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2469发布日期:2022-11-23 12:1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清洗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目前很多的果蔬都是采用化肥补充营养和农药除虫除害,在果蔬成熟之后仍然有部分有机有毒物残留。在食用果蔬之前仅做简单的水清洗处理并不能对果蔬上的残留有毒物质彻底清理,因此,除菌杀毒效果好的食材净化装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现有的果蔬清洗机常常采用水质电解器、微气泡发生器或超声波发生器来清洗污物,但这些装置所在的范围有限,越接近电解器清洁效果越好,而远离处效果差,且会把开关设置在水质电解器、微气泡发生器或超声波发生器上,开启后将其投入到水中,再次操作使用起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洗机,清洗范围大,清洗效果均匀。
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洗机,方便用户观测和操作,结构简单。
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清洗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壳体和果蔬净化装置,壳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果蔬净化装置的控制面板,果蔬净化装置包括用于吸水后再喷出进行洗净的水泵和用于参与电解水的电解组件。控制面板与果蔬净化装置电连接。壳体内设有pcb板,控制面板通过pcb板与果蔬净化装置电连接。控制面板设置在壳体正面,壳体正面的面积大,控制面板可以设置的更大,更便于显示使用状态,更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且设置在壳体正面,符合用户观察的习惯,显示直观,无需低头,控制面板与果蔬净化装置可以采用传统的电线连接,也可以采用无线信号连接,只需要在果蔬净化装置内设置相应的无线模块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果蔬净化装置用于投入水中对果蔬进行净化,且设置水泵,水泵可以将经过电解组件电解的净水水抽送到各个位置,使得净水水的分布更均匀,扩大清洗范围,控制面板设置在壳体上能方便用户使用操作,相比传统设置在果蔬净化装置上的控制方法,设置在壳体上,能让用户根据果蔬净化装置在水中的使用状态,实时调整果蔬净化装置的运行,不用再从水中捞出果蔬净化装置进行调整,提高了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果蔬净化装置为左右对称设置,控制面板包括用于控制开关以及调节选项的旋钮开关和用于展示选项和状态的显示屏,显示屏设置在旋钮开关正面中心,旋钮开关和显示屏之间电连接。果蔬净化装置左右对称设置,外观上更加美观,且设置两个果蔬净化装置,既能在同一区域投入两个果蔬净化装置,提高对同一区域内的净化效率,又能将两个果蔬净化装置分别投入两个不同区域进行净化,适合国内厨房水槽双水斗的设计,且能在一个损坏后保证有另一个可以使用,旋钮开关的设计,使得旋钮开
关既能用于控制机器电源的通断,实现对机器整体开关的控制,又能对显示屏上的选项进行调节,如调节时间、工作强度等,操作更方便快捷,显示屏用于展示工作状态以及对调节选项的显示,且显示屏设置在旋钮开关上,使得显示屏凸出于壳体表面,更加明显,方便观察和使用。
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两侧对称设有用于放置果蔬净化装置的收纳仓,收纳仓底面斜向上设置。果蔬净化装置在收纳仓的状态下,果蔬净化装置的重心在收纳仓内。收纳仓的设计,方便在不使用时对果蔬净化装置的收纳,使得果蔬净化装置和壳体成为一个整体的状态,减少占用空间,方便快递运输,外形整洁美观,且方便用户使用时拿取果蔬净化装置,不用在外到处寻找果蔬净化装置,收纳仓底面斜向上的设计,能使得果蔬净化装置放入后不掉出,放置更平稳安全。
10.进一步的,所述收纳仓上设有加热器,加热器绕果蔬净化装置布置。加热器用于加热烘干,加热器设置在收纳仓上,使得加热器与果蔬净化装置的距离近,便于烘干,且加热器绕果蔬净化装置布置,对果蔬净化装置的烘干效果更好。加热器也可以由控制面板进行操作,方便用户对加热功能进行控制。
11.进一步的,所述收纳仓上设有加热口,加热口上设有分隔条,加热器设置在分隔条远离果蔬净化装置的一侧,加热口朝向蔬净化装置并与外界连通。加热口用于加热器热量的散出,分隔条能提高加热口的强度,加热器设置在分隔条远离果蔬净化装置的一侧,使得加热器不能与果蔬净化装置直接接触,避免加热距离过近,且设置在内侧更美观,分隔条同时能防止用户的手接触到加热器,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通过分隔板形成独立的分隔腔,加热口与分隔腔连通,加热器设置在分隔腔与分隔条之间。分隔腔用于放置加热器,使得加热器与内部的其它元器件分隔开,防止提升其它区域温度,保证清洗机的稳定运行,且能防止水汽进入其它区域。
13.进一步的,所述收纳仓底部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盒,集水盒顶部设有开口,果蔬净化装置在收纳仓的状态下,开口设置在果蔬净化装置最低处的下方。集水盒用于收集从果蔬净化装置上流下的水,防止水从果蔬净化装置上流到壳体上,再从壳体上向下滴落,开口用于进水,集水盒可拆卸式设计,方便水满后取下倒水,以及方便对集水盒内部的清洗,开口设置在果蔬净化装置最低处的下方,能使得果蔬净化装置上的水流到最低处后能准确从开口进入到集水盒内。
