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21943发布日期:2021-11-17 17:3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


背景技术:

2.隔热型铝合金又叫断桥铝、隔热断桥铝、断桥铝合金。它是以低热导率的非金属材料连接铝合金建筑型材支撑的具有隔热、隔冷功能的复合材料,除了具有作为建筑型材所具有的特性外,还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和隔声性能。
3.隔热型铝合金主体为铝材,型材中间用塑料型材腔体做断热材料,利用塑料型材使得铝材型材断开形成断桥,进而起到阻止热量传播及改变声音传播介质的作用,能够有效起到隔热隔音的效果。这种创新结构设计,兼顾了塑料和铝合金两种材料的优势,同时满足装饰效果和门窗强度及耐老性能的多种要求。
4.现有技术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很难达到紧密的效果,在长时间使用下,物件热胀冷缩可能发生形变,使得铝合金门窗发生松动的情况,进而导致隔热隔音效果变差,甚至导致功能的完全丧失。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隔热与隔音性能更强且更加经久耐用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隔热与隔音性能更强且更加经久耐用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包括框体及设置于所述框体内并与所述框体滑动连接的扇体,所述框体包括外框、与所述外框相对间隔设置的内框及夹设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之间并用于连接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的第一胶条,所述外框包括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向靠近所述内框方向延伸形成的中空的第一腔体,所述内框包括与所述第一腔体相对的第二腔体,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还包括填设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的内的填充胶体。
9.优选的,所述扇体包括外扇及与所述外扇相对间隔设置的内扇,所述外扇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靠近所述内扇方向延伸形成的中空的第三腔体,所述内扇包括与所述第三腔体相对的第四腔体,所述填充胶体还填设于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内。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的的容积为所述第二腔体的容积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三腔体的容积为所述第四腔体的容积的三分之一。
11.优选的,所述外扇与所述外框间隔设置,所述内扇与所述内框滑动连接,所述本体部包括靠近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表面,所述主体部包括靠近所述本体部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正投影完全落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
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
13.优选的,所述扇体还包括夹设于所述外扇与所述内扇之间并用于连接所述外扇与所述内扇的第二胶条,所述第二胶条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胶条的结构相同。
14.优选的,所述外框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腔体的腔体壁继续向靠近所述内框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卡槽,所述内框还包括子所述第二腔体的腔体壁继续向靠近所述外框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胶条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内。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槽及所述第二卡槽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卡槽、两个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一腔体的腔体壁及所述第二腔体的腔体壁共同围成密封空间,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空间内的隔热条。
16.优选的,所述隔热条为尼龙

66隔热条。
17.优选的,所述填充胶体的材料为天然橡胶、tpv橡胶或硅胶条。
18.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通过设置填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填充胶体,一方面增加了所述框体的重量,提升了所述框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所述填充胶体,能够避免所述框体在风大时产生振动,减少噪音的输出,保证了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的隔音效果;同理,在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内设置所述填充胶体,增加了所述扇体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通过限定所述第三腔体的容积为所述第四腔体的容积的三分之一,使得所述扇体靠近户内的一侧重量更大,能够避免窗扇向外翻出,安全性能更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的a部分放大图;
21.图3为图2所示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去除填充胶体、第一胶条及第二胶条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00、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10、框体;11、外框;111、本体部;1111、第一表面;112、第一腔体;113、第一卡槽;12、内框;121、第二腔体;122、第二卡槽;13、第一胶条;20、扇体;21、外扇;211、主体部;2111、第二表面;212、第三腔体;22、内扇;221、第四腔体;23、第二胶条;30、填充胶体;101、密封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下述实验例和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本实用新型。
24.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100,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100包括框体10、设置于所述框体10内并与所述框体10滑动连接的扇体20、填充胶体30及隔热条(图未示)。
25.所述框体10包括外框11、与所述外框11相对间隔设置的内框12及夹设于所述外框11与所述内框12之间并用于连接所述外框11与所述内框12 的第一胶条13。
26.所述外框11包括本体部111、自所述本体部111向靠近所述内框12方向延伸形成的
中空的第一腔体112及自所述第一腔体112的腔体壁继续向靠近所述内框12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卡槽113。
27.所述本体部111包括靠近所述外扇21的第一表面1111。
28.所述内框12包括与所述第一腔体112相对的第二腔体121及自所述第二腔体121的腔体壁继续向靠近所述外框1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卡槽122。其中,所述第二卡槽12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槽113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胶条13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13与所述第二卡槽122内。
29.所述扇体20包括外扇21、与所述外扇21相对间隔设置的内扇22及夹设于所述外扇21与所述内扇22之间并用于连接所述外扇21与所述内扇22 的第二胶条23。其中,所述第二胶条2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胶条13的结构相同。
30.所述外扇21与所述外框11间隔设置,所述内扇22与所述内框12滑动连接。
31.所述外扇21包括主体部211及自所述主体部211向靠近所述内扇22 方向延伸形成的中空的第三腔体212。
32.所述主体部211包括靠近所述本体部111的第二表面2111。其中,所述第一表面1111向所述第二表面2111的正投影完全落在所述第二表面 2111上。同时,所述第一表面1111靠近所述第一腔体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211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表面1111远离所述第一腔体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2111之间的间距。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表面1111 形成一道防水线,避免雨水通过所述框体10与所述扇体20之间的间隙流入。
33.所述内扇22包括与所述第三腔体212相对的第四腔体221。所述填充胶体30填设于所述第一腔体112、所述第二腔体121、所述第三腔体212 及所述第四腔体221内。通过在所述第一腔体112及所述第二腔体121内填设所述填充胶体30,一方面增加了所述框体10的重量,提升了所述框体10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所述填充胶体30,能够避免所述框体10在风大时产生振动,减少噪音的输出,保证了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100的隔音效果。
34.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体112的容积为所述第二腔体 121的容积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三腔体212的容积为所述第四腔体221的容积的三分之一。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扇体20靠近户内的一侧重量更大,能够避免窗扇向外翻出,安全性能更高。当然,这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本使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体112的容积也可以为所述第二腔体121的容积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所述第三腔体212的容积为所述第四腔体221的容积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35.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胶条13及所述第二胶条23,分别将所述外框11与所述内框12及所述外扇21与所述内扇22分隔,降低铝合金材料的所述外框11与所述内框12及所述外扇21与所述内扇22之间的热传导能力,以达到隔热的效果。
36.更优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槽113及所述第二卡槽122的数量均为两个,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卡槽113、两个所述第二卡槽 122、所述第一腔体112的腔体壁及所述第二腔体121的腔体壁共同围成密封空间101,所述隔热条设置于所述密封空间101内。
37.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101内设置所述隔热条,进一步弱化了所述密封空间101内的热传导能力,进而强化了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100 的隔热能力。
38.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条为尼龙

66隔热条。
39.优选的,所述填充胶体30为天然橡胶、tpv橡胶或硅胶条。
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通过设置填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填充胶体,一方面增加了所述框体的重量,提升了所述框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所述填充胶体,能够避免所述框体在风大时产生振动,减少噪音的输出,保证了所述隔热型铝合金门窗框体结构的隔音效果;同理,在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内设置所述填充胶体,增加了所述扇体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通过限定所述第三腔体的容积为所述第四腔体的容积的三分之一,使得所述扇体靠近户内的一侧重量更大,能够避免窗扇向外翻出,安全性能更高。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