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3088发布日期:2021-06-22 15:1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手持吸尘器。



背景技术:

家庭和工作生活中,桌面或者其他台面上不可避免积累灰尘和碎屑,需要便携的吸尘器来随时清理,也因此,用于清理桌面的手持吸尘器被广泛需求和应用。

现有手持吸尘器的过滤组件通常采用卡接的方式与下盖连接,在拆装过程中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手持吸尘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手持吸尘器,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持吸尘器,用于对待清洁表面进行处理,包括:上盖,其外周面成型有出风孔;下盖,与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所述下盖的底端面成型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通过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出风孔连通;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的抽吸组件,用于在所述进风孔形成负压,以吸取所述待清洁表面的脏物,使得包含所述脏物的脏空气能够从所述进风孔流进所述容置空间;以及过滤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盖,并较所述抽吸组件更靠近所述下盖设置,用于对所述脏空气进行过滤;所述抽吸组件还用于在所述出风孔形成正压,使得被过滤后的洁净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出风孔流出所述容置空间;其中,所述过滤组件远离所述下盖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以便于用户通过所述凸起部将所述过滤组件与所述下盖进行分离或是配合的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支撑件和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支撑件上;其中,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下盖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与所述抽吸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抽吸组件的启闭;其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开关;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以在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分离时,控制所述抽吸组件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包括顶持件和与所述顶持件相抵接的第一触发件,所述凸起部和所述顶持件一体成型设置;其中,所述顶持件用于在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连接时,对所述第一触发件施加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开关能够保持导通的状态;在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分离时,所述顶持件能够跟随所述下盖与所述第一触发件分离,以使所述第一开关由导通状态变为断开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顶持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或是所述顶持件的一端与所述凸起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顶持件的另一端沿所述进风孔的延伸方向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基座,所述抽吸组件和所述第一触发件设于所述基座上;其中,所述第一触发件设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下盖的一侧,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顶持件的第一贯穿孔;当所述下盖连接于所述上盖时,所述顶持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与所述第一触发件相抵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包括握持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握持部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上;其中,所述握持部上成型有用于与用户手指配合的握持面。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盖,以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下盖形成一整体后,能够一同与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上设置有用于从底部支撑所述支撑件边缘的第一轴向定位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的内壁和所述支撑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卡位结构,以实现在垂直于所述进风孔的延伸方向上的定位。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手持吸尘器,其通过在过滤组件上设置凸起部,以在过滤组件上形成便于拿捏其的握持端,拆装时,便于用户手部施加作用力于过滤组件,从而实现过滤组件的快速拆装,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述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述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所述凸起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1中所述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现有技术中的手持吸尘器的过滤组件通常采用卡接的方式与下盖连接,在拆装过程中,过滤组件拿捏非常不便,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手持吸尘器,用于对待清洁表面进行处理,尤其是对办公桌面的清洁,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图1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提出的手持吸尘器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1中所述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包括:上盖110,其外周面成型有出风孔111,上述外周面是指上盖110的外侧壁;下盖120,与上盖110可拆卸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下盖120的底端面成型有进风孔121,进风孔121通过容置空间与出风孔111连通;位于容置空间中的抽吸组件130,用于在进风孔121形成负压,以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使得包含脏物的脏空气能够从进风孔121流进容置空间;以及过滤组件140,可拆卸连接于下盖120,并较抽吸组件130更靠近下盖120设置,用于对脏空气进行过滤;抽吸组件130还用于在出风孔111形成正压,使得被过滤后的洁净空气能够通过出风孔111流出容置空间;其中,过滤组件140远离下盖120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143,以便于用户通过凸起部143将过滤组件140与下盖120进行分离或是配合的操作。

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通过在过滤组件140上设置凸起部143,以在过滤组件140上形成便于拿捏其的握持端,拆装时,便于用户手部施加作用力于过滤组件140,从而实现过滤组件140的快速拆装,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请继续参阅图5并结合图6,图6是图1中所述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过滤组件140包括支撑件141和过滤件142,支撑件141可拆卸地设于下盖120,过滤件142设于支撑件141上,凸起部143设置于支撑件141远离下盖120侧。为了便于用户的手部抓取凸起部143,凸起部143位于自支撑件141的安装槽往边沿延伸的方向上,并靠近边沿设置。

