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10091发布日期:2022-09-03 08:5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把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拖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拖把。


背景技术:

2.目前,传统海绵拖把包括海绵体或胶棉体和设置在海绵体或胶棉体上端的连接板,其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需要伸出连接板的端部一定距离,传统的海绵体或胶棉体超出连接板的长度大概是2cm-3cm,海绵体或胶棉体超出连接板一定的长度主要是考虑到在拖地的过程避免拖把上除海绵体或胶棉体之外的其他部件与周围环境产生碰撞,影响拖把的使用效果,此种现有海绵拖把的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3.传统海绵拖把上用于对海绵体或胶棉体进行挤压的挤水结构设计,都需要通过与连接板匹配连接的挤水板实现对海绵体或胶棉体的挤压,且挤水板的端部与连接板的端部始终处于平齐状态,因此,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在操作挤压的过程中始终位于连接板和挤水板的外部,即便是多次进行挤水操作也无法解决对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进行有效挤水的问题,从而导致海绵体或胶棉体的清洗效果较差,进而影响拖地效果。
4.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也有能够对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进行挤水的设计,比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cn201620660897.5,专利名称为一种挤水胶棉拖,该技术通过设置滑动挤水块实现对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的挤压,但是,此种设计为了能够使得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在挤水状态下能够完全位于滑动挤水块的内部,因此,对滑动挤水块的长度进行了延长,也即是,拖地状态下,滑动挤水块的外端并不与连接板(翻翼板和挂粘板)的端部平齐,而是超出了连接板的外端一定距离,将海绵体或胶棉体安装在连接板上,则即便是海绵体或胶棉体超出连接板2cm-3cm,但是由于滑动挤水块的外端也超出了连接板外端一定距离,则在使用拖把的过程中,滑动挤水块很容易直接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碰撞,从而又会影响使用效果。
5.此外,考虑到现有拖把不同的实际使用需求,海绵体或胶棉体的长度具有增长的需求,进而提升拖地的效率,也就是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会超出连接板和挤水板的端部更长的距离,比如可以超出6cm左右的情况下,现有技术更无法实现对伸出连接板和挤水板端部更长距离的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完全挤水。
6.另外,传统的拖把头都是采用海绵体或胶棉体,在海绵体或胶棉体上沿着海绵体或胶棉体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凸起条,在开阔的场地内采用此种传统的拖把头拖地效果较好,但是,由于传统拖把头的两端均为垂直侧端面,在处理边角位置时,则传统的拖把头无法与边角位置进行很好的接触,从而无法实现对墙角等边角位置的清理,长此以往,墙角等边角位置容易藏污纳垢,直接影响了室内环境的清洁度。
7.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既能够对海绵体或胶棉体进行更彻底的挤水,同时不会使得拖把的其他部件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还能够适应更长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彻底挤水及对边角处进行有效清洁的海绵拖把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拖把,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0.一种拖把,包括拖把挤水结构和拖把头,所述拖把挤水结构包括拖把架,所述拖把架内侧对称设有挤水组件,所述挤水组件包括连接座、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所述连接座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一铰接位,所述第一挤水板的内端与对应的第一铰接位铰接,所述第一挤水板的端部或者靠近其端部的位置设有滑动件;
11.所述拖把架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铰接位,所述第二挤水板的内端与对应的第二铰接位铰接,所述第二挤水板上设有滑道,所述滑动件与滑道滑动配合;
12.所述拖把头包括擦拭物,所述擦拭物可以是海绵体或胶棉体,所述海绵体或胶棉体的上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对应的第一挤水板固定连接,当然,较优的,可以选择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方式,便于对拖把头的更换,所述海绵体或胶棉体上沿着海绵体或胶棉体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凸起条,所述海绵体或胶棉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向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外侧延伸并逐渐缩小形成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
