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3699发布日期:2022-02-23 19:1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站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站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清洁机器人一般设置拖布来进行拖地清洁,拖布一般有设置平面结构,也有设置为旋转滚动结构的滚筒结构,滚筒结构的拖布在地面上滚动旋转来进行拖地清洁,同时,现有清洁机器人一般还具备吸尘清洁功能,主要在地面上行走来进行吸取垃圾进行收集。
3.为了方便对清洁机器人的维护处理,目前一般配置有基站,基站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停靠,当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基站上时可以来对清洁机器人的拖布进行清洗,具体到滚筒结构的拖布的清洗上,一般在基站上设置清洗槽来放置拖布进行清洗,并向清洗槽内供给清水与拖布接触来进行清洗,但是目前对拖布清洗的方案中存在容易溢水的问题,以及存在清洗效果差的问题,其中,主要为在清洗拖布过程形成的污水不能及时排出,且主要为滚筒结构的拖布在接触清水清洗中会搅动清洗槽内在清洗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形成污水的甩动飞溅,容易导致污水翻涌溢出到清洗槽的外部出现溢水的问题,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同时容易导致污水肆意流动导致基站被损坏,使得基站的可靠性被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系统,主要解决现有基站在对滚筒结构的拖布进行清洗过程中出现的容易外溢污水的问题,以及解决现有基站对滚筒结构的拖布清洗效果差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基站系统,基站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停靠,基站包括站主体,站主体上设置有停靠区,停靠区上设置有清洗区,清洗区的一侧设置有集污区,且清洗区与集污区设置为相连通的结构;清洁机器人上至少设置有清洁组件,当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停靠区上时至少清洁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清洗区上;停靠区上还设置有供液部,供液部与清洗区相连通来用于向清洗区内供给清洗液并使得清洗液接触清洁组件进行清洗。
7.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至少集污区的一部分位于清洗区的前侧和/或下侧,至少清洗区的底部的一部分设置为呈由清洗区的后侧朝向清洗区的前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结构使得清洗区内的清洗液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到集污区内进行收集。
8.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的前侧还设置有引导区,引导区至少部分设置为倾斜结构来用于引导清洁机器人从地面上行走至引导区上,至少清洗区的一部分到地面的高度距离大于至少引导区的一部分和/或集污区的一部分到地面的高度距离使得当清洁机器停靠在停靠区上时清洁机器人在前后方向上呈由清洗区到引导区逐渐向下倾斜的结构。
9.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清洗区与集污区之间设置有液通道,液通道使得清洗区与
集污区相连通来使得清洗区内的清洗液可通过液通道进入到集污区内进行收集。
10.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清洗区内还设置有刮洗部,刮洗部与清洗区之间形成设置有蓄液区,液通道位于刮洗部上,且液通道使得蓄液区与集污区之间相连通。
11.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清洁组件包括第一滚拖件和第二滚拖件且第一滚拖件和第二滚拖件设置为并列分布布置结构,清洗区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一清洗区和第二清洗区,至少第一滚拖件的部分位于第一清洗区内且至少第二滚拖件的一部分位于第二清洗区内。
12.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刮洗部包括第一刮洗部和第二刮洗部,第一刮洗部位于第一清洗区上,第二刮洗部位于第二清洗区上,当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停靠区内时第一刮洗部与第一滚拖件相接触且第二刮洗部与第二滚拖件相接触。
13.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液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液通道分别位于第一刮洗部上和第二刮洗部上使得第一清洗区与第二清洗区通过液通道相连通且使得第一清洗区与集污区通过液通道相连通。
