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3602发布日期:2022-09-23 20:11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烹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烹饪设备,以电压力锅为例,要么适合煎炒或火锅,要么适合煮饭、煲粥、煲汤等烹饪需求,难以兼顾,难以满足用户多种场景的烹饪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满足多种场景的烹饪需求。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
5.外锅;
6.锅盖,安装于所述外锅,所述锅盖与所述外锅围设成安装腔,所述锅盖具有第一抵接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上方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内侧;以及
7.内胆,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内胆支撑于所述外锅,所述内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或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密封,当所述内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密封,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内胆的外侧。
8.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包括:
9.主盖;
10.第一辅盖,环绕在所述主盖的周围,所述第一辅盖连接在与所述主盖的下方,所述第二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辅盖;以及
11.第二辅盖,环绕在所述第一辅盖的周围,所述第二辅盖连接在所述第一辅盖的下方,所述第一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二辅盖,所述第二辅盖安装于所述外锅。
12.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盖包括:
13.第一盖本体,环绕在所述主盖的周围,所述第一盖本体分别与所述主盖和所述第二辅盖连接;以及
14.第一密封环,位于所述第一盖本体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环。
15.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本体包括:
16.第一环板,环绕在所述主盖的周围,所述第一环板连接在所述主盖的下方;
17.第一曲面板,环绕在所述第一环板的周围,所述第一曲面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环板的下方;
18.压板,环绕在所述第一曲面板的周围,所述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曲面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密封环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压板的下方;
19.第二曲面板,环绕在所述压板的周围,所述第二曲面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曲面板的下方;以及
20.第二环板,环绕在所述第二曲面板的周围,所述第二环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曲面板的周围。
21.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环板的内半径与所述第一环板的内半径之差不小于10mm;所述内胆的上端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或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密封。
22.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还包括与所述主盖连接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支撑在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内侧。
23.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盖包括:
24.第二盖本体,环绕在所述第一辅盖的周围,所述第二盖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辅盖的下方;以及
25.第二密封环,位于所述第二盖本体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所述第一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密封环。
26.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本体形成有插接孔,所述第二密封环包括:
27.密封环主体,位于所述第二盖本体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所述第一抵接面形成于所述密封环主体,所述插接孔位于所述密封环主体的外侧;以及
28.插接件,连接在所述密封环主体的外侧,所述插接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插接孔内。
29.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还包括环绕在所述第二辅盖周围的第一扣牙,所述外锅的上端形成有第二扣牙,所述第一扣牙和所述第二扣牙扣合以使所述锅盖安装于所述外锅。
30.一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第二抵接面与第一抵接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20mm。
31.一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形成有限位部,所述内胆包括:
32.安装基板,支撑于所述外锅;
33.限位环板,环绕在所述安装基板的周围,所述限位环板连接在所述安装基板的上方,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限位环板的外侧以限制所述限位环板沿径向移动;以及