13.本技术方案中,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连接座上移,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能够在连接座上移的过程中实现连动效果,当然,可以通过现有的挤水拉杆驱动连接座,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在拖把桶中设置竖直的隔板,通过将下压拖把头,从而隔板实现对连接座的驱动,从而也能实现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的连动效果,由于还包括能够使第一挤水板恢复水平状态的水平复位机构,便于拖把的使用。具体的,拖把头复位过程中,即连接座下移,驱动第一挤水板下移,由于第二挤水板的内端与拖把架上的第二铰接位铰接,第二挤水板上设有滑道,滑动件与滑道滑动配合,则第一挤水板下移的同时驱动第二挤水板向外侧翻转,直至滑动件位于滑道的外端,从而使得第一挤水板处于展平状态,第一挤水板用于与拖把头上的连接板固定,从而实现对拖把头的安装,第一挤水板的展开同时实现对拖把头的展开;拖把头挤水操作过程中,则连接座上移,驱动第一挤水板上移,同时第一挤水板呈现u形的挤水状态,第一挤水板实现对拖把头主体部分的挤水,第一挤水板同时带动第二挤水板向内侧翻转,由于第一挤水板带动拖把头上移,则拖把头超出连接板的端部的部分会在第二挤水板朝向内侧翻转的过程中被第二挤水板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此外,由于第二挤水板上设有滑道,滑动件与滑道滑动配合的设计使得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之间的相对位移能够达到更大的幅度。
14.综上,本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通过第一挤水板实现对拖把头主体部分的挤水,同时,能够通过第二挤水板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分区域挤水能够使得对拖把头的挤水效果更好。此外,由于采用在第二挤水板上设置滑道的设计,在挤水过程中,能够使得第一挤水板的端部距离第二挤水板的端部的垂直距离更远,从而使得即便是拖把头超出连接板和第一挤水板的长度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此类拖把头端部的完全挤水,在满足挤水彻底目的的同时不影响拖把的使用体验,在拖把头超出挤水板较长的情况,比如6cm-10cm,均可通过本设计实现对超长拖把头的完全挤水。
15.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上设有延伸体,延伸体向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外侧延伸并逐渐缩小形成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则在采用拖把头拖地
过程中,遇到墙角等边角位置时,可通过操作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沿着边角位置移动,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与边角位置能够更好贴合,从而达到对边角处清洁的目的。本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拖把头,由于传统的拖把头的侧端面都是垂直侧端面,不管是何种角度操作拖把,都无法实现拖把头与边角处的贴合,因此,传统的拖把头无法对边角处进行清理,而本改进后的拖把头,延伸体的设计,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不仅能够更好的与边角贴合接触,且相对于传统的海绵拖把的垂直侧端面,延伸体具有倾斜的外侧壁,因此,沿着边角移动本拖把头的过程中,倾斜的外侧壁也形成了避让空间,仅有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与边角接触,延伸体的外侧壁则不会与墙面等非必要清洁的部分接触,且延伸体能够清洁桌子、板凳家具脚及周围的脏污,又不会碰撞家具,减小了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与边角的接触面积,更易于对拖把的移动操作,清洁过程操作更为便捷、轻松。
16.进一步的,所述拖把架上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挤水板处于挤水状态时第二挤水板与第一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挤水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挤水板与第二抵接部抵接,还包括能够使第一挤水板恢复水平状态的水平复位机构。
17.具体的,在第二挤水板处于挤水状态时,滑动件在滑道内移动至第二挤水板与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状态,则此时该抵接部成为支点,同时滑动件滑动至滑道的内端则无法继续滑动,通过滑动件驱动两个第二挤水板同时向内侧施压,此时两个第二挤水板之间的间距最小,从而实现对位于第二挤水板之间的拖把头端部的挤水,由于第二挤水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挤水板与第二抵接部抵接,第二抵接部能够限定第二挤水板向外侧翻转的幅度,并能够实现对拖把头展开状态的稳定支撑效果。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挤水板处于挤水状态时第一挤水板的外端到第二挤水板外端的垂直距离为h,所述第一挤水板处于水平状态下,所述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超出第一挤水板的外端的距离为s,h≥s。
