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29392发布日期:2021-08-20 16:42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已有分体式烹饪器具,这种分体式烹饪器具的煲体可放置在其底座上,并可从底座上取下,从而可方便用户的使用。有些烹饪器具将诸如储存装置、加热装置等设置在煲体之外的零部件上,以减轻煲体的重量和体积。由于煲体与加热装置分体设置,在将煲体放置在底座上时,难以保证每次都能使煲体和加热装置处于能够实现最佳加热效果的相对位置,例如煲体与加热装置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而影响加热效率等,结果导致加热效率变差,影响所烹饪的食物的口感。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加热装置;

煲体,所述煲体内设置有内锅,所述煲体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所述内锅的底部与所述导热板接触,所述煲体可取放地坐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且,在所述煲体坐设于所述底座的状态下,所述导热板与所述加热装置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煲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内锅接触的导热板。将煲体放置在底座上时,导热板与加热装置接触。由此,通过紧密接触实现快速的热传导,从而可以确保加热装置对内锅的加热效率。另外,通过输料组件实现物料的输送,可控性好,方便灵活,有利于实现烹饪的自动化。

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导热板和/或所述内锅的贴合部包括弧形曲面部分,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导热板和/或所述内锅的相接触的两者中位于弧形外凸一侧的贴合部的弧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弧形内凹一侧的贴合部的弧度。由此,可以确保加热装置、导热板和内锅的贴合部能够紧密贴合,避免出现空隙而影响加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导热板和/或所述内锅的贴合部还包括平面部分,所述弧形曲面部分沿周向围绕所述平面部分。由此,可以利用构造为平面的贴合部设置测温装置等。

可选地,所述导热板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接触的第一部分和不与所述加热装置接触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由此,将导热板的不同部分设置为不同的厚度,可以实现均匀传热。

可选地,所述底座设置有测温装置,在所述煲体坐设于所述底座的状态下,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导热板接触。由此,可以通过感测导热板的温度间接地推测内锅的温度,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所述底座设置有测温装置,并且所述导热板设置有避让孔,在所述煲体坐设于所述底座的状态下,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避让孔与所述内锅接触。由此,可以直接感测内锅的温度,测温结果准确。

可选地,所述煲体还包括:

煲体座,所述煲体座从所述内锅的侧部围绕所述内锅,所述导热板封堵所述煲体座的底部开口;和

煲体盖,所述煲体盖能够盖合所述煲体座,当所述煲体盖盖合在所述煲体座上时,所述煲体盖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由此,可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烹饪空间,有利于提高对食物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煲体座的内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导热板设置有横向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支撑部从所述翻边的下方支撑所述翻边。由此,可以通过上下支撑的方式方便地固定导热板。

可选地,所述煲体还包括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煲体座内并从所述内锅的侧部围绕所述内锅,所述保温圈的至少一部分沿横向与所述煲体座间隔,并且所述保温圈的下端压在所述导热板的所述翻边上。由此,保温圈、导热板和煲体盖之间可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对内锅保温。

可选地,所述机体还包括储料仓;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输料组件,所述输料组件具有输料通道,所述输料组件连接至所述机体并能够在初始位置和输料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输料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储料仓连通,当所述输料组件位于所述输料位置时,所述输料通道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内锅连通。由此,可以实现储料和自动输送物料的功能,并且将相关零部件设置在煲体之外,可以减轻煲体的重量和体积。

可选地,所述煲体的顶部设置有接口,所述输料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能够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内锅连通。由此,可以通过接口方便地实现输料通道与烹饪空间的连通。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竖向剖切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煲体的竖向剖切分解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导热板和加热装置相对位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导热板和加热装置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炒菜等各种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包括机体10和煲体20。其中,机体10用于形成烹饪器具1的主体框架结构,其设置有底座11。煲体20能够被放置在底座11上,并且可以从底座11上取下。也就是说,其中煲体20与机体1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以便于煲体20的移动。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构造为分体式烹饪器具。此外,机体10还设置有储料仓12。储料仓12可以包括固体储料仓,其可以用于容纳储存烹饪所需的米、豆等的固体食材。进一步地,储料仓12还可以包括液体储料仓,以用于容纳水等的液体。

