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29169发布日期:2021-08-20 16:4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液壶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



背景技术: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茗,荈,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在泡制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茶具,茶壶为其中的一种。

当茶叶在泡制过程中使用到的水温较高,使得茶壶的稳定也相对较高,造成在将茶水导入至茶海的过程中容易使手被烫,使用不够方便,并且如果茶水在流动过程中接触到手时会使得茶水的卫生程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该装置包括左卡销、中空圆套、导流壶、防滑垫和茶海,所述左卡销设置于左壶架右端面中部,且左卡销活动伸入于壶体左端面顶部开设的卡销孔内侧,所述中空圆套嵌入于导流壶前端面中部,且中空圆套内侧安装有磁铁块,所述导流壶右端面顶部紧固有外卡销,且导流壶内侧前端顶部设置有导液嘴,所述壶体左右两端设置有卡销套,且壶体内侧底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外卡销贴合于右卡套内侧,所述左壶架设置于壶架底座顶部左端,所述壶架底座顶部右端设置有右壶架,所述卡销套套设于导流壶内侧,所述过滤网底部设置有出液孔,所述出液孔开设于壶体前端面底部,且出液孔内侧设置有塞液钢珠,所述右卡套设置于右壶架左端顶部,所述防滑垫设置于壶架底座底部,所述茶海设置于壶架底座前侧。

优选的,所述防滑垫包括橡胶垫片、凸体、凹槽、插块、插槽和卡块,所述胶垫片粘贴于壶架底座底端面,且胶垫片底端面设置有凸体,所述凹槽开设于橡胶垫片左右两端中部,所述插块设置于胶垫片顶端面,且插块活动伸入于插槽内侧,所述插槽开设于壶架底座底端面,所述卡块设置于插块外侧中部,且卡块相连接于插槽内侧中部开设的卡槽内侧。

优选的,所述左壶架顶端面高于右壶架顶端面,且左壶架顶部呈呈右凸起的弧形状。

优选的,所述卡销套底端面中部为镂空结构。

优选的,所述出液孔内侧长度为塞液钢珠外径的1.5倍至两倍,且出液孔内侧宽度相对应于塞液钢珠外径。

优选的,所述导液嘴为向前延伸的弧形状。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外侧大小相对应于壶体内侧底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通过设置了磁铁片和塞液钢珠于导流壶内,通过茶海的出液尖嘴处顶住导流壶,使得导流壶向后转动,并且导流壶带动磁铁块向后移动,而塞液钢珠受到磁铁块的吸力进行移动而将出液孔打开,使得壶体内的茶水进入到导流壶内,并且由于导流壶为倾斜状态,使得导流壶内侧的茶水通过导液嘴进入到茶海内侧,到达了防止茶水烫伤手掌,以及更加卫生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壶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壶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茶海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其中:左卡销-1、中空圆套-2、导流壶-3、壶体-4、外卡销-5、左壶架-6、右壶架-7、壶架底座-8、磁铁块-9、卡销套-10、过滤网-11、出液孔-12、塞液钢珠-13、卡销孔-14、导液嘴-15、右卡套-16、防滑垫-17、茶海-18、橡胶垫片-171、凸体-172、凹槽-173、插块-174、插槽-175、卡块-17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该装置包括左卡销1、中空圆套2、导流壶3、防滑垫17和茶海18,左卡销1设置于左壶架6右端面中部,且左卡销1活动伸入于壶体4左端面顶部开设的卡销孔14内侧,中空圆套2嵌入于导流壶3前端面中部,且中空圆套2内侧安装有磁铁块9,导流壶3右端面顶部紧固有外卡销5,且导流壶3内侧前端顶部设置有导液嘴15,壶体4左右两端设置有卡销套10,且壶体4内侧底部安装有过滤网11,外卡销5贴合于右卡套16内侧,左壶架6设置于壶架底座8顶部左端,壶架底座8顶部右端设置有右壶架7,卡销套10套设于导流壶3内侧,过滤网11底部设置有出液孔12,出液孔12开设于壶体4前端面底部,且出液孔12内侧设置有塞液钢珠13,右卡套16设置于右壶架7左端顶部,防滑垫17设置于壶架底座8底部,茶海18设置于壶架底座8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垫17包括橡胶垫片171、凸体172、凹槽173、插块174、插槽175和卡块176,所述胶垫片171粘贴于壶架底座8底端面,且胶垫片171底端面设置有凸体172,所述凹槽173开设于橡胶垫片171左右两端中部,所述插块174设置于胶垫片171顶端面,且插块174活动伸入于插槽175内侧,所述插槽175开设于壶架底座8底端面,所述卡块176设置于插块174外侧中部,且卡块176相连接于插槽175内侧中部开设的卡槽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左壶架6顶端面高于右壶架7顶端面,且左壶架6顶部呈呈右凸起的弧形状,便于提拉左壶架6而带动壶架底座8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卡销套10底端面中部为镂空结构,便于将卡销套10套接于导流壶3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孔12内侧长度为塞液钢珠13外径的1.5倍至两倍,且出液孔12内侧宽度相对应于塞液钢珠13外径,便于塞液钢珠13在移动之后将出液孔12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导液嘴15为向前延伸的弧形状,便于茶水通过导液嘴15进入到茶海18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11外侧大小相对应于壶体4内侧底部,便于过滤网11对壶体4内侧的茶叶进行全面的过滤而防止茶叶渣进入到导流壶3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其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首先将导流壶3带动卡销孔14对准左卡销1进行放置,并且将外卡销5对准有卡套16进行放置,从而实现将导流壶3放置安装于左壶架6和右壶架7上,接着将壶体4带动卡销套10套设于导流壶3内侧预安装的的卡销上,从而实现壶体4位置的安装;

第二,接着将壶架底座8带动左壶架6、右壶架7、导流壶3、壶体4以及橡胶垫片171放置于恰当的位置上,并且由于橡胶垫片171底部设置有凸条172使得橡胶垫片171的带动壶架底座8的放置过程更加稳定;

第三,然后可于壶体4内进行茶叶的泡制,当泡制完成后,可通过茶海18的出液尖嘴处顶住导流壶3,使得导流壶3向后转动,并且导流壶3带动磁铁块9向后移动,而塞液钢珠13受到磁铁块9的吸力进行移动而将出液孔12打开,使得壶体4内的茶水进入到导流壶3内,并且由于导流壶3为倾斜状态,使得导流壶3内侧的茶水通过导液嘴15进入到茶海18内侧,并且当茶海18内的茶水达到一定的量时可将茶海18向前移动,此时导流壶3向前转动,并且磁铁块9随着导流壶3向前转动,同时塞液钢珠13复位将出液孔12挡住防止茶水流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防烫伤的自动出液壶,通过茶海18的出液尖嘴处顶住导流壶3,使得导流壶3向后转动,并且导流壶3带动磁铁块9向后移动,而塞液钢珠13受到磁铁块9的吸力进行移动而将出液孔12打开,使得壶体4内的茶水进入到导流壶3内,并且由于导流壶3为倾斜状态,使得导流壶3内侧的茶水通过导液嘴15进入到茶海18内侧,到达了防止茶水烫伤手掌,以及更加卫生的有益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