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89229发布日期:2021-05-28 10:45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可以用空气来进行“油炸”的机器,主要是利用空气替代原本煎锅里的热油,用近似太阳热风的对流进行食物加热,以热风在密闭的锅内形成急速循环的热流,让食物变熟,同时热空气还吹走了食物表层的水分,使食材达到近似油炸的效果。

现有的空气炸锅,烘烤装置普遍设置在锅盖上,烘烤装置的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锅体,但是由于传统空气炸锅的热量无法均匀传递至锅体的各个位置,导致空气炸锅加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柯恩达效应实现加热均匀的一种空气炸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身、炸篮、上盖、导流盘和烘烤装置,所述烘烤装置设置在机身内,所述导流盘坐于机身上并位于烘烤装置上方,所述导流盘包括底盘、凸面导流板和连接筋,所述底盘开有开口,凸面导流板位于开口上方,凸面导流板的凸面形成第一导流面,第一导流面朝向开口,连接筋一端连接球凸面导流板,连接筋另一端连接底盘,连接筋和连接筋之间形成出风口;

所述炸篮外壁间隔开有通风孔,所述炸篮的底壁朝内凹陷形成第一凹腔,第一凹腔的内壁形成第二导流面,位于第一凹腔外的炸篮的底壁形成第三导流面,所述炸篮坐于导流盘上,第一凹腔位于凸面导流板上方;

所述上盖坐于导流盘上,炸篮位于上盖的内腔,所述上盖的顶部内壁朝上盖内腔凸起形成凸起部,凸起部的表面形成第四导流面,位于凸起部外的上盖内顶壁形成第五导流面;

所述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之间形成柯恩达导流风道。

所述导流盘依据柯恩达效应形成第一导流面,炸篮依据柯恩达效应形成第二导流面和第三导流面,上盖依据柯恩达效应形成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烘烤装置形成热风在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不同的方向进入炸篮,令炸篮受热更均匀,大大提高炸篮内食物的烘烤效率,提高空气炸锅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之间形成朝向炸篮的中部导流风道,所述第一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五导流面和第四导流面之间形成朝向炸篮的顶部导流风道,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三导流面形成朝向炸篮的侧部导流风道,所述中部导流风道、顶部导流风道和侧部导流风道形成所述柯恩达导流风道。所述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利用柯恩达效应形成中部导流风道、顶部导流风道和侧部导流风道,热风经过中部导流风道、顶部导流风道和侧部导流风道沿炸篮的侧面、顶面和底面进入炸篮内腔,令炸篮受热更均匀,大大提高空气炸锅的实用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上盖为金属上盖。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上盖的顶部朝内凹陷形成第二凹腔,第二凹腔的内壁形成第六导流面,上盖倒置形成锅体,锅体坐于导流盘上,第二凹腔位于凸面导流板上方,形成煮锅。所述上盖倒置形成锅体,锅体坐于导流盘上形成煮锅,空气炸锅和煮锅之间自用切换,满足用户不同的烹饪需求,提高空气炸锅的实用性。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六导流面形成朝向锅体的加热导流风道。所述热风依据柯恩达效应沿加热导流风道接触锅体,将热量传递至锅体,从而加热锅体内的食物,令锅体的食物快速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上盖提手,上盖提手设置在上盖的外壁上。通过设置有上盖提手,便于用户取放上盖。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第五导流面和第六导流面均为曲面。所述柯恩达效应,流体(水流或气流)有偏离原本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第一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第五导流面和第六导流面)表面流动的倾向。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机身提手,机身提手设置在机身的外壁上,机身的外壁还开有进风口。通过设置有机身提手,便于用户取放机身。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还包括操控面板,操控面板设置在机身侧壁,烘烤装置和操控面板电连接。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烘烤装置包括发热元件、风扇和电机,发热元件位于风扇上方,电机和风扇连接并带动风扇旋转,电机和发热元件分别与操控面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流盘依据柯恩达效应形成第一导流面,炸篮依据柯恩达效应形成第二导流面和第三导流面,上盖依据柯恩达效应形成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烘烤装置形成热风在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不同的方向进入炸篮,令炸篮受热更均匀,大大提高炸篮内食物的烘烤效率,提高空气炸锅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导流面、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第四导流面和第五导流面利用柯恩达效应形成中部导流风道、顶部导流风道和侧部导流风道,热风经过中部导流风道、顶部导流风道和侧部导流风道沿炸篮的侧面、顶面和底面进入炸篮内腔,令炸篮受热更均匀,大大提高空气炸锅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倒置形成锅体,锅体坐于导流盘上形成煮锅,空气炸锅和煮锅之间自用切换,满足用户不同的烹饪需求,提高空气炸锅的实用性,而且热风依据柯恩达效应沿加热导流风道接触锅体,将热量传递至锅体,从而加热锅体内的食物,令锅体的食物快速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空气炸锅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空气炸锅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空气炸锅的热风流动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空气炸锅的装配示意图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空气炸锅的导流盘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空气炸锅的炸篮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煮锅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煮锅的热风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结合图1到图6所示,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身1、炸篮2、上盖3、导流盘4、烘烤装置5和操控面板6,所述机身1的外壁开有进风口12,机身1的外壁设置有机身提手11,所述操控面板6设置在机身1侧壁。