14.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盒高度从两端向中间降低,且集水盒顶面高度与收纳仓底面高度相同。集水盒两端高中间低,且与收纳仓底面高度相同,使得两端的水会向中间集中,防止向两侧漏出。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背面设有安装架。安装架采用磁吸盘,当然的,也可以由挂扣等替代。安装架用于和外部连接固定,能将机体与墙壁、水斗侧壁等连接固定,采用磁吸式,能方便机体的安装,吸在铁制产品上,或者两个磁吸扣配合,一个与墙壁固定,另一个设置在壳体上通过磁吸与墙上的配合固定,使用简单方便。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线和插头,供电线为壳体底部出线,当然的,也可以由内置电池来替换,同样能够实现对内部元器件供电的功能。电源模块用于为内部元器件供电,采用供电线和插头能保证供电的可靠,且底部出线,更容易隐藏供电线,当然的,采用内置电池可以使得外观更整洁,不用担心停电。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泵底部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电解支架,电解组件设置在第一电解支架上,电解组件包括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第一电解栅板包括第一导电板以及从第一导电板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电条,第二电解栅板包括第二导电板以及从第二导电板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电条,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间隔设置,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设置在同一平面内,水泵上设有导电柱,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通过螺钉与导电柱连接。具体的,第一导电板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电条以及第二导电板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电条均呈c型,且第一导电条形成的c型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导电条形成的c型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上设有第一螺栓孔,螺钉穿设在第一螺栓孔上且与导电柱连接,导电柱连接到水泵内,并与电源导通,为电解组件提供电能。第一电解支架用于固定电解组件,第一电解支架向外凸出,能使得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的底面也能与流体接触,增大了电解面积,提高了电解效果,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用于通过螺钉和导电柱连通,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间隔设置,能使得两者交错又能尽可能的多布置,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两侧也均能参与电解,且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在不增大体积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了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电解效率,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通过螺钉与导电柱连接,拆装简单方便。使用时,水泵从外侧吸入水流,使得有足够的水流与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接触,且保证水流的流动性,防止局部水流电解时间过长,影响电解效率。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解栅板两侧离中心最远的第一导电条相连闭合形成圆环。最外侧圆环的设计,使得整个第一电解栅板看上去更整体,外形更美观,且外侧的强度更高,更利于固定。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解支架为从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延伸的凸条,凸条上设有与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配合的卡槽。凸条能加强水泵底面的强度,呈辐射状延伸分布均匀,能保证整体的强度提升,且能使得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放置平稳,凸条的形状设计能减少与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接触面积,保证电解组件底面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解效率,卡槽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便于将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分隔开。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的两侧设有第二电解支架,第二电解支架上设有u型槽,u型槽朝向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末端,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末端设置在u型槽内。