34.筒体,环绕在所述限位环板周围,所述筒体连接在所述限位环板的上方,所述筒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或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密封,当所述筒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密封,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筒体的外侧。
35.一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包括:
36.锅本体,与所述锅盖围设成所述安装腔;以及
37.加热盘,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加热盘安装于所述锅本体的底部,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加热盘,所述限位部为限位面,所述加热盘形成有支撑面,所述限位面环绕在所述支撑面的周围,所述安装基板支撑于所述支撑面,所述限位面环绕在所述限位环板周围,所述限位环板与所述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限位面限制所述限位环板沿径向移动。
38.一实施例中,沿所述锅本体的径向,所述限位面与所述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5mm。
39.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环板的高度范围为5mm~50mm。
40.一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包括:
41.锅本体,与所述锅盖围设成所述安装腔,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锅本体,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限位环板凸出;以及
42.加热盘,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加热盘安装于所述锅本体的底部,所述加热盘用于支撑所述安装基板。
43.一实施例中,所述外锅包括:
44.锅本体,与所述锅盖围设成所述安装腔;
45.加热盘,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加热盘安装于所述锅本体的底部,所述加热盘用于支撑所述安装基板;以及
46.限位件,环绕在所述限位环板的周围,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锅本体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限位件,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限位环板凸出。
47.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设备,通过在锅盖上设置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以分别与不同规格的内胆进行抵接密封,从而使得烹饪设备既能够匹配桶状内胆,又能够匹配盘状内胆。
附图说明
4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限位环板沿径向的移动通过加热盘的限位面进行限制;
4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50.图3为图2中位置b处的放大视图;
5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锅盖倒置状态下的爆炸图;
52.图5为图1中位置a处的放大视图;
5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5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盘状内胆和桶状内胆的对比图;
55.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盘状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56.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盘状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限位环板沿径向的移动通过锅本体上的限位部进行限制;
58.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限位环板沿径向的移动通过锅本体和限位环板之间的限位件上的限位部进行限制。
59.附图标记说明:外锅1;第二扣牙11;限位部12;锅本体13;加热盘14;支撑面141;限位件15;锅盖2;第一抵接面21;第二抵接面22;主盖23;第一辅盖24;第一盖本体241;第一环板2411;第一曲面板2412;压板2413;第二曲面板2414;第二环板2415;第一密封环242;第二辅盖25;第二盖本体 251;插接孔2511;第二密封环252;密封环主体2521;插接件2522;支撑架 26;第一扣牙27;安装腔3;内胆4;安装基板41;限位环板42;第一筒体431;第一筒身4311;过渡部4312;翻边4313;第二筒体432;参考线500;壳体600。
具体实施方式
6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6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