14.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供液部至少位于第一清洗区内来对第一清洗区进行供给清洗液;或第一清洗区和第二清洗区内均设置有供液部来形成分别对第一清洗区和第二清洗区进行供给清洗液的结构。
15.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内设置有排液部使得集污区内的清洗液可通过排液部向外排出,和/或,集污区内设置有液位检测模块来用于检测集污区内的清洗液的液位高度。
16.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内设置有过滤部,且过滤部位于排液部的一侧使得清洗液中的至少部分垃被过滤来位于集污区内。
17.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内还设置有第三引导部,第三引导部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第三引导部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清洁机器人从地面上行走至停靠区上时来接触清洁组件形成引导结构的第三引导面;和/或,第三引导部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清洁机器人从停靠区上行走至地面上时来接触清洁组件形成引导结构的第四引导面。
18.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相邻两个第三引导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构成为过滤部来对清洗液中的垃圾进行过滤。
19.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内设置有第一引导部,第一引导部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第一引导部上设置有第一引导面,当清洁机器人从地面上行走至停靠区上时清洁组件接触第一引导面形成引导结构。
20.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内设置有第二引导部,第二引导部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第二引导部上设置有第二引导面,当清洁机器人从停靠区上行走至地面上时清洁组件接触第二引导面形成引导结构。
21.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集污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区,支撑区用于支撑清洁机器人上的两个驱动轮且支撑区上还设置有防滑凸起,清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吸尘口且吸尘口位于集污区的外侧。
22.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站主体上还设置有集尘部,集尘部位于停靠区的侧面位置上,站主体上还设置有集尘腔,集尘腔与集尘部设置为相连通的结构来用于收集垃圾,且站主体上还设置有集污腔,集污腔与集污区设置为相连通的结构来用于收集清洗液。
23.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停靠区的侧面位置上设置有充电组件,且充电组件位于集
尘部的一侧位置,充电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且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上分别至少设置有一个充电凸起部。
24.前述的一种基站系统,站主体上还设置有至少用于对清洁组件进行烘干的烘干模块,和/或还设置有至少用于对清洁组件进行杀菌的杀菌模块。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本方案的基站可以来实现对清洁机器人上的清洁组件进行清洗,利用清洁组件的自身运动的动力,基站对清洁组件供给清水来实现对清洁组件的自动清洗,无需人为手动拆卸清洁组件进行清洗,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27.本方案针对对清洁组件的清洗设置有清洗区和集污区,清洗区来放置清洁组件进行清洗,同时清洗清洁组件过程中的形成的污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动到集污区内进行收集,这样使得污水不会集聚到清洗区,解决现有基站清洗清洁组件过程中导致出现清洁组件在清洗过程中引起污水被甩动外溢的问题,可以及时对污水进行收集。
28.本方案的清洗区和集污区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利于污水能够及时地自然流动到集污区内进行收集,使得形成的污水能够及时离开清洁组件来流动到集污区内,提升了对清洁组件的清洗效果,同时能够形成流动清洗的效果,不会出现污水集聚的问题。
29.本方案在清洗区内设置有刮洗部,刮洗部与清洗区形成构造有蓄液区,蓄液区可以形成对清洁组件的蓄液清洗,实现提升对清洁组件的清洗效果,同时提供清洁组件清洗过程中大面积接触蓄液区内的清水来进行清洗,并在刮洗部上设置液通道来实现污水及时自然流动到集污区内完成收集,不仅提升了对清洁组件的清洗效果,还可以有效解决清洁组件清洗过程中外溢污水的问题。
30.本方案设置当清洁机器停靠在停靠区上时清洁机器人在前后方向上呈由清洗区到引导区逐渐向下倾斜的结构,基站上无需设置将清洁机器人调整为水平平行停靠的结构,使得基站的整体结构简单,且清洁机器人可以为自然行走到停靠区上进行停靠来处于倾斜结构,有利于提升清洁机器人稳定可靠的快速停靠在基站上。