第二电解支架用于对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末端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末端晃动,且第二电解支架设置在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的两侧,能对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起到支撑作用,u型槽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末端,又能起到将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末端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导电板和第一导电板分隔开的作用。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泵底面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设置在第一导电板与导电柱之间以及第二导电板与导电柱之间,加强筋分别与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抵接。加强筋能加强水泵底面强度,同时加强筋设置在第一导电板与导电柱之间以及第二导电板与导电柱之间,能对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提供支撑,使得螺钉向下穿入时不会造成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的弯曲,保证螺钉与导电柱的连接牢固,同时提高对螺钉周围的密封性,防止流体进入。
22.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上设有定位块,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上均设有与定位块配合的定位孔。定位块与定位孔配合使用,能使得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快速找到准确的安装位置,提高安装的速度和精度。
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组件包括防护罩,防护罩设置在水泵底部并与水泵连接,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设置在防护罩和水泵底部之间,第一电解栅板以及第二电解栅板与防护罩之间均设有第一间隙。防护罩用于提高防护性,防止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与外界接触,提高安全性,第一间隙能保证流体进入后的存储空间,保证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与流体的接触,保证电解效果。
24.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底部中心设有第一进水孔,防护罩侧面设有环绕中心均布的第二进水孔。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用于流体的进入,第一进水孔设置在防护罩底部,使得底部的流体进入后能直接进入到水泵中,保证水泵中的流体比例,防止水泵空转,能提供提升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电解效果的基础,防止电解效率过高造成水泵内流体不足,对水泵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且从底部进水能使得底部造成负压状态,提高放置的稳定性,第二进水孔设置在防护罩侧面,使得侧面的流体进入后先经过第一电解栅板和第二电解栅板进行电解,再进入到水泵内,保证电解的效果,提高了清洁能力,且流体先从侧面被吸入,剩余部分在底部再被吸入,保证底部的负压,进一步提高放置的稳定性。
25.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底部中心设有朝向水泵的凹陷,第一进水孔设置在凹陷上。凹陷的设计,能形成向上的导向,使得两侧的流体进入水泵更平稳,提高两侧流体进入水泵的效果,第一进水孔设置在凹陷上,能使得第一进水孔不会与底面完全贴合,防止第一进水孔被遮挡,第一进水孔与水泵的距离更近,进一步提高进水的效果。
26.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底部设有环绕中心均布的抬升垫片;水泵侧面设有进口槽和固定槽,进口槽和固定槽连通,防护罩上设有与进口槽和固定槽配合的卡块。抬升垫片用于抬高底部,便于流体的进入,且减少防护罩底部的摩擦,进口槽用于卡块的进入,固定槽用于安置卡块,防止卡块脱出,使用时,卡块从进口槽进入,进入后再沿着固定槽移动即可完成固定,使得防护罩只需要向上放入再旋转一定角度即可完成与水泵的连接固定,安装拆卸简单方便。
2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泵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上壳体的内壁面与安装槽的外壁面形成封闭的定子腔,定子腔内设有定子,下壳体上设有与安装槽配合的凸台,凸台内设有向内凹陷的转子腔,转子腔内设有转子,转子中心设有固定轴,固定轴与转子转动连接,转子与下壳体底面之间设有叶轮,下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与转子之间形成进水腔,进水腔与下壳体侧壁之间形成压水腔,下壳体上设有与压水腔连通的出水口。上壳体的顶面或底面与上壳体剩余部分焊接固定,便于定子放入后通过焊接形成全封闭的定子腔,使得上壳体整体的结构强度高,防护性能好,叶轮与第一进水口同心设置,使得流体进入后与叶轮的接触更好,定子与安装槽的外壁面套接,上壳体底面和下壳体顶面抵接,并通过螺栓连接。上壳体和下壳体用于保护内部元件,定子腔用于放置定子,转子腔用于放置转子,且安装槽与凸台配合,使得定子与转子配合,固定轴用于转子的安装,叶轮用于使流体运动,第一进水口用于流体的进入,压水腔用于容纳被叶轮带动的流体,且流体经过叶轮的带动后进入压水腔会使得压水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出水口用于流体的排出,且与压水腔相连,流体的排出效果好。上壳体和下壳体为
