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降温的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70691发布日期:2022-04-02 04:47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降温的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壶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降温的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传统电热水壶只具有将水煮沸的功能,水沸腾后电热水壶自动断电,开水在自然中冷却,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才能达到适宜饮用的温度。例如需要冲奶粉,需取用55℃左右开水,需要长时间等待自然冷却或采用其它物理降温后才可使用。
3.现有产品之一,以加热管发热使水沸腾后可以饮用。没有降温装置,依靠自然冷却来使水降温到适宜饮用的温度。该产品由于没有降温装置依靠自然冷却,冷却时间过久,不能及时喝到适温的水。
4.现有产品之二,通过将直饮冷水通过加热到所述温度未达到沸腾。该产品由于只是将直饮冷水加热到适宜温度,水并没有经过沸腾这样的水不属于开水。直饮冷水水质不达标的情况下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5.现有产品之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快速降温电热水壶,包括水壶底座,主体,在底座上设有风扇和水壶底部的送风通道,主体内水沸腾后,通过驱动风扇转动向水壶底部送风通道内吹风,实现降温目的,例如申请号为 201310621280.3的一种热水壶。该产品由于此散热方式效率低下,热量无法快速吸收和释放,等待时间过久不能快速喝到适温的水。
6.现有产品之四,例如申请号为202010489471.9的水冷式电热水壶结构,水壶连接在加热底座上时,给水接头和所述回水接头分别连通对应的,单向水阀内,使得水箱、水泵和容纳腔体能形成一循环的水路;在加热底座给水壶通电加热烧水后,待水烧开后需要对开水冷却时;启动水泵,水泵将水箱内的水经过一单向水阀泵入容纳腔体内,并且从另一单向水阀回到水箱内,从而形成循环水路,通过循环的水给水壶内的开水降温,因此加快了开水的降温速度。由于容纳腔为整体式,水箱中的水通过水泵输送到容纳腔中时,水是逐步升高并充满容纳腔,这个过程中,水壶中的水温底部明显高于水温顶部。当容纳腔中的水充满时,其内下端部的水与水箱内的水的更换速率明显要大于上端部的水与水箱内的水的更换速率。这种会明显导致水壶中水的温差较大,从而影响特定产品的口感和效能。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降温后壶身内的水具有较大温差的缺点,提供一种快速降温的电热水壶。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9.一种快速降温的电热水壶,包括加热底座和安装在加热底座上加热的壶身,加热底座上设有冷水箱和水泵,壶身包括外壳和内胆,外壳与内胆之间形成腔体,腔体通过水泵与冷水箱循环连通,腔体内设有螺旋隔板,螺旋隔板将腔体分隔形成螺旋流道,螺旋流道顶端入口通过管道与水泵连通,螺旋流道与冷水箱之间安装有单向阀,螺旋流道通过单向阀与冷水箱连通。由于螺旋流道是盘绕在内胆的外壁上,内胆能够被冷却水均匀的冷却,从而
使得内胆内的热水上下温差较小。冷却水是从螺旋流道的高位流下并回流到冷水箱中,在冷却水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冷却水能够快速与内胆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内胆内的热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同时能够快速且彻底的排空壶身内的冷却水。
10.作为优选,外壳上设有空心式的把手,把手两端分别与外壳固定连接,管道隐设在把手内,靠近螺旋流道顶端入口处的外壳上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接头,进水接头的外端伸入到把手的腔体内并与管道密封连接,外壳底部设有与管道连通且用于定位管道端部的定位接头。空心式的把手一方面减省了外壳的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把手空心的结构,提高外壳内空间的利用率。由于冷却水是通过水泵输送到螺旋流道顶端入口,所以外壳底部的管道所在处无需采用单向阀的结构与加热底座进行连接,当人们提起壶身时,螺旋流道内的冷却水也不会轻易的流出。这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减省了一个单向阀,减少了电热壶身的加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壶身中冷却水的泄漏点,方便后期维护和保养。
11.作为优选,加热底座上设有出水接头,出水接头伸入到定位接头内并与管道密封连接,水泵一端与出水接头连通,水泵另一端与冷水箱连通。出水接头直接与管道密封连接,泄漏点少,方便后期维护,同时两者之间直接密封的密封性好,连接处不易泄漏。