31.本方案的清洗区的设置,主要设置为清洗区的底部的一部分设置为呈由清洗区的后侧朝向清洗区的前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结构,这样可以使得清洗区来对应形成放置清洁组件,实现清洁机器人处于倾斜停靠状态下也可以使得清洁组件位于清洗区内来进行清洗,使得基站的停靠区的整体结构简单。
32.本方案的集污区内设置引导结构,设置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及第三引导部来对清洁机器人从地面上行走至停靠区进行停靠和对清洁机器人从停靠区行走至地面上来进行引导,有利于提升清洁机器人稳定可靠地来进行停靠到基站或离开基站,同时集污区内的污水不会形成对清洁组件的二次污染,整体上提升对清洁组件的清洗维护效果。
33.本方案的清洁组件设置第一滚拖件和第二滚拖件,并呈并列分布结构,可以实现对地面的多步分层拖地的清洁效果,有利于多步刮擦去除地面顽固脏污,提升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34.本方案的基站还具备多功能的使用效果,可以来对清洁机器人进行对接集尘,主要将清洁机器人内收集的垃圾吸取到集尘腔内进行收集,无需用户频繁倾倒处理清洁机器人内的垃圾,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35.本方案的基站还可以对清洁机器人进行充电,即为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基站上时可
以进行充电,实现对清洁机器人的自动回充充电功能。
附图说明
36.图1为基站的立体示意图;
37.图2为基站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38.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9.图4为基站的剖面示意下的停靠区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图6为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基站上时的剖面示意图;
42.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3.图8为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基站上来对接集尘或吸取污水进行收集的示意图;
44.图9为清洁机器人的侧部剖面示意图;
45.图10为清洁机器人的立体示意图;
46.图11为清洁机器人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1-基站,100-站主体,101-停靠区,102-清洗区,1021-第一清洗区,1022-第二清洗区,103-集污区,104-供液部,105-引导区,106-液通道,107-刮洗部,1071-第一刮洗部,1072-第二刮洗部,108-蓄液区,109-排液部,110-液位检测模块,111-过滤部,112-第一引导部,1120-第一引导面,113-第二引导部,1130-第二引导面,114-第三引导部,1140-第三引导面,1141-第四引导面,115-支撑区,116-集尘部,117-集尘腔,118-集污腔,119-充电组件,1191-第一充电部,1192-第二充电部,1193-充电凸起部,120-气流发生器,2-清洁机器人,200-清洁组件,2001-第一滚拖件,2002-第二滚拖件,201-驱动轮,202-吸尘口,203-排尘口,204-尘盒。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49.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站系统,如图1至图11构成所示,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2和基站1,基站1用于清洁机器人2的停靠,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时可以来对清洁机器人2进行维护处理,如对接集尘来将清洁机器人2内的垃圾吸取到基站1内进行收集,又如来供给清水来对清洁机器人2上接触地面进行拖地清洁的清洁组件200进行清洗,以及对清洗清洁组件200过程中形成的污水进行吸取收集,这样使得用户无需手动拆卸清洁组件200进行清洗,同时用户无需频繁地倾倒处理清洁机器人2内的垃圾,用户只需要定期处理基站1内的垃圾和污水即可,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50.本方案的一种基站1系统,基站1用于清洁机器人2的停靠,基站1包括站主体100,站主体100上设置有停靠区101,停靠区101可以设置为凹型结构,停靠区101可以理解为站主体100上的工作仓,工作仓来用于清洁机器人2的停靠,具体地,停靠区101朝向站主体100后侧凹陷并在站主体100前端面上形成开口,停靠区101至少可以放置清洁机器人2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实现包納清洁机器人2的全部,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即为停靠在停靠区101上;停靠区101上设置有清洗区102,清洗区102的一侧设置有集污区103,且清洗区102