所述烘烤装置5设置在机身1内,烘烤装置5包括发热元件51、风扇52和电机53,发热元件51位于风扇52上方,电机53和风扇52连接并带动其旋转,所述电机53和发热元件51分别与操控面板6电连接。

所述导流盘4包括底盘41、凸面导流板42和连接筋43,所述底盘41开有开口44,凸面导流板42位于开口44上方,凸面导流板42的凸面形成第一导流面71,第一导流面71朝向开口44,连接筋43一端连接球凸面导流板42,连接筋43另一端连接底盘41,连接筋43和连接筋43之间形成出风口45。

所述炸篮2外壁间隔开有通风孔21,所述炸篮2的底壁朝内凹陷形成第一凹腔22,第一凹腔22内壁形成第二导流面72,位于第一凹腔22外的炸篮2的底壁形成第三导流面73。

所述上盖3为金属上盖,上盖3的外壁设置有上盖提手31,上盖3的顶部朝内凹陷形成第二凹腔32,第二凹腔32的内壁形成第六导流面76,上盖3的顶部内壁朝上盖3的内腔凸起形成凸起部32,凸起部32的外壁形成第四导流面74,位于凸起部32外的上盖3内顶壁形成第五导流面75。

所述导流盘4坐于机身1上并位于烘烤装置5上方,所述炸篮2坐于导流盘4上,第一凹腔22位于凸面导流板42上方,所述上盖3坐于导流盘4上,炸篮2位于上盖3的内腔。

所述第一导流面71和第二导流面72之间形成朝向炸篮2的中部导流风道81,所述第一导流面71、第三导流面73、第五导流面75和第四导流面74之间形成朝向炸篮2的顶部导流风道82,所述第一导流面71和第三导流面73形成朝向炸篮2的侧部导流风道83,所述中部导流风道81、顶部导流风道82和侧部导流风道83形成所述柯恩达导流风道8。

所述第一导流面71、第三导流面73、第四导流面74、第五导流面75和第六导流面76均为曲面。

康达效应(coandaeffect)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流体(水流或气流)有偏离原本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第一导流面71、第三导流面73、第四导流面74、第五导流面75和第六导流面76)表面流动的倾向。

工作原理:

用户将导流盘4坐于导流盘4上,炸篮2坐于导流盘4上,上盖3坐于机身1上,炸篮2置于上盖3内腔形成空气炸锅。

用户通过操控面板6启动烘烤装置5,外界空气沿进风口12进入机身1内,发热元件51发热,风扇52将搅动空气接触发热元件51形成热风,一部分热风在柯恩达效应的作用下沿中部导流风道81穿过通风孔21进入炸篮2内,一部分热风在柯恩达效应的作用下沿顶部导流风道82穿过通风孔21进入炸篮2内,一部分热风在柯恩达效应的作用下沿侧部导流风道83穿过通风孔21进入炸篮2内,一部分热风在柯恩达效应的作用下沿顶部导流风道82穿过通风孔21进入炸篮2内,令炸篮2的加热更均匀,大大提高炸篮2内食物的烘烤效果。

实施例2,结合图7到图8所示,用户将上盖3倒置形成锅体7,锅体7坐于导流盘4上,第二凹腔32位于凸面导流板42上方,形成煮锅,第一导流面71和第六导流面76形成朝向锅体7的加热导流风道84。

用户通过操控面板6启动烘烤装置5,发热元件51发热,风扇52将搅动空气接触发热元件51形成热风,热风在柯恩达效应的作用下沿加热导流风道84流动接触锅体7,将热量传递至锅体7,从而加热锅体7内腔的食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