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8568发布日期:2021-08-06 12:39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扇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门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碰撞,尤其是残疾人行动不便易于门扇发生碰撞,因此会在门板上加装一道护门板,目前的市场上的门扇一般通过胶粘剂粘接来安装护门板,但是该方法不仅不环保,且还具有护门板安装不平整,接缝明显的缺点。

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钢结构人防门”,其公告号cn208220552u,包括括第一防护门板和第二防护门板,所述第一防护门板和第二防护门板的内部均设置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部安装有缓冲杆,所述铰链销套上安装有铰链销,所述铰链销安装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槽上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一侧安装有对接板,所述对接板的一端安装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的外侧安装有弹簧,所述安装槽的一端通过转动轴安装有凸轮,所述安装槽的另一端安装有挡套,所述第二防护门板的背面安装有固定栓套,该技术方案中,结构复杂,且应用于防护工程出入口的门,不适用于普通门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采用胶粘剂安装不环保、护门板安装不平整、接缝明显等问题,提供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保证了护门板安装平整,且结构稳固、装配便捷,还环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包括门扇,所述门扇包括插接腔、用于将插接腔两侧封闭的两块外板,在所述插接腔内设置有插接槽;护门板,所述护门板包括防护板和封边条,防护板和封边条设置为“l”型结构,在所述防护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护门板与门扇的插接条,所述插接条插接在插接槽内;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门扇与封边条。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需要安装护门板时,门扇的一块外板铣去一部分,使插接槽与外界连通,然后将护门板上的插接条从端部滑动插接到插接槽中,然后通过固定件将封边条与门扇底部固定,封边条不仅将门扇底部封边,还进一步将护门板固定在门扇上,使结构稳定牢固,且装配便捷,同时避免使用了胶粘剂,使装配过程更环保,另外,插接的安装方式便于使护门板紧密贴合在门扇上,且护门板与门扇之间无其他介质,这就便于保证护门板安装平整,解决接缝明显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槽设置为截面为梯形的燕尾状结构,所述插接条设置为截面与插接槽配合的燕尾状结构。

将插接槽和插接条的截面分别设置为梯形的燕尾状结构,有效提高护门板与门扇之间的连接牢固度,避免护门板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槽与外板连接,所述插接槽成对且对称设置在插接腔两侧壁上。

当门扇需要安装护门板时,需要在门扇外板上铣去一定厚度,使插接槽与外界连通便于插接固定,而插接槽成对且对称的设置便于在任意一面进行铣削处理,避免出错。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槽包括靠近插接腔几何中心设置的锁紧端和远离插接腔几何中心的开口端,所述锁紧端的宽度a大于开口端的宽度b。

在插接防护板时,开口端与外界连通,锁紧端宽度a大于开口端宽度b,而插接条的结构与插接槽配合,这就有利于防止防护板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槽的开口端到外板的外壁的距离d小于外板厚度h。

在需要安装护门板时,需要铣削一定厚度的外板,开口端到外板的外壁的距离d小于外板厚度h的设置是为了避免铣削整个外板而空腔结构暴露在外影响密封性,同时减少了铣削外板的厚度,提高了效率。

作为优选,在所述插接腔内设置有加强筋结构,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插接槽的第一加强筋、两端分别与插接腔两端连接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设置为十字结构。

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在插接过程中插接槽发生变形。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十字相交处设置有固定槽。

固定槽的设置便于固定件对门扇进行固定,而固定槽设置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十字相交处有利于提高固定槽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固定件的连接牢固度,还便于确定固定槽的位置,便于生产。

作为优选,在所述封边条上设置有与固定槽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件通过固定槽与固定孔将护门板与门扇底部固定。

固定孔和固定槽对应设置,便于固定件将封条边与门扇固定,从而将门扇底部固定和封边,提高密封性。

作为优选,在所述门扇内还设置有若干与插接腔并列设置的空腔。

空腔的设置有利于在保证安装门扇强度的同时节省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封边条与防护板设置为一体式结构。

封边条与防护板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减少安装步骤,在安装防护板的同时直接对门扇进行封边处理,提高安装效率。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保证了护门板安装平整,且结构稳固、装配便捷,还环保;