与集污区103设置为相连通的结构,这样可以使得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可以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清洁机器人2上至少设置有清洁组件200,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停靠区101上时至少清洁组件200的一部分位于清洗区102上,清洁组件200位于清洗区102内可以进行接触清洗液来进行清洗;停靠区101上还设置有供液部104,供液部104与清洗区102相连通来用于向清洗区102内供给清洗液并使得清洗液接触清洁组件200进行清洗,主要为清水通过供液部104供给到清洗区102内来接触清洁组件200实现清洁组件200的清洗。
51.本方案的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的位置设置,清洗区102来放置清洁组件200进行清洗,同时清洗清洁组件200过程中的形成的污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这样使得污水不会集聚到清洗区102,解决现有基站1清洗清洁组件200过程中导致出现清洁组件200在清洗过程中引起污水被甩动外溢的问题,可以及时对污水进行收集。
52.本方案的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利于污水能够及时地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使得形成的污水能够及时离开清洁组件200来流动到集污区103内,即使清洁组件200在清洗区102内旋转滚动引起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被甩动也会使得清洗区102的清洗液及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而不是外溢到停靠区101外,实现集污区103对清洗液的及时收集效果,提升了对清洁组件200的清洗效果,同时能够形成流动清洗的效果,不会出现污水集聚的问题。
53.针对集污区103与清洗区102之间的位置部分,至少集污区103的一部分位于清洗区102的前侧和/或下侧,只需要使得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即可,至少清洗区102的底部的一部分设置为呈由清洗区102的后侧朝向清洗区102的前侧逐渐向下倾斜的结构使得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主要为清洗区102底部设置为朝向集污区103方向向下倾斜的结构来使得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有利于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及时被排出流动到集污区103内。
54.可选地,集污区103位于清洗区102的前侧,清洁机器人2行走到基站1上的停靠区101内进行停靠时清洁组件200先跨过集污区103然后再移动到清洗区102内,这样方便用户较为直观的看见集污区103,方便用户对集污区103进行清洁处理;如在较长时间使用下集污区103内有垃圾时,此时用户可以手动来对集污区103内的垃圾进行清除,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55.针对停靠区101的结构部分,在集污区103的前侧还设置有引导区105,引导区105至少部分设置为倾斜结构来用于引导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行走至引导区105上,引导区105主要设置为由站主体100的后侧朝向站主体100的前侧方向向下倾斜的结构,这样有利于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行走到引导区105上进而完成停靠到停靠区101位置,至少清洗区102的一部分到地面的高度距离大于至少引导区105的一部分和/或集污区103的一部分到地面的高度距离使得当清洁机器停靠在停靠区101上时清洁机器人2在前后方向上呈由清洗区102到引导区105逐渐向下倾斜的结构,主要为清洗区102的底部的一部分到地面的高度距离大于引导区105的一部分和/或集污区103的一部分到地面的高度距离,这样可以实现清洁机器人2行引导区105上行走到停靠区101完成停靠是处于倾斜状态下,基站1上无需设置将清洁机器人2调整为水平平行停靠的结构,使得基站1的整体结构简单,且清洁机器
人2可以为自然行走到停靠区101上进行停靠来处于倾斜结构,有利于提升清洁机器人2稳定可靠的快速停靠在基站1上。
56.同时,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停靠区101上处于倾斜结构,主要处于由站主体100的后侧朝向前侧向下倾斜的结构,这样使得清洁组件200也处于倾斜结构,倾斜结构下的清洁组件200可以对应到清洗区102内来放置,清洗区102对应设置为倾斜结构,这样方便对清洗区102内的污水进行自然流动进行收集到集污区103内,即为清洗区102内的污水呈由高到低的自然流动状态来完成进入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提升集污区103内污水的收集效果。