12.作为优选,单向阀安装在螺旋流道底端出口处,单向阀包括阀芯、弹簧、密封圈和一体成型在外壳底部上的阀体,阀芯安装在阀体内,阀芯一端伸入到螺旋流道并与密封圈连接,阀芯另一端设有凸缘,弹簧套装在阀芯上,弹簧限位在阀体内端面与凸缘之间,加热底座上设有顶开柱,顶开柱伸入到阀体顶开阀芯时,螺旋流道沿着阀体与冷水箱连通。单向阀使得壶身在提起时,壶身内的冷却水不会泄漏,方便饮水人能够随时倒水。
13.作为优选,加热底座上设有用于灌水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部设有与冷水箱连通的灌水口,第一凹槽的底面固定有用于顶开单向阀的顶开柱,靠近单向阀一端的外壳盖合在第一凹槽上形成与螺旋流道连通的回流腔。第一凹槽设有灌水口,方便人们更换和清理冷水箱中的冷却水。第一凹槽还作为螺旋流道与冷水箱之间的桥梁,方便螺旋流道内的冷却水回流到冷水箱中。
14.作为优选,外壳底部与内胆底面之间形成底腔,底腔的底面拱起形成锥形坡面,锥形坡面下侧边的底腔的底面上设有与阀体相对的沥水孔,顶开柱通过沥水孔与阀体连接,沥水孔的孔径大于阀体的外径。锥形坡面用于导流和阻流的作用,底腔内有积水时,积水能够沿着锥形坡面快速流入到沥水孔中并排出,同时也是阻碍水聚集在底腔内,保证底腔的干燥性。
15.作为优选,内胆外底面安装有容置在底腔内的电热管,外壳底部中间位置安装有用于与加热底座上的插座电连接的插头,底腔的锥形坡面环绕在插头四周,插头与电热管连接。底腔上的锥形坡面有效阻碍了水进入到插头内,保证电热壶身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6.作为优选,内胆的底部安装有伸入其内腔的感温探头,外壳或加热底座上安装有与感温探头连接的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感温探头反馈的水温信息来控制水泵的启停。感温探头能够时时监控内胆内水的温度,方便人们监控和调节水温。
17.作为优选,加热底座的座体内设有仓体,水泵安装在仓体内。水泵隐蔽性好。
18.作为优选,加热底座的底面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二凹槽,水泵安装在第二凹槽内。水泵是裸露在加热底座的下端面,方便维护人员维护。
19.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20.由于螺旋流道是盘绕在内胆的外壁上,内胆能够被冷却水均匀的冷却,从而使得内胆内的热水上下温差较小。冷却水是从螺旋流道的高位流下并回流到冷水箱中,在冷却水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冷却水能够快速与内胆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内胆内的热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同时能够快速且彻底的排空壶身内的冷却水。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壶身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1中加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4.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
25.10—加热底座
26.11—壶身
27.12—水泵
28.13—管道
29.14—单向阀
30.15—电热管
31.16—插头
32.17—感温探头
33.101—冷水箱、102—出水接头、103—顶开柱、104—第一凹槽、105—灌水口、106—回流腔、107—仓体
34.111—外壳、112—内胆、113—螺旋隔板、114—螺旋流道、115—把手、116 —定位接头、117—底腔、118—锥形坡面、119—沥水孔、1110—进水接头
35.141—阀芯、142—弹簧、143—密封圈、144—阀体、1411—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1-3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7.实施例1
38.一种快速降温的电热水壶,包括加热底座10和安装在加热底座10上加热的壶身11,加热底座10上设有冷水箱101和水泵12,壶身11包括外壳111和内胆112,外壳111与内胆112之间形成腔体,腔体通过水泵12与冷水箱101 循环连通,水泵12能够将冷水箱101内的冷却水输送到腔体内,腔体的冷却水与内胆112进行热交换后再回流到冷水箱101中。腔体内设有螺旋隔板113,螺旋隔板113将腔体分隔形成螺旋流道114,螺旋流道114包裹在内胆112的四周并从而其下端部一直延伸到上端部。螺旋流道114顶端入口通过管道13与水泵 12连通,螺旋流道114与冷水箱101之间安装有单向阀14,螺旋流道114通过单向阀14与冷水箱101连通。螺旋流道114是盘绕在内胆112的外壁上,内胆 112能够被冷却水均匀的冷却,从而使得内胆112内的热水上下温差较小。冷却水是从螺旋流道114的高位流下并回流到冷水箱101中,在冷却水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冷却水能够快速与内胆112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内胆112内的热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实现热水快速降温的效果。螺旋流道
