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51643发布日期:2021-11-24 22:4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杯。


背景技术:

2.水杯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水杯的外表面为光滑的曲面,为了方便携带,通常采用在水杯的杯盖顶部设置拎手结构,或在杯盖与杯身之间连接一个带状结构。
3.但是采用上述方式,无形中增加了水杯的体积,虽然增强了携带的便捷性,但是将水杯放置于包中时,凸出的拎手结构会占据包内空间,而且上述带状结构或拎手还可能与包内其它物品缠绕在一起,造成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杯,能够减小水杯的占用空间,而且便于携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水杯,包括:
6.杯体;
7.内盖体,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设置于所述杯体的开口端,用于将所述杯体封闭,所述内盖体的开口朝向与杯体的开口朝向相同;
8.顶盖,设置于所述内盖体的开口端,所述顶盖上开设有通孔;
9.绳体,一端与所述内盖体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通孔外并连接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为弹性材料,能够卡设于所述通孔处。
10.可选的,所述内盖体的底壁设置有倒钩,所述绳体为闭合的环状结构,所述绳体的下端勾挂在所述倒钩上。
11.可选的,所述握持部包括握持体以及与握持体固定连接的圆盘,所述圆盘与所述绳体相连,且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
12.所述圆盘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一组凸棱,所述圆盘插入所述通孔内时,所述凸棱与通孔的内壁紧密贴合。
13.可选的,所述握持部为弹性材质。
14.可选的,所述杯体内壁的上端设有螺纹,所述内盖体与杯体螺纹连接。
15.可选的,还包括外盖体,与所述内盖体相连,所述外盖体与内盖体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所述杯体的开口边缘伸入所述环形空间内;
16.所述顶盖连接于所述外盖体的顶端。
17.可选的,所述外盖体与所述内盖体固定连接。
18.可选的,所述外盖体的直径等于所述杯体上端部的直径。
19.可选的,所述顶盖与所述外盖体螺纹连接。
20.可选的,所述杯体内壁的上部设置有缩颈部,所述内盖体的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缩颈部贴合。
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22.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手持携带水杯时,将握持部从通孔处取出,拉出绳体,将握持部攥在手中前行即可;当需要收纳水杯,无需使用绳体时,将绳体塞进内盖体中,然后施加外力将握持部按压进通孔内,力的大小以握持部能够卡进通孔的开口边缘而不掉落为宜。采用本技术,不仅方便出行时携带水杯,而且通过绳体、握持部与顶盖中心处通孔的配合,能够减小水杯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收纳。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并不超出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水杯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中水杯的剖视图;
26.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7.图4是图2中握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杯体;100、环形空间;11、缩颈部;2、内盖体;21、倒钩;22、密封圈;3、顶盖;31、通孔;4、绳体;5、握持部;51、握持体;52、圆盘;53、凸棱;6、外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参照图1、图2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水杯,包括杯体1、内盖体2、顶盖3、绳体4以及握持部5。
32.杯体1开口端的直径小于其下部的直径,内盖体2设置于杯体1的开口端。内盖体2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且内盖体2的开口朝向与杯体1的开口朝向相同,使得内盖体2的外壁与杯体1开口端的内壁相配合时,将杯体1的开口端封闭。
33.顶盖3设置于内盖体2的开口端,顶盖3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与内盖体2内部的通孔31。
34.绳体4为柔性材料,其一端位于内盖体2内部,与内盖体2的底部相连,另一端能够穿出通孔31外。握持部5固定连接于绳体4的自由端,握持部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将握持部5朝向通孔31处按压时,握持部5发生形变,能够卡设在通孔31处。
35.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手持携带水杯时,将握持部5从通孔31处取出,拉出绳体4,悬吊杯体1,然后将握持部5攥在手中前行即可;当需要收纳水杯,无需使用绳体4时,将绳体4塞进内盖体2中,然后施加外力将握持部5按压进通孔31内,力的大小以握持部5能够卡进通孔31的开口边缘而不掉落为宜。采用本技术,不仅方便出行携带水杯,而且通过绳体4、握持部5与顶盖3中心处通孔31的配合,能够减小水杯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收纳。
