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填充调节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3055发布日期:2022-09-14 11:3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填充调节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床上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填充调节枕。


背景技术:

2.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3.针对长期坐办公室人员、低头族、迷恋手机的人群,颈部超长时间弯曲,颈椎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反向颈部牵引进行纠正。
4.目前填充类枕芯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不能解决部分消费者颈部过度疲劳的痛点。
5.专利cn201324307公开了一种具有颈椎牵引板的颈椎牵引枕,包括枕头包垫、颈椎牵引板、透气凹槽、侧睡区、牵引板端面、头颅托举部。该枕头设置了硬质的颈椎牵引板,为脑袋提供最佳的支撑力,从而保持颈椎处的颈椎生理曲度,但该枕头只能通过加入垫高垫提高托举部调整舒适度,不能随意降低高度也不能调节枕头其他部位。同时,颈椎牵引板硬度较高,仰睡时一直躺在硬质牵引板上虽能有效提供支撑,但舒适度大大降低,长时间反而可能引起颈部肌肉的酸涩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填充调节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睡前先在牵引区牵引15-20分钟,对颈椎进行微修复,缓解肌肉的疲劳,牵引完毕后转另一侧安睡区进入睡眠。本技术枕头具有模块化内胆,通过按扣连接,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填充物,枕芯根据人体工学和睡眠习惯,将不同区域设定不同高度,贴合人体曲线,所有模块均可自主调节高度并且各模块化内胆可单独水洗。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填充调节枕,包括由枕套包裹的牵引支撑区和安睡区,所述的安睡区包括位于调节枕中央凹陷处的中心模块,及其相邻的颈部支撑模块构成的仰睡区和位于仰睡区两侧的2个侧睡模块构成的侧睡区,
8.所述的颈部支撑模块包含有一侧向内凹陷的颈窝;
9.所述的牵引支撑区包括位于与颈窝处相对一侧的牵引模块,所述的牵引模块为圆柱体;
10.所述的牵引模块填充硬质材料,所述的中心模块、颈部支撑模块和侧睡模块填充软质弹性材料。
11.优选的,所述的中心模块、颈部支撑模块、侧睡模块和牵引模块通过按扣连接。
12.优选的,调节枕内部包含4个按扣,进一步优选的,中心模块分别与颈部支撑模块和牵引模块各通过一个按扣连接,颈部支撑模块分别与两个侧睡模块各通过一个按扣连
接。
13.优选的,所述的硬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e(聚乙烯)、pvc(聚氯乙烯)、abs(abs塑料)。
14.优选的,所述的软质弹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tpe(热塑性弹性体)、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u(聚氨酯)、tpr(热塑性橡胶)、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15.优选的,所述的枕套的头部接触面为网纹状平面。
16.优选的,所述的调节枕长60cm,宽38cm。
17.优选的,所述的牵引模块圆柱体直径为10cm,长度为40cm。
18.优选的,所述的中心模块高度为4-6cm,所述的颈部支撑模块高度为6-8cm,所述的侧睡模块高度为9.3-12cm。
19.优选的,所述的颈部支撑模块宽度为12cm。
20.优选的,所述的牵引模块填充pe高分子材料。
21.优选的,所述的中心模块填充tpe柔性弹性体和/或植物香袋。
22.优选的,所述的颈部支撑模块填充tpe柔性弹性体和/或植物香袋。
23.优选的,所述的侧睡模块填充tpe柔性弹性体和/或乳胶。
