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7947发布日期:2021-08-24 12:1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为了用户使用方便,将煲体和带有加热平台的机体设计成可分离结构。这种烹饪器具通常在机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煲体中的内锅进行加热,在采用电磁感应方式对内锅进行加热时,通常需要内锅本身由导磁材料制成,以便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共振产生热量,但是这样已经限制了内锅的材料;或者在内锅的底部设置导磁金属层,然而这种方式由于金属层在内锅使用过程中可能被刮花,导磁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改进的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包括:

煲体座,

位于所述煲体座内的内锅,和

导磁部件,所述导磁部件设置于所述内锅下方,所述导磁部件至少包覆所述内锅的底壁并与所述内锅的底壁贴合;

机体,所述煲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体,所述机体设置有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用于经由所述导磁部件对所述内锅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导磁部件至少包覆内锅底壁并与内锅的底壁贴合,在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对内锅进行加热时,导磁部件切割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产生的交变磁场产生热量对内锅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在内锅底壁额外设置导磁金属层,也并不限制制成内锅的材料。

优选地,所述导磁部件还包覆所述内锅的侧壁并与所述内锅的侧壁贴合。

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内锅进行加热。

优选地,所述导磁部件形成所述煲体座的底表面。

由此,在煲体安装至机体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与导磁部件有接触,便于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工作时,导磁部件能够更好地切割由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形成的交变磁场以产生热量,并传递给内锅以对内锅进行加热。

优选地,所述煲体座从所述内锅的侧部围绕所述内锅,所述导磁部件封堵所述煲体座的底部开口,所述煲体座的底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导磁部件设置有横向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支撑部从所述翻边的下方支撑所述翻边。

由此,导磁部件的翻边由煲体座的底部的支撑部支撑,使其能够稳定地安装至煲体座。

优选地,煲体还包括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煲体座内并从所述内锅的侧部围绕所述内锅,所述保温圈的至少一部分沿横向与所述煲体座间隔,并且所述保温圈的下端压在所述导磁部件的翻边上。

由此,利用所述保温圈既可以实现对内锅的保温,同时保温圈与支撑部的配合使导磁部件更稳固地安装至煲体座。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底壁远离所述内锅的开口凸出形成纵截面为弧形的外弧结构,所述导磁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弧结构匹配的第一弧面结构。

由此,对于具有外弧结构的内锅,导磁部件能够与所述内锅更好地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面结构的弧度小于所述外弧结构的弧度。

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导磁部件与内锅的贴合,尤其是保证了导磁部件与内锅的底壁的中间部位的贴合。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底壁朝向所述内锅的开口凹陷形成纵截面为弧形的内弧结构,所述导磁部件具有与所述内弧结构匹配的第二弧面结构。

由此,对于具有内弧结构的内锅,导磁部件能够与所述内锅更好地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

优选地,所述第二弧面结构的弧度大于所述内弧结构的弧度。

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导磁部件与内锅的贴合,尤其是保证了导磁部件与内锅的底壁的中间部位的贴合。

优选地,所述导磁部件由铁板、铁铝复合板或铝板熔射铁中任意一种制成。

优选地,所述机体还包括测温组件,所述导磁部件具有第一开口,所述测温组件构造为经由所述第一开口直接接触所述内锅以对所述内锅的底壁进行测温。

由此,通过测温组件能够准确获得内锅底部的温度,便于基于内锅底部温度实现烹饪过程的控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分解截面图,其中煲体从机体分离;

图2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煲体座和导磁部件的装配截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与导磁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分解图;以及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图,其中输料臂组件处于送料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110:煲体

111:煲体座112:煲体盖

120:食物容纳部121:第一进料口

134:第一通道135:第二通道

136:出米口座137:第一电机

138:第一输料部件139:输料臂

150:机体113:内锅

114:导磁部件151: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162:旋转轴153:水箱

170:控制面板115:第一开口

132:输料臂组件171:外弧结构

181:第一弧面结构271:内弧结构

281:第二弧面结构190:测温组件

116:卡合部128:安装盖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例。

图1、图2、图4和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100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各种功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为分体式烹饪器具。具体地,该烹饪器具100包括机体150和煲体110,煲体110可拆卸地连接于机体150。

煲体110具体可以包括煲体座111和煲体盖112。煲体座111内可以设置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13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3进行清洗。内锅113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113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

煲体座111还包括导磁部件,导磁部件114设置于内锅113下方,导磁部件114构造为至少包覆内锅113的底壁并与内锅113的底壁贴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达到更高效的加热效率,导磁部件114还可以构造成包覆内锅113的侧壁并与内锅113的侧壁贴合。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煲体座111从内锅113的侧部围绕内锅113,导磁部件114封堵煲体座111的底部开口,煲体座11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部116,导磁部件114设置有横向向外延伸的翻边117,支撑部116从翻边117的下方支撑翻边117。由此,导磁部件114利用翻边117能够稳定地支撑在支撑部116上,以稳固地安装至煲体座111。

更具体地,煲体110还可以包括保温圈118,保温圈118设置于煲体座111内并从内锅113的侧部围绕内锅113,保温圈118的至少一部分沿横向与煲体座111间隔,并且保温圈118的下端压在导磁部件的翻边117上。由此,通过使导磁部件114的翻边117支撑在支撑部116上,同时,保温圈118的下端压在翻边117上,能够使导磁部件114更加稳定地安装至煲体座111。导磁部件114可以由铁板、铁铝复合板或铝板熔射铁中任意一种制成。