114 的结构形式能够快速且彻底的排空壶身11内的冷却水。
39.外壳111上设有空心式的把手115,把手115一体成型在外壳111上,把手 115两端分别与外壳111固定连接,即把手115与外壳111形成封闭结构。管道 13隐设在把手115内,由于把手115是弯曲状,所以本实施例中管道13为软管,软管方便安装在把手115内。靠近螺旋流道114顶端入口处的外壳111上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接头1110,进水接头1110的外端伸入到把手115的腔体内并与管道13密封连接,即进水接头1110隐藏在把手115内,管道13与进水接头1110 过盈配合,外壳111底部设有与管道13连通且用于定位管道13端部的定位接头116,定位接头116一体成型在外壳111上,定位接头116为空心管。管道13 的端口设有向外凸起且为环状的管凸缘,定位接头116的上端口设有向内收口且为环状的定位凸缘,管道13通过管凸缘与定位接头116的定位凸缘形成限位。空心式的把手115一方面减省了外壳的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把手空心的结构,提高外壳111内空间的利用率。由于冷却水是通过水泵 12输送到螺旋流道114顶端入口,所以外壳111底部的管道13所在处无需采用单向阀14的结构与加热底座10进行连接,当人们提起壶身11时,螺旋流道114 内的冷却水也不会轻易的流出。这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减省了一个单向阀,减少了电热壶身的加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壶身中冷却水的泄漏点,方便后期维护和保养。
40.加热底座10上设有出水接头102,出水接头102伸入到定位接头116内并与管道13密封连接,水泵12一端通过管路与出水接头102连通,水泵12另一端通过管路与冷水箱101连通,水泵12将冷水箱101中的冷却水抽送到螺旋流道114的顶端入水口处,冷却水通过自身的重力和水泵12的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快速的流动在螺旋流道114上,冷却水能够快速的与内胆112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内胆112内的热水快速降温。
41.单向阀14安装在螺旋流道114底端出口处,单向阀14包括阀芯141、弹簧 142、密封圈143和一体成型在外壳111底部上的阀体144,阀芯141安装在阀体144内,阀芯141一端伸入到螺旋流道114并与密封圈143连接,阀芯141 另一端设有凸缘1411,弹簧142套装在阀芯141上,弹簧142限位在阀体144 内端面与凸缘1411之间。加热底座10上设有顶开柱103,顶开柱103伸入到阀体144顶开阀芯141时,阀芯141上的密封圈143与螺旋流道114的底面分离,从而使得冷却水通过两者之间的缝隙流入回冷水箱101,螺旋流道114沿着阀体 144与冷水箱101连通。当人们提起壶身11时,顶开柱103与阀芯141分离,阀芯141在弹簧142的作用下复位,阀芯141带动其上的密封圈143与螺旋流道114的底面密封连接,从而避免了外壳111内的冷却水泄漏出来,方便人们随时提起壶身11倒水。
42.加热底座10上设有用于灌水的第一凹槽104,第一凹槽104的底部设有与冷水箱101连通的灌水口105,第一凹槽104的底面固定有用于顶开单向阀14 的顶开柱103,靠近单向阀14一端的外壳111盖合在第一凹槽104上形成与螺旋流道114连通的回流腔106,螺旋流道114内的水先回流到回流腔106,再通过回流腔106回流到冷水箱101内。
43.外壳111底部与内胆112底面之间形成底腔117,本实施例单向阀14和定位接头116都固定在底腔117内。底腔117的底面拱起形成锥形坡面118,锥形坡面118下侧边的底腔117的底面上设有与阀体144相对的沥水孔119,顶开柱 103通过沥水孔119与阀体144连接,沥水孔119的孔径大于阀体144的外径。锥形坡面118用于导流和阻流的作用,底腔117内有积水时,积水能够沿着锥形坡面118快速流入到沥水孔119中并排出,同时也是阻碍水聚集在底腔117 内,保证底腔117的干燥性。
44.内胆112外底面安装有容置在底腔117内的电热管15,电热管15用于给内胆112加热。加热底座10上端中间位置安装有插座18,外壳111底部中间位置安装有用于与加热底座10上的插座18电连接的插头16,底腔117的锥形坡面 118环绕在插头16四周,插头16与电热管15连接。
45.内胆112的底部安装有伸入其内腔的感温探头17,外壳111或加热底座10 上安装有与感温探头17连接的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感温探头17反馈的水温信息来控制水泵12的启停。感温探头17能够时时监控内胆112内水的温度,方便人们监控和调节水温。
46.加热底座10的座体内设有仓体107,水泵12安装在仓体107内。
47.实施例2
48.实施例2与实施例1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加热底座10的底面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二凹槽,水泵12安装在第二凹槽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