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5842发布日期:2021-11-10 01:1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锅。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热衷于自己动手制作美食,多功能锅作为一种能够烹饪多种食材的厨房电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市面上的多功能锅分为一体式与分体式。分体式多功能锅包括底座和锅体,市面上的分体式多功能锅的加热方式大多采用发热盘作为加热件对锅体进行加热,发热盘包括盘体与发热管,发热管位于盘体下方并被盘体所覆盖,发热管与盘体一体设置,锅体放置在底座上时,盘体与锅体相接触,发热管产生的热量通过盘体传导给锅体,此种方式热传导速率慢,导致锅体的加热效率较差,造成食物的烹饪时间较长,同时,发热盘由于固定安装在底座内,发热盘的四周与底座侧壁间存在缝隙,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汤汁或油污等一旦渗入缝隙中无法清洗干净,容易滋生细菌,同时影响发热盘的发热效率,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
3.因此,如何使得分体式多功能锅能够提升加热效率,同时易于清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锅,将发热管作为加热元件对锅体进行加热,使得发热管产生的热量能够充分传递给锅体,提升锅体对食材的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锅,其中,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壳体和反射罩;锅体,所述锅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加热组件,其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射罩上,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管,当所述锅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发热管与所述锅体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感温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底座内,所述感温组件与所述锅体底部相贴合。
6.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发热管的支撑件,所述发热管搭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发热管距离所述反射罩底面的竖直高度为h1,所述支撑件的高度为h2,h2>h1。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在所述反射罩上的金属支架,所述金属支架上设有多个缺口,所述发热管搭设在所述缺口内。
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马仔,所述马仔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射罩上,每个相邻马仔之间的距离为d,d>50mm。
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与所述反射罩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反射罩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发热管穿过所述定位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热管与所述反射罩密封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反射罩的底部,所述发热管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定位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1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交叠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反射罩的侧壁上,所述发热管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定位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13.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罩上设有盖合于所述定位孔的压片,所述压片与所述发热管焊接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呈u型或环形设置。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在反射罩上固定安装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管,当锅体放置在底座上时,发热管与锅体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此时发热管不紧贴锅体底部,使得发热管通过热辐射对锅体进行加热,避免发热管紧贴锅体底部造成锅体受热不均的现象,发热管与锅体间隙设置,使得锅体底部温度一致,食材受热均匀,防止食材出现一部分烤焦,一部分还未熟透等烤制程度不一的情况,降低了烹饪失败的概率。同时,采用发热管作为热源直接对锅体进行加热,加热效率更高,缩短了烹饪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17.2、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管和用于固定发热管的支撑件,发热管搭设在支撑件上,发热管距离反射罩底面的竖直高度为h1,支撑件的高度为h2,h2>h1,即支撑件的高度高于发热管距离反射罩底面的竖直高度,使得锅体放置在底座上时,支撑件对锅体起到支撑作用,锅体架设在支撑件上,使得锅体的放置更加稳固,发热管产生的热量通过热辐射均匀传递至锅体,保证锅体底部受热均匀,加热效率提升。同时,发热管搭设在支撑件上,使得发热管与反射罩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用户清理滴落在反射罩上的油污或水渍,用户体验更好。
18.3、支撑件可以设置成多个平行设置在反射罩上的金属支架,也可以设置成多个马仔。当支撑件为金属支架时,金属支架上设有多个缺口,发热管搭设在缺口内;当支撑件为马仔时,多个马仔分布均匀地固定安装在反射罩上,每个相邻马仔之间的距离为d,d>50mm。支撑件的存在能够给发热管提供足够的支持力,使得发热管的安装更加牢靠,不会因为锅体的重力造成变形或断裂,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
19.4、壳体与反射罩之间形成容纳腔,反射罩上设有定位孔,发热管穿过定位孔伸入容纳腔内,发热管与反射罩密封设置,在反射罩上设有盖合于定位孔的压片,压片与发热管焊接连接,发热管穿过压片伸入容纳腔内。发热管、压片与定位孔共同构成密封结构,防止机器使用过程中,出现部分液体顺着发热管渗入容纳腔内的情况发生。由于发热管的两端连接有接线端子,将发热管与反射罩密封设置,避免了液体沾湿接线端子造成线路短路、机器使用故障等问题的发生,同时防止触电,提升了安全性能。
20.5、定位孔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反射罩的底部,使得发热管沿竖直方向穿过定位孔伸入容纳腔内,利于发热管的交叠设置,简化了交叠后的发热管与反射罩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同时,发热管两端连接有接线端子,此时接线端子位于反射罩下方,空间较大,利于安装。定位孔也可以设置在反射罩的侧壁上,使得发热管沿水平方向穿过定位孔伸入容纳腔内,此时接线端子与发热管的连接处位于反射罩侧壁与壳体侧壁形成的环形容纳空间内,可以降低反射罩与壳体之间的高度,从而使得整机高度降低,结构更加紧凑。
21.6、发热管的两端交叠设置,此时,发热管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加热环,使得锅体底部受热均匀,食物各部位的烤制程度一致,加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保证食材良好的色泽与口感。发热管呈u型或环形设置,使得机器的加热效率提升,缩短食物烹饪的时间,保证良好的
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多功能锅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多功能锅的底座的结构剖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多功能锅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多功能锅的底座的结构爆炸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三中所述多功能锅的反射罩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三中所述多功能锅的反射罩的俯视图。
