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99464发布日期:2021-07-16 20:3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炸锅,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利用空气加热组件和其产生的热风循环气流烤制食物的厨房电器。
3.通常,空气炸锅中设有加热组件和冷却组件。
4.加热组件用于加热炸篮中的空气,使空气达到100

200℃,并在炸篮中形成气流,以加热炸篮中的食物。冷却组件用于产生冷风,并向外散发。这能够维持电子元件如电机的温度不会过高,以避免损坏电子元器件,并降低炸锅壳体的温度。
5.目前市面上的空气炸锅通常从上至下依次由电机、电机罩、散热风叶、热风管罩、热风风叶、发热管、箱体组成。热风风叶沿水平方向设置,热风沿着热风风叶的四周被吹出,经过发热管,并扩散到箱体的四周,然后从箱体中间回风形成热风循环。在这种热风循环中,热风有时还未到达到炸锅箱体的底部就向上运动。这是用户不愿意看到的。
6.以上缺点影响了空气炸锅的正常使用,也降低了用户体验,因此本申请旨在解决上述热风循环加热问题,使食物受热均匀,提高食物加工品质和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包括冷却组件以及加热组件;冷却组件包括散热风叶;加热组件包括涡壳上盖板、涡轮风叶、涡壳下盖板、以及发热管;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具有炸篮和炸桶的炸桶组件,其中涡壳下盖板具有中心孔以吸入空气;涡壳上盖板和涡壳下盖板一起构成涡壳,涡轮风叶置于所述涡壳中,且涡轮风叶推动空气进入炸桶的内腔体;所述涡壳设有两个涡舌转折结构,且两个涡舌转折结构呈u型,所述两个涡舌转折结构末端分别为涡壳出风口和进风口,且涡壳出风口和进风口均位于所述下盖板上。
8.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涡壳为偏心式涡壳。
9.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涡轮风叶是直插片或弧形插片。
1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炸篮上设有作为空气入口的上游导风槽和下游导风槽;其中上游导风槽与涡壳出风口相对应,以使得空气从涡舌转折结构进入上游导风槽;其中下游导风槽与涡壳进风口相对应,以使得空气从下游导风槽进入涡舌转折结构。
11.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涡壳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上游导风槽的宽度。
12.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炸桶底部为导风底面,且两侧高度不同,以引导热空气由低向高流动。
13.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炸篮上设有至少两个不同区域的炸篮导风孔,所述两个不同区域上的炸篮导风孔的大小或分布不同。
14.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炸桶底部具有至少一条支撑筋,支撑筋与炸篮底部接触。
15.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撑筋的形状为杆状或三角状。
16.本实用新型至少提供了以下技术效果:
17.热风循环扇叶为涡轮扇叶,通过涡轮增压,通过涡舌转折结构向炸桶送风。经过增压的热风向下流动。经过增压的热风可向下流动至炸桶外侧壁形成的导风槽,并沿着炸桶的导风底面向上流动经过食物。可以通过设置支撑筋和导风孔的分布和数量,调节热空气的流向和分布,以炸烤不同类型的食物。流经食物后,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涡轮风叶的下方处的涡壳下盖板中间的涡壳下盖板中心孔和被吸入涡轮风叶。在被吸入之前,这些空气已经通过了发热管,因此已经被加热,从而形成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18.热空气也可以在炸桶底部流通完整u字型以后从涡壳下游进风口吸入涡壳。这使得热空气更长时间的停留在炸桶底部,对炸桶底部的食物加热更加充分。
19.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
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21.图1a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示意图;
22.图1b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上壳体中的电机、电机罩、冷却组件和加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23.图2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电机和电机罩的示意图;
24.图3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涡壳上盖板的示意图;
25.图4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涡轮风叶的示意图;
26.图5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涡壳下盖板的示意图;
27.图6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炸篮的示意图;
28.图7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炸桶的示意图;
29.图8是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炸篮与炸桶组合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电机罩;2