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以图1 为参考,箭头r1所示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62.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方向“内”和“外”是以中心轴线为参考,沿径向朝向中心轴线的方向为内,沿径向背离中心轴线的方向为外。示例性的,内胆的外侧,是指内胆侧壁沿径向背离内胆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内胆的内侧是指内胆侧壁沿径向朝向内胆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示例性地,第一抵接面的内侧是指第一抵接面沿径向第一抵接面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或第一抵接面沿径向朝向内胆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63.作为本技术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相关技术中,烹饪设备难以满足用户多场景烹饪需求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到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64.相关技术中,在不同的烹饪需求下烹饪设备的内胆会有区别,烹饪设备以电压力锅为例,常见的内胆有两种形状,一种为桶状内胆(高径比为0.5~1.0),另一种为宽口浅底的盘状内胆(高径比小于0.5)。桶状内胆和盘状内胆,在口径相差不是太大的情况下,由于桶状内胆底部较深,容积较大,适用于大量地煮饭、煲粥、煲汤等,但由于桶状内胆底部较深不利于煎炒和火锅等烹饪需求。宽口浅底的盘状内胆由于底部较浅较为适合煎炒、火锅等烹饪操作,桶状内胆和盘状内胆在口径相差不是太大的情况下,由于盘状内胆的底部较浅,容积较小,难以满足大量地煮饭、煲粥、煲汤等烹饪需求。相关技术中的烹饪设备,例如电压力锅通常只能匹配桶状内胆和盘状内胆中的一种,因而难以满足用户多种场景的烹饪需求。
65.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请参阅图1,包括外锅1、锅盖 2以及内胆4。锅盖2安装于外锅1,锅盖2与外锅1围设成安装腔3,锅盖2 具有第一抵接面21以及位于第一抵接面21的上方的第二抵接面22,第二抵接面22位于第一抵接面21的内侧。内胆4安装在安装腔3内,内胆4支撑于外锅1,内胆4的上端与第一抵接面21或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第一抵接面21位于内胆4的外侧。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在锅盖2上设置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抵接面21和第二抵接面22以分别与不同规格的内胆4进行抵接密封,从而使得烹饪设备既能够匹配桶状内胆,又能够匹配盘状内胆。
66.具体地,由于第二抵接面22位于第一抵接面21的上方,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安装在安装腔3内的内胆4为桶状内胆,第二抵接面 22将桶状内胆密封,第一抵接面21位于桶状内胆的外侧,便于深度较深的桶状内胆穿过第一抵接面21以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第一抵接面21不会与桶状内胆干涉。由于第二抵接面22位于第一抵接面21的上方,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一抵接面21抵接,安装在安装腔3内的内胆4为盘状内胆,第一抵接面21 将盘状内胆密封。因此,通过锅盖2的第一抵接面21和第一抵接面21使得烹饪设备既能够匹配桶状内胆,又能够匹配盘状内胆,既能够满足大量地煮饭、煲粥、煲汤等烹饪需求,又能够满足煎炒、火锅等烹饪需求,从而满足用户多种场景的烹饪需求。
6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择一地与内胆的上端抵接密封。
68.一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可以为电压力锅。
69.可以理解的是,烹饪设备还可以为需要适应两种不同规格的内胆4的烹饪设备。
70.一实施例中,盘状内胆和桶状内胆择一地安装在安装腔内。盘状内胆和桶状内胆
不会同时安装在安装腔内。
71.一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面21和第二抵接面22的形状均呈圆环形。
72.一实施例中,内胆4的侧壁的形状呈圆环形。
73.一实施例中,以与内胆4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为剖切面,外锅1在剖切面内的截面形状呈圆环形。
74.一实施例中,以与内胆4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为剖切面,锅盖2在剖切面内的截面形状呈圆环形。
7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烹饪设备还包括壳体600,外锅1、锅盖2以及内胆4均位于壳体600内。
7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锅盖2包括主盖23、第一辅盖24以及第二辅盖 25。第一辅盖24环绕在主盖23的周围,第一辅盖24连接在与主盖23的下方,第二抵接面22形成于第一辅盖24。第二辅盖25环绕在第一辅盖24的周围,第二辅盖25连接在第一辅盖24的下方,第一抵接面21形成于第二辅盖25,第二辅盖25安装于外锅1。如此结构形式,第一辅盖24环绕在主盖23的周围,第二辅盖25环绕在第一辅盖24的周围,主盖23覆盖于内胆4的开口区域,是封隔内胆4的开口的主要部分。第一辅盖24在主盖23的边缘,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一辅盖24抵接,内胆4为桶状内胆,通过第一辅盖24能够对桶状内胆的开口边缘处进行密封。第二辅盖25在第一辅盖24的边缘,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二辅盖25抵接,内胆4为盘状内胆,通过第二辅盖25能够对盘状内胆的开口边缘处进行密封,主盖23及第一辅盖24均覆盖于盘状内胆的开口区域。从而使得锅盖2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将桶状内胆和盘状内胆密封在安装腔3内,烹饪设备既能够匹配桶状内胆又能够匹配盘状内胆。第一辅盖24环绕在主盖 23的周围且位于主盖23的下方,第二辅盖25环绕在第一辅盖24的周围且位于第一辅盖24的下方,使得主盖23、第一辅盖24以及第二辅盖25呈阶梯状,一方面起到匹配桶状内胆和盘状内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节省了锅盖2的材料有利于节省成本。
77.一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投影,主盖23的投影区域呈圆形。
78.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盖24和第二辅盖25的形状均呈圆环形。