19.由于h≥s,则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在挤水状态下能够完全内收在第二挤水板之间,因此,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不会超出第二挤水板的端部,因此能够实现对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完全挤水。
20.进一步的,为了提升海绵体或胶棉体与连接板之间的紧固效果,所述连接板粘接在海绵体或胶棉体的上端面,所述连接板靠近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的一端设有辅助连接部,所述辅助连接部向下延伸并嵌设在海绵体或胶棉体内,所述辅助连接部与海绵体或胶棉体之间粘接固定。
21.通常情况下,连接板直接粘接在海绵体或胶棉体的上端面,由于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会超出连接板的端部一定距离,因此,超出部分的海绵体或胶棉体则无任何支撑,长时间的使用则会使得海绵体或胶棉体与连接板的端部脱胶,影响拖把头的使用寿命。本设计连接板靠近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的一端设有辅助连接部,辅助连接部向下延伸并嵌设在海绵体或胶棉体内,辅助连接部与海绵体或胶棉体之间粘接固定,使得连接板与海绵体或胶棉体连接的更为稳固,避免脱胶现象的发生。
22.为了便于固定安装及保证固定效果,所述辅助连接部为倾斜插片,所述倾斜插片一体成型在连接板的下端,所述倾斜插片倾斜向下延伸并插入到海绵体或胶棉体上对应的插口位置,所述倾斜插片与海绵体或胶棉体之间粘接固定。
23.为了便于固定安装及保证固定效果,所述辅助连接部为l形插片,所述l 形插片一
体成型在连接板的下端,所述l形插片的水平延伸部朝向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外侧延伸,所述l形插片插入到海绵体或胶棉体上对应的插口位置,所述l形插片与海绵体或胶棉体之间粘接固定。l形插片相对于倾斜插片,由于l 形插片的水平延伸部朝向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外侧延伸,水平延伸部完全埋设在海绵体或胶棉体内,二者连接的稳定性更高。
24.所述连接板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辅助连接部的上方。延伸部能够实现对海绵体或胶棉体上端面有效的支撑。
25.为了提供更多的延伸体结构,所述延伸体为圆锥体或棱锥体。
26.为了提供更多的延伸体结构,所述延伸体具有弧形侧面和平面,所述弧形侧面位于延伸体的下方,所述平面位于弧形侧面的上方,所述平面为自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向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倾斜向下延伸的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个倾斜平面之间形成棱边。
2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挤水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的外端平齐。
28.由于第二挤水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的外端平齐,因此,能够尽可能的保证第二挤水板不会干扰拖把头伸出的长度,从而使得拖地状态下,不会出现第二挤水板因超出连接板较长的距离进而容易造成第二挤水板在拖地状态下易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的情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挤水问题而不得不放弃拖把的实际使用体验的问题。
29.进一步的,为了提供一种具体的水平复位机构,所述水平复位机构包括挤水拉杆,所述挤水拉杆穿过拖把架且挤水拉杆位于拖把架内侧的一端设有连接座。
30.进一步的,为了提供另一种具体的水平复位机构,所述水平复位机构为设置在第一挤水板和连接座之间的扭簧。
31.进一步的,为了能够更大幅度的对拖把头端部进行挤压,所述第二挤水板的内侧具有朝向拖把架内侧凸起的弧形面,所述滑道为弧形滑道,所述弧形滑道沿着弧形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弧形面,所述滑动件与弧形滑道滑动配合。
32.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第二挤水板能够对拖把头的端部进行更好的挤压,所述弧形面在第二挤水板的内侧形成有拐角部,所述弧形滑道的外端靠近第二挤水板的端部,所述弧形滑道的内端延伸至拐角部或朝向第二铰接位的方向继续延伸至超出拐角部。拐角部的设计,由于滑动件随着第一挤水板上移,因此,滑动件在弧形滑道内向上滑动的过程中会在拐角部停止继续滑动,滑动件滑动到此处时,也是第二挤水板向内侧翻转的极限位置,即两个第二挤水板之间的间距最小,从而对拖把头端部进行更有效的挤压。
33.为了保证挤水过程操作的稳定性,所述弧形滑道位于弧形面的中间位置。
34.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安装,精简结构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弧形滑道为设置在第二挤水板上的弧形滑孔。
35.为了提供一种简单的,且能够防止滑动件从弧形滑孔中脱出的具体结构,所述滑动件包括滑块和限位件,所述滑块固定在第一挤水板上,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滑块穿过弧形滑孔的一端,所述限位件防止滑块从弧形滑孔中脱出。
36.进一步的,为了在挤水过程中提升第二挤水板相对于第一挤水板移动的顺畅性,所述第一挤水板的上表面设有两条滑动引导条,两条滑动引导条沿着第一挤水板的长度方