57.本方案在清洗区102与集污区103之间设置有液通道106,液通道106使得清洗区102与集污区103相连通来使得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可通过液通道106进入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液通道106可以位于清洗区102上或位于集污区103上,也可以位于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之间,只需要使得液通道106来实现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之间相连通可以用于清洗液的通过即可,实现清洗区102内的清洗液可以通过液通道106流动进入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
58.为了提升对清洁组件200的清洗效果,本方案在清洗区102内还设置有刮洗部107,刮洗部107设置为与清洁组件200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可以设置为接触干涉的结构来实现刮洗部107对清洁组件200的一部分的刮擦清洗效果,其中,在刮洗部107与清洗区102之间形成设置有蓄液区108,蓄液区108起到蓄积一定量的清洗液的效果,有利于清洁组件200的一部分与蓄液区108内的清洗液接触来进行湿润清洗,同时本方案将液通道106位于刮洗部107上,且液通道106使得蓄液区108与集污区103之间相连通,刮洗部107上设置液通道106来使得清洗区102与集污区103之间相连通,也可以使得蓄液区108与集污区103之间相连通,通过液通道106实现清洗区102内的污水能够及时通过液通道106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同时清洁组件200在旋转滚动过程中会接触蓄液区108内的清洗液并形成一定的搅动效果,使得蓄液区108内形成的污水能够及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提升对清洁组件200的清洗效果。
59.针对清洁组件200,清洁组件200主要设置为可旋转滚动来对地面进行清洁的结构,其中,清洁组件200包括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且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设置为并列分布布置结构,并可以将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的旋转滚动方向设置为相反,这样有利于提升清洁机器人2在地面上稳定行走的性能,减少对清洁机器人2主体的影响,清洗区102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一清洗区1021和第二清洗区1022,至少第一滚拖件2001的部分位于第一清洗区1021内且至少第二滚拖件200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清洗区1022内,实现第一滚拖件2001可以位于第一清洗区1021内来接触清水进行清洗,第二滚拖件2002可以位于第二清洗区1022内来接触清水进行清洗,实现对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分别进行独立区域清洗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对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的清洗效果,同时可以防止出现集中滚动导致甩污水严重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污水外溢的问题,本方案中污水会及时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可以有效地解决污水外溢的问题。
60.其中,对应地结构,刮洗部107包括第一刮洗部1071和第二刮洗部1072,第一刮洗部1071位于第一清洗区1021上,第二刮洗部1072位于第二清洗区1022上,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停靠区101内时第一刮洗部1071与第一滚拖件2001相接触且第二刮洗部1072与第二滚
拖件2002相接触;实现第一刮洗部1071来对第一滚拖件2001进行刮擦清洗,第二刮洗部1072来对第二滚拖件2002进行刮擦清洗,实现分别独立地刮洗清洗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对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的清洗效果。
61.本方案的液通道106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液通道106分别位于第一刮洗部1071上和第二刮洗部1072上使得第一清洗区1021与第二清洗区1022通过液通道106相连通且使得第一清洗区1021与集污区103通过液通道106相连通;即为第一刮洗部1071上和第二刮洗部1072上均设置有多个液通道106来实现第二清洗区1022与第一清洗区1021多位置相连通来用于污水的及时在重力作用下流到到集污区103内,最终实现第一清洗区1021内和第二清洗区1022内的污水能够及时多方位流到进入到集污区103内,有利于对污水的及时收集,不仅可以提升对清洁组件200的清洗效果,还有利于杜绝污水集聚导致二次污染清洁组件200的问题。
62.优选地,液通道106位于第一刮洗部1071和第二刮洗部1072上的位置对应,这样有利于第二清洗区1022内形成的污水能够及时通过第一刮洗部1071上的液通道106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防止污水集聚导致不能及时排出到集污区103内。