可分离的两个部件设计,拆卸方便,能使得定子和转子方便地分离,对转子的拆卸仅需拆卸叶轮就可以将转子拆下,方便易损的转子和叶轮的更换。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出线口,定子腔内设有胶体。出线口用于出线以及灌胶,通过出线口向定子腔内灌入胶体,使得胶体充斥内部,且同时通过胶体封堵了出线口,使得内部的防护性好,能防止流体进入。
2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轴两端分别设有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上安装座与转子腔底部连接,下安装座通过连接条与下壳体连接,固定轴两端分别与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固定连接。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上均设有朝向固定轴的凹槽,固定轴两端设置在凹槽内,凹槽的设计更适合固定轴的安装,且两端受到限制,防止上下移动。上安装座用于固定固定轴的上端,下安装座用于固定固定轴的下端,上安装座与转子腔底部连接,使得上安装座固定牢固,下安装座通过连接条与下壳体连接,使得下安装座的安装在保证固定强度的情况下,减少对第一进水口的遮挡影响。
3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轴与转子之间设有轴套,轴套与转子固定连接,轴套与固定轴转动连接,轴套两端与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之间均设有隔套,隔套套设在固定轴上。轴套的设计,能提高耐磨性,不易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隔套用于在两侧顶住轴套,防止轴套上下移动。
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环绕上壳体设置至少2个,且出水口朝向不同的方向,出水口上设有沿出水口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凸环。出水口环绕上壳体设置,能保证上壳体各个方向上均有出水口,使得出水环绕上壳体,提升出水效果,出水口朝向不同的方向能使得出水分布更均匀,第一加强凸环用于加强出水口的强度,斜向设置的出水口会导致上壳体在出水口处的壁厚由内到外逐渐减小,容易被水流冲裂或破损,第一加强凸环的设计能使得由内到外的壁厚保持一定厚度且厚度均匀,防止破损开裂。
32.进一步的,所述压水腔内设有流道,流道前段与叶轮切向平行,流道后段环绕下壳体边缘布置,流道前段与流道后段圆弧过渡,出水口与流道后段连通。压水腔内设置流道便于经过叶轮带动的流体沿着流道运动,流道前段与叶轮切向平行,能使得经过叶轮带动的流体平稳进入到流道中,减少流体的能量损耗,提升压水腔中的水压,流道后段环绕下壳体侧边布置,能使得流道距离长,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效果好,更利于出水口的分布,流道前段与流道后段圆弧过渡,能使得流体与流道壁的碰撞少,能量损耗少,出水口与流道后段连通。
3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包括上叶轮和下叶轮,下叶轮上设有叶片和第二进水口,上叶轮上设有叶片槽和通孔,叶片与叶片槽配合,叶片沿通孔周向均布。第二进水口与第一进水口同心设置,提高进水效果,通孔用于固定轴的穿设,上叶轮和下叶轮分体,通过叶片与叶片槽的焊接将上叶轮和下叶轮固定为一体,连接可靠。
3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底部与凸台顶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设计,防止凸台的高度高于安装槽的深度,使得上壳体与下壳体可以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剖视图;
3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果蔬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果蔬净化装置去掉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果蔬净化装置的剖视图;
41.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42.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43.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水泵的剖视图
44.图10是图9中的b-b方向上的剖视图。