向对称设置在滑动件的两侧,所述第二挤水板的内侧设有与对应的滑动引导条滑动配合的滑动引导槽。
37.为了方便实现对第一挤水板的安装,所述第一挤水板与第一铰接位铰接的位置通过第一转动轴连接,所述第二挤水板与第二铰接位铰接的位置通过第二转动轴连接。
38.为了提供一种具体的第二挤水板的结构设计,同时为了提升第一挤水板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挤水板处于水平状态时,两个第二挤水板呈八字形,所述第一挤水板的上端面设有若干加强筋。
39.进一步的,为了限定连接座的上移幅度,所述拖把架内设有限制连接座上移距离的连接座抵接部。
40.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在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面上的正向投影偏离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面的中间位置。
41.考虑到在使用拖把时,拖把头处于倾斜状态,因此,为了使得处于倾斜状态的拖把头两端的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能够更好的与边角进行接触,所述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在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面上的正向投影偏离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面的中间位置。
42.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海绵体或胶棉体的端部包括下半圆区,所述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位于下半圆区内。
43.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下半圆区包括从上到下等高度分布的上区、中区和下区,所述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位于中区和/或下区内。也即是,较优的,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位于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靠下的位置且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的中线偏离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的中线位置。
4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中,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连接座上移,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能够在连接座上移的过程中实现连动效果,当然,可以通过现有的挤水拉杆驱动连接座,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在拖把桶中设置竖直的隔板,通过将下压拖把头,从而隔板实现对连接座的驱动,从而也能实现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的连动效果,由于还包括能够使第一挤水板恢复水平状态的水平复位机构,便于拖把的使用。具体的,拖把头复位过程中,即连接座下移,驱动第一挤水板下移,由于第二挤水板的内端与拖把架上的第二铰接位铰接,第二挤水板上设有滑道,滑动件与滑道滑动配合,则第一挤水板下移的同时驱动第二挤水板向外侧翻转,直至滑动件位于滑道的外端,从而使得第一挤水板处于展平状态,第一挤水板用于与拖把头上的连接板固定,从而实现对拖把头的安装,第一挤水板的展开同时实现对拖把头的展开;拖把头挤水操作过程中,则连接座上移,驱动第一挤水板上移,同时第一挤水板呈现u形的挤水状态,第一挤水板实现对拖把头主体部分的挤水,第一挤水板同时带动第二挤水板向内侧翻转,由于第一挤水板带动拖把头上移,则拖把头超出连接板的端部的部分会在第二挤水板朝向内侧翻转的过程中被第二挤水板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此外,由于第二挤水板上设有滑道,滑动件与滑道滑动配合的设计使得第一挤水板和第二挤水板之间的相对位移能够达到更大的幅度。
45.综上,本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通过第一挤水板实现对拖把头主体部分的挤水,同时,能够通过第二挤水板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分区域挤水能够使得对拖把头的挤水效果更好。此外,由于采用在第二挤水板上设置滑道的设计,在挤水过程中,能够使得第一挤水板的端部距离第二挤水板的端部的垂直距离更远,从而使得即便是拖把头超出连接板和第
一挤水板的长度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此类拖把头端部的完全挤水,在满足挤水彻底目的的同时不影响拖把的使用体验,在拖把头超出挤水板较长的情况,比如6cm-10cm,均可通过本设计实现对超长拖把头的完全挤水。