63.为了更好地对清洗区102内供给清洗液来大面积接触清洁组件200进行清洗,本方案的供液部104至少位于第一清洗区1021内来对第一清洗区1021进行供给清洗液,清洗液即清水被供给到第一清洗区1021内来接触第一滚拖件2001进行清洗,同时第一清洗区1021内的清水也会通过液通道106进入到第二清洗区1022内来接触第二滚拖件2002进行清洗,这样可以实现供液部104供给清洗液来完成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的清洗效果;或第一清洗区1021和第二清洗区1022内均设置有供液部104来形成分别对第一清洗区1021和第二清洗区1022进行供给清洗液的结构,通过在第一清洗区1021内和第二清洗区1022内均设置供液部104可以来实现分别独立供水来对应地对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进行清洗,有利于提升供给清水的均衡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对第一滚拖件2001和第二滚拖件2002的清洗效果。
64.具体地,可以在站主体100上设置清水箱,清水箱通过管道与清洗区102相连,主要与清洗区102上的供液部104相连通,并可以设置水泵或电磁阀来将清水箱内的清水通过供液部104供给到清洗区102来使得清洁组件200接触清水进行清洗,可以利用清洁组件200自身运动的动力来旋转滚动并接触清水的过程中完成清洗,这样基站1上无需设置带动清洁组件200运动的动力结构。
65.集污区103内的结构部分,本方案的集污区103内设置有排液部109使得集污区103内的清洗液可通过排液部109向外排出,排液部109与集污区103相连通使得集污区103内的污水可以通过排液部109向外排出;同时为了实现对集污区103内的污水液位进行检测来及时进行排出,和/或,本方案的集污区103内设置有液位检测模块110来用于检测集污区103内的清洗液的液位高度,通过对集污区103内的污水液位进行检测来及时对集污区103内的清洗液即污水进行排出,防止集污区103出现污水外溢的问题。
66.可选地,液位检测模块110可以为水位传感器,或者设置电极片来检测集污区103内的液位,可以设置两个电极片,当集污区103内的液位升高同时接触到两个电极片时会使得两个电极片之间形成电通路,此时可以判断集污区103内的液位达到预设设定的高度,然后可以启动来对集污区103内的污水进行排尘,可以有效地杜绝集污区103内污水外溢的问
题。
67.为了防止集污区103内的垃圾存在堵塞排液部109的问题,集污区103内设置有过滤部111,且过滤部111位于排液部109的一侧使得清洗液中的至少部分垃被过滤来位于集污区103内,过滤部111可以将集污区103内的较大的垃圾进行过滤阻挡来位于集污区103内,防止排液部109被堵塞出现无法排出污水的问题发生。
68.为了更好地对清洁机器人2在停靠区101内进行行走过程中的引导,本方案的集污区103内还设置有第三引导部114,第三引导部114设置为向上伸出的结构,第三引导部114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第三引导部114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行走至停靠区101上时来接触清洁组件200形成引导结构的第三引导面1140,主要将第三引导面1140设置为从站主体100的前侧朝向站主体100的后侧方向向上倾斜的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行走至停靠区101上时清洁组件200接触第三引导面1140形成引导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朝向停靠区101内行走过程中,清洁组件200接触到第三引导面1140会形成引导来使得清洁组件200沿第三引导面1140方向进行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组件200被卡住,提升清洁机器人2行走至停靠区101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和/或,第三引导部114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清洁机器人2从停靠区101上行走至地面上时来接触清洁组件200形成引导结构的第四引导面1141,主要将第四引导面1141设置为从站主体100的后侧朝向站主体100的前侧方向向上倾斜的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停靠区101上行走至地面上时清洁组件200接触第四引导面1141形成引导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停靠区101上朝向地面行走过程中,清洁组件200接触到第四引导面1141会形成引导来使得清洁组件200沿第四引导面1141方向进行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组件200被卡住,提升清洁机器人2行走回到地面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9.可选地,可以将第三引导面1140或第四引导面1141设置为斜面结构或弧面结构,这样具备更好的引导效果。