煲体20包括煲体座21、煲体盖22和设置在煲体座21中的内锅23。煲体座21可分离地坐设于机体10的底座11上。内锅23可取出地放置在煲体座21中,当煲体盖22盖合至煲体座21时,煲体盖22与内锅23之间形成烹饪空间24。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还包括输料组件30。该输料组件30用于将储料仓12内的食材和/或水输送至煲体20的烹饪空间24。例如,输料组件30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指令自动地向烹饪空间24内加入预定量的食材和/或水,实现整个烹饪过程的自动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料组件30可以包括输料臂,其具有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输料通道。可以理解,输料通道可以包括用于输送食材的固体输料通道和用于输送水的液体输料通道。输料臂连接至机体,并且固体输料通道与固体储料仓连通,液体输料通道与液体储料仓连通。

输料臂可移动地设置。例如,其输料臂可以移动至与煲体20对接的位置以向烹饪空间24内输送物料。该位置可以称为输料位置。煲体20上设置有与烹饪空间24连通的接口(未示处)。当输料臂移动至输料位置时,输料通道可以通过接口与煲体20的烹饪空间24连通,以便于根据需要输送食材和/或水。

可以理解,煲体20也可以不包括煲体盖22。此时内锅23以开放的状态设置。当输料臂移动至输料位置时,其输料通道可以直接与内锅连通。

此外,如图1所示,当不需要向烹饪空间24内输送物料时,输料臂可以从输料位置移动至远离煲体20的位置。由此,煲体20周围具有较大的取放空间。用户可以方便地将煲体20从底座11上取下,或将煲体20放置在底座11上。其中,输料臂远离煲体20的位置可以称为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煲体20位于底座11上时,储料仓12——尤其是固体储料仓——优选地位于煲体20的上方。当输料组件30位于输料位置时,输料通道以大致倾斜的姿态将储料仓12与烹饪空间24连通。由此可以利用重力自动地实现物料的输送。优选地,当输料组件30位于输料位置时,输料通道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90°。根据烹饪器具的尺寸和输送的物料种类等的具体情况,上述夹角可以为30°、45°、60°、75°或上述范围内的任意数值。

输料臂优选地设置为绕大致水平延伸的枢转轴线可枢转地移动。换句话说,输料臂以上下摆动的方式在收纳位置和输料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优选地,烹饪空间24的接口设置在煲体20的顶部,以便于与输料通道对接。换句话说,接口优选地设置在煲体盖22上。进一步优选地,枢转轴线位于输料臂的一个端部。由此,输料臂的摆动半径较大,具有较大的移动范围,从而可以将初始位置设置为距离煲体20更远的位置,进一步增加煲体20周围的取放空间。

继续参考图1,机体10的底座11设置有加热装置13。当煲体20坐设于底座11上时,加热装置13可以对煲体20——具体地对内锅23——加热。加热装置13可以构造为加热盘,其通过电热管或电热丝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内锅23。

为了使加热装置13与内锅23之间具有良好的传热效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煲体20包括导热板25,其设置于煲体20的底部并且与内锅23接触。因此,可以理解,煲体座21大致从内锅23的侧部围绕内锅23,而内锅23的底部由导热板25支撑。

导热板25由传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具体地,导热板25可以由铝、铜、银、金、锌、铁和/或钢等的材料制成。当煲体20坐设于底座11上时,导热板25的下表面与加热装置13接触。由此,加热装置13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内锅23,因而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从而实现良好的加热效果。

如图2所示,煲体座2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部211。相应地,导热板25的周边设置有横向向外延伸的翻边251。支撑部211从翻边251的下方支撑导热板25。

进一步地,煲体20还包括保温圈26。保温圈26设置于煲体座21内,并从内锅23的侧部围绕内锅23。另外,保温圈26在靠近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卡槽261,煲体座21上设置有卡接部212。保温圈26通过卡接部212卡入卡槽261的方式连接至煲体座21。并且保温圈26的下端压靠在导热板25的翻边251的上表面,进一步对导热板25固定。如此,当煲体盖22盖合煲体座21时,煲体盖22、保温圈26和导热板25形成大致封闭的空间,将内锅23围绕在该空间内。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热辐射和热对流散发到外界环境的热量,提高加热效率。