24.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将安睡区与牵引区分隔开,在使用填充硬质材料牵引区微修复颈椎后,仍能使用填充软质材料的安睡区保证高舒适度睡眠,并且为了满足人群不同舒适度的要求,可以通过增减枕头各模块填充物来上下调整舒适高度乃至填充材料。所有模块均可自主调节高度并且各模块化内胆可单独水洗。
25.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题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填充调节枕的内部水平剖面示意图;
27.图2为模块化填充调节枕的中间垂直剖面示意图;
28.图3为模块化填充调节枕的侧视图;
29.图4为模块化填充调节枕中间垂直剖面使用图;
30.图中:100牵引模块、200中心模块、300颈部支撑模块、400侧睡模块、500按扣、600枕套;
31.301颈窝。
具体实施方式
32.如图1-3所示,一种模块化填充调节枕,包括由枕套600包裹的牵引支撑区和安睡区,所述的安睡区包括位于调节枕中央的中心模块200,及其相邻的颈部支撑模块300构成的仰睡区和位于仰睡区两侧的2个侧睡模块400构成的侧睡区,
33.所述的颈部支撑模块300包含有一侧向内凹陷的颈窝301;
34.所述的牵引区包括位于与颈窝301处相对一侧的牵引模块100,所述的牵引模块
100为圆柱体;
35.所述的枕套600的头部接触面为网纹状平面;
36.所述的牵引模块100填充硬质材料,所述的中心模块200、颈部支撑模块300和侧睡模块400填充软质弹性材料。
37.模块化填充调节枕的具体使用方法:需要在睡前先在牵引区一侧牵引15-20分钟,对颈椎进行微修复,缓解肌肉的疲劳,牵引完毕后转另一侧安睡区躺下进入睡眠。
38.其中,牵引的实现是通过在枕头一侧放置一个初始设定为直径10cm的坚实柱体作为牵引模块100,并且中心模块200初始设定脑窝区高度只有4cm,高度差使得躺下后,头部可以充分后仰,以此达到牵引颈椎的作用。
39.其次,根据人体生理特点,在仰睡和侧睡时,人的颈部、后脑及脸颊部所需支撑的高度是不同的,根据国家标准《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大数据,结合人体睡眠习惯,从理论上推算出枕芯不同部位高度的关键参数,其中,侧睡模块400参考高度为9.3-12cm,脑后最低点和颈部最高点差值参数为2-3cm,所以颈部支撑模块300高度比中心模块200高2cm。中心模块200参考高度为4-6cm,因此颈部适合高度即颈部支撑模块300参考高度为6-8cm。
40.如图4所示,仰睡时,调节枕可保持颈部与后脑处呈s曲线,颈部需要枕芯凸出部分即颈部支撑模块300支撑,后脑处于枕芯高度最低处即中心模块200处;
41.侧睡时,要保证颈椎和腰椎保持一条直线,肩部与脸颊的高度差即为侧睡模块400的支撑高度,侧睡时自然贴合,使得受力部位处于松弛状态。
42.为了达到以上效果,调节枕设定整体长度为60cm,宽为38cm;
43.其中,牵引模块100圆柱体参考直径为10cm,长度为40cm,内部填充pe高分子材料,以达到极强的支撑力。
44.中心模块200参考高度为4-6cm,填充黑科技、安全无甲醛tpe柔性弹性体,是调节枕填充的高度最低的模块,以此使得后脑的支撑与颈部支撑受力更加均衡,同时可随时置入助眠的植物香袋,进一步提高睡眠质量。
45.颈部支撑模块300参考宽度为12cm,填充黑科技、安全无甲醛tpe柔性弹性体,主要提供对颈部的支撑。
46.侧睡模块400由于侧睡时肩部宽度要大于后脑颈椎深度,因此要提供更高的支撑,使得枕芯与身体更贴合,以此侧睡模块400填充tpe、乳胶等柔性材料,减轻对耳部的压迫,提高亲肤感。
47.并且,中心模块200、颈部支撑模块300、侧睡模块400和牵引模块100通过按扣500连接,调节枕内部共包含4个按扣500,中心模块200分别与颈部支撑模块300和牵引模块100各通过一个按扣500连接,颈部支撑模块300分别与两个侧睡模块400各通过一个按扣500连接。
48.虽然枕芯根据人体工学和睡眠习惯,将不同区域初始设定不同高度,但各模块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填充物,贴合人体曲线,所有模块均可通过增减填充物来自主调节高度,以此更贴合人体曲线,并且各模块化内胆可单独拆卸进行水洗。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
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