79.可以理解的是,主盖23、第一辅盖24以及第二辅盖25也可以不呈阶梯状。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盖24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不在主盖23的下方,第一辅盖24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位于主盖23的高度范围内,或第一辅盖 24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位于主盖23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的上方。第二辅盖25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不在第一辅盖24的下方,第二辅盖25 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位于第一辅盖24的高度范围内,或第二辅盖25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位于第一辅盖24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的上方,或第二辅盖25背离安装腔3的顶表面可以高于主盖23的顶表面。
8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辅盖24包括第一盖本体241和第一密封环242。第一盖本体241环绕在主盖23的周围,第一盖本体241分别与主盖23和第二辅盖25连接。第一密封环242位于第一盖本体241朝向安装腔3 的一侧,第二抵接面22形成于第一密封环242。如此结构形式,当内胆4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第一盖本体241对第一密封环242施加压紧力将第一密封环 242压向内胆4,从而使得第一密封环242能够较好的密封内胆4,安装在安装腔3内的内胆4为桶状内胆。
81.一实施例中,第一盖本体241和第一密封环242的形状均呈圆环形。
82.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密封环242,通过第二抵接面22形成在第一盖本体241上,通过第一盖本体241对内胆4进行密封。
8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盖本体241包括第一环板2411、第一曲面板2412、压板2413、第二曲面板2414以及第二环板2415。第一环板2411环绕在主盖23的周围,第一环板2411连接在主盖23的下方。第一曲面板2412 环绕在第一环板2411的周围,第一曲面板2412连接在第一环板2411的下方。压板2413环绕在第一曲面板2412的周围,压板2413连接在第一曲面板2412 的下方。第二曲面板2414环绕在压板2413的周围,第二曲面板2414连接在第二曲面板2414的下方。第二环板2415环绕在第二曲面板2414的周围,第二环板2415连接在第二曲面板2414的周围。如此结构形式,第一环板2411、第二环板2415以及压板2413呈阶梯状,第一密封环242位于压板2413的下方,有利于压板2413向第一密封环242施加作用力以将第一密封环242压向内胆4,从而使内胆4较好地被密封。
84.一实施例中,第一环板2411、第一曲面板2412、压板2413、第二曲面板 2414以及第二环板2415一体成型。
85.一实施例中,主盖23与第一盖本体241一体成型。
86.一实施例中,主盖23、第一环板2411、第一曲面板2412、压板2413、第二曲面板2414以及第二环板2415一体成型。
87.一实施例中,第一环板2411、第一曲面板2412、压板2413、第二曲面板 2414以及第二环板2415的形状均呈圆环形。
8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环板2411沿上下方向延伸。如此结构形式,第一环板24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一方面,在第一环板2411和第二环板2415沿径向的最大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地增大压板2413沿径向的尺寸,有利于压板2413沿径向与第一密封环242接触以向第一密封环242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密封环242能够较好地密封内胆4,另一方面第一盖本体241沿径向的尺寸能够尽可能地小,节省第一盖本体241占据的空间。
8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环板241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环板2415 的内半径与第一环板2411的内半径之差不小于10mm。内胆4的上端形成有翻边4313,翻边4313与第一抵接面21或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如此结构形式,使压板2413沿径向的尺寸足够大,压内下方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第一密封环 242,以便压板2413将第一密封环242压向内胆4的翻边4313,对内胆4的翻边4313抵接密封。
9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环板2411的内半径为d1,第二环板2415 的内半径为d2,d2与d1的差值不小于10mm。
9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压板2413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92.一实施例中,压板2413可以与水平方向呈第一预设夹角。
93.一实施例中,第一环板2411可以与上下方向呈第二预设夹角。
94.一实施例中,第二环板2415可以与上下方向呈第三预设夹角。
95.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抵接面22位于第一抵接面21的上方,第二抵接面22位于第一抵接面21的内侧,当内胆4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内胆4为桶状内胆,第一抵接面21位于桶状内胆的外侧,当内胆4与第一抵接面21抵接,内胆4为盘状内胆,第一辅盖24位于盘状内胆的内侧,应尽可能地避免通过在第一盖本体241上开孔的方式对第一密封环242进行安装,以防止烹饪设备在匹配盘状内胆的状态下,盘状内胆中的蒸汽从第一盖本体241上的孔
泄漏。
9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10以及图11,锅盖2还包括与主盖23连接的支撑架26,支撑架26支撑在第一密封环242的内侧。如此结构形式,使得第一密封环242能够较好地支撑在第一盖本体241朝向安装腔3的一侧,主盖 23的结构可以设置得较主简单。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由于第一密封环242有支撑架26支撑,第一密封环242不会从第一盖本体241处跌落,有利于第一盖本体241将第一密封环242压向内胆4以将内胆4密封。另一方面,第一密封环242能够较为方便地从支撑架26上拆卸下来,使得第一密封环242的清洗较为方便。通过将第一密封环242安装在支撑架26上的方式,使得第一盖本体241上不需要开设用于安装第一密封环242的孔,减少了烹饪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内胆4的蒸汽从第一盖本体241处向外泄漏的可能性。
