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40809发布日期:2022-05-21 08:5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


背景技术:

2.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具设施大类,家具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创新,到如今种类繁多,用料各异,品种齐全,用途不一,是建立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要基础,桌子就是家具中的一种,桌子是一种常用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可以在上面放东西、做事情、吃饭、写字、工作等,是由光滑平板、腿和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家具,在语文中亦可作名词,为了迎合大众需求,桌子的类型丰富多样,桌子按需求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办公桌、餐桌、课桌、电脑桌、讲桌等。
3.目前的桌子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使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桌子的各支撑柱独立分布于桌面下方时容易导致桌子的稳定性较差,桌子上的东西放置不稳定,使桌子的实用性降低,于是人们设计了将各个支撑柱通过连接杆的方式连接,以提高桌面板下方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4.现有技术公开的桌子及桌子下方的支撑装置中,虽然设置有用于连接各个支撑柱的连接杆,但连接杆的两端普遍与相邻的两个支撑柱连接,虽达到了一定的提高稳定性的效果,但在使用时还存在着活动空间较小,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下肢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不便于人们活动或使用,若使用较少的连接杆仅连接其中部分支撑柱,又不能使支撑装置及桌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无法稳定承载菜品或生活用品,不能为人们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通过支撑装置第一连接梁的一端与临近该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第一连接梁中部连接将各支撑柱相连,连接梁远离支撑柱的一端与对应的支撑柱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具有便于人们活动的效果。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支撑物体远离承载面的支撑柱和与支撑柱连接的第一横梁组,所述第一横梁组包括与支撑柱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梁,各支撑柱成间隔竖直环绕布置,所述第一连接梁横向布置于支撑柱所环绕空间内,各第一连接梁的一端均与一支撑柱对应连接,各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端均与临近该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第一连接梁中部连接,各第一连接梁位于同一平面且依次连接围绕形成一封闭多边形。
7.优选地,还包括位于第一横梁组上方的第二横梁组,所述第二横梁组包括与支撑柱数量相同的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连接梁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支撑柱连接。
8.优选地,各第二连接梁位于同一平面且围绕形成一封闭多边形。
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两端分别设有榫头,所述支撑柱及第一连接梁中部设有与所述榫头相适配的榫槽。
10.优选地,包括八个支撑柱、八个第一连接梁以及八个第二连接梁,所述支撑柱通过
所述第一连接梁以及第二连接梁连接。
11.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桌子,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和连接于支撑装置顶端的桌板,所述支撑柱沿桌板周向间隔布置。
12.优选地,所述桌板包括多个外桌面以及对应各支撑柱设置于外桌面间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面与外桌面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连接杆的底面较外桌面的底面凸出,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连接杆底部。
13.优选地,所述桌板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外桌面外侧的外沿、安装于所述外桌面内侧的内沿以及安装于所述内沿内侧的内桌面,所述外沿与内沿的底面凸出于所述外桌面和内桌面的底面,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沿与内沿连接。
14.优选地,所述内沿内侧安装有多个支撑杆,所述内桌面安装于所述内沿内侧时内桌面的底面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面抵靠。
15.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两端设为榫头,所述内沿外侧及外沿内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榫头相适配的榫槽。
16.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第一连接梁将间隔竖直环绕布置的支撑柱连接,第一连接梁远离支撑柱的一端相对于连接支撑柱的一端更靠近支撑柱所环绕的空间内侧,从而使支撑柱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梁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达到便于人们活动的效果,各第一连接梁位于同一平面且依次连接围绕形成一封闭多边形,使各支撑柱通过第一连接梁连接后的受力较均衡,具有提高支撑装置稳定性的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21.图3为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22.图4为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23.图5为一种支撑装置及桌子实施例二的桌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
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9.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30.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1,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支撑物体远离承载面的支撑柱11和与支撑柱11连接的第一横梁组12,各支撑柱11通过第一横梁组12连接后可以达到共同支撑物体的效果,第一横梁组12包括与支撑柱11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梁121,各支撑柱11成间隔竖直环绕布置,第一连接梁121横向布置于支撑柱11所环绕空间内,各第一连接梁121的一端均与一支撑柱11对应连接,第一连接梁121的另一端均与临近该第一连接梁121的另一第一连接梁121中部连接,第一连接梁121远离支撑柱11的一端相对于连接支撑柱11的一端更靠近支撑柱11所环绕的空间内侧,从而使支撑柱11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梁12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达到便于人们活动的效果,各第一连接梁121位于同一平面且依次连接围绕形成一封闭多边形,使各支撑柱11通过第一连接梁121连接后的受力较均衡,具有提高支撑装置1稳定性的效果。