3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杯体1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内盖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杯体1适配的外螺纹,内盖体2与杯体1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的形式,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密封性和连接稳定性相对卡接等形式更强。
37.参照图2和图3,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与内盖体2相连的外盖体6,其中,外盖体6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其直径大于内盖体2的直径,外盖体6的上端部与内盖体2的上端部相连,外盖体6与内盖体2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100,环形空间100的下端为开口,安装内盖体2时,将环形空间100的开口端与杯体1的开口边缘对应,将杯体1的开口边缘向上伸进环形空间100内,旋动外盖体6即可。
38.外盖体6的设置一是使得整个水杯的外形更为美观,避免杯体1的上端部的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二是外盖体6包覆在杯体1开口端的外侧,对杯体1的开口端起到保护作用,保持杯体1的开口边缘的清洁度。除此之外,外盖体6的设置还起到方便旋动的作用,当仅旋动内盖体2时操作显然不便。
39.需要说明的是,顶盖3连接于外盖体6的顶部。可选的,外盖体6的上端面向上延伸设置有一个环体,且环体的外壁上设有螺纹,顶盖3与外盖体6的上端螺纹连接。除此之外,也可采用卡接等形式。将顶盖3与外盖体6螺纹连接,方便打开顶盖3,随时对内盖体2的内部进行清洁或者更换绳体4。
40.可选的,外盖体6与内盖体2固定连接,本技术将外盖体6与内盖体2分体设置,让后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将外盖体6与内盖体2固定,增强连接的稳定性,两个部件单独生产制造后焊接为一体,从而降低生产加工的难度。
41.可选的,外盖体6的直径等于杯体1上端部的直径,这样将外盖体6安装在杯体1上之后,外盖体6外表面与杯体1外表面之间能够平滑过渡,不仅外表美观,而且手部握持水杯时也更为舒适。
42.参照图3,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内盖体2的底壁中心固定设置有倒钩21,也就是倒钩21的尖端朝向内盖体2的底壁所在平面弯曲,且倒钩21的尖端与内盖体2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绳体4为闭合的环状结构,可贴着内盖体2的底壁套在倒钩21上,向上拉动绳体4时即可勾挂在倒钩21上,更换或者清洁绳体4都更为方便。
43.参照图4,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握持部5包括握持体51和圆盘52,握持体51与圆盘52固定连接。其中,握持体51主要是为了与人的手部适配,提高握持的舒适度;圆盘52则是为了与通孔31配合,圆盘52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一组凸棱53,凸棱53沿圆盘52的周向固定设置。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握持体51可以为球形、椭球形、心形等适合手部握持的形状。
44.需要将绳体4收纳进内盖体2中时,将圆盘52对准通孔31并向通孔31内按压,直到圆盘52进入通孔31内,在这个过程中,凸棱53发生形变,并贴着通孔31的孔壁滑动,最终穿过通孔31,卡在通孔31另一端,从而将握持部5固定,避免握持部5脱落。当需要携带水杯时,
向外拉动握持部5,将圆盘52从通孔31内拔出即可。通过圆盘52及凸棱53的设置,更加方便将握持部5固定于通孔31内。
45.可选的,本技术中握持部5采用弹性材质,本技术中采用硅胶材质,使得圆盘52和凸棱53能够根据需求产生必要的形变,以将其固定于顶盖3上;同时硅胶材质柔软握感舒适,可提升使用的体验感,当然,实际中也可采用软质塑料等其它材质。
46.参照图2和图3,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中杯体1为双层,内外壁之间为真空设置,起到保温的效果。杯体1内壁的上部、螺纹部分的下方,设置有缩颈部11,缩颈部11位置的内径较小,形成收口形状。内盖体2的下端沿周向开设有嵌槽,嵌槽内设置有密封圈22,密封圈22采用柔性材质,具体可选用硅胶、塑料等。
47.内盖体2向杯体1内旋进的过程中,密封圈22与缩颈部11紧紧贴合,并在抵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发生形变,受到挤压力作用,密封圈22与缩颈部11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贴合状态,杯体1内的水不会发生泄漏,增强了水杯的密封性。
4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仅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基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做出的改变或变形之处,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