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窗防渗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02807发布日期:2021-12-04 11:5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外窗防渗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修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窗防渗漏结构。


背景技术:

2.窗户漏水造成室内装饰发霉、损坏,极大地破坏了建筑的使用环境,使墙体材料变软、疏松,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外窗的渗漏水问题成为很多老房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老房外窗渗漏水的控制是建筑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3.在外墙窗的施工中,采用传统的外窗防水方式,施工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施工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窗框周边渗漏,如外窗和洞口墙体连结部位填塞密封材料填充不实、防水密封胶施工不当、内外窗台板没有向外找坡或留置坡度不够、随时间增长密封胶的老化等都会导致雨季来临之际,外窗两侧及窗台出现不同程度渗水,破坏外墙窗的完整性及完好性,给工程质量带来了隐患,影响金属外窗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4.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外窗防渗漏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窗防渗漏结构,通过暗挡水带和滴水结构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极大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彻底解决了墙体结构层与外窗之间的渗漏问题,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外窗防渗漏结构,包括,
7.暗挡水带,设置于外窗框底部的下沿口上,所述暗挡水带的顶部设置第一坡度面,所述第一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所述暗挡水带用于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
8.滴水结构,设置于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上,所述滴水结构的底部设置内高外低的第二坡度面,所述滴水结构用于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
9.防水层,设置于外窗框外侧的结构层和所述暗挡水带上。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暗挡水带的横截面呈l型设置,所述暗挡水带包括立挡水部和横挡水部,所述立挡水部抵靠于外窗框的内侧面上,所述横挡水部的顶面设置所述第一坡度面,所述立挡水部和所述横挡水部的顶面设置所述防水层。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挡水部的顶部设置下砂浆塞缝部;外窗框顶部和上檐口之间设置上砂浆塞缝部。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坡度面的坡度为3%~5%。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暗挡水带和所述下砂浆塞缝部的外侧设置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顶部设置第三坡度面,所述第三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所述保护层的顶面设置防水层。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挡水部与外窗框的内侧面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所述保护层的顶部和所述下砂浆塞缝部的外侧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滴水结构为开口朝下的u型滴水槽,所述u型滴水槽的顶面固定于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上。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上檐口的外侧设置上保温层,所述上保温层的底面设置第四坡度面,所述第四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坡度面上凹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滴水槽。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坡度面远离外窗框的一侧设置鹰嘴滴水线结构。
19.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防渗漏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防渗漏结构,通过暗挡水带和滴水结构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l型的暗挡水带使传统的直线型的渗水路径改为阶梯型的渗水路径,并且是从室外向着室内呈上升阶梯型的渗水路径,该结构不仅加长了渗水路径,也极大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改变了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路径(也即渗水路径),内高外低的第一坡度面和第二坡度面,增大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难度,进一步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彻底解决了墙体结构层与外窗之间的渗漏问题,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附图说明
2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窗防渗漏结构应用于墙体外侧无保温层时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a向视图。
24.图3:为图2中b

b剖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窗防渗漏结构应用于墙体外侧有保温层时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窗防渗漏结构应用于墙体外侧有保温层时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27.图6:为图4中c向视图。
28.图7:为图6中d