凸起部243的设置形式有多种,为了便于用户握持及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感,凸起部143成对设置。请继续参阅图5,凸起部143为契合手指形状的弧面片体,凸起部143的一端与支撑件141连接,另一端沿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朝向抽吸组件130设置。

支撑件141在安装至下盖120的过程中或是从下盖120上拆下的过程中,均是沿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进行的,由于,凸起部143的尺寸相对较小,在拆装过程层中,用户的手部与凸起部143之间易产生相对滑动。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7是图1中所述凸起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为了防止用户的手部与凸起部143a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凸起部143a包括握持部1431a和连接部1432a,连接部1432a的一端与支撑件141a连接,握持部1431a设置于连接部1432a的另一端上,连接部1432a沿进风孔121a的延伸方向设置,握持部1431a沿垂直于进风孔121a的延伸方向设置。由此,在沿进风孔121a的延伸方向上,连接部1432a和握持部1431a之间形成有一直角夹角,使用时,用户的指尖部分卡设于上述直角夹角处,在拆装支撑件141a时,手指不易与143a发生相对滑动。可以理解地,握持部1431a上成型有用于与用户手指配合的握持面,握持面可以为弧面、锥面、直平面等。握持面上还可以设有防滑花纹,用于防止用户手指与凸起部143a打滑。

进一步,所述的手持吸尘器还包括:控制组件150,设于容置空间中,并与抽吸组件130电连接,用于控制抽吸组件130的启闭;其中,控制组件150包括作为安全开关的第一开关151、与第一开关151串联的第二开关152,第二开关152用于控制所述的手持吸尘器的启闭。具体地,第一开关151包括顶持件1511和与顶持件1511相抵接的第一触发件1512。顶持件1511用于在下盖120与上盖110连接时,对第一触发件1512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开关151能够保持导通的状态;在下盖120与上盖110分离时,顶持件1511能够跟随下盖120与第一触发件1512分离,以使第一开关151由导通状态变为断开状态。第二开关152包括开关键1521和与开关键1521相配合的第二触发件1522,开关键1521设于上盖110的外周面上,外周面可以为侧壁、也可以为顶端面。当拨动或是按压开关键1521时,抽吸组件130开始工作;当再一次拨动或是按压开关键1521时,抽吸组件130停止工作。可以理解地,第一触发件1512和第二触发件1522可以为弹性拨片式触发件或是按钮式触发件。

考虑到所述手持吸尘器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和美观性,在一实施例中,凸起部143和顶持件1511一体成型设置,即凸起部143与第一开关151连接,以在下盖120与上盖110分离时,控制抽吸组件130停止工作。具体地,顶持件1511的一端设置于支撑件141上,顶持件1511的另一端沿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设置;或是顶持件1511的一端与凸起部143的另一端连接、顶持件1511的另一端沿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设置。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凸起部143a和顶持件1511a还可以分体设置,凸起部143a和顶持件1511a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进一步,请继续参阅图2并结合图9,图9是图1中所述基座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手持吸尘器还包括基座160,抽吸组件130、第一触发件1512和第二触发件1522均设于基座160上。第一触发件1512和第二触发件1522设于基座160远离下盖120的一侧,基座160上设有用于容置顶持件1511的第一贯穿孔161。安装时,当下盖120连接于上盖120时,顶持件151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贯穿孔161与所述第一触发件1512相抵持,从而使得第一开关151保持导通的状态。

考虑到下盖120与上盖110分离时,下盖120内沉积的灰尘会因拆卸动作而使得灰尘扬起。支撑件141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盖120,以使支撑件141与下盖120形成一整体后,能够一同与上盖110可拆卸连接。由此,清理的灰尘能够有效的被限制在支撑件141和下盖120围设的空间内,在拆卸下盖120时,能够有效的避免灰尘飞扬。

