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及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1691发布日期:2021-12-04 09:38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及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及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及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常规的空气炸锅工作时锅内的中心温度多为190

210℃之间,所以空气炸锅上盖内的部件在材料运用上面常规的塑料配合部分五金就能满足安规的要求。但是,现有的一种空气炸锅为了缩短烹饪时间,同时带来更好的煮食效果,将锅内中心温度提高到250

270℃之间,所带来的温升会使得常用的高温塑料也不能满足此应用,因此,需要在空气炸锅内设计新型散热结构,用于解决在锅内中心温升时,空气炸锅上盖内的部件耐热问题,以满足安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在锅内中心温升时,有效解决空气炸锅上盖内的部件耐热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及应用该上盖的空气炸锅。
4.本技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有上盖进风口,所述上盖本体内侧设有上反射罩和与所述上反射罩间隔设置的下反射罩,所述上反射罩和所述下反射罩之间形成第一排风间隙,所述上反射罩上设有与所述上盖进风口相通的反射罩进风口,所述第一排风间隙内设有用于引导气流穿过所述反射罩进风口进入至第一排风间隙内的上风扇,所述上盖本体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上风扇转动的驱动装置。
6.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上反射罩的外周侧上设有上支撑环,所述下反射罩的外周侧上设有下支撑环,所述上支撑环与所述下支撑环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排风间隙相通的散热出口。
7.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反射罩进风口位置与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上风扇的位置相对应,并设于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上风扇之间。
8.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下反射罩的下侧设有用于引导气流靠近所述下反射罩的下风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下风扇转动,所述下反射罩上设有排气孔区域,所述上反射罩上设有与所述排气孔区域相通的上反射罩排气孔,所述上盖本体上设有连通所述上反射罩排气孔和外界的排气通道。
9.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上反射罩排气孔的侧壁贴紧所述下反射罩并环绕所述排气孔区域设置。
10.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上盖本体内设有位于所述下风扇下方的发热组件。
11.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发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下风扇下方的发热支撑罩,所述发热支撑罩上侧设有与所述下风扇相对设置的流动通口,所述
发热支撑罩下侧设有挡网,所述挡网与所述发热支撑罩之间设有发热管。
12.本技术还提供了空气炸锅,包括底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
13.如上所述的空气炸锅,所述底座内设有外锅,所述底座的上侧设有环绕所述外锅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上盖本体之间形成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排风间隙与外界的第二排风间隙。
14.如上所述的空气炸锅,所述外锅内设有内锅,所述外锅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隔热间隙。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16.本技术空气炸锅在使用时,通过上风扇将空气炸锅外部冷风吹入至第一排风间隙内,以降低从内锅内通过下反射罩传入至上盖本体内的热量,有效降低下反射罩传入上盖本体的温度,快速散走上盖内的热量,降低上盖本体内用于固定上、下反射罩的塑料件及上盖本体外观件等部件的表面温度,从而有效解决空气炸锅上盖内的部件耐热问题,满足安规要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8.图1是空气炸锅的示意图。
19.图2是图1沿a

a的剖视图。
20.图3是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
21.图4是图2的b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3.当本技术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如图1至图4所示的本技术还提供了空气炸锅,包括底座9,还包括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所述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上盖,包括上盖本体1,所述上盖本体1上设有上盖进风口11,所述上盖本体1内侧设有上反射罩2和与所述上反射罩2间隔设置的下反射罩3,所述上反射罩2和所述下反射罩3之间形成第一排风间隙4,所述上反射罩2上设有与所述上盖进风口11相通的反射罩进风口21,所述第一排风间隙4内设有用于引导气
流穿过所述反射罩进风口21进入至第一排风间隙4内的上风扇5,所述上盖本体1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上风扇5转动的驱动装置7,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7为驱动电机。本实施例空气炸锅在使用时,通过上风扇将空气炸锅外部冷风吹入至第一排风间隙内,以便将从内锅内通过下反射罩传入至第一排风间隙内的热量沿第一排风间隙带走,可降低从内锅内通过下反射罩传入至上盖本体内的热量,有效降低下反射罩传入上盖本体的温度,快速散走上盖内的热量,降低上盖本体内用于固定上、下反射罩的塑料件及上盖本体外观件等部件的表面温度,从而有效解决空气炸锅上盖内的部件耐热问题,满足安规要求。
26.进一步地,所述底座9内设有外锅91,所述外锅91内设有内锅94,所述外锅91与所述内锅94之间形成隔热间隙95。为了方便将第一排风间隙内的热量排出至空气炸锅外,所述底座9的上侧设有环绕所述外锅91的支撑座92,所述支撑座92与所述上盖本体1之间形成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排风间隙4与外界的第二排风间隙93。
27.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安装上反射罩2和下反射罩3,所述上反射罩2的外周侧上设有上支撑环22,所述下反射罩3的外周侧上设有下支撑环31,为了方便将第一排风间隙内的热量带走,所述上支撑环22与所述下支撑环31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排风间隙4相通的散热出口41。
28.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快速散走驱动装置7的热量,所述反射罩进风口21位置与所述驱动装置7和所述上风扇5的位置相对应,并设于所述驱动装置7和所述上风扇5之间。
29.进一步地,为了在空气炸锅使用时,使内锅内的热流能循环流动,所述下反射罩3的下侧设有用于引导气流靠近所述下反射罩3的下风扇6,所述驱动装置7驱动所述下风扇6转动,为了方便将内锅内的热流排出至空气炸锅外,所述下反射罩3上设有排气孔区域32,所述上反射罩2上设有与所述排气孔区域32相通的上反射罩排气孔23,所述上盖本体1上设有连通所述上反射罩排气孔23和外界的排气通道11。
30.进一步地,所述上反射罩排气孔23的侧壁贴紧所述下反射罩3并环绕所述排气孔区域32设置。可有效防止内锅内的热量通过排气孔区域32扩散至上盖本体的其他位置。
31.进一步地,为了高效带动内锅内的热流循环流动,所述上盖本体1内设有位于所述下风扇6下方的发热组件8。具体地,为了方便热流的流动,所述发热组件8包括设于所述下风扇6下方的发热支撑罩81,所述发热支撑罩81上侧设有与所述下风扇6相对设置的流动通口811,所述发热支撑罩81下侧设有挡网82,所述挡网82与所述发热支撑罩81之间设有发热管。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32.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
33.空气炸锅在开始工作时,内锅内会产生高温热气,而下反射罩会吸热并将热量带入上反射罩与下反射罩间的第一排风间隙,此时旋转的上风扇从上盖本体上吸入空气炸锅外部冷风,并将下反射罩传入的热量沿第一排风间隙吹出热风;热风先从上支撑环与下支撑环之间的散热出口排出,然后沿着支撑座与上盖本体之间的第二排风间隙排出到空气炸锅外部。
34.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技术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技术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