97.一实施例中,支撑架26与主盖23焊接或一体成型。
98.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粘结的方式将第一密封环242粘黏在第一盖本体241 朝向安装腔3的一侧。
99.一实施例中,主盖23可以形成有卡槽,第一密封环242卡接在主盖23的卡槽内。
10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10以及图11,主盖23的剖面呈弧形。
10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辅盖25包括第二盖本体251和第二密封环252。第二盖本体251环绕在第一辅盖24的周围,第二盖本体251连接在第一辅盖24的下方。第二密封环252位于第二盖本体251朝向安装腔3的一侧,第一抵接面21形成于第二密封环252。如此结构形式,当内胆4与第一抵接面21抵接,通过第二密封环252对内胆4进行密封,第二盖本体251向第二密封环252施加作用力将第二密封环252压向内胆4,使内胆4被第二密封环252较好地密封,安装在安装腔3内的内胆4为盘状内胆。
102.一实施例中,第二盖本体251形状均呈圆环状。
103.一实施例中,主盖23、第一盖本体241以及第二盖本体251一体成型。
104.一实施例中,主盖23、第一环板2411、第一曲面板2412、压板2413、第二曲面板2414以及第二环板2415一体成型。
105.一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第二密封环252,第一抵接面21形成于第二盖本体251,可以直接通过第二盖本体251与盘状内胆抵接密封。
106.可以理解的是,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内胆4为桶状内胆,第一抵接面21位于桶状内胆的外侧,桶状内胆需要穿过第一抵接面21,采用支撑架26支撑第二密封环252的内侧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支撑架26与桶状内胆干涉。
10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二盖本体251形成有插接孔2511,第二密封环252包括密封环主体2521以及插接件2522。密封环主体2521位于第二盖本体251朝向安装腔3的一侧,第一抵接面21形成于密封环主体2521,插接孔2511位于密封环主体2521的外侧。插接件2522连接在密封环主体2521的外侧,插接件2522至少部分地位于插接孔2511内。如此结构形式,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一抵接面21密封,内胆4为盘状内胆,盘状内胆主要通过密封环主体 2521进行密封,由于插接孔2511位于密封环主体2521的外侧,蒸气主要被密封环主体2521和盘状内胆封闭在密封环主体2521的内侧,蒸汽难以流动到插接孔2511处,几乎不会造成蒸汽泄漏。当内胆4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密封,内胆4为桶状内胆,由于形成于密封环主体2521的第一抵接面21位于桶状内胆的外侧,插接孔2511位于密封环主体2521的外侧,
因而插接孔2511位于桶状内胆的外侧,蒸汽主要被桶状内胆和第一辅盖24密封在桶状内胆的内侧,难以流动到桶状内胆的外侧的插接孔2511位置处,几乎不会造成蒸汽泄漏。另外,通过在第二盖本体251上开设位于密封环主体2521外侧的插接孔2511,插接件2522位于安装孔内的方式,实现第二密封环252的安装,使得第二密封环 252的安装不需要设置支撑架26,从而防止支撑架26与桶状内胆干涉。
108.一实施例中,密封环主体2521与插接件2522一体成型。
109.一实施例中,插接件2522可以粘结于密封环主体2521的外侧。
110.一实施例中,密封环主体2521呈圆环状。
11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锅盖2还包括环绕在第二辅盖25周围的第一扣牙27,外锅1的上端形成有第二扣牙11,第一扣牙27和第二扣牙11扣合以使锅盖2安装于外锅1。如此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扣牙27和第二扣牙11 扣合的方式将锅盖2安装于外锅1,当内胆4与第一抵接面21,内胆4为盘状内胆,第一扣牙27围绕在第二辅盖25的周围使得第一扣牙27不会与盘状内胆干涉。
11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多个第一扣牙27沿第二辅盖25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扣牙11沿外锅1的周向间隔设置。将锅盖2盖合在外锅1 的过程中,将第一扣牙27放置在相邻两个第二扣牙11之间,第二扣牙11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扣牙27之间,将第一扣牙27移动到第二扣牙11的下方,转动锅盖2以使第一扣牙27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区域与第二扣牙11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区域部分了重叠,从而将第一扣牙27和第二扣牙11扣合。
11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沿上下方向,第二抵接面22与第一抵接面21 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如此结构形式,烹饪设备能够适配高度差较大的盘状内胆和桶状内胆。有利于较好地满足用户多种场景的烹饪需求。
114.一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面22和第一抵接面21之间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 20mm、30mm或50mm。
115.一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面22和第一抵接面21之间沿上下方向的距离可以小于20mm。
116.一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面22和第一抵接面21之间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 15mm或10mm。
