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4225发布日期:2022-02-19 22:4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2.一些电器设备,例如洗碗机的体积和重量较大,造成用户想要调整电器设备的位置时,费时费力,还容易导致电器设备损坏。现有技术中有一些方便移动电器设备的支撑结构,但是支撑结构通常较为复杂,而且无法保障电器设备在正常运行时被稳固支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移动且支撑结构简单的电器设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
5.本体,下侧开设有安装孔;以及,
6.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形成第一下端面,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下端形成第二下端面,所述第二下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下端面;
7.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在上下方向可相对活动地设置,以使得所述电器设备具有所述第一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二下端面,且用于与支承面接触的移动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下端面不高于所述第一下端面,且用于与所述支承面接触的固定状态。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其中一个设置为固定支撑件,另一个设置为活动支撑件,所述固定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本体,所述活动支撑件相对所述固定支撑件可上下活动地设置。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支撑件形成有上下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固定支撑件套设于所述通孔内。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的内周壁设有内螺纹,所述活动支撑件的外周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以使得所述活动支撑件可上下活动地螺接于所述本体。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的底壁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固定支撑件上端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固定支撑件卡接于所述本体。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形成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上的卡孔,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为设于所述固定支撑件上端的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沿所述固定支撑件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卡扣分别卡接于所述卡孔。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为所述固定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为所述活动支撑件。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下端设有向外周凸设的凸台,所述第二下端面形成于所述凸台底部。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端面呈下凸的弧面设置;
16.和/或,所述第二下端面为平面。
17.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电器设备处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第二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下端面。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设备为洗碗机。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器设备包括本体、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本体下侧开设有安装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设于安装孔,第一支撑件的下端形成第一下端面,第二支撑件的下端形成第二下端面,第二下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下端面,其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在上下方向可相对活动地设置,以使得电器设备具有第一下端面低于第二下端面,且用于与支承面接触的移动状态、以及第二下端面不高于第一下端面,且用于与支承面接触的固定状态。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移动电器设备时,可将第一支撑件下移,使得电器设备底部与支承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摩擦力,方便移动,当需要固定电器设备时,可将第二支撑件下移,以稳固支承电器设备。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器设备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21.图2为图1中电器设备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电器设备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图1中电器设备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24.图5为图4中电器设备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25.图6为图5中a-a处的剖切示意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电器设备210第一下端面10本体211卡扣11安装孔22第二支撑件110卡孔220第二下端面21第一支撑件221通孔
2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
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100,该电器设备100可以是家用电器设备100,例如洗碗机、电冰箱、落地式取暖器、或落地式空调器等。可以理解,这些电器设备100在正常运行时需要被稳固地支承,而在安装使用时可能需要移动位置,为此,现有的电器设备100下部可以设置滚轮等结构以方便移动,但是这种支撑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高,且在电器设备100正常运行时可能导致电器设备100发生晃动或者移位。
3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100,包括本体10、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其中,所述本体10用于支承和保护所述电器设备100。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本体10下侧开设有安装孔11,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均设于所述安装孔11,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下端形成第一下端面210,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下端形成第二下端面220,所述第二下端面220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在上下方向可相对活动地设置,以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具有所述第一下端面210低于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且用于与支承面接触的移动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不高于所述第一下端面210,且用于与所述支承面接触的固定状态。
34.在本实施中,所述支承面指电器设备100以外用于承受所述电器设备100的重力,并为所述电器设备100提供支承的面,例如可以是地面、还可以是厨房台面等。所述第一下端面210为形成于第一支撑件21下侧的一个端面,该第一下端面210用于在所述电器设备100处于所述移动状态时,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以支承所述电器设备100的重力,将所述电器设备100的重力传导至所述支承面。而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为形成于第二支撑件22下侧的一个端面,该第二下端面220用于在所述电器设备100处于所述固定状态时,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以支承所述电器设备100的重力,将所述电器设备100的重力传导至所述支承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22在所述固定状态时,可以下移至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低于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如此,仅所述第二下端面220接触所述支承面并支承所述电器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下端面220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在所述第一支撑件21接触所述支承面时,其与所述支承面之间接触面积较所述第二支撑件22时小,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在所述移动状态下时小于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22在所述固定状态时,可以下移至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与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平齐,如此,仅所述第二下端面220和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共同接触所述支承面并支承所述电器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由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和所第二下端面220共同支承所述电器设备100,显然,在所述移动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21接触所述支承面时,其与所述支承面之间接触面积较所述第二支撑件22时小,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在所述移动状态下时小于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时。如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的设置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移动状态下能够较省力地被推动,而在所述固定状态下能够被较稳固地支承。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设备100处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低于所述第一下端面210,以支承