此外,在除了卡接部212和卡槽261的位置之外的其他位置,保温圈26与煲体座21沿横向间隔。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保温能力。

如图3所示,内锅23具有内锅贴合部231,并且导热板25具有导热贴合部254。内锅23通过内锅贴合部231与导热板25的导热贴合部254贴合接触。这样可以使二者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类似地,构造为加热盘的加热装置13具有加热贴合部131。导热板25通过导热贴合部254与加热装置13的加热贴合部131贴合接触。同样可以起到提高传热效率的作用。

为了在有限的尺寸空间下实现较大的接触面积,优选地,内锅23、导热板25和加热装置13这三者的贴合部包括弧形曲面部分。例如内锅23的内锅弧形部232、导热板25的导热弧形部252以及加热装置13的加热弧形部132。相比单纯的平面接触,弧形可以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优选地,内锅弧形部232、导热弧形部252和加热弧形部132这三者中相接触的两者构造为,位于弧形外凸的一侧的弧形部的弧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弧形内凹的一侧的弧形部的弧度。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锅23的底部构造为外凸的形状。因此,加热装置13的加热弧形部132的弧度大于或等于导热板25的导热弧形部252的弧度,并且/或者导热板25的导热弧形部252的弧度大于或等于内锅23的内锅弧形部232的弧度。

当然,如图4所示,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当内锅23’的底部构造为内凹的形状时,加热装置13’的加热弧形部132’的弧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导热板25’的导热弧形部252’的弧度,并且/或者导热板25’的导热弧形部252’的弧度小于或等于内锅23’的内锅弧形部232’的弧度。

优选地,机体10的底座11还设置有测温装置14,用于对内锅23测温。由此可以根据内锅23内的温度水平控制加热装置13的加热功率等。可以理解,内锅23的测温点在中心位置(例如内锅23的底部中心位置)时,测温较为准确。

通常,测温装置14的外侧设置有感温杯(未示出)以向感测温度的元件(例如电偶或电阻)传递热量。并且感温杯具有较为平整的表面,以便于内锅23紧密接触,使测温准确。因此,优选地,内锅23的内锅贴合部231还包括平面部分,如图3中所示出的内锅平面部233。相应地,导热板25包括导热平面部253,加热装置13具有加热平面部133,以便相互紧密接触。并且内锅23、导热板25和加热装置13三者各自的弧形部分别沿周向围绕平面部设置。

同时,为了方便地设置测温装置14,如图3所示,加热装置13在加热平面部13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避让孔134,测温装置14从第一避让孔134向上突出,以便于与放置在底座11上的煲体20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测温装置14可以与导热板25直接接触,其感测导热板25的温度。由于导热板25向内锅23传热,因此,可以通过导热板25的温度大致推测内锅23的底部的温度。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导热板25上与导热平面部253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避让孔。当煲体20放置在底座11上时,测温装置14穿过第二避让孔与内锅23的底部(也即内锅平面部233)接触。由此,测温装置14直接感测内锅23的温度,测温结果更加准确。

继续参考图3,通常,导热板25设置为具有较大的面积,以便更多地与内锅23接触。然而,受尺寸和规格的限制,加热装置13往往尺寸较小,不能与导热板25的尺寸相适应。优选地,导热板25可以设置为具有不均匀的厚度。具体地,沿着上下方向观察,导热板25整体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13的投影范围内的第一部分和位于加热装置13的投影范围之外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加热装置13直接热接触,而第二部分则通过第一部分间接地与加热装置13热接触。优选地,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二部分的厚度。由此,可以通过导热板25更加均匀地向内锅23传递热量。

可以理解,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也可以不设置储料仓和相应的输料组件,而采用其他的方式添加物料,例如人工添加的方式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煲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内锅接触的导热板。将煲体放置在底座上时,导热板与加热装置接触。由此,通过紧密接触实现快速的热传导,从而可以确保加热装置对内锅的加热效率。另外,通过输料组件实现物料的输送,可控性好,方便灵活,有利于实现烹饪的自动化。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