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4448发布日期:2022-03-19 23:11阅读:1085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管线机又称管线饮水机,是一种能够对直饮水快速加热的饮水设备,通常配合净水设备使用。管线机通过加热元件对直饮水即时加热,从而克服传统储热式饮水机存在的千沸水、加热罐内部结垢、以及出水温度低等缺陷,因此,管线机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中。
3.目前,管线机主要包括立式管线机和壁挂式管线机两种,其中,壁挂式管线机主要通过挂架安装在墙壁上。为了使挂架上的挂钩顺利插入管线机上的挂孔中,通常挂钩与挂孔间隙配合,使壁挂式管线机能够相对于挂架左右晃动和向上移动,造成管线机容易脱离挂架,从而使壁挂式管线机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容易脱离挂架从而使用安全性更高的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在墙壁上的挂架和管线机本体,所述挂架上设有挂钩,所述管线机本体后壁上设有供所述挂钩插入的挂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架上还设有限位凸部,所述管线机本体后壁上还设有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与所述限位凸部的下侧面相抵接,从而能够限制所述管线机本体相对于所述挂架的向上移动。
6.为了使限位凸部更易加工,所述挂架包括板体,所述挂钩设于所述板体上部;所述限位凸部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竖直部自所述板体底部向下延伸而成,所述水平部自所述竖直部下侧朝向所述管线机本体延伸而成。
7.为了使挂架和管线机本体的连接更加牢固且两者的作用力更加分散,所述挂孔有两个,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管线机本体后壁上部,所述挂钩有两个,各挂钩与各挂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凸块设于两个挂孔的中央下方,所述限位凸部与所述限位凸块对应设置。
8.为了便于对管线机本体的壳体开模,所述限位凸块后壁为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的第一斜面。
9.为了便于对管线机本体上的电源线进行收纳,所述管线机本体底部设有电源线,所述管线机本体后壁下部设有线盘,所述线盘上设有供所述电源线绕设于其中的绕线槽。
10.为了避免线盘凸出挂架所述管线机本体后壁下部设有凹陷区域,所述线盘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凹陷区域中;所述凹陷区域具有向下的缺口。
11.为了使管线机本体与线盘的可拆卸连接结构更加简单,所述管线机本体后壁下部
设有卡槽,所述线盘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周壁上设有能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卡条;所述卡条包括沿所述筒体周向布置的第一插入部和沿所述筒体轴向布置的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具有先插入所述卡槽中的头部和后插入所述卡槽中的尾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头部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从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头部到所述插入部的尾部逐渐远离所述管线机本体,且所述第二插入部靠近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尾部设置,所述卡槽包括用于供所述第一插入部插设的第一凹槽和用于供所述第二插入部插设的第二凹槽;当所述筒体相对于所述管线机本体旋转至所述第二插入部卡入所述卡槽中的状态下,所述线盘与所述管线机本体锁定连接,在所述卡条完全脱离所述卡槽的状态下,所述线盘能够与所述管线机本体分离。
12.为了节省线盘原材料,原料所述线盘包括还包括第一限位盘和第二限位盘,所述第一限位盘设于所述筒体上远离所述管线机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盘设于所述筒体上靠近所述管线机本体的一端,且所述绕线槽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盘和第二限位盘之间;所述第一限位盘包括呈辐射状分布于所述筒体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第一限位片,相邻两第一限位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限位盘包括呈辐射状分布于所述筒体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第二限位片,且各所述第二限位片位于对应的间隙中。
13.为了便于绕线槽中的电源线进行筒体径向上的限位,同时,也为了不影响电源线进出绕线槽,其中至少一个第二限位片的外端设有第三限位片,所述第三限位片朝向所述筒体上远离所述管线机本体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限位片具有靠近所述管线机本体的第一表面和远离所述管线机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三限位片的延伸末侧侧面对应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