d剖视图。
29.图中:
30.1、结构层;2、暗挡水带;3、外窗框;4、防水密封胶部;5、下砂浆塞缝部;6、上砂浆塞缝部;7、石材饰面层;8、防水层;9、上保温层;10、保护层;11、u型滴水槽;12、鹰嘴滴水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2.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窗防渗漏结构,包括,
35.暗挡水带2,设置于外窗框3底部的下沿口上,暗挡水带2的顶部设置第一坡度面,第一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室内方向为内,室外方向为外),暗挡水带2用于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
36.滴水结构,设置于外窗框3顶部的上檐口上,滴水结构的底部设置内高外低的第二坡度面,滴水结构用于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
37.防水层8,设置于外窗框3外侧的结构层1和暗挡水带2上。
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防渗漏结构,通过暗挡水带和滴水结构阻挡雨水流入外窗框的内侧,本实用新型改变了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路径(也即渗水路径),内高外低的第一坡度面和第二坡度面,增大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难度,进一步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彻底解决了墙体结构层与外窗之间的渗漏问题,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39.进一步,如图1、图4、图5所示,暗挡水带2的横截面呈l型设置,暗挡水带2包括立挡水部和横挡水部,立挡水部抵靠于外窗框3的内侧面(位于室内的一侧)上,横挡水部的顶面设置第一坡度面,立挡水部和横挡水部的顶面设置防水层8。暗挡水带2的上表面(包括立挡水部和横挡水部的顶面)与外窗框外侧的结构层1(包括下沿口和其下方的墙体外表面)上涂刷防水层8,暗挡水带2上的防水层8与结构层上防水层8连接,连接部位的阴角和阳角处均做圆弧处理。
40.l型的暗挡水带2使传统的直线型的渗水路径改为阶梯型的渗水路径,并且是从室外向着室内呈上升阶梯型的渗水路径,该结构不仅加长了渗水路径,也极大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
41.如图1、图3、图4、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外窗框内侧的下沿口上还设置了石材饰面层7,对暗挡水带2与外窗框及下沿口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阻挡,更进一步地降低了渗水可能性。
42.进一步,如图1、图4、图5所示,横挡水部的顶部设置下砂浆塞缝部5;外窗框顶部和上檐口之间设置上砂浆塞缝部6。下砂浆塞缝部5和上砂浆塞缝部6均采用防水防裂砂浆。暗挡水带2和外窗框3的底部之间通过下砂浆塞缝部5密封,外窗框的顶部和上檐口之间通过上砂浆塞缝部密封。
4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坡度面的坡度为3%~5%。
44.进一步,如图1、图4、图5所示,暗挡水带2和下砂浆塞缝部5的外侧设置保护层10,保护层10的顶部设置第三坡度面,第三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第三坡度面的坡度为3%~5%。保护层10的顶面设置防水层8。外窗框外侧的下沿口上抹水泥砂浆构成保护层10,保护层10上的防水层8与外窗框外侧的结构层1(外侧墙体)的防水层8相连,保证防水性能。
45.进一步,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立挡水部与外窗框3的内侧面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保护层10的顶部和下砂浆塞缝部5的外侧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外窗框3的两侧边与窗口侧边的结构层之间也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密封。防水密封胶部4能够进一步保证缝隙密封性。
46.进一步,如图1所示,外窗框外侧的墙体上无保温层时,滴水结构为开口朝下的u型滴水槽11,u型滴水槽11的顶面固定于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上。u型滴水槽11两侧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上砂浆塞缝部6和上檐口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
47.进一步,外窗框外侧的墙体上设有保温层时,设定上檐口的外侧设置的保温层为上保温层9,上保温层9的底面设置第四坡度面,第四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此时,如图4所示,滴水结构可以采用u型滴水槽11或鹰嘴滴水线结构12,采用u型滴水槽时,u型滴水槽11开口朝下地凹设于第四坡度面上。如图4所示,滴水结构采用鹰嘴滴水线结构时,鹰嘴滴水线结构12设置于第四坡度面远离外窗框的一侧。
48.外窗框外侧的墙体上无保温层(或只有内保温)时,本实用新型的外窗防渗漏结构的施工方法如下:
49.1)拆除原有外窗框,基层清理,在外窗框底部的下沿口上制作l型的暗挡水带2,暗挡水带2用水泥砂浆制作,与外窗框底部紧密结合连接,暗挡水带2呈阶梯状,具有l型截面,暗挡水带2设置内高外低的第一坡度面,其坡度为3%~5%。
50.2)暗挡水带2的上表面涂刷防水层8,外窗框底部的下沿口外侧(外墙外侧下窗口)清理干净,涂刷防水层8,l型的暗挡水带2阴角和阳角做圆弧处理,暗挡水带2的上表面(包括立挡水部和横挡水部的顶面)与外窗框外侧的结构层1(包括下沿口和其下方的墙体外表面)上涂刷防水层8,连接部位的阴角和阳角处均做圆弧处理。