电机;3

控制系统;
[0032]4‑
涡壳上盖板;4a

涡壳上盖板曲面;
[0033]5‑
涡轮风叶;5a

涡轮风叶叶片;
[0034]6‑
涡壳下盖板;6a

涡壳下盖板曲面;6b

涡壳下盖板中心孔;6c

涡壳出风口;6d
‑ꢀ
涡壳下游进风口;
[0035]7‑
发热管;
[0036]8‑
炸篮;8a

下游导风槽;8b

上游导风槽;8c

炸篮左导风孔;8d

炸篮右导风孔;
[0037]9‑
炸桶;9a

支撑筋;9b

导风底面;9b1

导风底面低侧;9b2

导风底面高侧;
[0038]
10

散热风叶;
[0039]
11

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参见图1a和1b,示出了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以及上壳体的爆炸图。空气炸锅至少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排序的电机2、电机罩1、冷却组件、加热组件、炸桶组件。冷却组件包括散热风叶10。加热组件为从上至下依次排序的涡壳上盖板4、涡轮风叶5、涡壳下盖板6、发热管7。
[0041]
其中,涡壳上盖板4和涡壳下盖板6一起构成封闭的涡壳形状的热风通道,涡轮风叶5置于该热风通道中。
[0042]
下面将依次介绍各部件及其连接关系。
[0043]
参见图2,示出了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电机和电机罩的示意图;
[0044]
电机2上设有电机轴。电机2上的电机轴穿过电机罩1上的电机轴孔,将电机2 通过螺钉、螺栓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电机罩1上。
[0045]
电机罩1依次内置冷却组件和加热组件。
[0046]
电机罩1、散热风叶10、涡壳上盖板4、涡轮风叶5的中心位置均有相应的轴孔,即电机轴孔、散热风叶轴孔、涡壳上盖板轴孔、涡轮风叶轴孔。从而,电机2上的电机轴可依次穿过以上轴孔,连接散热风叶10和涡轮风叶5,以使得电机2带动散热风叶10和涡轮风叶5旋转。
[0047]
电机罩1上设有进风孔和冷风出口。进风孔可以使散热风叶10在工作时吸入冷风。应当注意,进风孔不是必须的,电机罩1的上部可以是完全中空的环形、矩形、方形等,以增加进风面积。冷风出口与空气炸锅上壳体上的排风罩相连,以排出冷风。
[0048]
电机罩1上还设置有控制系统3,其能够控制电机,从而控制散热风叶10和涡轮风叶5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
[0049]
加热组件
[0050]
参见图3

5,示出了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加热组件中的涡壳上盖板4、涡轮风叶5、涡壳下盖板6。
[0051]
涡壳上盖板4上与涡壳下盖板6大体上成镜像对称形状。二者套设在一起安装,且具有同心轴,贴合固定使用,形成封闭的热风通道。涡壳上盖板4的涡壳上盖板曲面4a与涡壳下盖板6中的涡壳下盖板曲面6a形成涡壳曲线热风通道。离心风机的涡壳出口处有舌状结构,一般称为涡舌。涡舌可以防止气体在涡壳内循环流动。本申请的涡壳曲线设有两个涡舌转折结构,且两个涡舌转折结构呈u型。两个涡舌转折结构的末端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且都位于下盖板6上。
[0052]
因此,热风通道呈现弧形,有两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两个进风口为位于涡壳下盖板6上的涡壳下盖板中心孔6b和涡轮旋转下游的涡壳下游进风口6d。出风口为位于涡壳下盖板6上的涡壳出风口6c。涡壳出风口6c向下出风,流通至炸锅8上的导风槽。
[0053]
涡轮风叶5置于涡壳上盖板4与涡壳下盖板6形成的涡壳曲线热风通道中。涡轮风叶5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涡轮风叶。涡轮风叶5上设有涡轮风叶轴孔以及涡轮风叶叶片5a。涡轮风叶5可以由两个带围边的金属风叶通过焊接或者铆接制成,这样叠加形成繁多的风叶形状。两个带围边的金属风叶的叶片的大小、弧度可以是不同的,叶片可以是垂直的或具有弧度的。这样的双层叶片解决了单层叶片翻边料不足,既可以提升整体强度,制造成本
也偏低。涡轮风叶5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涡轮风叶的叶片5a可以是直插片或弧形插片,以控制出风大小。
[0054]
涡轮风叶即涡轮风叶5被电机2带动旋转。涡轮风叶的优点是风力大,可以在较小的空间里输出很大的风力,从而增加导风量。涡轮风叶5是由电机2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中叶片的旋转促使空气旋转并对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动量增加。空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叶轮四周甩出。
[0055]
优选地,涡壳上盖板4与涡壳下盖板6形成的涡壳内部空间是偏心式涡壳。
[0056]
涡壳上盖板4与涡壳下盖板6套设在一起,下方安装有发热管7。发热管7可以是发热盘,其从下至上穿过并固定于涡壳下盖板6和涡壳上盖板4。
[0057]
炸桶组件
[0058]
参见图6