70.针对过滤部111的结构部分,可以在相邻两个第三引导部114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构成为过滤部111来对清洗液中的垃圾进行过滤,使得多个第三引导部114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来构造成为可以对污水进行过滤的结构,过滤部111方便用户来进行清洗处理,同时无需设置独立的过滤网,整体结构更简单,同时过滤面积更大且过滤效果更好。
71.为了实现更好地将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引导至停靠区101内进行停靠,同时为了防止清洁机器人2在停靠的过程中出现清洁组件200接触集污区103内的污水导致清洁组件200被污染的的问题出现,本方案在集污区103内设置有第一引导部112,第一引导部112设置为向上伸出的结构,第一引导部11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第一引导部112上设置有第一引导面1120,第一引导面1120设置为斜面结构或弧面结构,主要将第一引导面1120设置为从站主体100的前侧朝向站主体100的后侧方向向上倾斜的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行走至停靠区101上时清洁组件200接触第一引导面1120形成引导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地面上朝向停靠区101内行走过程中,清洁组件200接触到第一引导面1120会形成引导来使得清洁组件200沿第一引导面1120方向进行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组件200被卡住,提升清洁机器人2行走至停靠区101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2.为了实现更好地将清洁机器人2从停靠区101引导至回到地面上,同时为了防止清
洁机器人2在停靠区101内行走的过程中出现清洁组件200接触集污区103内的污水导致清洁组件200被污染的的问题出现,集污区103内设置有第二引导部113,第二引导部113设置为向上伸出的结构,第二引导部11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第二引导部113上设置有第二引导面1130,第二引导面1130设置为斜面结构或弧面结构,主要将第二引导面1130设置为从站主体100的后侧朝向站主体100的前侧方向向上倾斜的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停靠区101上行走至地面上时清洁组件200接触第二引导面1130形成引导结构;当清洁机器人2从停靠区101上朝向地面行走过程中,清洁组件200接触到第二引导面1130会形成引导来使得清洁组件200沿第二引导面1130方向进行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组件200被卡住,提升清洁机器人2行走回到地面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3.可选地,本方案中第一引导部112和第二引导部113的顶部端面位于集污区103内的顶部端面以上,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组件200接触到集污区103内的污水。
74.为了实现清洁机器人2稳定可靠的停靠在停靠区101上,本方案的集污区10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区115,支撑区115用于支撑清洁机器人2上的两个驱动轮201且支撑区115上还设置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有利于增大驱动轮201与支撑区115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可以有效地解决驱动轮201位于支撑区115上打滑的问题。
75.为了防止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启动吸尘功能导致出现吸取污水的问题,本方案的清洁机器人2上的清洁组件200的一侧设置有吸尘口202且吸尘口202位于集污区103的外侧,即为即使当清洁机器人2意外启动吸尘清洁功能时也不会对集污区103内的污水进行吸取,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机器人2出现吸取集污区103内污水的问题出现。
76.本方案的基站1设置具备对接集尘功能和吸取污水进行收集功能,对接集尘功能主要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时来启动将清洁机器人2内收集的垃圾吸取到基站1内进行收集;吸取污水的功能主要为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时在清洗清洁组件200的过程中或者完成对清洁组件200的清洗后启动来将清洗清洁组件200过程中形成的污水进行吸取收集到基站1内,这样用户只需要定期倾倒处理基站1内的垃圾和污水即可,解决用户频繁处理清洁机器人2上的垃圾的问题,同时解决用户频繁倾倒污水的问题。
77.具体地,针对基站1的对接集尘结构部分,在站主体100上还设置有集尘部116,集尘部116位于停靠区101的侧面位置上,集尘部116设置有开口结构,并在站主体100上还设置有集尘腔117,集尘腔117与集尘部116设置为相连通的结构来用于收集垃圾,集尘腔117与集尘部116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在集尘腔117的一侧设置气流发生器120来相连通用于提供气流;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来启动对接集尘时,气流发生器120工作使得气流从吸尘口202进入到尘盒204内并带动尘盒204内的垃圾移动,垃圾移动通过排尘口203进入到集尘部116,并通过集尘部116进入到集尘腔117内完成收集。