14.为了便于对电源线的自由端进行约束,所述第三限位片在所述筒体周向上的至少一侧开有出线槽,所述出线槽的槽口与所述出线槽的槽底之间设有线材通道,且所述线材通道从所述出线槽的槽口到所述出线槽的槽底依次包括渐缩段和渐扩段。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挂架上设置限位凸部,在管线机本体后壁上设置与限位凸部的下侧面相抵接的限位凸块,以限制管线机本体相对于挂架的向上移动,该限位凸部与限位凸块的相抵配合,结合挂钩与挂孔的配合连接,使管线机本体与挂架连接更加稳定,管线机不容易脱离挂架,从而使管线机的使用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1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盘的立体结构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盘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2.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以图1中所示方向为准。
23.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壁挂式管线机的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在墙壁上的挂架6和管线机本体5。该挂架6包括板体61,该板体61上部沿水平方向间隔设有两个挂钩62,管线机本体5后壁上部设有两个挂孔53,各挂孔53供各挂钩62对应插入。该板体61底部设有限位凸部63,该限位凸部63位于两个挂钩62中央下方,管线机本体5上设有位于两个挂孔53中央下方的限位凸块54,该限位凸块54与该限位凸部62的下侧面相抵接,从而能够限制管线机本体5相对于挂架6的向上移动,使管线机本体6与挂架6连接更加稳定,管线机不容易脱离挂架,从而使管线机的使用安全性更高。具体地,限位凸部63包括竖直部631和水平部632,该竖直部631自板体61底部向下延伸而成,该水平部632自竖直部631下侧朝向管线机本体5延伸而成。限位凸块54后壁为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的第一斜面541,从而便于对管线机本体5的壳体开模。
24.管线机本体5底部设有电源线55,管线机本体5后壁下部设有线盘100(见图1),该线盘100上设有供电源线55绕设于其中的绕线槽101(见图4)。
25.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盘100,包括筒体1、第一限位盘2和第二限位盘3。第一限位盘2设于筒体1一端并远离管线机本体5,第二限位盘3设于筒体1另一端并靠近管线机本体5,且绕线槽101设于第一限位盘2和第二限位盘3之间(见图2)。第一限位盘2包括呈辐射状分布于筒体1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第一限位片21,相邻两第一限位片21之间具有间隙x。第二限位盘3包括呈辐射状分布于筒体1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第二限位片31,从而能够减少线盘100的用料,节省线盘100原材料,能够使成本更低,线盘100质量更轻,且各第二限位片31位于对应的间隙x中(见图2),能够使绕线槽101对线材的限位作用区域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对绕设于筒体1上的线材的约束效果更好,使线材不容易松散而脱出绕线槽101。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盘2包括4个第一限位片21,第二限位盘3包括4个第二限位片31(见图2)。
26.如图4所示,各第二限位片31的外端朝向筒体1一端延伸有第三限位片4,从而能够对绕设于筒体1上的线材进行筒体1径向上的限位,避免线材沿筒体1径向脱出绕线槽101。第一限位片21具有靠近筒体1另一端的第一表面211和远离筒体1另一端的第二表面212,该第三限位片4的延伸末侧侧面41对应位于第一表面211和第二表面212之间,从而能够使线材更容易进入绕线槽101的同时使第三限位片4限制线材沿筒体1径向脱出绕线槽101的效果更好。
27.如图5所示,该第三限位片4在筒体1周向上的两侧开有出线槽42,线材绕线结束时,线材的自由端能够从出线槽42伸出,该出线槽42能够对线材的自由端进行约束,从而使线材的缠绕部分不容易松散而脱出绕线槽101,线材收纳效果更好。出线槽42的槽口与出线槽42的槽底之间设有线材通道43,且线材通道43从出线槽42的槽口到出线槽42的槽底依次包括渐缩段431和渐扩段432,从而使线材的自由端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出线槽42的同时不容易脱出出线槽42。
28.管线机本体5后壁下部设有凹陷区域51,该线盘100可拆卸地安装于管线机本体5上(见图1)。管线机本体5上设有凹陷区域51(见图2),该凹陷区域51具有向下的缺口511,该凹陷区域51中设有卡槽52(见图3),筒体1内周壁上设有用于与卡槽52卡接配合的卡条11,该卡条11包括沿筒体1周向布置的第一插入部111和沿筒体1轴向布置的第二插入部112,第一插入部111具有先插入卡槽52中的头部111a和后插入卡槽52中的尾部111b,且第二插入部112靠近第一插入部111的尾部111b设置(见图4),卡槽52包括用于供第一插入部111插设
的第一凹槽521和用于供第二插入部112插设的第二凹槽522(见图3);当筒体1相对于管线机本体5旋转至第二插入部112卡入卡槽52中的状态下,线盘100与管线机本体5锁定连接,在卡条11完全脱离卡槽52的状态下,线盘100能够与管线机本体5分离。本实施例中,卡条11和卡槽52的配合卡接结构有三组,且沿筒体1的周向间隔分布(见图1)。第一插入部111的头部111a设有第二斜面12,该第二斜面12从第一插入部111的头部111a到第一插入部111的尾部111b逐渐远离筒体1另一端端部(见图4),从而能够使卡条11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卡槽52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