46.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上设有延伸体,延伸体向海绵体或胶棉体的外侧延伸并逐渐缩小形成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则在采用拖把头拖地过程中,遇到墙角等边角位置时,可通过操作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沿着边角位置移动,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与边角位置能够更好贴合,从而达到对边角处清洁的目的。本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拖把头,由于传统的拖把头的侧端面都是垂直侧端面,不管是何种角度操作拖把,都无法实现拖把头与边角处的贴合,因此,传统的拖把头无法对边角处进行清理,而本改进后的拖把头,延伸体的设计,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不仅能够更好的与边角贴合接触,且相对于传统的海绵拖把的垂直侧端面,延伸体具有倾斜的外侧壁,因此,沿着边角移动本拖把头的过程中,倾斜的外侧壁也形成了避让空间,仅有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与边角接触,延伸体的外侧壁则不会与墙面等非必要清洁的部分接触,且延伸体能够清洁桌子、板凳家具脚及周围的脏污,又不会碰撞家具,减小了海绵体或胶棉体端部与边角的接触面积,更易于对拖把的移动操作,清洁过程操作更为便捷、轻松。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52.图6为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挤水状态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53.图7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4.图8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5.图9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56.图10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实施例挤水状态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57.图11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2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59.图13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0.图14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61.图15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62.图16为本发明中延伸体正向投影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7为本发明中尖部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与端面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8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65.图19为本发明中拖把头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66.图20为本发明中一端具有尖部另一端具有锥端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7.图21为本发明中一端具有尖部另一端具有锥端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8.图22为本发明中具有尖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69.图23为本发明中另一具有尖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0.图24为本发明中第三种具有尖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1.图25为本发明中第四种具有尖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2.图26为本发明中第五种具有尖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3.图27为本发明中采用拖把桶中隔板进行挤水操作的结构示意图;
74.图28为现有设计延长滑动孔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75.图29为现有设计延长滑动孔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76.图30,为本发明中第二挤水板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77.图中:拖把架1;挤水拉杆2;连接座3;第一挤水板4;第二挤水板5;第一铰接位6;滑动件7;滑块7.1;限位件7.2;第二铰接位8;弧形面9;弧形滑道10;第一抵接部11;第二抵接部12;拐角部13;滑动引导条14;滑动引导槽15;加强筋16;连接座抵接部17;海绵体或胶棉体18;连接板19;凸起条20;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延伸体23;锥端部24;端面25;正向投影26;下半圆区27;上区27.1;中区27.2;下区27.3;倾斜插片29;插口30; l形插片31;水平延伸部32;延伸部33;弧形侧面34;倾斜平面35;尖部36;隔板37;扭簧38;翻翼板39;滑动孔40;翻折滑动挤水块41;铰接点42。
具体实施方式
78.实施例1:
79.如图1-图27、图3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拖把,包括拖把挤水结构和拖把头,拖把挤水结构包括拖把架1,拖把架1内侧对称设有挤水组件,挤水组件包括连接座3、第一挤水板4和第二挤水板5,连接座3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一铰接位6,第一挤水板4的内端与对应的第一铰接位6铰接,第一挤水板4 上靠近其端部的位置设有滑动件7;