11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1,外锅1形成有限位部12,内胆4包括安装基板41、限位环板42以及筒体。安装基板41支撑于外锅1。限位环板42 环绕在安装基板41的周围,限位环板42连接在安装基板41的上方,限位部 12位于限位环板42的外侧以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移动。筒体环绕在限位环板42周围,筒体连接在限位环板42的上方,筒体的上端与第一抵接面21或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当筒体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第一抵接面 21位于筒体的外侧。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安装基板41使得内胆4能够支撑在外锅1上,通过外锅1的限位部12对内胆4的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从而防止内胆4在安装腔3内沿径向移动,筒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与第一抵接面21 或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从而使得不同规格的内胆4均能够与外锅1和锅盖 2适配。
118.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图5、图10以及图11,当内胆4与第一抵接面21 抵接,内胆4为盘状内胆,相应的筒体为第一筒体431,第一筒体431的上端与第一抵接面21抵接密封。当内胆4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内胆4为桶状内胆,相应的筒体为第二筒体432,第一抵接面21
位于第二筒体432的外侧,第二筒体432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
11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外锅1包括锅本体13以及加热盘14。锅本体13与锅盖2围设成安装腔3。加热盘14位于安装腔3内,加热盘14安装于锅本体13的底部,限位部12形成于加热盘14,限位部12为限位面,加热盘14形成有支撑面141,限位面环绕在支撑面141的周围,安装基板41支撑于支撑面141,限位面环绕在限位环板42周围,限位环板42与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以使限位面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移动。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加热盘 14的支撑面141对安装基板41进行支撑,支撑面141与安装基板41贴合,通过加热盘14的限位面对限位环板42沿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限位环板42与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有利于限位面尽可能地与限位环板42贴合,从而较好地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的移动。
12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盘状内胆的安装基板41和桶状内胆的安装基板41均与支撑面141相适配。
12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盘状内胆的限位环板42和桶状内胆的限位环板42均与限位面相适配。
12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指的限位环板42与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包括了限位环板42和限位面完全贴合的情形以及限位面与限位环板42之间具有适当间隙的情形。
123.一实施例中,形成于加热盘14的限位部12为限位面,沿锅本体13的径向,限位面与限位环板42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5mm。如此结构形式,使得限位环板42能够尽可能地靠近限位面,防止限位环板42过度偏离限位面,从而使限位面能够较好地对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以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移动。
124.一实施例中,当筒体为第一筒体431,第一筒体431的上端与第一抵接面 21抵接密封,对应的限位环板42为第一限位环板,对应的内胆4为盘状内胆。当筒体为第二筒体432,第二筒体432的上端与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对应的限位环板42为第二限位环板,对应的内胆4为桶状内胆。
125.一实施例中,形成于加热盘14的限位部12为限位面,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与可以限位面贴合,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略小于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不宜过小以避免限位面失去限制第二限位环板沿径向移动的作用,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之差不大于5mm。由于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与限位面贴合,限位面的直径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之差不大于5mm,即限位面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之间沿锅本体13的径向的距离不大于2.5mm。