支撑件141与下盖1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形式有多种,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下盖120呈内部中空、顶部开口设置,以形成一顶部开口的下容置腔,下盖的底端面上设有进风孔121。上盖110呈内部中空、底部开口设置,以形成一底部开口的上容置腔,上述下容置腔和上述上容置腔围设形成容置空间。下盖120的顶部开口设有用于从底部支撑支撑件141的第一轴向定位结构122。上盖110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支撑件141轴向定位的第二轴向定位结构112,在上盖110和下盖120卡接后,第二轴向定位结构112的底部与支撑件141远离下盖120的另一侧相抵靠,第一轴向定位结构122的顶部与支撑件141靠近下盖120的一侧相抵靠。具体地,第一轴向定位结构122为环设于下盖120顶部开口的第一环状筋k1,第一环状筋k1的内圈与下盖120的内壁齐平。下盖120顶部开口还设有第二环状筋k2,第二环状筋k2位于第一环状筋k1的外周且与第一环状筋k1间隔设置,以形成与上盖110的底部开口卡合的卡槽。第二轴向定位结构112为形成于上盖110内壁上且沿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分布的限位柱。

为了使得支撑件141与下盖120之间连接关系更为稳定可靠,在下盖120的内壁和支撑件141的外壁之间设置卡位结构,以实现在垂直于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上的定位,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下盖120与支撑件141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晃动。其中,卡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撑件141靠近下盖120一侧的围板1412,围板1412的外壁上设置有凸棱1413,凸棱1413卡设于下盖120的内壁和支撑件141的外壁之间。由此,在上盖110和下盖120扣合后,支撑件141在容置空间内的位置确定,即使在使用过程中,的手持吸尘器发生晃动或是颠簸,支撑件141也不会脱离下盖120,具有安装稳定、可靠的优点。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8,图8是图7的剖面示意图。上盖110a和下盖120a相卡接,下盖120a顶部开口设置有用于从底部支撑支撑件141a的第一轴向定位结构122a。下盖120a的内壁和支撑件141a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卡位结构a,以实现在垂直于进风孔121a的延伸方向上的安装定位,从而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下盖120a与支撑件141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晃动。具体地,第一轴向定位结构122a为对称形成于下盖120a内壁上的凸块122a。卡位结构a包括设置于下盖120a内壁上的导向筋123a和设置于支撑件141a上且与导向筋123a卡合的卡口1411a,其中,导向筋123a沿进风孔121a的延伸方向分布,卡口1411a开设于支撑件141a的外壁上。

可以理解地,支撑件141与下盖120之间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旋扣连接等连接方式实现连接,在此不一一赘述。

考虑到手持吸尘器的过滤件142在使用后会堆积大量的灰尘和脏物,因此,需定时对其进行清洗,以保证其过滤性能。基于此,将过滤件142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支撑件141。支撑件141于中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安装过滤件142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周向镂空以形成供脏空气流入的过滤开口1415。安装槽的底部形成遮挡部1414,遮挡部1414在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上至少部分覆盖进风孔121。当用户的手指或是外物沿进风孔121的延伸方向误伸入进风孔121后,在遮挡部1414的阻挡下,手指或是外物不能更进一步向内部伸入,从而避免与手持吸尘器内部的抽吸组件130接触,具有使用安全可靠的优点。

进一步,抽吸组件130包括电机131和叶轮132,电机131设于基座160远离下盖120的一侧,叶轮132设于基座160靠近下盖120的另一侧,电机131的输出轴贯穿基座160与叶轮132连接,以驱使叶轮旋转。叶轮132旋转,形成抽吸气流,从进风孔121流入,途经过滤开口1415和过滤件142,最后从出风孔111流出。优选的,进风孔121位于叶轮132的正下方,由此,能够有效减小气流损失。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在过滤组件上设置凸起部,以在过滤组件上形成便于拿捏其的握持端,拆装时,便于用户手部施加作用力于过滤组件,从而实现过滤组件的快速拆装,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进一步地,凸起部成对设置,以便于用户握持及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感。进一步地,通过将遮挡部设于进风孔的延伸方向上,当使用者的手指或是外物沿进风孔的延伸方向误伸入进风孔后,在遮挡部的阻挡下,手指或是外物不能更进一步向内部伸入,从而避免与手持吸尘器内部的叶轮和/或电子元器件接触,具有使用安全可靠的优点。进一步,考虑到手持吸尘器的过滤件在使用后会堆积大量的灰尘和脏物,需定时对其进行清洗,以保证其过滤性能,由此,将过滤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支撑件。进一步,支撑件连接于下盖,以使支撑件与下盖形成一整体后,能够一同与上盖可拆卸连接。由此,清理的灰尘能够有效的被限制在支撑件和下盖围设的空间内,在拆卸下盖时,能够有效的避免灰尘飞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