45.图中:1、机体;2、壳体;21、收纳仓;22、加热器;23、加热口;24、分隔条;25、分隔腔;27、集水盒;28、开口;29、导风板;210、安装架;211、电源模块;212、供电线;213、插头;214、电线;3、果蔬净化装置;4、控制面板;4-1、旋钮开关;4-2、显示屏;5、水泵;51、第一电解支架;511、凸条;512、卡槽;52、导电柱;53、第二电解支架;531、u型槽;54、加强筋;541、定位块;551、进口槽;552、固定槽;56、上壳体;561、安装槽;562、定子腔;563、定子;564、出线口;565、胶体;57、下壳体;571、凸台;572、转子腔;573、转子;574、固定轴;5741、上安装座;5742、下安装座;5743、连接条;5744、凹槽;575、第一进水口;576、进水腔;577、压水腔;5771、流道;578、出水口;5781、第一加强凸环;579、轴套;5791、隔套;58、叶轮;581、上叶轮;582、下叶轮;583、叶片;584、第二进水口;585、叶片槽;586、通孔;59、第二间隙;6、电解组件;61、第一电解栅板;611、第一导电板;612、第一导电条;613、圆环;62、第二电解栅板;621、第二导电板;622、第二导电条;63、防护罩;631、第一进水孔;632、第二进水孔;633、凹陷;634、抬升垫片;635、卡块;64、第一间隙;65、第一螺栓孔;66、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47.实施例1:
4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洗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包括壳体2和果蔬净化装置3,壳体2上设有用于控制果蔬净化装置3的控制面板4,果蔬净化装置3包括用于吸水后再喷出进行洗净的水泵5和用于参与电解水的电解组件6。果蔬净化装置3通过电线214与壳体2连接,控制面板4与果蔬净化装置3电连接。壳体2内设有pcb板,控制面板4通过pcb板与果蔬净化装置3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4设置在壳体2正面,壳体2正面的面积大,控制面板4可以设置的更大,更便于显示使用状态,更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且设置在壳体2正面,符合用户观察的习惯,显示直观,无需低头,控制面板4与果蔬净化装置3可以采用传统的电线连接,也可以采用无线信号连接,只需要在果蔬净化装置3内设置相应的无线模块。果蔬净化装置3用于投入水中对果蔬进行净化,且设置水泵5,水泵5可以将经过电解组件6电解的净水水抽送到各个位置,使得净水水的分布更均匀,扩大清洗范围,控制面板4设置在壳体2上能方便用户使用操作,相比传统设置在果蔬净化装置3上的控制方法,设置在壳体2上,能让用户根据果蔬净化装置3在水中的使用状态,实时调整果蔬净化装置3的运行,不用再从水中捞出果蔬净化装置3进行调整,提高了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
49.为了提高净化效率以及方便用户操控,所述果蔬净化装置3为左右对称设置,控制
面板4包括用于控制开关以及调节选项的旋钮开关4-1和用于展示选项和状态的显示屏4-2,显示屏4-2设置在旋钮开关4-1正面中心,旋钮开关4-1和显示屏4-2之间电连接。果蔬净化装置3左右对称设置,外观上更加美观,且设置两个果蔬净化装置3,既能在同一区域投入两个果蔬净化装置3,提高对同一区域内的净化效率,又能将两个果蔬净化装置3分别投入两个不同区域进行净化,适合国内厨房水槽双水斗的设计,也能使每个果蔬净化装置3对应净化一类食物,如一个净化水果,另一个净化蔬菜,或者一个净化果蔬,另一个净化水产海鲜,且能在一个损坏后保证有另一个可以使用,旋钮开关4-1的设计,使得旋钮开关4-1既能用于控制机器电源的通断,实现对机器整体开关的控制,又能对显示屏4-2上的选项进行调节,如调节时间、工作强度等,操作更方便快捷,显示屏4-2用于展示工作状态以及对调节选项的显示,且显示屏4-2设置在旋钮开关4-1上,使得显示屏4-2凸出于壳体2表面,更加明显,方便观察和使用。
50.为了便于收纳果蔬净化装置3,所述壳体2两侧对称设有用于放置果蔬净化装置3的收纳仓21,收纳仓21底面斜向上设置。果蔬净化装置3在收纳仓21的状态下,果蔬净化装置3的重心在收纳仓21内。收纳仓21的设计,方便在不使用时对果蔬净化装置3的收纳,使得果蔬净化装置3和壳体2成为一个整体的状态,减少占用空间,方便快递运输,外形整洁美观,且方便用户使用时拿取果蔬净化装置3,不用在外到处寻找果蔬净化装置3,收纳仓21底面斜向上的设计,能使得果蔬净化装置3放入后不掉出,放置更平稳安全。
51.为了加快果蔬净化装置3的干燥,如图2所示,所述收纳仓21上设有加热器22,加热器22绕果蔬净化装置3布置。加热器22用于加热烘干,加热器22设置在收纳仓21上,使得加热器22与果蔬净化装置3的距离近,便于烘干,且加热器22绕果蔬净化装置3布置,对果蔬净化装置3的烘干效果更好。加热器22也可以由控制面板4进行操作,方便用户对加热功能进行控制。
52.为了提高安全性,所述收纳仓21上设有加热口23,加热口23上设有分隔条24,加热器22设置在分隔条24远离果蔬净化装置3的一侧,加热口23朝向蔬净化装置3并与外界连通。加热口23用于加热器22热量的散出,分隔条24能提高加热口23的强度,加热器22设置在分隔条24远离果蔬净化装置3的一侧,使得加热器22不能与果蔬净化装置3直接接触,避免加热距离过近,且设置在内侧更美观,分隔条24同时能防止用户的手接触到加热器22,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53.为了提高安全性,所述壳体2内通过分隔板形成独立的分隔腔25,加热口23与分隔腔25连通,加热器22设置在分隔腔25与分隔条24之间。分隔腔25用于放置加热器22,使得加热器22与内部的其它元器件分隔开,防止提升其它区域温度,保证清洗机的稳定运行,且能防止水汽进入其它区域。
54.为了防止滴水,所述收纳仓21底部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盒27,集水盒27顶部设有开口28,果蔬净化装置3在收纳仓21的状态下,开口28设置在果蔬净化装置3最低处的下方。集水盒27用于收集从果蔬净化装置3上流下的水,防止水从果蔬净化装置3上流到壳体2上,再从壳体2上向下滴落,开口28用于进水,集水盒27可拆卸式设计,方便水满后取下倒水,以及方便对集水盒27内部的清洗,开口28设置在果蔬净化装置3最低处的下方,能使得果蔬净化装置3上的水流到最低处后能准确从开口28进入到集水盒27内。
