设有水泵30以及第一水管31,上述水腔11的底端设有出口16,第一水管31的一端与出水口连通,第一水管31的另一端与水泵30的进水口连通,水泵30的出水口与喷淋组件连通。上述喷淋组件设于水腔11的顶端,喷淋组件用于引导水由水腔11的顶端喷淋至水腔11内。
[0024]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喷淋式暖奶器时,可水腔11内放水,然后通过加热组件40对水腔11内的水加热使水温上升,在水腔11内放置的奶瓶可在热水的作用下进行加热,进行暖奶作业。与此同时,可启动水泵30,利用水泵30将水腔11底部的水抽上来,通过水腔11顶端的喷淋组件喷淋到奶瓶上,增加奶瓶的受热面积,同时通过抽动底部的水达到上下水温的恒温,减少上下水温的温差,从而达到快速暖奶的效果。
[0025]
具体的是,可在水腔11的顶端设有喷淋通道15,该喷淋通道15围设于开口的外周围。喷淋组件包括喷淋盖51以及多个喷淋头52,将喷淋盖51封盖于喷淋通道15的顶端,喷淋盖51可与喷淋通道15的底端间隔形成喷淋水道13。上述多个喷淋头52可设于喷淋盖51上,并与喷淋水道13连通;水泵30的出水口与喷淋水道13通过第二水管32连通。
[0026]
在此结构基础上,可进行喷淋作业时,水泵30由水腔11底端抽取的水可经第二水管32引导至喷淋盖51与喷淋通道15之间形成的喷淋水道13内,然后喷淋水道13内的水可经多个喷淋头52喷淋至奶瓶上,喷淋范围更广,且更加均匀。
[0027]
当然,通过喷淋盖51盖合在喷淋通道15上形成喷淋水道13的方式,相较于直接采用喷淋管的方式,可便于清洗喷淋通道15,长久使用更加干净,不易出现堵死的情况。需要
说明的是,喷淋盖51与喷淋通道15的衔接处可以通过密封垫进行密封,防止漏水。而喷淋盖51与喷淋通道15之间的连接可选用卡接、扣接或者螺钉连接,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0028]
更具体的是,喷淋通道15的底壁上设有进口17,将第二水管32的一端与出口16连通,第二水管32的另一端与水泵30的出水口连通,如此,水泵30由水腔11底端抽取的水,可经第二水管32由进口17导入喷淋水道13内。
[0029]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水管31以及第二水管32均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硅胶管或者其他材质制成的软管,便于在安装腔12内走线,且硅胶管的管口可拉伸变形套装在进口17或者出口16,可密封装配。
[0030]
进一步地,上述多个喷淋头52绕水腔11的中心轴线圆周间隔分布,多个喷淋头52可在多个方向上对奶瓶进行喷淋,暖奶效果更加均匀。
[0031]
进一步地,还可在底座10上还设有顶盖14,该顶盖14可封盖于喷淋通道15的顶端并压接在喷淋盖51顶端,即在喷淋盖51安装至喷淋通道15后,可在喷淋盖51顶端封盖上述顶盖14,顶盖14压紧在喷淋盖51上,使喷淋盖51与喷淋通道15的装配更加紧密稳定,防止漏水。而顶盖14具体可以是扣合或者卡合的防止与底座10装配,便于拆装。本实施例中,可在顶盖14外边沿设置卡扣,对应底座10上设置卡边,盖合时,卡扣与卡边对应卡接即可。
[0032]
进一步地,还可在喷淋通道15靠近开口的侧壁设有多个卡口151,该多个卡口151可与开口贯通,在将喷淋盖51安装至喷淋通道15内时,多个喷淋头52可一一对应卡接于多个卡口151内,一方面,可使喷淋盖51与喷淋通道15更好的固定,另一方面,多个卡口151也可一一对应承托喷淋头52,防止喷淋头52松动,安装结构更加稳定。
[0033]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40包括加热板,将加热板安装于安装腔12内,并贴设于水腔11的下方,加热板与水腔11的底端外壁夹持有密封圈41,该加热板可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发热片来实现,将发热片的电路与外部电源接通,便可发热,对水腔11的底端进行加热。而密封圈41可阻隔在加热板与水腔11的底端面,防止加热过程中出现漏水的情况而影响加热板的工作。
[0034]
当然,参见图4,上述加热组件40也可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管来实现,将加热管设于安装腔内并位于安装腔的侧部,加热管可与上述第二水管并排设置,如此,加热管可对水腔侧部进行加热,在高度方向上的水温相对均匀,且由水腔底端抽出的水可经第二水管导入喷淋组件时可再次经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导入后温差更小。
[0035]
进一步地,还可在水腔1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80,温度传感器80用于检测水腔11内的水温并发送温度信号,具体在底座10的表面可设置显示板,显示板可接收上述温度信号,便于操作知晓水腔11内的水温,实时控制温度,在温度过高时,可对加热组件40进行断电,而温度较低时继续加热即可。
[0036]
进一步地,还可在水腔11内以可拆卸的方式设有奶瓶架60,奶瓶架60用于收纳奶瓶,即在进行暖奶时,可将奶瓶放置在奶瓶架60内,然后将奶瓶架60放置在水腔11内进行暖奶,在暖奶作业完成后,奶瓶架60取出即可,便于直接拿放奶瓶烫伤手,操作更加方便。
[0037]
当然,在没有奶瓶架60的情况下,参见图4,可直接将奶瓶放置在水腔11内进行暖奶即可。
[0038]
进一步地,该喷淋式暖奶器还包括盖子70,将盖子70以可拆卸的方式盖合于底座10上,并用于封盖开口,如此,在暖奶时,可将盖子70整体盖合在底座10上,防止暖奶过程中
温度的流失,在暖奶完成后,将盖子70打开即可。当然,该盖子70与底座1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铰接扣合,也可是直接上下扣合,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0039]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