(2)插接槽和插接条的截面分别设置为梯形的燕尾状结构,有效提高护门板与门扇之间的连接牢固度,避免护门板脱出;

(3)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设置有效防止在插接过程中插接槽发生变形;

(4)封边条与防护板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减少安装步骤,在安装防护板的同时直接对门扇进行封边处理,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门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门扇的第二中结构示意图;

图4是护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护门板安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扇101、空腔102、插接腔103、插接槽104、第一加强筋105、第二加强筋106、加强筋结构107、外板108、固定槽2、护门板201、防护板202、封边条203、插接条204、固定孔3、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的实施例1中,一种护门板安装结构,包括门扇1、护门板2和固定件3,其中门扇1和护门板2插接固定,门扇1包括插接腔102,在插接腔102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块外板107,在插接腔102内设置有插接槽103,护门板2包括设置为“l”型结构的防护板201和封边条202,在防护板201上设置有与插接槽103对应的插接条203,插接条203插接在插接槽103内,封边条202用于门扇1底部封边,固定件3用于固定封边条202和门扇1底部。

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门扇1不需要安装护门板2时,插接腔102封闭在两个外板107内,保证了门扇1的密封性;而当门扇1需要安装护门板2时,将外板107铣削一部分,使插接槽103与外界连通,然后将护门板2的插接条203从端部滑动插接到插接槽103中,使插接条203与插接槽103插接固定,再通过固定件3将封板条与门扇1底部封边,将门扇1封闭同时进一步将护门板2固定,这里固定件3为螺钉。在此过程中,护门板2与门扇1之间避免使用了胶粘剂,较为环保,同时只需将调整好外板107铣削部分尺寸与防护板201尺寸,即保证了护门板安装平整,同时解决了接缝明显问题。

进一步地,封边条202与防护板201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有利于减少安装步骤,在安装防护板201的同时直接对门扇1进行封边处理,提高安装效率。

此外,在门扇1内还设置有若干与插接腔102并列设置的空腔101,空腔101的设置有利于在保证安装门扇1强度的同时节省材料。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插接槽103设置为截面为梯形的燕尾状结构,插接条203与插接槽103配合,因此插接条203也处设置为与插接条203配合的燕尾状结构,这里插接槽103靠近插接腔102几何中心的一端为锁紧端和远离插接腔102几何中心的一端为开口端,锁紧端的宽度a大于开口端的宽度b,由于在插接防护板201时,开口端与外界连通,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插接条203从开口端脱出,提高放缓连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插接槽103的开口端到外板107的外壁的距离d小于外板107厚度h,在需要安装护门板2时,需要铣削一定厚度的外板107,这样的设置是有效避免铣削外板107厚度过大而导致空腔101结构暴露在外影响密封性,同时减少了铣削外板107的厚度,提高了效率。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插接槽103与外板107连接且插接槽103,且插接槽103成对且对称设置在插接腔102的两侧壁上,由于门扇1在安装护门板2时,需要将门扇1外板107上铣去一定厚度从而使插接槽103与外界连通便于插接固定,当插接槽103成对且对称设置时,便于在门板任意一侧进行铣削处理,避免出错。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插接腔102内设置有加强筋结构106,加强筋结构106包括用于支撑插接槽103的第一加强筋104、两端分别与插接腔102两端连接的第二加强筋105,第一加强筋104和第二加强筋105设置为十字结构,在第一加强筋104和第二加强筋105十字相交处设置有固定槽108。第一加强筋104和第二加强筋105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在插接过程中插接槽103发生变形,提高安装牢固度,固定槽108的设置便于固定件3对门扇1进行固定,而固定槽108设置在第一加强筋104和第二加强筋105的十字相交处有利于提高固定槽108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固定件3的连接牢固度,还便于确定固定槽108的位置,便于生产。

另外,在封边条202上设置有与固定槽108对应的固定孔204,固定件3通过固定槽108与固定孔204将护门板2与门扇1底部固定,从而实现门扇1底部封边,提高门扇1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