31.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该支撑装置1还包括位于第一横梁组12上方的第二横梁组13,第二横梁组13包括与支撑柱11数量相同的第二连接梁131,各支撑柱11的上方通过第二连接梁131连接,使各支撑柱11可更稳定的放置于地面,从而更好的承载和支撑物体,具有提高支撑装置1整体稳定性的效果,第二连接梁131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支撑柱11连接,使相邻的支撑柱11的连接更加紧密,以实现提高支撑装置1整体稳定性的效果。
32.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该支撑装置1的各第二连接梁131位于同一平面且围绕形成一封闭多边形,使各支撑柱11的上方通过第二连接梁131连接后的受力较均衡,具有提高支撑装置1稳定性的效果。
33.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该支撑装置1的第一连接梁121和第二连接梁131两端分别设有榫头,支撑柱11及第一连接梁121中部设有与榫头相适配的榫槽,第一连接梁121、第二连接梁131和支撑柱11采用榫卯连接方式连接,在拆装时无需另外配件即可拆装,安装方式简单,同时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提高支撑装置1的支撑力。
34.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该支撑装置1包括八个支撑柱11、八个第一连接梁121以及八个第二连接梁131,各支撑柱11成间隔竖直环绕布置,第一连接梁121横向布置于支撑柱11所环绕空间内,各第一连接梁121的一端均与一支撑柱11对应连接,第一连接梁121的另一端均与临近该第一连接梁121的另一第一连接梁121中部连接,各第一连接梁121连接于各支撑柱的下方,第一连接梁121远离支撑柱11的一端相对于连接支撑柱11的一端更靠近支撑柱11所环绕的空间内侧,从而使支撑柱11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梁12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达到便于人们活动的效果,各第一连接梁121位于同一平面且依次连接围绕形成一封闭多边形,使各支撑柱11通过第一连接梁121连接后的受力较均衡,具有提高支撑装置1稳定性的效果,各支撑柱11的上方通过第二连接梁连接131连接,第二连接梁131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支撑柱11连接,使相邻的支撑柱11的连接更加紧密,使各支撑柱11可更稳定的放置于地面,从而更好的承载和支撑物体,具有提高支撑装置1整体稳定性的效果。
35.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桌子2,该桌子2包括具有上述任一特征的支撑装置1和连接于支撑装置1顶端的桌板21,支撑柱11沿桌板21周向间隔布置,第一连接梁121横向布置于支撑柱11所环绕空间内,各支撑柱11均匀分布于桌板21的下方并且共同承载桌板21的重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各第一连接梁121的一端均与一支撑柱11对应连接,第一连接梁121的另一端均与临近该第一连接梁121的另一第一连接梁121中部连接,各第一连接梁121连接于各支撑柱的下方,第一连接梁121远离支撑柱11的一端相对于连接支撑柱11的一端更靠近支撑柱11所环绕的空间内侧,从而使支撑柱11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梁12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达到人们使用桌子2就餐或工作时便于腿部活动的效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36.如图3-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该桌子2的桌板21包括多个外桌面211以及对应各支撑柱11设置于外桌面211间的连接杆212,连接杆212的顶面与外桌面211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使桌板21的上表面为可平稳承载物品的平面,以便于放置菜品或生活物品,连接杆212的底面较外桌面211的底面凸出,支撑柱11的顶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连接杆212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1与连接杆212可通过榫卯连接方式连接,支撑柱11底面凸出的厚度可设置于连接杆212端部榫头匹配的榫槽,在拆装时无需另外配件即可拆装,安装方式简单,同时不影响桌板21的上表面平整,便于桌板21放置菜品或生活物品,为生活带来便利,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11与连接杆212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连接,也具有在不影响桌板21上表面平整的情形下稳定连接的效果。
37.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该桌子2的桌板还包括安装于外桌面211外侧的外沿213、安装于外桌面211内侧的内沿214以及安装于内沿214内侧的内桌面215,外
沿213与内沿214将各外桌面211和各连接杆212的两端分别封闭并与外桌面211和内桌面21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可平稳承载物品的平面,以便于放置菜品或生活物品,外沿213与内沿214的底面凸出于外桌面211和内桌面215的底面,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212的两端分别设有榫头,连接杆212与外沿213和内沿214通过榫卯连接方式连接,外沿213和内沿214底面凸出的厚度可设置有与连接杆212端部榫头匹配的榫槽,在拆装时无需另外配件即可拆装,安装方式简单,同时不影响桌板21的上表面平整,便于桌板21放置菜品或生活物品,为生活带来便利,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12与外沿213和内沿214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连接,也具有在不影响桌板21上表面平整的情形下稳定连接的效果。
38.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该桌子2的内沿214内侧安装有多个支撑杆216,各支撑杆21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内沿214内侧的相对位置,支撑杆216的顶面略低于内沿214的上表面,当内桌面215安装于内沿214内侧时,内桌面215的底面与支撑杆216的顶面抵靠,内桌面215的顶面与内沿214、外桌面211、连接杆212和外沿213处于同一平面,即桌板21的上表面为平面,可平稳承载物品的平面,具有便于放置菜品或生活物品的效果。
39.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该桌子2的连接杆212的两端分别设有榫头,连接杆212与外沿213和内沿214通过榫卯连接方式连接,外沿213和内沿214底面凸出的厚度可设置有与连接杆212端部榫头匹配的榫槽,在拆装时无需另外配件即可拆装,安装方式简单,同时不影响桌板21的上表面平整,便于桌板21放置菜品或生活物品,为生活带来便利,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41.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