80.拖把架1上对称设有两个第二铰接位8,第二挤水板5的内端与对应的第二铰接位8铰接,第二挤水板5上设有滑道,滑动件7与滑道滑动配合;
81.如图9、11-图19所示,拖把头包括海绵体或胶棉体18,海绵体或胶棉体 18的上端设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与对应的第一挤水板4固定连接,当然,较优的,可以选择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方式,便于对拖把头的更换,海绵体或胶棉体18上沿着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凸起条20,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第一端部21和/或第二端部22设有延伸体23,延伸体23向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外侧延伸并逐渐缩小形成尖部36或具有端面25的锥端部24。
82.本技术方案中,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连接座3上移,第一挤水板4和第二挤水板5能够在连接座3上移的过程中实现连动效果,当然,可以通过现有的挤水拉杆2驱动连接座3,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在拖把桶中设置竖直的隔板37,通过将下压拖把头,从而隔板实现对连接座3的驱动,从而也能实现第一挤水板4和第二挤水板5的连动效果,由于还包括能够使第一挤水板4恢复水平状态的水平复位机构,便于拖把的使用。具体的,拖把头复位过程中,即连接座 3下移,驱动第一挤水板4下移,由于第二挤水板5的内端与拖把架1上的第二铰接位8铰接,第二挤水板5上设有滑道,滑动件7与滑道滑动配合,则第一挤水板4下移的同时驱动第二挤水板5向外侧翻转,直至滑动件7位于滑道的外端,从而使得第一挤水板4处于展平状态,第一挤水板4用于与拖把头上的连接板19固定,从而实现对拖把头的安装,第一挤水板4
的展开同时实现对拖把头的展开;拖把头挤水操作过程中,则连接座3上移,驱动第一挤水板4 上移,同时第一挤水板4呈现u形的挤水状态,第一挤水板4实现对拖把头主体部分的挤水,第一挤水板4同时带动第二挤水板5向内侧翻转,由于第一挤水板4带动拖把头上移,则拖把头超出连接板19的端部的部分会在第二挤水板 5朝向内侧翻转的过程中被第二挤水板5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此外,由于第二挤水板5上设有滑道,滑动件7与滑道滑动配合的设计使得第一挤水板4和第二挤水板5之间的相对位移能够达到更大的幅度。
83.综上,本技术方案不仅能够通过第一挤水板4实现对拖把头主体部分的挤水,同时,能够通过第二挤水板5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分区域挤水能够使得对拖把头的挤水效果更好。此外,由于采用在第二挤水板5上设置滑道的设计,在挤水过程中,能够使得第一挤水板4的端部距离第二挤水板5的端部的垂直距离更远,从而使得即便是拖把头超出连接板19和第一挤水板4的长度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此类拖把头端部的完全挤水,在满足挤水彻底目的的同时不影响拖把的使用体验,在拖把头超出挤水板较长的情况,比如 6cm-10cm,均可通过本设计实现对超长拖把头的完全挤水。
84.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第一端部21和/或第二端部22上设有延伸体 23,延伸体23向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外侧延伸并逐渐缩小形成尖部36或具有端面25的锥端部24,则在采用拖把头拖地过程中,遇到墙角等边角位置时,可通过操作尖部36或具有端面25的锥端部24沿着边角位置移动,尖部36或具有端面25的锥端部24与边角位置能够更好贴合,从而达到对边角处清洁的目的。本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拖把头,由于传统的拖把头的侧端面25都是垂直侧端面25,不管是何种角度操作拖把,都无法实现拖把头与边角处的贴合,因此,传统的拖把头无法对边角处进行清理,而本改进后的拖把头,延伸体23的设计,尖部36或具有端面25的锥端部24不仅能够更好的与边角贴合接触,且相对于传统的海绵拖把的垂直侧端面25,延伸体23具有倾斜的外侧壁,因此,沿着边角移动本拖把头的过程中,倾斜的外侧壁也形成了避让空间,仅有尖部36或具有端面25的锥端部24与边角接触,延伸体23的外侧壁则不会与墙面等非必要清洁的部分接触,且延伸体23能够清洁桌子、板凳家具脚及周围的脏污,又不会碰撞家具,减小了海绵体或胶棉体18端部与边角的接触面积,更易于对拖把的移动操作,清洁过程操作更为便捷、轻松。
85.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翻翼板39上设置滑动孔40,在翻折滑动挤水块41上设置铰接点42,此种设计,滑动孔40的长度不能太长,因为如果设置太长,如图28所示,翻折滑动挤水块41的拐角部处角度为∠α,此时∠α的角度值较小,此种情况下,则挤水状态下,会呈现出如图29所示的状态,也即是,翻折滑动挤水块41的下端会呈现外扩的状态,不管是一次挤水还是二次挤水,都无法实现对拖把头端部的挤水。因此,无法简单的从增加滑动孔40 的长度来实现对拖把头超出挤水板较长的端部的挤水。
86.此外,若在上述基础上,想解决翻折滑动挤水块41的下端会呈现外扩的问题,则可以调整滑动孔40的角度,也即是滑动孔40倾斜向上设置,但是此种倾斜设置滑动孔40的设计,会增加翻翼板39上端的厚度,此时,在操作时,翻翼板39肯定会直接与拖把架或者是拖把架上的铰接点42发生抵触,从而影响拖把的正常操作,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甚至需要对拖把架的结构进行改动,因此,在现有技术基础之上,很难实现本技术方案所要达到的效果。
87.实施例2:
88.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89.拖把架1上设有第一抵接部11和第二抵接部12,第二挤水板5处于挤水状态时第二挤水板5与第一抵接部11抵接,第二挤水板5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挤水板5与第二抵接部12抵接,还包括能够使第一挤水板4恢复水平状态的水平复位机构。
90.具体的,在第二挤水板5处于挤水状态时,滑动件7在滑道内移动至第二挤水板5与第一抵接部11抵接的状态,则此时该抵接部成为支点,同时滑动件 7滑动至滑道的内端则无法继续滑动,通过滑动件7驱动两个第二挤水板5同时向内侧施压,此时两个第二挤水板5之间的间距最小,从而实现对位于第二挤水板5之间的拖把头端部的挤水,由于第二挤水板5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挤水板5与第二抵接部12抵接,第二抵接部12能够限定第二挤水板5向外侧翻转的幅度,并能够实现对拖把头展开状态的稳定支撑效果。
91.实施例3:
92.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93.第二挤水板5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挤水板4和第二挤水板5的外端平齐。
94.由于第二挤水板5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挤水板4和第二挤水板5的外端平齐,因此,能够尽可能的保证第二挤水板5不会干扰拖把头伸出的长度,从而使得拖地状态下,不会出现第二挤水板5因超出连接板19较长的距离进而容易造成第二挤水板5在拖地状态下易与周围环境发生碰撞的情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挤水问题而不得不放弃拖把的实际使用体验的问题。
95.实施例4:
96.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97.为了提供一种具体的水平复位机构,水平复位机构包括挤水拉杆2,挤水拉杆2穿过拖把架1且挤水拉杆2位于拖把架1内侧的一端设有连接座3。
98.实施例5:
99.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00.为了提供另一种具体的水平复位机构,水平复位机构为设置在第一挤水板 4和连接座3之间的扭簧38。
101.实施例6:
102.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03.为了能够更大幅度的对拖把头端部进行挤压,第二挤水板5的内侧具有朝向拖把架1内侧凸起的弧形面9,滑道为弧形滑道10,弧形滑道10沿着弧形面 9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弧形面9,滑动件7与弧形滑道10滑动配合。
104.实施例7:
105.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06.如图10所示,第二挤水板5处于挤水状态时第一挤水板4的外端到第二挤水板5外端的垂直距离为h,如图7所示,第一挤水板4处于水平状态下,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部超出第一挤水板4的外端的距离为s,h≥s。
107.由于h≥s,则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部在挤水状态下能够完全内收在第二挤水板5之间,因此,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部不会超出第二挤水板5的端部,因此能够实现对海绵
体或胶棉体18的完全挤水。
108.实施例8:
109.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10.为了提升海绵体或胶棉体18与连接板19之间的紧固效果,连接板19粘接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上端面25,连接板19靠近海绵体或胶棉体18端部的一端设有辅助连接部,辅助连接部向下延伸并嵌设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内,辅助连接部与海绵体或胶棉体18之间粘接固定。
111.通常情况下,连接板19直接粘接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上端面25,由于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部会超出连接板19的端部一定距离,因此,超出部分的海绵体或胶棉体18则无任何支撑,长时间的使用则会使得海绵体或胶棉体 18与连接板19的端部脱胶,影响拖把头的使用寿命。本设计连接板19靠近海绵体或胶棉体18端部的一端设有辅助连接部,辅助连接部向下延伸并嵌设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内,辅助连接部与海绵体或胶棉体18之间粘接固定,使得连接板19与海绵体或胶棉体18连接的更为稳固,避免脱胶现象的发生。
112.如图12-图15所示,为了便于固定安装及保证固定效果,辅助连接部为倾斜插片29,倾斜插片29一体成型在连接板19的下端,倾斜插片29倾斜向下延伸并插入到海绵体或胶棉体18上对应的插口30位置,倾斜插片29与海绵体或胶棉体18之间粘接固定。
113.如图18、图19所示,为了便于固定安装及保证固定效果,辅助连接部为l 形插片31,l形插片31一体成型在连接板19的下端,l形插片31的水平延伸部32朝向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外侧延伸,l形插片31插入到海绵体或胶棉体 18上对应的插口30位置,l形插片31与海绵体或胶棉体18之间粘接固定。l 形插片31相对于倾斜插片29,由于l形插片31的水平延伸部32朝向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外侧延伸,水平延伸部32完全埋设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内,二者连接的稳定性更高。