28.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29.1、底座;11、壳体;12、反射罩;121、定位孔;2、锅体;3、加热组件;31、发热管;32、马仔;33、金属支架;4、感温组件;5、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1.实施例一:
32.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锅,包括:底座1和锅体2,所述底座1包括壳体11和反射罩12,所述锅体2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底座1内还设有加热组件3和感温组件4,加热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射罩12上,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发热管31,当所述锅体2放置在所述底座1上时,所述发热管31与所述锅体2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感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1内,所述感温组件4与所述锅体2底部相贴合。将发热管31与锅体2底部间隙设置,此时发热管31不紧贴锅体2底部,使得发热管31通过热辐射对锅体2进行加热,避免发热管31紧贴锅体2底部造成锅体2受热不均的现象,发热管31与锅体2间隙设置,使得锅体2底部温度一致,食材受热均匀,防止食材出现一部分烤焦,一部分还未熟透等烤制程度不一的情况,降低了烹饪失败的概率。同时,采用发热管31作为热源直接对锅体2进行加热,加热效率更高,缩短了烹饪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33.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发热管31和用于固定所述发热管31的支撑件,所述发热管31搭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发热管31距离所述反射罩12底面的竖直高度为h1,所述支撑件的高度为h2,h2>h1,即支撑件的高度高于发热管31距离反射罩12底面的竖直高度,使得锅体2放置在底座1上时,支撑件对锅体2起到支撑作用,锅体2架设在支撑件上,使得锅体2的放置更加稳固,发热管31产生的热量通过热辐射均匀传递至锅体2,保证锅体2底部受热均匀,加热效率提升。同时,发热管31搭设在支撑件上,使得发热管31与反射罩12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用户清理滴落在反射罩12上的油污或水渍,用户体验更好。
34.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马仔32,所述马仔32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射罩12上,每个相邻马仔32之间的距离为d,d>50mm,支撑件的存在能够给发热管31提供足够的支持力,使得发热管31的安装更加牢靠,不会因为锅体2的重力造成变形或断裂,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
35.所述壳体11与所述反射罩12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反射罩12上设有定位孔121,所述发热管31穿过所述定位孔12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热管31与所述反射罩12密封设置,在所述反射罩12上设有盖合于所述定位孔121的压片5,所述压片5与所述发热管31焊接
连接,发热管31穿过压片5伸入容纳腔内。发热管31、压片5与定位孔121共同构成密封结构,防止机器使用过程中,出现部分液体顺着发热管31渗入容纳腔内的情况发生。由于发热管31的两端连接有接线端子,将发热管31与反射罩12密封设置,避免了液体沾湿接线端子造成线路短路、机器使用故障等问题的发生,同时防止触电,提升了安全性能。
36.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121设置在所述反射罩12的底部,所述发热管31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定位孔12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利于发热管31的交叠设置,简化了交叠后的发热管31与反射罩12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同时,发热管31两端连接有接线端子,此时接线端子位于反射罩12下方,空间较大,利于安装。
37.所述发热管31的两端交叠设置,此时,发热管31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加热环,使得锅体2底部受热均匀,食物各部位的烤制程度一致,加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保证食材良好的色泽与口感。所述发热管31呈环形设置,使得机器的加热效率提升,缩短食物烹饪的时间,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
38.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
39.实施例二:
40.如图5

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锅,包括:底座1和锅体2,所述底座1包括壳体11和反射罩12,所述锅体2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底座1内还设有加热组件3和感温组件4,加热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射罩12上,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发热管31,当所述锅体2放置在所述底座1上时,所述发热管31与所述锅体2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感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1内,所述感温组件4与所述锅体2底部相贴合。
41.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发热管31和用于固定所述发热管31的支撑件,所述发热管31搭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在所述反射罩12上的金属支架33,所述金属支架33上设有多个缺口,所述发热管31搭设在所述缺口内,支撑件的存在能够给发热管31提供足够的支持力,使得发热管31的安装更加牢靠,不会因为锅体2的重力造成变形或断裂,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31呈u型设置。
4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
43.实施例三:
44.如图5

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锅,包括:底座1和锅体2,所述底座1包括壳体11和反射罩12,所述锅体2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底座1内还设有加热组件3和感温组件4,加热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射罩12上,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发热管31,当所述锅体2放置在所述底座1上时,所述发热管31与所述锅体2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感温组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1内,所述感温组件4与所述锅体2底部相贴合。
45.所述壳体11与所述反射罩12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反射罩12上设有定位孔121,所述发热管31穿过所述定位孔12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热管31与所述反射罩12密封设置,在所述反射罩12上设有盖合于所述定位孔121的压片5,所述压片5与所述发热管31焊接连接,发热管31穿过压片5伸入容纳腔内。
46.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121设置在所述反射罩12的侧壁上,所述发热管31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定位孔12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此时接线端子与发热管31的连接处位于反射
罩12侧壁与壳体11侧壁形成的环形容纳空间内,可以降低反射罩12与壳体11之间的高度,从而使得整机高度降低,结构更加紧凑。
47.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
48.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