51.3)横挡水部的顶部设置下砂浆塞缝部5,暗挡水带2和外窗框3的底部之间通过下砂浆塞缝部5密封,下砂浆塞缝部5采用抗裂防水砂浆,抗裂防水砂浆内防水剂与杜拉纤维的比例为1:2.5;抗裂防水砂浆与外窗框抹成八字形,并对下砂浆塞缝部5表面作平滑处理。
52.4)外窗框底部的下沿口的防水层上抹水泥砂浆构成保护层10,保护层10的顶部设置第三坡度面,第三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其坡度为3%~5%。
53.5)外窗框内侧的下沿口上设置石材饰面层7。
54.6)立挡水部与外窗框3的内侧面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保护层10的顶部和下砂浆塞缝部5的外侧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石材饰面层7与窗框之间的连接部位采用防水密封胶部4密封。防水密封胶部4进一步保证缝隙密封性。
55.7)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处清理基层,与外窗框的顶部之间采用挤注抗裂防水砂浆形成上砂浆塞缝部6,抗裂防水砂浆内防水剂与杜拉纤维的比例为1:2.5;抗裂防水砂浆与外窗框边抹成八字形,并对抗裂防水砂浆表面作平滑处理。
56.8)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的外侧涂刷防水层8,防水层与上砂浆塞缝部6连接处做圆弧处理,上檐口外侧的侧立面涂刷防水层。
57.9)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上安装u型滴水槽,u型滴水槽两侧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
58.10)外窗框顶部的各连接处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进行密封,如外窗框顶部外侧、上砂浆塞缝部6与防水层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外窗框顶部内侧、上砂浆塞缝部6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外窗框3的两侧边与窗口侧边的结构层之间也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密封。
59.11)防水层采用丙烯酸透明防水材料,防水层的宽度为窗口向外延伸300mm。
60.外窗框外侧的墙体上有保温层时,本实用新型的外窗防渗漏结构的施工方法如下:
61.1)拆除原有外窗框,基层清理,在外窗框底部的下沿口上制作l型的暗挡水带2,暗挡水带2用水泥砂浆制作,与外窗框底部紧密结合连接,暗挡水带2呈阶梯状,具有l型截面,暗挡水带2设置内高外低的第一坡度面,其坡度为3%~5%。
62.2)暗挡水带2的上表面涂刷防水层8,外窗框底部的下沿口外侧(外墙外侧下窗口)清理干净,涂刷防水层8,l型的暗挡水带2阴角和阳角做圆弧处理,暗挡水带2的上表面(包括立挡水部和横挡水部的顶面)与外窗框外侧的结构层1(包括下沿口和其下方的墙体外表面)上涂刷防水层8,连接部位的阴角和阳角处均做圆弧处理。
63.3)安装外窗框,清理外窗框与窗口墙体之间的空隙,用内掺防水剂及杜拉纤维的1:2.5抗裂防水砂浆进行塞缝;抗裂防水砂浆与外窗框边抹成八字形,并对抗裂防水砂浆表面作平滑处理,外窗框与暗挡水带2连接处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
64.4)下砂浆塞缝部5与l型的暗挡水带2的连接处涂刷防水层,下沿口涂刷的防水层与下沿口外侧的侧立面涂刷的防水层连接,且防水层的连接处做圆弧处理。
65.5)外窗框外侧的防水层上抹水泥砂浆构成保护层10,保护层10的顶部设置第三坡度面,第三坡度面呈内高外低设置,其坡度为3%~5%。
66.6)立挡水部与外窗框3的内侧面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保护层10的顶部和下砂浆塞缝部5的外侧之间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
67.7)窗口室内侧安装石材饰面层7,石材饰面层7与窗框之间的连接部位采用防水密封胶部4密封。防水密封胶部4进一步保证缝隙密封性。
68.8)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处清理基层,与外窗框的顶部之间采用挤注抗裂防水砂浆形成上砂浆塞缝部6,抗裂防水砂浆内防水剂与杜拉纤维的比例为1:2.5;抗裂防水砂浆与外窗框边抹成八字形,并对抗裂防水砂浆表面作平滑处理。
69.9)外窗框顶部的上檐口的外侧涂刷防水层8,防水层与上砂浆塞缝部6连接处做圆弧处理,上檐口外侧的侧立面涂刷防水层。
70.10)拆除原有外窗框时,可能会破坏窗口附近保温层,修补外墙的保温层,原有保温层与新做保温层之间切斜缝外低内高,在新做的保温层底部安装u型滴水槽11(或鹰嘴滴水线结构12),保温层外侧抹抗裂砂浆挂网抹灰,上檐口底部与u型滴水槽(或鹰嘴滴水线结构)底部的抹灰层设置内高外低的坡度,坡度为3%

5%。
71.11)外窗框顶部的各连接处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进行密封。外窗框3的两侧边与窗口侧边的结构层之间也挤注防水密封胶部4密封。
72.12)防水层为1.5mm屋面高弹防水涂料,防水层的宽度为窗口向外延伸300mm。
73.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防渗漏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防渗漏结构,通过暗挡水带和滴水结构阻挡雨水流入外窗
框的内侧,l型的暗挡水带使传统的直线型的渗水路径改为阶梯型的渗水路径,并且是从室外向着室内呈上升阶梯型的渗水路径,该结构不仅加长了渗水路径,也极大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改变了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路径(也即渗水路径),内高外低的第一坡度面和第二坡度面,增大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难度,进一步地降低了渗水的可能性,彻底解决了墙体结构层与外窗之间的渗漏问题,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