78.其中,清洁机器人2上的排尘口203与尘盒204相连通来用于垃圾的通过,排尘口203上设置门盖,门盖设置为可旋转开闭排尘口203的结构,当启动对接集尘时排尘口203可以被打开,当清洁机器人2在地面上进行吸尘清洁时排尘口203被关闭。
79.其中,气流发生器120设置为大吸力的风机,风机工作提供气流来对垃圾进行吸取收集。
80.具体地,针对基站1的吸取污水的结构部分,站主体100上还设置有集污腔118,集污腔118与集污区103设置为相连通的结构来用于收集清洗液,集污腔118与集污区103之间
通过管道相连,集污腔118主要与集污区103内的排液部109相连通来进行排出污水,并在站主体100上设置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可以为水泵或电磁阀或真空泵,动力机构启动工作将集污区103内的污水吸取移送到集污腔118内完成对污水的收集。
81.可选地,集污腔118可以设置为具备腔体结构的箱体,箱体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站主体100上,这样方便用户倾倒集污腔118内的污水;同时集尘腔117也可以设置为具备腔体结构的箱体,箱体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站主体100上,这样方便用户倾倒集污腔118内的垃圾。
82.本方案的基站1还可以对清洁机器人2来进行充电处理,即为当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时来启动对清洁机器人2内的电源单元进行充电,主要为在停靠区101的侧面位置上设置有充电组件119,且充电组件119位于集尘部116的一侧位置,充电组件119至少包括第一充电部1191和第二充电部1192,且第一充电部1191和第二充电部1192上分别至少设置有一个充电凸起部1193,对应地在清洁机器人2上设置第一回充部和第二回充部,当第一充电部1191和第一回充部对接相接触且第二充电部1192和第二回充部对接相接触时此时可以形成充电的电路来对电源单元进行充电处理。
83.其中,充电凸起部1193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充电凸起部1193分别位于第一充电部1191上和第二充电部1192上,可以提高第一充电部1191与第一回充部以及第二充电部1192与第二回充部之间的对接接触的可靠性。
84.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站1对清洁机器人2的维护功能,本方案在站主体100上还设置有至少用于对清洁组件200进行烘干的烘干模块,和/或还设置有至少用于对清洁组件200进行杀菌的杀菌模块;烘干模块可以设置在停靠区101上来对清洁组件200进行烘干,同时可以对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进行烘干处理,防止出现在长时间潮湿状态下导致的发霉、发臭的问题;杀菌模块可以设置在停靠区101上来对清洁组件200进行杀菌消毒,同时还可以对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防止出现在长时间潮湿状态下导致的发霉、发臭的问题。
85.具体地,烘干组件可以设置发热件,还可以设置风机,通过发热件提交热量来进行烘干处理,如实现向清洁组件200、清洗区102或集污区103任意位置进行吹热风进行烘干处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86.具体地,杀菌模块可以设置在停靠区101上来对清洁组件200、清洗区102或集污区103来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杀菌模块可以设置为紫外线杀菌结构,或设置为臭氧杀菌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洁组件200、清洗区102或集污区103出现发霉、发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87.工作原理:本方案系统中的清洁机器人2用于在地面上行走来进行吸尘清洁和拖地清洁,本方案系统中的基站1用于清洁机器人2的停靠,清洁机器人2停靠在基站1上时可以来进行维护处理,主要进行对清洁机器人2上的清洁组件200进行清洗,具体地在基站1上设置停靠区101,停靠区101设置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通过将清洁组件200位于清洗区102内进行清洗并在清洗过程中使得形成的污水自然流动到集污区103内进行收集,被收集在集污区103内的污水再被吸取到集污腔118内进行收集,用户定期倾倒处理集污腔118即可,清洗区102和集污区103的设置使得清洁组件200在清洗过程中不会出现导致污水外溢的问题,有利于及时收集污水到集污区103,不仅提升了对清洁组件200的清洗效果,还提升
了基站1的可靠性及用户使用体验效果;同时基站1还可以来对接集尘吸取清洁机器人2内的垃圾到基站1上的集尘腔117内,实现用户定期处理集尘腔117内的垃圾即可;基站1还具备对清洁机器人2进行充电的功能,使得基站1具备多功能的使用效果。
88.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