114.连接板19具有延伸部33,延伸部33位于辅助连接部的上方。延伸部33 能够实现对海绵体或胶棉体18上端面25有效的支撑。
115.为了提供更多的延伸体23结构,延伸体23为圆锥体或棱锥体。
116.为了提供更多的延伸体23结构,延伸体23具有弧形侧面34和平面,弧形侧面34位于延伸体23的下方,平面位于弧形侧面34的上方,平面为自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部向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倾斜向下延伸的倾斜平面 35,倾斜平面35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个倾斜平面35之间形成棱边。
117.实施例9:
118.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19.如图5、图8所示,为了使得第二挤水板5能够对拖把头的端部进行更好的挤压,弧形面9在第二挤水板5的内侧形成有拐角部13,弧形滑道10的外端靠近第二挤水板5的端部,弧形滑道10的内端延伸至拐角部13或朝向第二铰接位8的方向继续延伸至超出拐角部13。拐角部13的设计,由于滑动件7 随着第一挤水板4上移,因此,滑动件7在弧形滑道10内向上滑动的过程中会在拐角部13停止继续滑动,滑动件7滑动到此处时,也是第二挤水板5向内侧翻转的极限位置,即两个第二挤水板5之间的间距最小,从而对拖把头端部进行更有效的挤压。
120.如图30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位于海绵体或胶
棉体18端部靠下的位置,因此,若第二挤水板5挤水状态的端部间距 l较宽,则无法实现对尖部36的挤水,因此,为了能够使得第二挤水板5挤水状态的端部间距l较窄,则第二挤水板5上第二铰接位8到拐角部13之间的连线与拐角部13到弧形滑道10外端之间的连线之间的角度为∠β,∠β=110
°‑
150
°
,较优的,∠β=120
°

121.为了保证挤水过程操作的稳定性,弧形滑道10位于弧形面9的中间位置。
122.实施例10:
123.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24.为了方便安装,精简结构设计,降低生产成本,弧形滑道10为设置在第二挤水板5上的弧形滑孔。
125.如图4所示,为了提供一种简单的,且能够防止滑动件7从弧形滑孔中脱出的具体结构,滑动件7包括滑块7.1和限位件7.2,滑块7.1固定在第一挤水板4上,限位件7.2设置在滑块7.1穿过弧形滑孔的一端,限位件7.2防止滑块 7.1从弧形滑孔中脱出。
126.实施例11:
127.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28.为了在挤水过程中提升第二挤水板5相对于第一挤水板4移动的顺畅性,第一挤水板4的上表面设有两条滑动引导条14,两条滑动引导条14沿着第一挤水板4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滑动件7的两侧,第二挤水板5的内侧设有与对应的滑动引导条14滑动配合的滑动引导槽15。
129.为了方便实现对第一挤水板4的安装,第一挤水板4与第一铰接位6铰接的位置通过第一转动轴连接,第二挤水板5与第二铰接位8铰接的位置通过第二转动轴连接。
130.为了提供一种具体的第二挤水板5的结构设计,同时为了提升第一挤水板 4的结构强度,第一挤水板4处于水平状态时,两个第二挤水板5呈八字形,第一挤水板4的上端面25设有若干加强筋16。
131.实施例12:
132.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33.如图5、图9所示,为了限定连接座3的上移幅度,拖把架1内设有限制连接座3上移距离的连接座抵接部17。
134.实施例13:
135.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36.如图16、图17所示,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面25上的正向投影26偏离海绵体或胶棉体 18的端面25的中间位置。
137.考虑到在使用拖把时,拖把头处于倾斜状态,因此,为了使得处于倾斜状态的拖把头两端的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能够更好的与边角进行接触,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在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面25上的正向投影 26偏离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面25的中间位置。
138.如图17所示,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海绵体或胶棉体18的端部包括下半圆区27,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位于下半圆区27内。
139.实施例14:
140.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141.如图17所示,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下半圆区27包括从上到下等高度分布的上区27.1、中区27.2和下区27.3,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位于中区27.2和/或下区27.3内。也即是,较优的,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 24位于海绵体或胶棉体18端部靠下的位置且尖部36或具有端面的锥端部24 的中线偏离海绵体或胶棉体18端部的中线位置。
142.需要说明的是,延伸体23的长度可以是1cm-15cm,较优的,可以是6cm
ꢀ‑
10cm。
14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