126.一实施例中,形成于加热盘14的限位部12为限位面,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与限位面贴合,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略小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不宜过小以避免限位面失去限制第一限位环板沿径向移动的作用,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与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之差不大于5mm。由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与限位面贴合,限位面的直径与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之差不大于5mm,即限位面与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之间沿锅本体13的径向的距离不大于2.5mm。
127.一实施例中,限位面与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之间沿锅本体13的径向的距离不大于2.5mm,限位面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之间沿锅本体13的径向的距离不大于2.5mm,因此,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5mm,第一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与第二限位环板的外侧面的直径之间的差值较小,第一
限位环板的形状和第二限位环板的形状及尺寸较为接近,有利于规格不同的盘状内胆和桶状内胆统一制作。
128.一实施例中,沿锅本体13的径向,限位面与限位环板42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2mm或2.5mm。
129.一实施例中,限位面与限位环板42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2.7mm或 2.8mm等。
13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限位环板42的高度范围为5mm~50mm。如此结构形式,限位环板42的高度较为合适,有利于限位面对限位环板42限位。
13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限位环板42的高度为尺寸d3,尺寸d3的范围为5mm~50mm。
132.一实施例中,限位环板42的高度可以为5mm、10mm、20mm、30mm、35mm 或50mm。
133.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面的高度过低难以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移动,限位面的高度过高,内胆4底部的安装基板41下落到加热盘14的支撑面141的过程中,会受到高度较高的限位面的影响,安装难度较大。鉴于此,一实施例中,限位面的高度范围为5mm~50mm。如此结构形式,限位面处于一个较为合适的高度,使得限位面既能够较好地对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又不会由于过高而增加内胆4的安装难度。
134.一实施例中,限位面的高度可以为5mm、10mm、20mm、30mm、35mm 或50mm。
13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筒体431包括第一筒身4311和翻边4313。第一筒身4311连接在限位环板42的上方,翻边4313环绕在第一筒身4311的外侧,翻边4313连接在第一筒身4311的上方。参考平面与内胆4的中心轴线重合,在参考平面内,参考线500与第一筒身4311的截面的外边线相切,限位环板42位于参考线500朝向第一筒身4311的一侧。翻边4313与第一抵接面 21或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如此结构形式,内胆4整体较为光滑,便于加工制作。
13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筒体431包括第一筒身4311、翻边4313以及过渡部4312。过渡部4312连接在限位环板42的上方,过渡部4312环绕丰限位环板42的外侧,第一筒身4311连接在过渡部4312的上方,翻边4313连接在第一筒身4311的上方,翻边4313环绕在第一筒身4311的外侧。参考平面与内胆4的中心轴线重合,在参考平面内,参考线500与过渡部4312的截面的外边线相切,至少部分限位环板42和至少部分第一筒身4311分别位于参考线 500的两侧。翻边4313与第一抵接面21或第二抵接面22抵接密封。如此结构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胆4的体积,有利于盛放较多的食材。
13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外锅1包括锅本体13以及加热盘14。锅本体 13与锅盖2围设成安装腔3,限位部12形成于锅本体13,限位部12朝向限位环板42凸出。加热盘14位于安装腔3内,加热盘14安装于锅本体13的底部,加热盘14用于支撑安装基板41。如此结构形式,内胆4通过安装基板41支撑于加热盘14上,通过锅本体13上的朝向限位环板42凸出的限位部12对内胆 4的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以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移动。利用锅本体13对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不需要额外设置用于对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的零部件,烹饪设备的零部件数量较少。
13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外锅1包括锅本体13、加热盘14以及限位件 15。锅本体13与锅盖2围设成安装腔3。加热盘14位于安装腔3内,加热盘 14安装于锅本体13的底部,加热盘14用于支撑安装基板41。限位件15环绕在限位环板42的周围,限位件15安装于锅本体
13朝向安装腔3的一侧,限位部12形成于限位件15,限位部12朝向限位环板42凸出。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安装在锅本体13与限位环板42之间的限位件15对限位环板42进行限位,以限制限位环板42沿径向移动,锅本体13的形状不受限位部12布置的约束,便于锅本体13加工制作。
139.一实施例中,限位件15与锅本体13焊接、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成型。
140.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14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