煲体盖112可开合地设置于煲体座111上,当煲体盖112盖合在煲体座111上时,在煲体盖112和内锅113之间可以形成烹饪空间。

如图1所示,机体150大致呈l形,在l形的机体150的水平段设置有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51。在煲体110搁置至机体150的状态下,煲体座111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51可电连接,在烹饪器具100通电的状态下,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51可以经由导磁部件114对内锅进行加热。

由此,导磁部件114包覆内锅113底壁并与内锅113的底壁贴合,在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对内锅113进行加热时,导磁部件114切割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51产生的交变磁场产生热量对内锅113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在内锅113底壁额外设置导磁金属层,也并不限制制成内锅的材料。

在l形的机体150的水平段还可以设置有例如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组件190和水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等信号检测组件。这些信号检测组件能够与下文的控制面板170电连接。导磁部件114具有第一开口115,测温组件190构造为经由第一开口115直接接触内锅113以对内锅113的底壁进行测温。

接下来参照图2,内锅113的底壁远离内锅113的开口凸出形成纵截面为弧形的外弧结构171,导磁部件114具有与外弧结构171匹配的第一弧面结构181。由此,对于具有外弧结构171的内锅113,导磁部件114能够与内锅113更好地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优选地,第一弧面结构181的弧度小于外弧结构171的弧度。由此,能够进一步保证导磁部件114与内锅113的贴合,尤其是保证了导磁部件114与内锅113的底壁的中间部位(图2中的内锅113和导磁部件114的截面的近似水平段)的贴合。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l形的机体150的竖直段可以设置有食物容纳部120,食物容纳部120位于煲体110的上方,并具有第一进料口121和第一出料口(图中未示出)。食物容纳部120还可以设置有安装盖128,安装盖128用于覆盖第一进料口121以实现食物容纳部120顶部的密封,当用户需要向食物容纳部120中补充物料时,打开安装盖128即可添加物料。食物容纳部120中的物料不局限于大米,也可以是豆子等食材类的物料。

烹饪器具100的控制面板170也可以集成在安装盖128中,控制面板170是整个烹饪器具100的控制中心,控制所有的电器元件(包括供电模块)。安装盖128上也可以设置与控制面板170电连接的操作面板和显示装置,操作面板用于接收用户输入(比如进水量、进米量等等),显示装置可用于显示食物容纳部120中的剩余物料重量以及烹饪器具100自带的供水装置中的剩余水量。

在食物容纳部120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有物料输送装置,用于向烹饪空间输送物料。具体地,物料输送装置包括出米口座136和输料臂组件132。其中,出米口座136与第一出料口连通,出米口座136还设置有第二出料口;输料臂组件132具有密封部133,且输料臂组件132在初始位置和送料位置之间可移动。

在输料臂组件132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密封部133密封第二出料口以断开送料通道;在输料臂组件132处于送料位置的状态下,密封部133与第二出料口分离以导通送料通道,使送料通道能够与烹饪空间连通。

更具体地,出米口座136的一部分形成第一通道,出米口座136设置有第一电机137,第一通道内设置有第一输料部件138,第一电机137与第一输料部件138同轴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料部件138为螺杆,螺杆在第一电机137的带动下可旋转,能够将食物容纳部120中的物料从第一出米口进入第一通道,进而流向第二出料口。

出米口座136可以安装至食物容纳部120内,且出米口座136与食物容纳部120间可以通过第一密封件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为呈大致长方形开口的密封圈。

输料臂组件132设置于食物容纳部120底部,输料臂组件132包括输料臂139和第二电机161,输料臂139具有旋转轴162,第二电机161与旋转轴162同轴连接以带动输料臂139在初始位置和送料位置之间可移动。

输料臂139中设置有第二通道135,第二出料口位于第一通道的末端,且第一通道的末端伸入输料臂139内,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135连通,由此,食物容纳部120的物料可以顺利流经至第二通道135。第二通道135还具有第三出料口163,在输料臂组件132处于送料位置的状态下,第三出料口163与位于煲体110的落料口连通,由此,物料可以顺利经由落料口进入烹饪空间。

可以理解,输料臂139内还可以设置有进水通道,对应地,烹饪器具100的机体150内还可以设置有供水装置,供水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水箱153,水箱153中的水可通过泵送组件泵送至输料臂139内的进水通道(图中未示出),在输料臂139处于送料位置的状态下,进水通道的另一端与设置于煲体盖112的进水口连通,将水注入烹饪空间内。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中内锅213和导磁部件214的截面示意图。

除了内锅213和导磁部件214的构造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可以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为叙述简洁,此处仅对区别的技术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3所示,内锅213的底壁朝向内锅213的开口凹陷形成纵截面为弧形的内弧结构271,导磁部件214具有与内弧结构271匹配的第二弧面结构281。由此,对于具有内弧结构271的内锅213,导磁部件214能够与内锅213更好地贴合,便于热量的传递。优选地,第二弧面结构281的弧度大于内弧结构271的弧度。由此,能够进一步保证导磁部件214与内锅213的贴合,尤其是保证了导磁部件214与内锅113的底壁的中间部位(图3中的内锅113和导磁部件114的截面的中间段)的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导磁部件包覆内锅底壁并与内锅的底壁贴合,在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对内锅进行加热时,导磁部件切割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产生的交变磁场产生热量对内锅进行加热,而不需要在内锅底壁额外设置导磁金属层,也并不限制制成内锅的材料。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