55.为了更利于集水,所述集水盒27高度从两端向中间降低,且集水盒27顶面高度与
收纳仓21底面高度相同。集水盒27两端高中间低,且与收纳仓21底面高度相同,使得两端的水会向中间集中,防止向两侧漏出。
56.为了便于固定,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2背面设有安装架210。本实施例中,安装架210采用磁吸盘,当然的,也可以由挂扣等替代。安装架210用于和外部连接固定,能将机体1与墙壁、水斗侧壁等连接固定,采用磁吸式,能方便机体1的安装,吸在铁制产品上,或者两个磁吸扣配合,一个与墙壁固定,另一个设置在壳体2上通过磁吸与墙上的配合固定,使用简单方便。
57.为了保证供电,所述机体1包括电源模块211。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211包括供电线212和插头213,供电线212为壳体2底部出线,当然的,也可以由内置电池来替换,同样能够实现对内部元器件供电的功能。电源模块211用于为内部元器件供电,采用供电线212和插头213能保证供电的可靠,且底部出线,更容易隐藏供电线212,当然的,采用内置电池可以使得外观更整洁,不用担心停电。
58.为了电解效果更好,如图4、图5、图6所示,所述水泵5底部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电解支架51,电解组件6设置在第一电解支架51上,电解组件6包括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第一电解栅板61包括第一导电板611以及从第一导电板611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电条612,第二电解栅板62包括第二导电板621以及从第二导电板621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电条622,第一导电条612与第二导电条622间隔设置,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设置在同一平面内,水泵5上设有导电柱52,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通过螺钉与导电柱52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流体为水。具体的,第一导电板611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电条612以及第二导电板621两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电条622均呈c型,且第一导电条612形成的c型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导电条622形成的c型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上设有第一螺栓孔65,螺钉穿设在第一螺栓孔65上且与导电柱52连接,导电柱52连接到水泵5内,并与电源导通,为电解组件6提供电能。第一电解支架51用于固定电解组件6,第一电解支架51向外凸出,能使得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的底面也能与流体接触,增大了电解面积,提高了电解效果,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用于通过螺钉和导电柱52连通,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间隔设置,能使得两者交错又能尽可能的多布置,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两侧也均能参与电解,且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在不增大体积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了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电解效率,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通过螺钉与导电柱52连接,拆装简单方便。使用时,水泵5从外侧吸入水流,使得有足够的水流与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接触,且保证水流的流动性,防止局部水流电解时间过长,影响电解效率。
59.为了更美观,所述第一电解栅板61两侧离中心最远的第一导电条612相连闭合形成圆环613。最外侧圆环613的设计,使得整个第一电解栅板61看上去更整体,外形更美观,且外侧的强度更高,更利于固定。
60.为了固定可靠,所述第一电解支架51为从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延伸的凸条511,凸条511上设有与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配合的卡槽512。凸条511能加强水泵5底面的强度,呈辐射状延伸分布均匀,能保证整体的强度提升,且能使得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放置平稳,凸条511的形状设计能减少与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接触面积,保证电解组件6底面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解效率,卡槽512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条