所述电器。
35.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在上下方向可相对活动地设置,具体地,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与所述本体10相对固定,而所述第二支撑件22相对于所述本体10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地设置。可以是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与所述本体10相对固定,而所述第一支撑件21相对于所述本体10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地设置。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分别相对于所述本体10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地设置,以使得两者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的相对活动行程。
36.如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支撑件21和/或第二支撑件22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移动状态和所述固定状态之间切换。需要移动所述电器设备100时,可将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下移,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底部与所述支承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摩擦力,方便移动,当需要固定所述电器设备100时,可所述将第二支撑件22下移,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底部与所述支承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增大所述电器设备100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以稳固支承所述电器设备100。
37.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6,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其中一个设置为固定支撑件,另一个设置为活动支撑件,所述固定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本体10,所述活动支撑件相对所述固定支撑件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具体地,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撑件21固定于所述本体10,所述第二支撑件22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1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支撑件22固定于所述本体10,所述第一支撑件21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1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如此,当需要将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移动状态和所述固定状态间切换时,仅需要调节所述第一支撑件21或第二支撑件22的上下位置就能够实现,操作简便。同时,使得支撑结构整体更加简单,易于制造和安装,降低生产成本。
38.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6,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活动支撑件形成有上下方向贯通的通孔221,所述固定支撑件套设于所述通孔221内。如此,所述活动支撑件与所述固定支撑件套设为一体后安装在所述本体10下侧的安装孔11内,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39.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6,所述安装孔11的内周壁设有内螺纹,所述活动支撑件的外周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以使得所述活动支撑件可上下活动地螺接于所述本体10。如此,所述活动支撑件采用螺接的方式与所述外壳可上下活动地装配,当需要切换所述电器设备100的状态时,仅需要转动所述活动支撑件,使其上下移动,即可使得所述活动支撑件接触所述支承面、或者与所述支撑面分离。结构简单,且非常便于操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固定支撑件穿设于所述通孔221后与所述本体10固定,而所述活动支撑件的内周壁与所述通孔221的内周壁之间设置螺纹结构,如此,同样可以转动所述活动支撑件,使其上下移动,即可使得所述活动支撑件接触所述支承面、或者与所述支撑面分离,从而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固定状态和所述移动状态间切换。
40.所述固定支撑件与所述本体10固定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螺接、卡接或焊接等。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1的底壁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固定支撑件上端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固定支撑件卡接于所述本体10。如此,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所述固定支撑件与所述本体10,装配简单,便于维修。
41.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形成于所述安装孔11的底壁上的卡孔110,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为设于所述固定支撑件上端的多个卡扣211,多个所述卡扣211沿所述固定支撑件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卡扣211分别卡接于所述卡孔110。如此,所述固定支撑件通过多个所述卡扣211与所述卡孔110的配合卡接固定于所述本体10。在装配支撑结构时,可首先将所述固定支撑件插设于所述安装孔11,并使得多个所述卡扣211与所述卡孔110配合,从而固定所述固定支撑件。随后将所述移动支撑件套接于所述固定支撑件外周,使得所述固定支撑件穿设于所述通孔221,同时所述移动支撑件插入所述安装孔11,并通过所述移动支撑件与所述固定支撑件或所述本体10之间的配合结构,使得所述移动支撑件可上下移动地装配于所述本体10。即可完成所述电器设备100的所述支撑结构的安装,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并且支撑结构整体结构简单、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能够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移动状态下移动省力,而在所述固定状态下被稳固支承。
4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第一支撑件21设置为所述固定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22设置为所述活动支撑件。如此,所述第一支撑件21被固定于所述本体10,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孔11内。当需要移动所述电器设备100时,可将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上移,使得所述第一下端面210与所述支承面接触,减少所述电器设备100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便于移动所述电器设备100。而当需要固定所述电器设备100时,可将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下移,使得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与所述支承面接触,增大所述电器设备100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固定状态下能够被稳固地支承。并且,在所述电器设备100的所述固定状态下,通过调节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上下位置,还能够调节所述电器设备100的高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22可以呈间隔设置有多个,如此,通过分别调节各第二支撑件22的位置,就能够实现对所述电器设备100的调平,即使所述支承面不够平整,所述电器设备100也可以被稳固地支承,使得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正常运行时,不容易发生晃动。
43.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下端设有向外周凸设的凸台,所述第二下端面220形成于所述凸台底部。如此,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下端尺寸可以被设置为大于所述安装孔11的尺寸,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保障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固定状态下能够被稳固支承。
44.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所述第一下端面210呈下凸的弧面设置。如此,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从而减小所述电器设备100在所述移动状态下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以方便移动。同时也利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生产成型,降低生产成本。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为平面,具体地为平整度与所述支承面相接近的平面设置,如此,使得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第二下端面220与所述支承面之间接触面积较大,摩擦力较大,从而能够更稳固地支承所述电器设备100。并且也利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20的生产成型,降低生产成本。
4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实施例可以分别单独实施或者结合实施。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