8,示出了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炸桶组件中的炸篮8、炸桶9,以及二者组装后的示意图。
[0059]
空气炸锅的下壳体部分设有炸篮8和炸桶9,两者可以活动地连接在一起。炸篮 8和炸桶9的连接方式是常见的,例如,炸篮8可以通过卡扣方式卡合在炸桶9上。
[0060]
炸篮8上设有两个导风槽,按照空气流动上下游的顺序分为作为空气入口的上游导风槽8b和作为空气出口的下游导风槽8a。炸篮8上的上游导风槽8b与涡壳下盖板 6上的涡壳出风口6c相适配。涡壳下盖板6上的涡壳出风口6c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炸篮8上的上游导风槽8b的宽度,且涡壳出风口6c距离上游导风槽8b的进风口的距离较短,以使得涡壳出风口6c流出的所有空气能够进入炸篮8上的上游导风槽8b。
[0061]
炸篮8上还设有若干组导风孔,例如炸篮左导风孔8c和右导风孔8d。通过设置孔的分布和数量,可以调节热空气的流向和分布。炸篮8内置食物,起到放置待烘烤、烤炸食物的作用。例如,通过设置使得有些区域低温风少用以炸烤单薄的菜类食物,有些区域高温风多用以炸烤厚的肉类食物。
[0062]
炸桶9由桶体和门组件11组成,二者连接组成并易于用户取用。桶体上设有支撑筋9a,其起到对支撑炸篮8的作用。支撑筋9a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杆状,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状,或其他形状,只要其能将炸篮8底部与炸桶9底部之间形成间隙通道分成u型通道即可。炸桶9的底部设有导风底面9b。导风底面9b是倾斜的,其可以是由曲面或平面构成的斜面,其具有导风底面低侧9b1和导风底面高侧9b2。支撑筋9a与炸篮8底部接触,其使得从上游导风槽8b进入的热空气,必须绕支撑筋9a 一圈,从下游导风槽8a流出,这使得导风底面高侧9b2上方的食物也能均匀受热。
[0063]
工作原理
[0064]
下面对本申请涉及的空气炸锅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阐述。
[0065]
在工作状态时,空气炸锅分为冷风产生及排出过程以及热风产生及排出过程。应当了解,这两种过程基本同时发生。为了清楚起见,将二者分开描述。
[0066]
冷风产生及排出过程
[0067]
空气从空气炸锅的外壳上的吸风口中被吸入空气炸锅的外壳内部。吸风口可以设置于空气炸锅的任何位置,例如正上方、斜上方、侧方、后方,只要该吸风口能够保证壳体与外界空气的连通即可。
[0068]
涡壳上盖板4的上表面与电机罩1之间形成了冷风腔体。散热风叶10置于冷风腔体
中。冷风腔体直接与电机罩1上的冷风出口相连通,再与排风罩的冷风出风口2a 相连通。在电机2的作用下,散热风叶10周围形成负压,把外面的冷风吸入壳体并吸入电机罩,并与壳体充分进行热交换,有效降低壳体的温升。散热风叶10将循环多余的冷风排出腔体外,确保机器内部的温升过高,防止烫伤使用者,确保机器在工作时温度正常。
[0069]
热风产生及排出过程
[0070]
本申请中涉及两条热空气流动路线。
[0071]
涡壳上盖板4与涡壳下盖板6之间形成涡壳状,优选为偏心式涡壳状。涡轮风叶 5置于涡壳上盖板4与涡壳下盖板6形成的涡壳曲线热风通道中。
[0072]
在工作时,涡轮风叶5被电机2带动逆时针旋转。空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叶轮四周甩出,通过涡壳朝着涡壳出风口6c送风,使得空气被增压排出。当叶轮内的空气排出后,叶轮内的压力低于进风处的压力,新的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涡轮风叶5 的下方处的涡壳下盖板6中间的涡壳下盖板中心孔6b吸入,且这些新的空气被吸入之前通过了发热管7,因此已经被加热。
[0073]
涡轮风叶5将被加热过的空气增压后通过涡壳下盖板6的涡壳出风口6c吹送热风至炸锅的下壳体,即炸桶组件。热空气沿着炸篮8外侧的上游导风槽8b垂直到达炸篮8底部,并与炸桶9的底部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涡轮风叶5作为涡轮风叶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得热风能够向下吹送到达炸桶底部,或非常接近炸桶底部的位置。
[0074]
到达炸桶9底部的热空气在底层沿着导风底面9b在由支撑筋9a与炸篮8底部与炸桶9底部之间的热风间隙中流动,使得到达炸桶(9)底部的热气流在底层沿着炸桶(9)底部的导风底面(9b)从导风底面低侧(9b1)向导风底面高侧(9b2)上扩散。
[0075]
第一条热空气流动路线如图1中的箭头示出的本申请涉及的双向风道内循环式的空气炸锅的热空气流动路线。到达导风底面高侧(9b2)的热气流通过炸篮(8)底部的炸篮右导风孔(8d),接触炸篮(8)内的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加热。向上扩散的热空气经过发热管7被涡壳下盖板中心孔6b吸入。如此,热风在空气炸锅内形成往复循环,并均匀加热食物。
[0076]
第二条热空气流动路线是到达导风底面高侧(9b2)的热气流,沿着炸桶(9)中的支撑筋(9a)的支撑筋侧面,呈u字型线路回转,一部分到达炸篮(8)底部的炸篮左导风孔(8c)对炸篮(8)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另一部分沿着炸篮(8)外面的下游导风槽(8a)回到涡壳下游进风口(6d),经过涡轮风叶(5)再次增压经涡壳出风口(6c)如此循环进行。
[0077]
因此可以看出,炸篮右导风孔8d上的食物比炸篮左导风孔8c上的食物受热更多,加热更充分。为分隔多种食物,可以在炸篮中设置至少一个隔板,例如设置在下游导风槽8a和上游导风槽8b之间设置一个隔板。
[0078]
这两条热空气流动路线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加热风道,这样形成立体式加热方式,使之热能得到充分利用。
[0079]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