612和第二导电条622,便于将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分隔开。
61.为了固定可靠,所述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的两侧设有第二电解支架53,第二电解支架53上设有u型槽531,u型槽531朝向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末端,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末端设置在u型槽531内。第二电解支架53用于对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末端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末端晃动,且第二电解支架53设置在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的两侧,能对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起到支撑作用,u型槽531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末端,又能起到将第一导电条612和第二导电条622的末端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导电板621和第一导电板611分隔开的作用。
62.为了提高防护性,所述水泵5底面上设有加强筋54,加强筋54设置在第一导电板611与导电柱52之间以及第二导电板621与导电柱52之间,加强筋54分别与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抵接。第一螺栓孔65设置在加强筋54上方,对螺钉的支撑更好。加强筋54能加强水泵5底面强度,同时加强筋54设置在第一导电板611与导电柱52之间以及第二导电板621与导电柱52之间,能对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提供支撑,使得螺钉向下穿入时不会造成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的弯曲,保证螺钉与导电柱52的连接牢固,同时提高对螺钉周围的密封性,防止流体进入。
63.为了方便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的精准安装,所述加强筋54上设有定位块541,第一导电板611和第二导电板621上均设有与定位块541配合的定位孔66。定位块541与定位孔66配合使用,能使得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快速找到准确的安装位置,提高安装的速度和精度。
64.为了提高对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的防护性,所述电解组件6包括防护罩63,防护罩63设置在水泵5底部并与水泵5连接,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设置在防护罩63和水泵5底部之间,第一电解栅板61以及第二电解栅板62与防护罩63之间均设有第一间隙64。防护罩63用于提高防护性,防止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与外界接触,提高安全性,第一间隙64能保证流体进入后的存储空间,保证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与流体的接触,保证电解效果。
65.为了提升电解效果,所述防护罩63底部中心设有第一进水孔631,防护罩63侧面设有环绕中心均布的第二进水孔632。第一进水孔631和第二进水孔632用于流体的进入,第一进水孔631设置在防护罩63底部,使得底部的流体进入后能直接进入到水泵5中,保证水泵5中的流体比例,防止水泵5空转,能提供提升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电解效果的基础,防止电解效率过高造成水泵内流体不足,对水泵5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且从底部进水能使得底部造成负压状态,提高放置的稳定性,第二进水孔632设置在防护罩63侧面,使得侧面的流体进入后先经过第一电解栅板61和第二电解栅板62进行电解,再进入到水泵5内,保证电解的效果,提高了清洁能力,且流体先从侧面被吸入,剩余部分在底部再被吸入,保证底部的负压,进一步提高放置的稳定性。
66.为了保证流体的进入,所述防护罩63底部中心设有朝向水泵5的凹陷633,第一进水孔631设置在凹陷633上。凹陷633的设计,能形成向上的导向,使得两侧的流体进入水泵5更平稳,提高两侧流体进入水泵5的效果,第一进水孔631设置在凹陷633上,能使得第一进水孔631不会与底面完全贴合,防止第一进水孔631被遮挡,第一进水孔631与水泵5的距离
更近,进一步提高进水的效果。
67.为了保证底部流体进入的效果以及防护罩63的拆卸方便,如图7所示,所述防护罩63底部设有环绕中心均布的抬升垫片634;水泵5侧面设有进口槽551和固定槽552,进口槽551和固定槽552连通,防护罩63上设有与进口槽551和固定槽552配合的卡块635。水泵5侧面呈圆柱状,进口槽551与底部相通,固定槽552沿水泵5侧面周向布置。抬升垫片634用于抬高底部,便于流体的进入,且减少防护罩63底部的摩擦,进口槽551用于卡块635的进入,固定槽552用于安置卡块635,防止卡块635脱出,使用时,卡块635从进口槽551进入,进入后再沿着固定槽552移动即可完成固定,使得防护罩63只需要向上放入再旋转一定角度即可完成与水泵5的连接固定,安装拆卸简单方便。
68.为了水泵拆装方便,如图8、图9所示,所述水泵5包括上壳体56和下壳体57,上壳体56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561,上壳体56的内壁面与安装槽561的外壁面形成封闭的定子腔562,定子腔562内设有定子563,下壳体57上设有与安装槽561配合的凸台571,凸台571内设有向内凹陷的转子腔572,转子腔572内设有转子573,转子573中心设有固定轴574,固定轴574与转子573转动连接,转子573与下壳体57底面之间设有叶轮58,叶轮58与转子573连接,下壳体57上设有第一进水口575,第一进水口575与转子573之间形成进水腔576,进水腔576与下壳体57侧壁之间形成压水腔577,下壳体57上设有与压水腔577连通的出水口578。上壳体56的顶面或底面与上壳体56剩余部分焊接固定,便于定子563放入后通过焊接形成全封闭的定子腔562,使得上壳体56整体的结构强度高,防护性能好,叶轮58与第一进水口575同心设置,使得流体进入后与叶轮58的接触更好,定子563与安装槽561的外壁面套接,上壳体56底面和下壳体57顶面抵接,并通过螺栓连接。上壳体56和下壳体57用于保护内部元件,定子腔562用于放置定子563,转子腔572用于放置转子573,且安装槽561与凸台571配合,使得定子563与转子573配合,固定轴574用于转子573的安装,叶轮58用于使流体运动,第一进水口575用于流体的进入,压水腔577用于容纳被叶轮58带动的流体,且流体经过叶轮58的带动后进入压水腔577会使得压水腔577内具有一定的压力,出水口578用于流体的排出,且与压水腔577相连,流体的排出效果好。上壳体56和下壳体57为可分离的两个部件设计,拆卸方便,能使得定子563和转子573方便地分离,对转子573的拆卸仅需拆卸叶轮58就可以将转子573拆下,方便易损的转子573和叶轮58的更换。
69.为了防护效果好,所述上壳体56上设有出线口564,定子腔562内设有胶体565。出线口564用于出线以及灌胶,通过出线口564向定子腔562内灌入胶体565,使得胶体565充斥内部,且同时通过胶体565封堵了出线口564,使得内部的防护性好,能防止流体进入。出线口564上设有电线,电线与电源连通,用于为定子563通电。
70.为了固定轴574安装可靠,所述固定轴574两端分别设有上安装座5741和下安装座5742,上安装座5741与转子腔572底部连接,下安装座5742通过连接条5743与下壳体57连接,固定轴574两端分别与上安装座5741和下安装座5742固定连接。上安装座5741和下安装座5742上均设有朝向固定轴574的凹槽5744,固定轴574两端设置在凹槽5744内,凹槽5744的设计更适合固定轴574的安装,且两端受到限制,防止上下移动。上安装座5741用于固定固定轴574的上端,下安装座5742用于固定固定轴574的下端,上安装座5741与转子腔572底部连接,使得上安装座5741固定牢固,下安装座5742通过连接条5743与下壳体57连接,使得下安装座5742的安装在保证固定强度的情况下,减少对第一进水口575的遮挡影响。
71.为了保证转动效果,所述固定轴574与转子573之间设有轴套579,轴套579与转子573固定连接,轴套579与固定轴574转动连接,轴套579两端与上安装座5741和下安装座5742之间均设有隔套5791,隔套5791套设在固定轴574上。轴套579的设计,能提高耐磨性,不易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隔套5791用于在两侧顶住轴套579,防止轴套579上下移动。
72.为了保证出水效果,所述出水口578环绕上壳体56设置至少2个,且出水口578朝向不同的方向,出水口578上设有沿出水口578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凸环5781。本实施例中,出水口设置12个。出水口578环绕上壳体56设置,能保证上壳体56各个方向上均有出水口578,使得出水环绕上壳体56,提升出水效果,出水口578朝向不同的方向能使得出水分布更均匀,第一加强凸环5781用于加强出水口578的强度,斜向设置的出水口578会导致上壳体56在出水口578处的壁厚由内到外逐渐减小,容易被水流冲裂或破损,第一加强凸环5781的设计能使得由内到外的壁厚保持一定厚度且厚度均匀,防止破损开裂。
73.为了提高流动效果,如图10所示,所述压水腔577内设有流道5771,流道5771前段与叶轮58切向平行,流道5771后段环绕下壳体57边缘布置,流道5771前段与流道5771后段圆弧过渡,出水口578与流道5771后段连通。压水腔577内设置流道5771便于经过叶轮58带动的流体沿着流道5771运动,流道5771前段与叶轮58切向平行,能使得经过叶轮58带动的流体平稳进入到流道5771中,减少流体的能量损耗,提升压水腔577中的水压,流道5771后段环绕下壳体57边缘布置,能使得流道5771距离长,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效果好,更利于出水口578的分布,流道5771前段与流道5771后段圆弧过渡,能使得流体与流道5771壁的碰撞少,能量损耗少,出水口578与流道5771后段连通。
74.为了叶轮58可靠,所述叶轮58包括上叶轮581和下叶轮582,下叶轮582上设有叶片583和第二进水口584,上叶轮581上设有叶片槽585和通孔586,叶片583与叶片槽585配合,叶片583沿通孔586周向均布。第二进水口584与第一进水口575同心设置,提高进水效果,通孔586用于固定轴574的穿设,上叶轮581和下叶轮582分体,通过叶片583与叶片槽585的焊接将上叶轮581和下叶轮582固定为一体,连接可靠。
75.为了安装可靠,所述安装槽561底部与凸台571顶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9。第二间隙59的设计,防止凸台571的高度高于安装槽561的深度,使得上壳体56与下壳体57可以紧密贴合。
76.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